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例證】 1.下垂:豬二八,耳朵~。\~起眼皮裝莽(傻,蠢)。2.低頭:~起腦殼不説話。富於重慶方言特色。
~耳狗[ta 21 ɚ 42 kəu 42 ]喻不愛説話的人:埋頭漢,~耳狗,嘴裏不説心頭有。(諺語)
~眼皮[ta 21 iɛn 42 p‘i 21 ]1.視而不見:見了扒二哥摸包兒也~眼皮。2.或記作“搭眼皮”。可嵌入。對問題不理睬,不管,有意回避:人家“搭下眼皮”,我們就有滅頂之災。(《傻兒司令》)
【考音】 上古音,端母緝部,擬音[təp]。《廣韻·盍韻》:“~,都盍切。”《集韻》:“~,德盍切。”南宋·鄭樵《通志略》:“~,德盍切。”《廣韻·盍韻》:“~、㿴均作都盍切”,端盍開一入咸,[tap],重慶方言除江津、綦江外,入聲派入陽平,音[ta]。保留古音義。
【考義】 “~”,大耳朵。《玉篇·耳部》:“~,大耳也。”《廣韻·盍韻》:“~,大耳。”《集韻》:“大耳曰~。”《類篇·耳部》:“~,德盍切。大耳曰~。”南宋·鄭樵《通志略》:“~,大耳曰~。”《四聲篇海·耳部》:“~,丁盍切。大耳也。”《字彙·耳部》:“~,都合切。大耳也。”
“~”引申泛指下垂。《漢字源流字典·九畫》:“本義爲❶大耳朵。引申泛指❷下垂。”《説文解字·耳部》“~”。清·段玉裁注:“~,耳
也。
各本作垂。今正。從耳。下
、象形。……《左傳》云:以類命爲象。生而耳垂。因名之耴。”“~”段玉裁訂正至確,“耳垂也”即耳下垂。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六:“德合切,大耳曰~,見《集韻》,通作
,大垂耳貌。”《中華字海·大部》:“~:下垂。~拉著腦袋。”(318頁)重慶話保留古音義。
字或作“㿴”,寬皮貌。《玉篇·皮部》:“㿴,都闔切。皮寬皃。”《廣韻·盍韻》:“㿴,
㿴。都合切。”又《廣韻·盍韻》:“
,
㿴,皮瘦寬貌。”“盧盍切。”《集韻·盍韻》:“㿴,德盍切。
㿴,皮貌。”《類篇·皮部》:“㿴,德盍切。
㿴,皮皃。”《四聲篇海·皮部》:“㿴,都闔切。皮寬皃。”《字彙·皮部》:“㿴,都合切。皮瘦寬貌。”清·張慎儀《蜀方言》:“瘦皮垂下曰㿴。”注:“《廣韻》:㿴,都盍切,音若答。”“瘦皮垂下”泛指下垂。
民國十五年《重修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狗耳垂曰
。”(507頁)民國三十三年盧起勳等修劉君錫等纂《長壽縣誌卷四·風土·方言》:“狗耳下垂曰
。”按“
”,方言造字。
【書證】 明清白話小説習見。明·方汝浩《東度記》第十回:自己頃刻變得赤面紅腮、圓眼~耳。第六十一回:果然一個精怪,青臉獠牙,~耳環眼。明·楊時喬《新刻馬書卷二·相馬法》:馬有疾者,精神倦怠,頭低耳~。又卷六:悶即垂頭~耳臥,拽動韁繩把首摇。
或説“~拉”,下垂。清·都門貪夢道人《永慶升平後傳》第四十九回:兩道眉往下~拉著,兩隻吊客眼,色哩嘴唇。清·佚名《施公案》第一四八回:不由得悶悶不樂,坐在炕上,~拉著臉。風俠《晚清演義》第六十七回:頭~拉,眼~拉,卑躬屈膝手~拉。
“~”或記作“搭”,借字。明·吴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那小獻寶垂頭搭腦蹭到家中,却好宗金二人先在他家等候,交那同窗們助喪使剩的銀子,還有十四兩七錢,與了小獻寶去。按:“垂”與“搭”同義。“垂頭搭腦”即~拉著腦袋。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毛青布大袖衫兒,又短襯湘裙碾絹紗。通花汗巾兒袖口兒邊搭剌。“搭”,“搭剌”。下垂貌。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珍哥自從計氏附在身上採拔了那一頓,終日淹頭搭腦,甚不旺相。按:“淹”借字,本字應作“蔫”,植物枯萎則下垂。“淹頭搭腦”,猶言~拉著腦袋。形容没精打采的樣子。
