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的真相?专家揭秘世代相传的麻城孝感乡

所谓“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翻开四川和重庆大部分人的家族宗谱,麻城孝感乡几乎都是一个难以绕开的祖籍地名。

在西部——

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

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

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孝感乡都石头牌坊由祖籍麻城的重庆民生能源集团董事长薛方全捐资修建(鞠芝勤 摄)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

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在中部——

民国《资中县志》:“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本省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

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江津《幸氏族谱》:“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

由此可见,“麻城县孝感乡”这个地名不但大量在宗谱中出现,更是时常出现在川渝两地的墓志铭上,逝去的移民先辈以此时刻提醒重庆人的后代,自己的祖先来自何方,但“寻根”的过程却异常的艰难。

逐年增多的“寻根”人群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北岸,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现在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麻城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孙膑以少胜多而名垂千古。秦属南郡,汉为西陵,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五代十国后赵大将麻秋筑城以守,因其姓才开始叫麻城。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县,正式命名为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

孝感乡都石头牌坊,给“寻根者”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标志(鞠芝勤 摄)

孝感乡都维修一批明代老建筑(谢智强 摄)

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来自川渝大地,甚至云南、陕西、贵州的民众自发前来麻城“寻根”。

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曾锋说,据初步统计,最先只有几十人零星来到麻城,慢慢增加到几百人,而最近几年,更是达到高峰,每年来人来函来电增加到2000人次,希望当地政府帮助“寻根”。

许多“寻根”的老人在子女们的陪伴下,抱着家谱前来“寻根”,因为找不到孝感乡,于是遗憾而归;而更多的是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麻城取得联系,希望找到祖辈从此迁移出去的证据。

曾锋说,因为最近10多年前来“寻根”的人太多,除了地方志办公室主要负责接待外,当地的公安局、民政局都成了“寻根者”的求助之处,甚至有的“寻根者”直接写信给麻城市委市政府,希望得到帮助,找到祖辈迁移的线索,但绝大部分都失望而归。

神秘消失的移民祖籍地

近几十年来,虽然不断有来自川渝两地的民众自发前往湖广“寻根”,寻找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乡麻城孝感乡,但由于历史变迁过大,十有八九的“寻根者”均是失望而归。

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说,“寻根者”的失望主要是因为找遍了麻城市,却从未听当地人说过有个孝感乡。

曾锋也说,如今的麻城市辖有3个街道和16个镇乡,但找遍全市,没有一个名叫孝感乡的地方。

“寻根”的人群眼光转向周边。在相距麻城200公里外,现在有一个孝感市,与麻城同为县级市,历史同样悠久。“会不会这个孝感市就是当年的孝感乡?”

但孝感市居民告诉“寻根者”,孝感市的祖辈大部分也是从麻城迁移过来的,这里应该也不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祖籍地。

“寻根”的人们失望而归。祖辈相传的“麻城孝感乡”成了一个神秘的失踪地,这个口耳相传的地方会不会是一个以讹传讹的传说,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史学界纷纷质疑麻城孝感乡的真实性。

重庆湖广会馆推动研究进展

就在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的时候,在1000公里之外的重庆发生的一件事,却意外推动了“寻根”研究的重大进展。

2005年,重庆湖广会馆开馆,里面珍藏的一副楹联引起了时任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关注:“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楹联清楚地表明重庆人的根在麻城孝感乡。

面对重庆湖广会馆的证据,身为麻城人的凌礼潮主动向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请缨,要在麻城移民史的研究上下点功夫,做出点成绩。

凌礼潮在2005年5月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论文《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辨》,文中首次披露了从史料中找到孝感乡存在的证据。

他通过查阅清康熙九年(1670年)版的《麻城县志》,发现了麻城孝感乡“失踪”的来龙去脉:

这部县志的《首卷封域志·乡区》中的记载是,“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孝感乡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麻城)止七十四里。”

这一详尽的记载,告诉人们,明代麻城县的四个乡区中,确实有孝感乡的建制,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对区乡作了内部的调整,因户口消耗,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建黄安县时,分调土地,就将麻城的一部分(包括有原孝感乡一小部分)划入黄安,也就是今天的红安县。

虽然旧的“孝感乡”地名已在明成化年间撤并,但推想其代代居民及中转移民,仍心口相传“孝感乡”之名,所以至今它仍享誉巴蜀。

而追溯更早的史料,也有相关的麻城四乡的记载,更从侧面证明了孝感乡的存在。

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左一)(谢智强 摄)

