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鹦鹉螺,是一类生活在深海中的古老的软体动物,它们的族群历史悠久。人们最早在距今大约5亿年的寒武纪晚期的岩石中发现了鹦鹉螺化石,它们也被人们称为海洋中的“活化石”。
鹦鹉螺的螺旋状外壳神似鹦鹉的嘴巴,表面色彩绚丽,内部构造也颇具特色。它们的外壳主要由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呈现石灰质感的瓷质层,淡黄色的底色上混合了饱和度颇高的橙色条纹;内层是五光十色的珍珠层。外壳的横切面就像一座旋转的楼梯,越往里空间越小。
现存的鹦鹉螺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水域。它们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底栖动物,喜欢在夜间行动,白天则会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休息。它们的活动范围在海平面200米以下,特殊的螺旋状外壳让它们能够调控身体里的气体,以适应海底不同深度的压力。
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它们的饮食清单包括但不限于小鱼、小虾和底栖的小蟹。在奥陶纪,鹦鹉螺正处于鼎盛期,一些庞大的类群不像今天的鹦鹉螺这样呈螺旋状,而是直挺挺的如同号角,长度可达10米左右,是当时的“顶级掠食者”,三叶虫和海蝎都是它们的食物。
鹦鹉螺的移动方式十分特别,它们会让水流不断通过身体组织中的外套膜,经由一些管状肌肉向后方喷出,以此获得助推力,实现身体的移动。
除了移动方式,鹦鹉螺精美的身体构造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数学家们认为,它们的外壳切面所呈现出的优美螺旋,暗含了斐波那契数列,并且两项间比值无限接近黄金分割率。真是神奇呀!
小知识
鹦鹉螺特殊的构造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启示。1954年,美国科学家受鹦鹉螺运动原理的启发,成功研制出了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鹦鹉螺号”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