“~拉”或作“搭剌”“搭拉”“搭落”“答拉”,均下垂貌。白話俗語多同音借代記其音。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一折:“便似那披荷葉,搭剌著個褐袖肩。”《金瓶梅詞話》第二回:通花汗巾兒,袖口兒邊搭剌。明·吴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九回:搭拉兩個耳,一尾掃帚長。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説的晁大舍搭拉著頭裂著嘴笑。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右手擎著根大長的煙袋,手腕子底下還搭拉著一條桃紅繡花兒手巾,却斜尖兒拴在鐲子上。第三十回:腦袋後頭搭拉著大長的紅穗子。
亦作“答剌”。元·馬致遠《黄粱夢》第三折:這一個早直挺了軀殼,那一個又答剌了手脚。明·馮惟敏《南鎖南枝》曲:涎瞪了眼,答剌了頭,打一箇呵欠,大張著口。
或作“嗒喇”。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民風二·方言》:“物之垂下曰嗒喇。”
亦作“剌答”“剌搭”。軟綿無力;下垂貌。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猛抬頭覰了自驚呀,諕的我這兩手便可剌答。元·曾瑞《哨遍·羊訴冤》套曲:我如今剌搭著兩箇蔫耳朵,滴溜著一條麄硬腿。元·湯式《一支花·題友田老窩》曲:破陸續歇兩肘疲童灑掃,煙剌答漏雙肩老嫗供廚。按:“煙剌答”猶“蔫剌答”。
又“軟剌答”,“軟”則下垂。“軟”“剌答”同義複詞。“軟剌答”,手脚下垂,形容疲軟無力貌。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可憐我這没照覷的嬌娃,早諕的來手兒脚兒軟剌答。”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三折:“則被這金晃的我這眼睛兒花臘搽,諕的我這手脚兒軟剌答。”猶言手脚下垂,疲軟無力貌。
亦作“軟答剌”。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血模糊污了一身,軟答剌冷了四肢。黄甘甘面色如金紙。
【其他方言檢驗】 粤方言~dap垂下。
【方言例證】 張口:一口氣爬上三百梯累得~起嘴巴出氣。\一把扇子二面花,背時媒人嘴呱呱。一誇婆家有田地,二誇婆家是大家。説了男子多聰明,又説女子貌如花。一~嘴巴嘰哩呱,活像田裏青蛤蟆。説得滿嘴血翻花,嚼兒嚼女爛牙巴。(歌謡·重慶卷)\他一來就~起嘴巴亂吹牛,觀音當然要處罰他囉。土地受的啥子處罰呢?據説,後來觀音就再也不讓他跟到一起做事了,免得二天又在外頭~起嘴巴亂説。(民間故事·觀音菩薩煮飯·重慶卷上)
張開:大田薅秧溝對溝,撿個螺螄坡上丟。螺螄曬得大~口,小嬌曬得汗長流。(歌謡·重慶卷)按:此首歌謡,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永川基本同。\下細一看哪,(籽籽)啷個盡是些~起口口的空殼殼喲?神農皇帝就對娘娘説:“你看,它們~起恁大的嘴,恐怕是餓了個,你把咪咪擠點給它們吃要得不?”(民間故事·神農製五穀·重慶卷上)
四肢分開:~脚舞爪。\它是個怪模怪樣、~脚舞爪的旱魃噻。(民間故事·玉皇觀爲啥叫金鐘寺·重慶卷上)\(羅保之)灰撲撲一張臉,一副煙灰相,稀拉拉幾根眉毛,緑(睩)霞霞一雙眼睛,穿一套四品官服,“張(字應爲‘~’)脚舞爪”的坐在堂上。(《重慶掌故·巴縣教案》)
裂開:三伏天天氣嘿大,木桶桶~開了。\天乾那陣,冬水田都乾得起~口口了。\脚後跟冰得起~娃娃口了。或記作“喳”“偧”,借字。
【考音】 上古音,端母歌部,擬音[tca]。《廣韻》:陟加切,知麻開二平假,擬音[ȶa],“古無舌上音”,在上古聲母系統中只有“端[t]”“透[t‘]”“定[d]”“泥[n]”這組舌頭音聲母,没有“知”“徹”“澄”“娘”這組舌上音聲母。舌上音聲母是後來從舌頭音“端[t]”“透[t’]”“定[d]”“泥[n]”這組聲母中分化出來的。照三歸端:照系三等[照、穿、床(神)、審、禪]五母上古與端系同類。故“知母”今讀[ʦ]。
