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驿道重庆的起点在朝天驿,朝天驿位于现在的渝中区。古驿道从这里出发,从下半城出南纪门,上半城出通远门,两条路在两路口会合,过佛图关、石桥铺,前往白市驿……在重庆境内长 200 公里左右,渝中区段不到十公里,但却处于重要位置,沉淀了巴渝母城根脉,留下诸多文化遗迹。
据明正德年间编纂的《四川志》卷十三记载,明代从巴县总铺向西有佛图铺、石桥铺、高歇铺、龙洞铺……清乾隆《巴县志》卷二又载,底铺十里到佛图铺,十五里到石桥铺,二十里到二郎铺……虽只有寥寥数语,却勾画出东大路这条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从重庆府出发,一路往西的大致状况。
▲ 重庆夜色撩人(苏思摄)
2020年 6月,记者沿着古驿道渝中段,探访沿途厚重的人文历史,记录下沿途的沧桑巨变。
朝天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不少游客在此凭栏观赏山水之城的美景。
朝天门是重庆古城十七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南宋时钦差常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遂名朝天门。据明正德《四川志》载,本府(重庆)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洪武初指挥戴鼎重修……门一十七,曰朝天、翠微、东水……
据清代有关图经记载,朝天门城门为双层结构,正门之外还有瓮城,瓮城门额上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正门额上则刻“古渝雄关”四个大字。
清代诗人王士祯曾感叹:“江中遥望,(朝天)城门邈在天际,女墙缭绕山巅。”(《蜀道驿程记》)可见朝天门当时的巍峨雄伟。
▲ 20世纪50年代的渝中半岛(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据说,早先朝天门码头只用于接待官船,不准一般民船停靠。而水陆两用的朝天驿则是四川出川的重要节点,成都方向的各色人等沿成渝古驿道到达朝天驿,然后乘船沿江而下出川。
驿站就是官办的交通站,类似于如今的高速路服务区。明朝的成渝古驿道最兴盛时有锦官、龙泉、阳安、南津、珠江、安仁、隆桥、峰高、东皋、来凤、白市、朝天等共12个驿站,重庆境内有5个,朝天驿则是重庆第一驿站。
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朝天驿,设驿丞一员,站马二十三匹,每匹日支草料银一钱,马夫十一名……归并重庆府管理。”可见朝天驿当时规模不小。而据明天启年间冯任所修《成都府志》记载,明代的成都龙泉驿则有“旱夫六十名,该银四百三十二两;号衣三两六钱;厨子六名,该银四十两二钱;马四十五匹,每匹三十两,共银一千三百五十两,供应银二百四十两,每年共二千六十八两八钱”,可见驿站耗资巨大。
那么,朝天驿究竟在哪里?
“朝天驿的具体位置至今尚是待解之谜。”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朝天驿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早期为水站,后变为陆站。从清乾隆《巴县志》舆图上看,朝天驿在朝天门内三门洞附近(今陕西街一带);在清末刘子如《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可以看到,朝天驿已被迁至巴县衙门(今老鼓楼衙署遗址附近)旁。
“朝天驿是西向‘零公里’起始点。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和拓宽道路,朝天门被拆毁,至此拥有550多年历史的古重庆城象征——朝天门城楼消失。近现代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该驿站的痕迹已完全消失,具体位置不好确定。”对朝天驿曾作过详细考证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学者张颖称。
记者了解到,目前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修建已经启动。至于朝天驿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期待在进一步的考古研究中能够揭秘。
当年出城去成都,走南纪门,还是通远门?在今天的学术界,对两门的历史地位存在争议。
记者查阅了清末国璋、张云轩、刘子如绘制的三个版本重庆全图,发现重庆西向大路有南北两线,分别由南纪门和通远门伸出,在两路口会合,后通往佛图关。
渝中半岛三面临水,古有“九开八闭”共 17 座城门,通远门是唯一的陆门。西出此门,便是远方,故名“通远”。该门于明洪武年间,取“七星揽月”之势,临崖而建,作为扼守重庆府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远门的前身又名“镇西门”,是三国名将李严修筑江州城遗址的一段。2005 年,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建成,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 通远门作为古重庆唯一陆门,是西出东大路的重要城门(谢智强摄)
▲ 重庆市渝中区通远门如今是重庆的地标建筑之一(谢智强摄)
郑国翰《蜀程日记》(1915 年)载:出南纪门西去,乃入成都大道,可骑行。光绪间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中也有佐证:出南纪门,十五里上佛图关,有小城。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多年对成渝古驿道进行考察。据他研究,南纪门和通远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一样。明清时期,重庆城的核心区在下半城,南纪门可登舟行船,水陆两便,故东大路更多经南纪门西行。清末,上半城发展起来后,人们去成都多从通远门出。通远门的军事战略地位远高于南纪门,明清时期大多数战争都集中在通远门。
▲ 重庆市渝中区通远门,市民从大门通过(谢智强摄)
▲ 俯瞰重庆市渝中区通远门(谢智强摄)
▲ 重庆市渝中区雷家坡古道遗址的石梯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谢智强摄)
▲ 重庆市渝中区雷家坡古道遗址(谢智强摄)
记者把从通远门和南纪门往西的两条道都走了一遍,除残存不足100 米的雷家坡古道遗址外,沿路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车流,找不到一丝古道痕迹。
重庆老城内曾有一段“东大路”,位于通远门城外,就是现在的兴隆街。这段路就是成渝古驿道东大道的一段,因而得名东大路,后改名为通远门顺城街,1931年修建中区干道后改名为兴隆街。
