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兴”一词在同治时期的适用性

在19世纪60年代的政治家们看来,清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历史功绩,似乎完全可以与汉代推翻王莽统治并平定各地叛乱以及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相媲美。清政府借用欧洲人的援军,与唐朝借用回纥的援军如出一辙,而且这样的先例已经有所引用。左宗棠平定西北回变,使人联想到周宣王对条戎、奔戎发动的那场战役。胡林翼的成就,同样也可以与周朝中兴的业绩相媲美。 (注17) 曾国藩指出,唐朝在实现中兴期间,势力范围从未扩展到黄河以北;宋朝在实现中兴期间(公元1127—1161年),势力范围从未到达长江以北;而同治中兴时期的势力范围却包括了整个中华帝国。 (注18)

随着同治皇帝的统治接近尾声,历史档案文献为这一时期做了这样一个判定:同治统治时期是全部中国历史仅有的四次伟大中兴之一。“中兴”一词,并不是政府在办理日常公文时随意使用的术语,而是用来指代同治皇帝在位统治的这段时期。从最初使用时,就本着很谨慎的态度。然而,到了1869年,两江总督马新贻竟然能够提出“中兴精神”一词。他还曾三度拔高中兴的高贵品质,这象征着“中兴”一词被罩上了一层令人敬畏的光环。 (注19) 1872年,马新贻的继任者李宗羲在其文章中写道,“中兴”仍然是一个没有被完全实现的理想,再次拔高了这个词的高贵内涵。 (注20) 江苏巡抚写道,由于同治时期国家局势的混乱程度已经超过唐、宋两朝的中兴时期,所以他们能够控制这种局势,说明这就是一次更伟大的成功。 (注21) 这一时期的奏折,经搜集整理后,被冠以《中兴奏议》之名出版发行;经搜集整理的传记,被冠以《中兴名臣传记》; (注22) 作为编纂者之一的陈弢,曾于1875年把同治时期比作周宣王统治时期。 (注23)

1921年,帝国大百科全书最后一部的编纂者,从当时中国特定局势的有利视角回溯同治时期,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他认为同治时期是一个“内部动乱与外部威胁均已被逐渐消除”的历史阶段。按照透视历史的研究方法,清穆宗同治皇帝——似乎追随着清朝创立者清世祖的脚步——很像汉代中兴时期的光武帝,“洞察力和领导才能可与汉高祖相媲美”,因为无论是在汉朝还是清朝,都是中兴皇帝效仿开国皇帝,“一个时代是创立,另一个时代是中兴”。 (注24)

后续各章将论述同治时期的各个方面,这对于同代人而言,论述同治时期会使他们联想到历史上更早期的中兴。关于艺术和文学这两个领域,本书并没有进行对比研究。因为同治时期没有提出过像东汉中兴时期那样的关于艺术复兴方面的建议;在文学方面,同治时期也没有提出过像唐代中兴时期那样的关于壮丽的散文与诗歌方面的相关建议。 同治统治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与汉代的中兴时期一样,这些成就伴随着构建社会基础的传统学问的复兴,而不是创造性天赋的复兴。

既有天赋又多才多艺的郭嵩焘早在1854年前后就不再写诗的事实,使人想到同治时期的社会思潮。正如他本人在1862年所解释的那样,诗人目前正在创造一些既无益于个人又无益于社会的玩意儿;上等阶层的人不应该参加这样的活动。 (注25) L9QOUQiQGcUpqewL+QzmJ7tkyacI9f171hMMe5QPgXFSlXBfARH9KiTkNELJvq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