【考義】 “~”,張,下大。《説文·奢部》:“奢,張也。從大者聲。凡奢之屬皆從奢。~,籀文。”段玉裁注:“按:籀會意,篆形聲。《西京賦》:‘有馮虚公子者。心~體泰。’薛注:言公子生於貴戚。心志~溢。體安驕泰也。未嘗云~即侈字。李善引《聲類》云:~,侈字也。疑李登始爲此説。初非許意。平子文章用籀文奢也。《廣韻》讀陟加切。”按:奢、~讀音相同,是異體字。上古同爲舌頭音(古無舌上音,“知母”是舌上音)麻韻,故讀音相同。後發生分化,奢表奢侈義,~表張口、裂開義,中古知母由舌頭音變化爲舌上音,仍爲麻韻。重慶話保留了中古音。
從《廣韻》起始分“奢”“~”爲二。“奢”《廣韻》式車切,《集韻》《韻會》詩車切,《正韻》詩遮切,並音賖。侈也。“~”《廣韻》《集韻》《韻會》並陟加切,音吒。張也,開也。
《廣韻·麻韻》:“~,張也。”又《廣韻·禡韻》:“~,張也。”《集韻·麻韻》:“~,張也。”《集韻·禡韻》:“~,張也。”《類篇·大部》:“~,張也。”《龍龕手鑒·大部》:“~,張也。”南宋·信瑞纂《浄土三部經音義集卷第一》:“《玉篇》曰:奢,張也。亦作~同。”《彙音寶鑒·嘉上平聲》:“~,張也。”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以用字例論之,則人肢體張曰䐒,物之枝節張曰觰,或
(zhā),步履行則張,故曰跨。其實皆即張字字音之分化而各爲專字矣,陽唐與歌麻之變也。”按:《玉篇·角部》:“觰,下大也。或作
。”《集韻·麻韻》:“一曰下大者也。亦從奢從~。”《四聲篇海·角部》:“
,音觰,義同。”
“~”,下大。《玉篇·大部》:“~,竹加切,下大。”《玉篇·大部》:“~,竹加切,下大。”《四聲篇海·大部》:“~,竹加切,下大也。”
“~”,開,推開。《莊子知北遊》:“荷甘日中~户而入。”唐·陸德明《釋文》引司馬云:“~,開也。”《廣韻·禡韻》:“~,開也。”《集韻·禡韻》:“~,開也。《莊子》~户而入。”《龍龕手鑒·大部》:“~,開也。”《正字通·大部》:“~,莊加切,音查。開也。《莊子·知北遊篇》:……~户而入。注:推開户也。”《彙音寶鑒·嘉上平聲》:“~,開也。”
“~”,闊,寬廣。《正字通·大部》:“~,成公綏《天地賦》:何陰陽之難測,偉二儀之~闊。”
“~”方言,張口,張開,四肢分開,裂開。重慶方言習用。1995年《江津縣誌第五章篇·方言》:“(ca 3 )~:(嘴巴)大;使(嘴巴)敞大。”(795頁)按:“~”應音[ʦa 55 ],而不是(ca 3 )[ʦ‘a 42 ]。[ʦ‘a 42 ]另有其字,是“夻”:張口;開口。例:夻夻褲,即開襠褲。
或作“偧”,“~”的俗字。《龍龕手鑒·人部》:“偧,陟加反,張也。”《篇海·人部》:“偧,陟加切,音吒。張也。”《字彙·人部》:“偧,莊加切,音查。張也。”明·李實《蜀語》:“張開曰偧。〇偧音查。”
《集韻·麻韻》:“挓,挓抄,開貌。”《類篇·手部》:“挓,陟加切,挓抄,開貌。”《四聲篇海·手部》:“挓,陟加切,挓抄,開貌。”《字彙·手部》:“挓,莊加切,音楂。挓抄,開貌。”按:“挓抄”即“挓挱”。《集韻·戈韻》:“抄,摩挱也,亦省。或書作挲。”又作“挓挲(zhā shā)”,張開的樣子。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張,張開。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馬尾裙)大抵者,下體虚~,取觀美耳。明·彭孫貽《茗齋詩餘》卷下:博頻寬衣~口論,又向風痺搔雪。清·袁枚《小倉山房文外集》卷四:九蓋皆繼,四維盡~。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九十二回:把雙手往兩下一分,~撒著兩隻手,把那些瞧熱鬧之人,扒拉的東倒西歪。猶言張開兩隻手。
“~”,下部大。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馬尾裙始于朝鮮國,流入京師……大抵服者下體虚~,取美觀耳。
“~”,開,推開。《莊子·知北遊》:“日中~户而入。”《釋文》引司馬注:“~,張也。”猶言推開。南宋·范成大《秋日雜興》詩之一:~户勸之起,懷寶善自珍。
“~”,闊,寬廣。唐·房玄齡等《晋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六十二》:何陰陽之難測,偉二儀之~闊。(抄本)《大武經·相牛篇》:凡牛角門要寬,俗云“平頭~角,只怕東君無田作”。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四十九回:後邊那位身高七尺,細腰~背。
