同治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内局势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几乎同时出现的四场大规模反抗清廷运动和各省爆发的农民骚乱事件,构成了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可是,因循守旧的中国史官却按照惯例,把这一时期定义为“同治和平时期”,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确的。因为,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四场战乱均被平定,战后重建工作也已启动,而且已经着手采取一系列朝着消除地区反叛因素根源方向去努力的措施。鉴于这一时期所面临问题的艰巨程度,同治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无疑是惊人的,这些成就,将在后续章节中加以呈现。
尽管对于这个新政府来说,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应对外国占领者对国家构成的威胁,但是,尽早平定国内战乱这项任务的紧迫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前者,而且从根本上说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平乱战役行动所产生的直接消耗数额惊人, (注1) 导致国家财政出现亏空,这不仅阻碍了军队自强基本计划的实现,而且会干扰中兴时期国内重建事业的全盘计划。
(2)依据实际破坏情况,战争从总体上给这个国家带来的间接消耗更加巨大。即便是像儒教制度下的中国这样一个如此稳定的农业帝国,在这种巨大消耗的重压之下,也会难以为继。
(3)中兴时期的政治家们已经充分注意到,国家的混乱局面招致外国势力的干预。按总理衙门的话说,“外国人的侵略行动通常紧随我们的失败,其目的是平定国内叛乱”。 (注2)
(4)镇压反抗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一切应考虑的因素,恰恰是因为清帝国的存在基础受到了显而易见的威胁。太平天国运动向清帝国提出拥有全部主权和建立中央政权的直接要求。虽然捻军及西北回民反清没提出这么多精心设计的理念,但他们全都是最凶悍的战士,而且他们的地方首领已经控制了关键地区的大片领土。
清政府最担心的是,上述军事力量有可能实现部分或全部的联合,而事实上,他们已经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了局部的联合。1864年以后,捻军的主要领导人全部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首领。虽然这两场起义的起因各不相同,但他们自1856年以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注3) 太平天国和捻军都曾与反清的西北回部取得过联系, (注4) 而且贵州的混乱局势,在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的部队进入该省实施的两次袭扰之下, (注5) 变得异常恶化,加之邻省云南全面爆发的回民起义,同样加剧了混乱局势。“地方匪徒”的老巢,滋生了遍布这个国家的——“教匪”“会匪”“土匪”“盐匪”“赌徒”“马匪”“火药贩子”等,乃至纯粹的“当地流氓”——这些人当然不会给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但是,正如清政府承认的那样,通过从这些心怀不满、惹是生非的人之中吸收人力,大规模起义的力量得以进一步壮大。 (注6)
这些反清运动在爆发地点、社会原因、首领特点、士兵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他们信奉的教义也各不相同,从太平天国受基督教强烈影响的地方自治主义,到回民反政府武装所推崇的狂热的新教,再到捻军的简单秘密结社,它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军事战略。只有太平天国企图通过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最终夺取全国最高权力,其他几场运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的军事行动限定在只进攻当地执政能力有问题的清政府地方政权上,并且只限于保卫及巩固他们的根据地。
然而,这些各式各样的起义或暴动,却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它们都发端于地方民众心中长期郁积的不满情绪。虽然清政府已经察觉到造反苗头,却因为没有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最终致使起义或暴动发生。在每起民众造反事件中,都有“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世纪50年代安徽地区持续不断的洪涝灾害;19世纪60年代初陕西地方官在安抚民众时的拙劣表现——随之而来的就是,造反民众提出一个定义更加明确的宗旨、纲领、组织原则和策略,其势力范围向全国主要地区迅速扩张。在每次暴动的最初几年,清政府军队在举棋不定、自相矛盾的镇压策略的错误指导下,往往都会出现连续多年的持续败退。
等到每场反清运动达到高潮之际,清政府才会彻底警醒过来,运动所造成的军事威胁迫使清政府必须本着现实的眼光,重新评估当前局势,重新调整军事及政治策略,并且起用了一批具有全新战略眼光的领导者,由他们来执掌中兴时期的军队指挥和地方政权。正是这一批伟大中兴事业的核心骨干领导集体(或许还包括一位指挥云南平乱行动的直系门徒),悉数平定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战乱以及绝大多数的小型骚乱。反观清政府在贵州的平乱行动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领导集体。
根据清政府的评估,“暴民”每次起事的动机、实力和弱点都各不相同,于是清政府相应制定不同的平乱策略。但是,每次平乱战役行动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依据了这样一个基本观念,按照左宗棠的措辞,就是“只有在具备可同时对叛军实施消灭与安抚的条件下,才可以对其实施平定战略”。 (注7) 在每次战役中,中兴时期最新制定的平乱策略持续引发了一系列军事胜利,清政府军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到达了平乱行动的战略转折点——安庆大捷或金积堡大捷——此后,清政府就可以着手启动重建工作的初步计划了。虽然在战略转折点来临之际,所有反政府武装均未遭到瓦解,民众恐慌和社会危机仍在加剧,但是,反清军事力量之源已经遭到破坏,距离平乱大业的终结已经为期不远了。实现了国内局势的和平稳定之后,摆在中兴事业诸位领导者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保持胜利果实。本章主要涉及清政府发起的一系列着眼于粉碎反清军队的战役行动——既有政治上的也有军事上的——从而使清政府为了从根本上维持和平局面所做的一切努力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