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丛书总序
行走的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日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新闻宣传的中心环节,自觉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接连策划推出了以“重走”命名的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以当下的视野、受众的视角、融媒体的方式去烛照历史、溯源文化、弘扬时代主题,在“重走”中实地寻访、连接古今、感悟变革、见证辉煌。通过寻访,在文化引领中凸显价值,在创新表达上激活受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心灵,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重走”系列报道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题宏大,立意高远,主动设置议题,形成关注热点,积极引导舆论。

报道主题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主题进行的,追溯历史,映照当代。比如,2014年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2015年的“重走古盐道感受新变化”,2017年的“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系列报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积极推进中华文脉传播,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党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系列报道通过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以珍贵的史料、传奇的故事、浓郁的乡愁,拨动了众多受众的心弦,引起强烈共鸣。中宣部阅评组对此予以肯定,重庆市记协组织专题研讨会,专家称赞这是一次“以乡愁为基调,阐释百姓家国情怀的精彩主题宣传”。

巴盐古道被誉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之一,“重走古盐道感受新变化”系列报道揭秘古盐道背后的文化密码,讲述盐道兴衰沉浮的故事,反映近年来盐道沿途各区县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巨变。读者和网友热情点赞:“这是一次有价值的历史重温,让我们了解了巴渝古盐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中,巴渝古诗一直都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芒。这些古诗中蕴含着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古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历代文人诗吟过的地方,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重走古诗路”系列报道通过寻访历代文人吟诵重庆的经典诗作,在挖掘古诗中传播文脉,在实地感悟中记录变迁。

一类是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讲述党史故事这一主题进行的。比如,2018年的“重走信仰之路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2019年的“丰碑重走成渝铁路”。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走信仰之路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以重庆革命历史为轴,沿着先烈的足迹,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贵史料,探访红色遗址,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革命文化,用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励人们前行,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征程,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丰碑重走成渝铁路”是重庆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大型全媒体报道。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报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宣部新闻阅评以《重走成渝铁路提升国庆报道质量》为题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报道“具有巨大的实证性和说服力,史料丰富历史纵深感强,老题材写出新意来。怎样才能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做出高质量,《丰碑重走成渝铁路》作出了回答。”

还有一类是围绕当下重大主题进行的。2020年的“重走成渝古驿道感受双城新变化”,就是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探寻古驿道蕴含的巴蜀人文密码,讲述川渝交往的历史渊源,展现古驿道沿途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故事。

上述报道通过深挖历史史实,讲述历史故事,发掘历史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用传统文化精髓、革命文化滋润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二是“重走”系列报道具有全景式、首创性、史料性,采访范围宽、持续时间长、报道规模大的特点。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报道,共发稿50多篇,10多个版。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报道这一历史事件。“重走古盐道感受新变化”以20个版、10多万字的报道,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是重庆新闻媒体首次对巴渝古盐道进行的全方位采访报道,巴渝古盐道成为一时的文化热词。“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报道量达到36个版、近20万字,这是重庆第一次以区域为视角对巴渝古诗进行全面梳理,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工程。“重走信仰之路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推出28期共计10余万字的报道,用新视角、新发现、新表达,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革命文化,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信息泛滥、注意力稀缺的传播环境下,成系列、大规模、持续性的传播更容易引发关注,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体现了主流媒体善于设置重大议题,掌握主流话语权的能力。

三是注重全媒体传播,不断丰富活动外延,使得传播效果更佳。

“重走”系列报道都是以全媒体的方式进行报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将报道制作成H5、短视频、海报、动图等产品在移动端上呈现。比如“思君下渝州”系列报道制作了“巴渝古诗热度地图”“古诗热度排行榜”等全媒体产品在网上发布,吸引了众多年轻受众关注。

我们还通过系列衍生活动,不断增强传播厚度。《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分别出版图书。

举办“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评选活动、“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巴渝古诗词传承盛典”大型文艺晚会,参与创作《思君不见下渝州》大型情景国乐音乐会等等,线上线下活动交织,形成多次传播,壮大了影响力。

四是“重走”系列报道已经成为重庆日报践行“走转改”,不断提升队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抓手。

“重走”报道的要义在于走,只有走出去、走下去,才会有报道的新天地;只有走出去、走下去,记者编辑的作风转变和文风改造才能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才能真正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君从何处来”采访团队在半个月时间里,横跨鄂渝两地10多个县市,辗转3000多公里,虽然很累,但记者们却很兴奋——因为他们正在创造历史: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报道这一历史事件,用脚步丈量先辈走过的土地,真实还原历尽艰辛的迁徙之路,追寻那份抹不去的乡愁。“重走古盐道”采访条件更为艰苦,四路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穿行在渝湘鄂黔陕间的大山深处,险峻丛林,还有记者在登山途中不幸摔伤。“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采访团队历时4个多月,走遍重庆各区县,行程上万公里。“重走信仰之路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的采访团队历时6个月,沿着先烈的红色足迹,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贵史料,探访红色遗址,走进渝黔交界的大山里,寻找“红军手迹”背后的故事;走进巫溪的深山里,寻访彭咏梧牺牲之地,甚至远到上海、浙江等地,成为践行“四力”的生动之作。“丰碑重走成渝铁路”采访团队历时一个月,实地走访500多公里成渝铁路沿线,真实还原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展示难忘的历史场景。

这种实地寻访的大型主题报道既是对采编队伍的一次精神洗礼、一次信念的升华,也是对记者采访作风的最好锤炼,是对坚持正确新闻志向的强化。参加采访的记者都感慨,一次实地重走的收获,是在办公室读多少书都无法获得的,只有到现场去、到生活中捕获最鲜活的素材,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佳作精品,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采访团队走在大山里古道上,走在红色遗迹中,走在新时代的变革中,用脚步和真情,把一个个宏大叙事的题材做成了一篇篇可读性与影响力皆备的佳作。

可以这样说,“重走”系列报道已经成为重庆日报践行“走转改”、锤炼队伍、提升“四力”的重要抓手。

“重走”系列报道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重庆市好新闻奖,中宣部阅评、重庆市委宣传部阅评也多次予以肯定,“重走”系列报道已经成为重庆日报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此次我们选择6组“重走”系列报道编辑成丛书,既是庆祝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的一项内容,也更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对重庆这座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进一步关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行千里·致广大”的人文精神,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担当起党报的责任和使命。

《重庆日报“重走”系列报道丛书》编辑委员会
2022年6月 C5pIVhpHrOc6lUcOdh6fq9SnREzqjAMSZd4bDHZJpAxR2CixcdejvcMnfjIaGs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