元代,~,有多種記音:“紮”“查”“
”。白話俗語多同音借代記其字詞。
或記作“查”。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十七·人部一》:夜夢有一人,面查靤甚,多鬢大鼻。按:猶言臉寬大。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三六〇·妖怪二》:夜夢一人,面查醜甚,多須大鼻。《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黑魚精)被行者撲個滿面,掣鐵棒分頂一下,可憐就打得腦漿迸出,腮骨查開。按:“查”爲借字。猶言張開。
或記作“摣”,同音借字,其本義是用手指撮取東西,泛指抓取。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東内外》:時摣五指頭,搗户壁幾案,久而作木石拊聲焉。明·周清源《西湖二集》:趕上前摣開五指,把黄貴妃一個巴掌。猶言張開五指。
“~沙”,張開,伸開。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沙起黄髭
。(古本戲曲叢刊本)一本作“查沙”。
或記作“查沙”,張開,伸開。南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第五集》:雪峰毒蛇頭帶角。長生猛虎尾查沙。元·張國賓《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第四折:子見簸箕大手查沙,揪住我短頭髮,漾在階直下,搶了我老鼻凹。猶言張開。元·尚仲賢《氣布英》第三折:咱則道舌剌拉言十妾九,村棒棒呼吆喝六,查沙著打死麒麟手,這半合兒罵敢遍了諸侯。明·戒顯撰《列祖提綱録卷39》:海裏醉扶歸。查沙鬼。大齋郎。百戲場中狂未歇。猶言張開。
或記作“摣沙”,張開,伸開。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打的剌扒著腿兒走那屋裏,拶的把人摣沙著。
或記作“紮煞”。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正宫端正好]:抖擻著黑精神,紮煞開黄髭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一回:不料按院審到珍哥跟前,二目暴睁,雙眉直豎,把幾根黄須紥煞起來。清·吴璿《飛龍全傳》第四十六回:唬得他往後一仰,兩手紥煞,兩腿一登,牙關緊閉,雙眼直翻,冒走了魂魄,昏迷了心性。猶言張開。
或記作“挓挱”,張開,伸開。郭澄清《大刀記》第二十章:小勇一見志勇的面,就把扛在肩上的紅纓槍一扔,挓挲著胳膊撲過來。《集韻·平麻》:“挓,挓挱,開貌。”
或記作“觰沙”展開貌。唐·韓愈《月蝕效玉川子作》詩:赤鳥司南方,尾禿翅觰沙。方崧卿舉正:“觰……角上張也。”清·徐昂發《觀打魚戲爲鸕鷀歌》:野人椓網横覆車,觰沙兩翮不得舒。
或記作“摣開”。元·無名氏《耍孩兒·拘刷行院》套曲:有玉簫不會品,有銀筝不會搊,查沙著一對生薑手。趕上前摣開五指,把黄貴妃一個巴掌。猶言張開五指。明·周楫《西湖二集第五卷·李鳳娘酷妒遭天譴》:便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趕上前摣開五指,把黄貴妃一個巴掌打去。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第二十七卷·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説聲未畢,摣開五指將錢青頭巾頭髮扯做一把。
【其他方言檢驗】 雲南方言“~”[ʦa 44 ]開,張開。
湖北鶴峰方言“~”[tʂa 55 ]張開,打開。例:把嘴巴~開,我看看扁桃體有没有發炎。我的手~了一個口,好疼哦。湖北一些地方用~取名。如:~山,~河,~湖。孝感方言“~”[tʂaˀ]開,張開。例:把腿~開。|把伞~開。
湖南耒陽方言“~”[ʦa 213 ]裂開;破開。渠勾鞋~爛噠。褲子~開縫噠。