从城里出了通远门,在古代实际上就是一直沿着山脊走,也就是沿着现在的兴隆街到纯阳洞。据传纯阳洞当年供着吕洞宾的神像,如今还有 20世纪 30年代建的菩提金刚塔。抗战时,这里的抗建堂是中国话剧的大本营,聚集了郭沫若、曹禺、张瑞芳等一批名家。现在抗建堂内建起了抗战戏剧博物馆。
继续上坡,就是枇杷山正街,古时叫神仙洞街,建有道观,上书“蓬莱洞天”,抗战时道观被毁。这里还有国民政府立法院旧址、李宗仁官邸旧址、军统办公室旧址。到了山顶,就是茶亭,这里是枇杷山的最高处,往来古道的人们在此歇脚喝茶。“茶亭”曾设有栅门,上书“两腋生风”,如今是枇杷山公园红星亭所在地。这里还有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原四川军阀王陵基公馆改建而成),2019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从山顶下坡,过去有三层很陡的石梯坎路,叫“三架坡”,到了山脚就是飞来寺。据传说,寺建在石壁之上,似悬空天上,故
得名。过了飞来寺,就开始爬“鹅项颈”。据传,古人看渝中半岛,状似大鹅,而鹅岭公园所在的位置就是鹅的项颈。清朝末年重庆商会首届会长李耀庭在此建有私人花园,内有石绳桥、桐轩石室,设计巧妙,纹饰精美,令人叫绝。
经鹅岭,便到了重庆渝西三关之首的佛图关。佛图关又为重庆城制高点,历来战守要地,驻有兵马防守。“举首恰见佛图关,控扼山梁之上……三面陡绝,惟西南山脊一线可通。”清嘉庆时陶澍在《蜀游日记》中描述的景象跃入眼帘。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诗云:“江势曲随山势转,禅林高傍竹林开,雄关扼要吞吴楚,绣陌梯云障草莱。”其景也可见。
▲ 重庆市渝中区佛图关,石刻、佛像依稀可见(谢智强摄)
▲ 重庆市渝中区佛图关,杨闇公烈士(遇难地)铜像矗立在古道旁(谢智强摄)
▲ 七牌坊碑林(谢智强摄)
登上佛图关,石刻、佛像依稀可见,抗战时所筑碉堡留存较好,杨闇公烈士铜像矗立在古道旁。
“此关是重庆史上重要关隘,也是西上成都的要冲。”徐晓渝介绍,因“浮”与“佛”字音相近,故佛图关又名浮图关,抗战时还曾改名复兴关。
蓝勇曾对佛图关进行过详细考察,历史上佛图关曾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子母城,有西门瑞丰门,东门仁靖门、大关门、泰安门,以及子母城内城墙上的南屏关门和水洞门,共六座城门,只是该城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已难觅踪影。
西出佛图关,记者到达大坪七牌坊,“大道的两侧矗立着许多雕刻精细的巨大牌楼和牌坊,路面多用大块的砂岩板铺成,又或许是直接从厚重的石头中开凿而成,夹在两排巨型石碑之间蜿蜒前伸……”英国外交官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曾在《华西旅行考察记》一书中这样描写大坪七牌坊。
▲ 重庆市渝中区佛图关,市民在门口散步(谢智强摄)
如今,古道已完全消失在现代城市格局中,七牌坊碑林所在地也建起了一座摩天大楼,碑林已被搬迁至现在大坪循环道的街心花园中。出大坪再往前行便到了石桥铺。据《巴县志》记载,“明初置里,清代建场,民国设乡,开铺数百年。因此地有两孔石墩桥一座,故而得名。”当年的石桥铺老街有一公里多长,因为连接佛图关官道,系通达成都的门户,很是闹热,成为古时有名的商圈。20世纪 80年代,石桥乡成为重庆首个“亿元乡”,被市政府授予“富冠渝州”的牌匾。2000 年时,老街被完全拆除,如今已变为繁华的现代商圈了。
出石桥铺,经过上桥,就要上到中梁山,西出二郎关了……
在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规划方案中,朝天门—解放碑片区是“两江四岸”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这里将成为重庆的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成为重庆城市品牌的响亮名片。
渝中区大力传承母城文化,挖掘古驿道文化资源,昔日成渝古驿道正焕发生机。渝中区2020年开建了全长1.7公里的朝天门—解放碑步行大道,注重文旅功能打造,将串联解放碑到朝天门沿线的 28个历史文化景点;巴县衙门遗址已修复完毕,其独特的三波六铺水的建筑构造在我国古建筑中是唯一的,极为珍贵;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修建已经启动,这片南宋衙署遗址是重庆市主城区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遗存,在未来的遗址公园里,其中的木质建筑将依照南宋时期的规制和风貌复建,将800年前的重庆城再现在世人面前;用地面积约88 亩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已见雏形,红砖青瓦吊脚楼,以重庆人熟悉的善果巷、轿辅街、月台坝、守备街、花街子等路名为背景,再现古城传统风貌,集成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商、景、旅、文四大功能于一体,全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另外,还有火柴坊、谢家大院、白象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一条新的文化大道将诸多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再现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彰显老重庆文化魅力。
目前,渝中区正在推动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半山公园—虎头岩公园半山崖线步道支线建设,步道全长28.7公里,沿线串联了虎头岩公园、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李子坝公园、平顶山文化公园。其间有摩崖石刻、摩崖佛龛、高公馆、李根固旧居、刘湘公馆、国民参议院旧址等人文景点以及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工业遗址文化等人文资源,是探访古渝之源、览胜母城之巅的好去处。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动下,渝中区与成都青羊区已“双城联动”,整合资源品牌,推动一批巴蜀两地文旅项目建设,两地首个巴蜀文化旅游共建项目——洪崖洞与宽窄巷子也已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产品互推、游客导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清代诗人何明礼在《重庆府》一诗中描述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至今仍在世人面前。
(韩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