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君自湖广 梦圆重庆

周 勇

对于今天的重庆人来说,十之八九都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而在千里之外的大别山南,却是“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这就是湖北省麻城市,就是填川移民的“老家”,更是我们重庆移民的“乡愁”所在。

这里有千百万移民魂牵梦绕的“高岸河码头”,这里有唯一以“都”称名的“孝感乡”,这里有来自重庆的麻城守护神“救厄帝主”,这里留下了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感叹。这里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有“黄麻起义”“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现代华章。

这里更有秀甲天下的麻城杜鹃。在我梦中,那是“繁花似锦,连绵不绝,一派匍伏山野、花低人高的景致”。后来,我回乡寻根,终于领略了它的神韵:走上龟峰山巅,密密麻麻的杜鹃花扑面而来,花海荡漾,花浪翻滚,花云漫卷,花瀑奔流,真个是织锦堆绣,万千绚烂,如烈火,如红霞,如旌旗,如号角……更是引发了千千万万重庆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的“乡愁——梦里湖广麻城杜鹃”。

2014年6月,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组织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大型采访活动,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影响全国。这是去年两报最接地气、最受平民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是献给3200万重庆父老乡亲和重庆直辖17周年的大礼。

“湖广填四川”始于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到了清代前期达于高潮,迄今已经600多年。这是一次先由政府主导,后成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到19世纪20年代,魏源作《湖广水利论》引用“湖广填四川”民谣,使这一运动进入全国民众的视野。

这一时期迁往四川、重庆的移民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甘肃、江苏、浙江、贵州和云南等十余个省,尤以湖北、湖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从明洪武年开始,政府就以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为湖广移民入川的主要集散地,因此四川、重庆居民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为祖籍。对于今天的川人、渝人而言,“湖北麻城孝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重庆和四川移民祖籍的代名词。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重庆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缘位置——重庆是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之一,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成了川渝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大小城镇的繁荣、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它合理地分布了民族、人口生存的空间,使长期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天府之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对后来川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导致了川渝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四川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成了自成一隅的四川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进了四川人口繁衍,为近代川渝名人辈出奠定了基础。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进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融,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

对于重庆而言,随着清代巴渝地区的开发,农业快速恢复,手工业开始兴盛,交通运输业不断兴起,区域吸引和辐射能力不断扩大,为重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清末,由于西方势力的刺激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重庆经济开始加快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中,重庆从一座封闭的城堡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古代区域性军政中心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从偏居四川东部一隅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湖四海的特大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重庆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其间的苦难、奋斗、曲折、艰辛、光荣、辉煌……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叹可喟!这就是“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大型采访活动产生的历史逻辑和时代条件。

2013年6月18日重庆直辖纪念日时我曾经写道:“回眸历史,笑问‘君从何处来’?梦里湖广,麻城孝感。展望锦绣前程,耕耘八万里巴渝,众手梦圆当今重庆”,反映了我对这次系列报道活动的欣喜和赞赏。

在这一年中,报道所发出的能量持续升温,可以说,“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不但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其影响也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有史以来,全国新闻媒体规模最大、动员人力物力最多,对湖广移民历史与现实的第一次集中报道,也是对麻城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宣传。这个活动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重庆市报刊协会也专门为它召开研讨会。

现在,我们把这次集中报道中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既是为了记录下这个足以载入重庆历史的新闻事件,也是为了反映重庆新闻界、历史学界探索创新的足迹,更是为了表达全市新闻和历史工作者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志向。 6gdfPToJ37Umq95ed7Zo4ras/Vh5Kabbte5l/j7VxwsZ5CdcSSQ7t10HJkZiQS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