安徽安慶方言“~”[tʂa 31 ]1.開,張開:腿~開。手指~開。2.下部大:衣服下擺有點~。樅陽方言“~”[ʦa 31 ]張開曰~。又五指張開量物長短亦曰~。蚌埠方言~(zhà)動詞,張開,敞開:嘴巴~開,我看看可淌血麽。
青島方言有一個常用詞“紮煞”,是個自古流傳的漢語詞語。紮煞,又寫作“查沙”“挓挱”“挓挲”等等,發音基本相同,其原意就是伸展、張開、叉開、蓬鬆開,多是説手指、毛髮、樹枝等伸展開來,口語中還有“紮裏紮煞”的説法。
閩南漳州方言“~”[hai 44 ],大。按:伸展、張開、叉開、蓬鬆開的結果,自然變大。
甘肅隴東方言“~”[ʦa 33 ]凡把物體翘起称爲“~”:那個書角角~起了,你把它弄展。引申爲張揚炫耀:~尾巴。甘肅涇川方言~[ʦha 51 ]胳膊伸直、舉高,或者手舉起來,或者衣服等東西不平整、不下垂,張在外面。
“~沙”“挓挲”“挓挱”“摣沙”“紮煞”“查沙”“觰沙”。白話俗語多同音借代記其詞語。
【方言例證】 ~起説[ʨia 214 ʨ‘i 42 so 21 ]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打胡亂説:你咋個~起説呢?完全不是那麽回事!也説“架雲”。
~雲[ʨia 214 yn 21 ]同“~起説”:她~雲非幹得,有她在,一個單位都不得清浄(安寧)!
有人認爲:“爲什麽重慶方言把扯謊叫做~雲?是不是因爲有人説起謊話來會把别人弄得在雲裏霧裏,仿佛駕雲?或者是,説謊要把假的説成真的,不露破綻,就像駕雲一樣不簡單,没有駕雲的本事不行。”(范國華《駕雲》,刊《重慶晚報·市井》2000年6月4日。)
[按]~,有捏造,虚構之義。如:~誑(説謊);~言(假説;謊稱);~謊(捏造言詞説謊話)。所以,“~雲”“駕雲”即“~起説”“加雲”,是古語“加言”“~言”之遺。清·劉省三《躋春臺·義虎祠》:那一日在雷家去把米借,拿出來搶轉去好不氣煞。想不過到劉家纔把雲駕,説天生是鎮遠打死了他。使鎮遠丟了監而且挨打,硬將他辦成個抵命斬殺。按:此處爲韻文,“把雲~”即“~雲”。
【考音】 上古音,見母歌部,擬音[kea]。《廣韻·禡韻》:“~,古訝切。”見禡開二去假,[ka]。見母在細音前今讀[ʨ]。
【考義】 加,夾,~同源。《説文·言部》:“誣,加也。”段玉裁注:“玄應(《一切經音義》)五引皆作加言。加言者,~言也。古無~字,以加爲之。《淮南·時則訓》:鵲加巢。加巢者,~巢也。《毛詩箋》曰:鵲之作巢,冬至加之。劉昌宗加音~。李善引《吕氏春秋注》曰:結交也,構~也。云加言者,謂憑空構架,聽者所當審慎也。……加與誣皆兼毁譽言之。毁譽不以實,皆曰誣也。”《漢語大字典·木部》:“~,捏造,虚構。”(1276頁)《漢語大詞典·木部》:“~,捏造,虚構。”(942頁)《古今漢語實用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❼憑空捏造:~訟。”《中華字海·木部》:“~,捏造。~詞誣告。”《中文大辭典·木部》:“~,虚構曰~。如云~詞誣捏。”《漢字源流字典·九畫》:“~,❼捏造,虚構。”至確。按:重慶話“~”“~雲”都是古語“加言”“~言”之遺。孫治平、葉敏華編《慣用語一千條》有“~舌頭”,和“~”義同。
重慶方言習用。
【書證】 單説“~”,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明清白話習見。《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秋菊來要,我説待我把你爹這衣服捶兩下兒著,就~上許多誑,説不與來?第七十四回:金蓮道:“各人衣飯,他平白怎麽~你是非?”按:在“平白”這語境裏,其義更顯豁。
也作“~説”,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九回:無奈先是那妯娌不和,枕邊~説了瞎話,以致做男子的妻子爲重,兄弟爲輕,變臉傷情。猶言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第一百回:又有吃了那官虧的百姓,惱得我的仇人都來歸罪,~説報冤,這纔關係著身家性命。按:憑空捏造,打胡亂説。
