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这其中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基因、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在重庆,当被问及自己的祖籍时,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明清两朝为弥补战乱造成的四川人口不足,鼓励外省民众移民入川。绵延数百年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促进了民族文化大交流,重塑了巴渝文化的血脉,可以说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
2005年,在重庆湖广会馆修复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关于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陈列内容的研讨会,并派出记者随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何智亚带领的考察团到湖北麻城考察,刊发了报道。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湖广填四川移民史里还很多重庆市民不知道的往事,能否通过一次大规模的实地采访报道,向读者讲述精彩的故事。
2014年5月中旬,在参加重庆新闻奖评审会时,我向时任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重庆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重庆日报总编辑张小良谈了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由重庆日报、重庆晨报联手实地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进行全方位报道,既契合“记得住乡愁”主题,也是庆祝重庆直辖17周年的好策划。
随后,两家报社立即组建团队,查找资料,走访专家,确定采访方案,确定统一采访、统一的刊头,同时发布,全媒体呈现。
5月31日,摄影记者携带着当时很少见的航拍飞机,先期奔赴麻城。6月3日,两辆采访车载着文字记者启程:沿着沪渝高速公路抵达麻城——川渝百姓心中的祖籍地“孝感乡”,找寻当年的陆路和水路出发地,然后沿水路到举水河入江口,再进入重庆境内,沿移民进川足迹,重走当年移民迁徙之路。
6月4日,两报均以“一版消息+后面整版深度报道”的方式,推出了第一期报道。从6月5日至6月17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甚至几个版的体量,连续推出“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在6月18日重庆直辖纪念日当天,两报又同时推出特刊,其后还推出了后续报道。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媒体首次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大规模报道,是一次围绕要“记得住乡愁”而进行的“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实地采访报道,重温先人不畏艰险、筚路蓝缕、开拓奋进的故事和精神,成了人们探寻“从哪里来”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解“向何处去”的有力支撑。
报道获得的热烈反响超乎我们的意料。据不完全统计,全网阅读量超过一千万人次。珍贵的史料、传奇的故事、浓郁的乡愁,拨动了众多受众的心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共鸣,当时重庆晨报966966公众呼叫中心每天接到电话上百个,或者提供线索,或者要求购买相关报纸,还有海外读者把每天的报道从网上打印下来保存,“湖广填四川”“乡愁”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3期以《重庆日报与所属子报开展联合报道一举多得》为题予以肯定,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专家称赞这是一次“以乡愁为基调,阐释百姓家国情怀的精彩主题宣传。”该组报道荣获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
此书结集了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所刊发“君从何处来”的相关稿件,曾于2015年4月出版第一版,此次再版,做了部分文字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