农民专家发现孝感乡都遗址

既然孝感乡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当初的地点现在何处?如果找不到遗址,同样也是一个空中楼阁。面对学术界的疑问,专家们需要找到一个确切的历史依据。

2008年,一项铁证被发现。沈家庄村村委会主任刘明西偶然从麻城《邹氏家谱》中找到了一篇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的《都碑记》。

邹知新,字师可,明末清初人。是正统间名臣邹来学第七代孙。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官襄阳宜城县教谕,后升山东莱阳县知县。因押送逃犯违期,遂解任归田,诵读自娱。著有《麻城县纪略》十四卷,惜未付梓。邹知新“幼少慧,苦学不辍,长而能文”。为官后“作士有声,督抚治按五荐。志切亲民,不乐内转国学,升山东莱阳县知县”。据《山东通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邹知新还在莱阳县知县任上“重修敬一亭、泮池、大成门、儒学门”。《麻城县志·文征》收有他的文章七篇。

邹知新记载,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圣地麻城孝感乡并入仙居乡。为纪念故乡,成化二十三年秋,时任麻城县令陈兴在孝感乡都旧址立碑,即都碑,也就是陈侯碑。

《都碑记》还明确记载,“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也就是说,“孝感乡都”位置在“城东南七里”,即现在的鼓楼街道沈家庄村。

这也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首次指明了当年的孝感乡政府所在位置。作为一个研究孝感乡历史的农民专家,刘明西的发现,为史学界关于孝感乡的历史真实性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凌礼潮说,关于孝感乡的得名问题,近年来,少数同志认为孝感县是因董永的故事得名,而质疑麻城孝感乡得名原委。其实,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邹知新的《都碑记》发现之前,我们只能以董永并非孝感县人来证明孝感县的得名与董永无关,而无法彻底弄清孝感乡得名的真实情况和具体的得名时间。现在,《都碑记》告诉我们:“兹坊集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为四乡之宗正。”也就是说,孝感乡得名于汉代,且由皇帝亲自命名;孝悌的故事发生在赵氏家族!

刘明西说,自从史学界确定沈家庄就是300多年前的孝感乡政府驻地后,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寻根”的人找上门来,希望得到自己的帮助。

如今的刘明西成了一名帮助“寻根”的志愿者,自建了一个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并任主任,利用手中的上百套家谱帮助“寻根者”核对谱系。

移民皆称祖籍麻城孝感乡之谜

尽管史学界已经找到了证明历史上确实有麻城孝感乡存在,并且有确切的地点,但在明朝中期就撤销的孝感乡,为何居然在100多年后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中,被百万移民念念不忘?

凌礼潮研究发现,之所以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移民中,麻城孝感乡都能成为移民口中的圣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湖广填四川”之前,就先发生了江西填湖广,而麻城正好就是一个移民中转站。更何况它还是周边七县移民的登记出发地,由政府发给路条和盘缠,从水陆两路向四川艰难进发。这也是麻城孝感乡作为当时不大的一个乡,居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移民的原因。

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刘明西主任正在对照孝感乡地方志帮别人寻找先祖(胡杰儒 摄)

由此,麻城孝感乡作为移民出发地,也就成了先辈移民们永久的记忆,其文化符号也代代相传,作为每个家族的记忆保存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观点也基本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同。史学界的专家同时还指出,移民同样存在冒籍现象,由于前期的麻城孝感移民在川渝两地落地生根后,发展良好,不排除后期的一些移民为了更好更快融入当地社会,取得当地社会的认同,而产生冒充祖籍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出现。

凌礼潮说,冒籍也有几种。一是来自麻城其他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二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销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这两种冒籍无关宏旨,因为他们冒的是“乡籍”而非“县籍”,他们毕竟是真正的麻城人。

第三种冒籍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四川移民中麻城孝感人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移民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冒籍孝感乡人。也就是民国《南溪县志》所说的“(孝感乡)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

凌礼潮介绍,目前,关于麻城孝感乡移民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依然存在不少细节疑问,还有待更多的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麻城孝感乡的历史存废问题已经完全清晰,其存在已经无可辩驳。

(范永松 郎清湘) OmFGqPozfXCDmyW1d2r0tb84XxRXJbj4KKPp+KgSlS2PsaZgpNRIgA5v3ZPw3F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