“~舌頭”,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旁人見你這般疼奴,在奴身邊去的多,都氣不憤,背地裏~舌頭,在你跟前唆調。一本作“嚼舌頭”。
或作“~空”,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卷十:今研覈至論,淵乎有味,非遊言~空之徒,喜未嘗不至抃也。南宋·洪邁《夷堅志癸卷第十(十二事)》:梁笑曰:“劉本無術,但~空嚇人耳!君可詐云家有祟,召使來,我當暴其奸,以獻一笑。”據語境猶言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明·吴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回:行者在旁,忍不住喝了一聲道:“那潑物!有認得你的在這裏哩!莫要只管~空搗鬼,説謊哄人!”按:“~空”和“説謊哄人”連用,其義越顯。猶言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六:李夫人之語,“十年厭見旋旗紅”爲四皓語,皆~空妄説,如妄人風漢之言,然猶借古人名也。清·方浚師《蕉軒續録》:李不器~空誣捏之詞,原不足以損其毫末。“~空”“誣捏”同義連文。
或作“~橋”,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老虔婆見西門慶打的不象模樣,還要~橋兒説謊,上前分辨。按“~橋兒”“説謊”同義連文。猶言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西遊記》第四十七回:八戒笑得打跌道:“你們是扯謊~橋哄人的大王,你怎麽把這謊話哄我們!”按:“扯謊”“~橋”“哄人”同義連文。《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襲人笑道:“你一天不挨(捱)他兩句硬話村你,你再過不去。”晴雯笑道:“你如今也學壞了,專會~橋撥火兒。”“撥火兒”撥旺爐火,引申爲挑撥,煽動。
亦説“~陷”,捏造罪名加以陷害。明·陳玉秀《律條公案·曹推府斷拐帶女子》:慶懷仇恨,~陷無辜,聳告虚情,計圖慘害,平白栽冤。清·烏有先生《繡鞋記》第十一回:詩曰:逞威作福事倡狂,~陷平空理不當。猶言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加以陷害。明·安遇時《龍圖公案第九十六回·扮戲》:甫道:“仙英相愛者甚多,安可~陷小人拐去。”
“~虚”,虚構,假託。唐·劉軻《再上崔相公書》:凡事閲於目而可置於口,非鑿空~虚、事遊談者也。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葉水心云:“蘇文~虚行危,縱横倏忽,數百千言,讀者皆如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來,古今議論之傑也。”南宋·魏了翁《杜隱君希仲墓誌銘》:襲浮踵陋,~虚鑿空。元·釋念常《佛祖通載》卷第二十一:撰造演説。鑿空~虚。罔有根據。詆毁釋教。清·錢謙益《賀文司理詩冊序》:雜治再三,駁政皆鑿空~虚,一無左證。按:“鑿空”,憑空穿鑿。“鑿空”“~虚”同義連文。
又説“~謊鑿空”,《金瓶梅詞話》第九二回:“這楊大郎名唤楊光彦,綽號鐵指甲,專一糶風賣雨,~謊鑿空。他許人話,如捉影捕風,騙人財,似探囊取物。”在這一語言環境裏“不實事求是,憑空捏造”的意思十分明顯。“~謊”“鑿空”同義連文。
【方言例證】 作風不正:上樑不正下樑~,中梁不正倒下來。(諺語·璧山卷)\脚正不怕鞋~,身正不怕影斜。(諺語·江津卷)\上~一尺,下~一丈。(諺語·永川卷)
~~道理[uai 55 uai 55 tau 214 li 42 ]説的不合道理,詭辯之辭:戳了笨還咬倒强説没有錯,~~道理再多也説不脱。\張五娘問:“邱海云,八妹説的是不是事實?”“她在打胡亂説,舞廳進酒館出是我做生意要應酬嘛,王木匠的婆娘哪會跟我絞呢,你們蔣八妹只曉得吃好的穿好的,對我没得點温柔……”邱海云一通~~道理,激起了在場女袍哥的憤怒。(《重慶掌故·女袍哥軼事》)\其後,蹙額摇頭,偶爾發表幾句不同的見解,但總敵不過葛懷中的~~道理。(李劼人《大波》第四部第二章)
