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麻城郊外的五脑山上,树木苍郁,一座始建于宋代、气势恢宏的帝主庙掩映其中,这里供奉着一位名为张七相公的帝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帝主居然是重庆璧山人。
重庆璧山人为何会在湖北麻城得道成仙?这跟重庆人“十有七八”是麻城孝感后裔有无关系?重庆云阳、奉节等地曾经的帝主宫,又与这个帝主庙有何联系?2014年6月6日,我们徒步走过五脑山的小道,探访这座既神秘又带着一丝亲切的庙宇。
麻城五脑山,重庆晨报航拍工作室空中拍摄的帝主庙。这种依山而建的寺庙在重庆随处可见(晨航 摄)
麻城五脑山帝主庙山门(鞠芝勤 摄)
始建于宋代的帝主庙大殿内,70岁的余道士眯起眼睛,打量着看过无数遍的天井、屋脊、砖雕……虽然在帝主庙出家已三十多年,但在他心里,这座寺庙仍有许多神秘之处。
“你们是重庆人?那就是帝主的同乡啊!我来陪你们看一看。”听说我们从重庆来,余道士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
生于璧山的张七相公,为何会护佑麻城众生?
站在帝主庙庭院里,古稀之年的余道士仍然身板挺直,目光敏锐。麻城当地的帝主传说,他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就侃侃道来——
帝主名为张七相公,又称土主、福主、紫微侯。相传他出生三个月就会说话,七岁已通晓诗文。十七岁时,他游历到麻城,发现民间有许多败坏风俗的祠堂,就逐一毁掉,因此被捕下狱。
三年后,麻城突发大火。帝主告诉狱吏自己能救火,被释放后,他用一根红色的棍子一指大火,火立刻灭了。帝主骑马来到五脑山,就地飞升成仙。
在余道士看来,帝主是个“耿直人”:“热心、正直,性格确实像重庆人。”而我们在麻城的地方史书中,找到了更多关于帝主的细节——
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卷25《列传十一·仙释》云:“土主神产蜀璧山县。”明确指出帝主是璧山县人。光绪年间的《麻城县志》记载:“(帝主)岁苦旱潦祀,之必应;民有疾厄祀,之必痊;湖山险阻,呼之必安……远近朝谒者无虚日。”有求必应,体恤民生的璧山人张七相公,已然成为了麻城的“父母神”。
帝主宫屋顶,为何色彩斑斓?
“来,出来看看。”余道士走出帝主庙大门,指着门墙上快要剥落的“彩焕云衢”四个大字,“这句话描述的,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彩瓦。”
抬起头,可以看到帝主庙大殿上的瓦片有好几种颜色:红、绿、白、黑,甚至还有白底蓝花的。初夏的阳光闪烁在瓦片上,映着浅蓝的天空,格外美丽。
余道士捧出几片翻修屋顶时掉下的断瓦,虽然蒙上灰尘,它们的色泽仍然鲜润。轻轻一敲,声音清脆。“这瓦片是用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烧制,再上色而成的。”
麻城五脑山帝主庙,余道士正在解说木雕图案(苏思 摄)
麻城五脑山帝主庙,娘娘殿屋顶上的铁瓦(苏思 摄)
而转到帝主庙大殿后方的娘娘殿,屋顶则呈现出浅浅的金红色。站在屋檐下,阵阵热浪直扑脸颊。定睛细看,屋檐上铺的竟是一片片长约120厘米,宽约22厘米的铁瓦!余道士说,这是为仿制武当山道观的“金顶”而特制的铁瓦,每片重达21千克,且雕刻有“嘉庆元年”字样。阳光照耀下,铁瓦屋顶与“金顶”视觉效果相近,但使用铁瓦成本更低。
大殿顶的八卦藻井,为何暗藏有龙?
环视帝主庙,“龙”无处不在——屋顶上、山墙上、廊檐上、砖雕上,一条条龙或昂首腾飞,或张牙舞爪,或躬身潜伏。然而最为神秘的,要数“暗藏”在大殿顶八卦形藻井内的一条龙。
“这条龙,一般人看不到。”余道士站在帝主像身边,看向八卦造型的大殿藻井。借着从大殿门外射进来的阳光,藻井内浮现出一条盘旋的青龙。它身姿灵活,仿佛立刻就要飞出大殿,腾空而去。
奇怪的是,站在大厅的其他位置看藻井,里面却是空空如也。这是为什么?
关于这一现象,《绿色大世界》杂志总编周启文指出,这叫做“八封龙楼”,是一种运用光线折射原理的建筑设计,可以让画在藻井内的盘龙更富有气势。
麻城五脑山帝主庙,大殿屋顶上的彩瓦(苏思 摄)
而类似的设计,在“湖广填四川”麻城移民路线的沿途也时常能见到。周启文说,在黄冈市浠水县、重庆云阳、奉节都有帝主庙(宫)(在重庆多被称为帝主宫),里面都能看到“八封龙楼”。
从麻城到重庆,张七相公如何“回家”?
张七相公既然是麻城的“父母神”,那么,重庆各地兴建的帝主宫又该作何解释,张七相公又是怎么“回家”的呢?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介绍,这是因为重庆人“十有七八”是麻城孝感后裔。随着麻城移民进入川渝,帝主宫也在重庆生根。
据《云阳志·祠庙》记载,云阳全县有帝主宫15个,而在万州、奉节、巫山、巫溪等地,也曾经建有帝主宫,只是后来被毁或被淹。
“帝主虽然是兴于麻城的神祇,却承载着老百姓对平安、幸福共同的希望。”凌礼潮说,麻城移民离开家乡,更渴望来自本乡本土的心灵寄托,移民的聚集地也就自然而然建起了帝主宫。
“麻城迁到重庆的人多,其实重庆也迁了神仙到麻城嘛。”余道士说,他修行的三十多年来,帝主庙年年香火不断。“麻城人,服这个重庆神仙。”
(周 芹 陈维灯 申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