【考音】 上古音,影母微部,擬音[oəi]。《字彙·止部》:“~,烏乖切。”影皆合二平蟹,[wɐi]。影母合口今讀零聲母。
【考義】 “~”本義:不正,偏斜。
本字作“竵(wāi)”,不正。《王力古漢語字典·立部》:“竵,‘~’的本字。”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立部》:“竵,不正也”。段注:“俗字作~。”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立部》:“竵,不正也。”北宋·陳彭年《廣韻·佳韻》:“竵,物不正。”北宋·丁度等《集韻·佳韻》、北宋·司馬光等《類篇·立部》、明·梅膺祚《字彙·立部》皆訓“竵,不正也”。金·韓孝彦、韓道昭《四聲篇海·立部》:“竵,不正貌。”《重訂直音篇·立部》:“竵,物不正。”《正字通·大部》:“《説文》竵,不正也。烏乖切。”清·張慎儀《蜀方言》:“不正曰竵。”章炳麟《新方言·釋言第二》:“今江南謂不正爲竵。”重慶方言也謂不正爲竵。
字或作“錗”。《説文·金部》:“錗,側意。”清·段玉裁注:“錗即今之~字。唐人曰夭斜。”
俗字作“~”。《説文》未收“~”。直到金時《四聲篇海》纔收“~”。金·韓孝彦《四聲篇海·不部》:“~,口乖切。”明清時期纔有準確的訓釋。《重訂直音篇·不部》:“~,烏乖、口乖二切。不正也。”《字彙·止部》:“~,烏乖切,不正也。”《彙音寶鑒·乖上平聲》:“~,不正也。”《中華字海·止部》:“~(一)wāi❶不正;偏斜。”
有人認爲作“夭”。《漢語大詞典·大部》:“夭 4 [wāi《字彙補》烏哉切。]見夭斜。”
陸宗達指出:《説文·夭部》:“夭,屈也。”夭音於兆切,而在唐人詩中已有讀烏乖切的,如白居易《和春深》第二十首:“錢塘蘇小小,人道最夭斜。”因此,又按烏乖切的音另造一個“~”字,於是於兆切之“夭”與烏乖切之“~”就成了二詞兩字。(《説文解字通論》)陸宗達認爲:“‘凶夭’的‘夭’却是‘~’的古字。”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二“夭邪”條:唐詩:“‘錢唐蘇小小,人道最夭邪。’又:‘長安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夭邪。’(夭音~。)”楊慎《詞品卷三·張仲宗詞用唐詩語中國古籍全録》:“夭斜音~斜,白樂天詩:‘錢塘蘇小小,人道最夭斜。’”自注:“夭音~。”明·張自烈《正字通·大部》:“夭,又音歪。唐詩:長安女兒雙髻丫,隨蜂趁蝶學妖邪。白居易詩:錢塘蘇小小,人道最夭斜。《自註》:音~。轉注古音,夭收入九佳。《餘冬序録》:夭即~字。按:《説文》:‘竵,不正也’;‘咼,口戾不正也’。《周禮注》:
邪義與歪同。俗作~。别借夭,非。”《字彙補·大部》:“夭,又烏哉切,音~。唐詩:隨蜂趁蝶學妖邪。宋詞:杏靨夭斜。俱從歪音。”清·鉄珊《增廣字學舉隅卷四·一字數音》:“夭,音~,衺也。”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四·夭斜》:“《丹鉛録》唐詩:錢唐蘇小小,人道最夭斜。又長安女兒只髻鴉,隨風趁蝶學夭斜。夭與夭不同,讀若~,俗以婦人身容不正曰夭斜。……《説文》又有竵字。解云:不正也,火媧切,俗所書~,正當書
、竵字。”
楊按:“夭”不是~的本字。“夭”是破音字。《增廣字學舉隅卷四·一字數音》:“六音:音妖,色愉皃。音襖,未壯也。音沃,諸夭。音~,衺(斜)也。音殀,短折也。又葉音黝。”(一)《廣韻》《集韻》《韻會》於兆切(yāo)。夭,象形。小篆字形,象頭部屈曲的樣子。本義是:屈,摧折。《説文》:“夭,屈也。”(二)(ǎo)烏皓切,音襖。剛出生的獸或禽;初生的草木;幼嫩,嬌好。(三)(wò)《集韻》烏酷切,音沃。古地名。(四)《正字通》:“夭,又音~”。關於“夭”有“~”音,最早是唐代白居易詩自注,後見於明代崇禎末年張自烈的《正字通》。張氏認爲:竵“俗作~。别借夭,非”。已予以否定。又“夭斜”,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四·夭斜》:“俗以婦人身容不正曰夭斜。”《中文大辭典》:“[夭斜]婦人身容不正也。”《漢語大字典·大部》:“[夭斜]也作‘妖邪’。姿態輕盈嬌媚。”即嫋娜多姿貌。這是對“婦人身容不正”的形象解釋。又彎曲斜出。魯迅《彷徨·高老夫子》:“一枝夭斜的樹枝横在他面前。”總之,“‘夭’是‘~’的古字”的結論值得商榷。“竵”纔是“~”的古字。
又作“咼”,特指口戾不正。《説文·立部》王鈞《句讀》:“竵與口部咼音義同。但彼專謂口,此則通語也。”《説文·口部》:“咼,口戾不正也。”段玉裁注:“《通俗文》:‘斜戾爲咼。’”《玉篇·口部》:“咼,口戾也。”《廣韻·佳韻》:“咼,口戾也。”《集韻·佳韻》:“咼,《説文》口戾不正也。”《類篇·口部》:“咼,《説文》口戾不正也。”《四聲篇海·口部》:“咼,口戾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二·十三種瓜》注:“‘喎’同‘咼wāi’,嘴~的意思。這裏指瓜形~斜。”元·馬宗申《農桑輯要注釋·瓜菜·種瓜·黄瓜附》:“近蒂子,瓜曲而細;近頭子,瓜短而喎②。”注釋②喎:與咼同。《説文》:“咼,口戾不正也。”段注:“斜戾曰咼。”“戾”,曲也。石注:“喎”,現在寫成“~”。《龍龕手鑒·口部》:“咼,口戾也。”《六書正譌·九佳皆韻》:“咼,口戾不正也。”《字彙·口部》:“咼,口戾不正也。”清光緒陳衍主纂《福建方言志》:“口不正曰咼,音歪,蜀語。”(《言身體》)
【書證】 古經傳中無~字。直到北宋纔有書證。
“~”不正,偏斜。北宋·司馬光《家範卷四·子上》:連走路都是~~斜斜的。元明清白話習見。元·關漢卿《一枝花套·不伏老》:你便是落了我牙,~了我嘴。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雲鬟仿佛墜金釵,偏宜
髻兒~。元·張國賓《薛仁貴衣錦還鄉》第二折:立不定前合後偃,行不動東倒西~。元·白朴《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第三折:只見他東倒西~,倚床靠枕,身體斜挨。明·吴承恩《西遊記》第八十回:只見那門東倒西~,零零落落。明·方汝浩《東度記》第二十一回:這門户難當,弄得鼻塌嘴~。該書習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部》:用新石灰,醋炒後,調如泥,塗口側。口向左~,塗右邊;口向右~,塗左邊。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之七:剛下口,只見酒從頭頂湧出,把一個小道士冠兒湧得~在頭上,跌了下來。明·佚名《續西遊記》第二十四回:行者故意吹了一口氣在假櫃上,把個童子壓的東倒西~,那裏扛得動。按:該書8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賈政此時氣得目瞪口~。
“~”,不正當;不正派。《水滸傳》第十九回:本處有個~學究,姓何名才。清·孔尚任《桃花扇·守樓》:田家親事,久已回斷,如何由來~纏。清·薛雪《一瓢詩話》:心志不正,則詩亦不正。名之曰~,不亦宜乎!
【其他方言檢驗】 湖北鄂州方言“竵”[uai 55 ]歪:這棵樹有點竵。
吴方言~,音hua,不正,~斜。
【方言例證】 厲害,跋扈,兇惡,横不講理:他家有錢有勢,大人~,娃兒~,男人~,女人~,一家人~㮯[k‘uən 21 ]了。(“~㮯了”,形容極其跋扈,兇惡。)\又~又惡,吃豆芽不掐脚脚。(俗語)\頭伏種蘿蔔,二伏該種菜,三伏就該太陽~(凶、狠)。(諺語)\保長甲長~又惡,整得窮人没法活。有朝一日時運轉,把你龜兒下油鍋。(歌謡·重慶卷)\那個説:“你啷個不好點屙,濺我一褲子?”買主説:“哪個喊你龜兒子不站開點!”那個人説:“你們有錢人就恁~呀?”買主説:“你把老子怎樣?”(民間故事·守茅廁·綦江卷)\原來耗子和貓碰到就打架,這樣耗子都喊活不出來,哪還背搭得住再給貓兒封官?耗子想:“不如自己去找玉皇大帝,討個一官半職回來,貓兒總不敢再像現在恁個~了。”(民間故事·十二屬相爲啥没得貓·重慶卷上)\硬是比老虎還~!老虎,只要我手上有傢伙,我就敢整它;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屠户,你敢整他嗎?(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四章)猶言横蠻。
~人[uai 55 zən 21 ]兇惡,蠻横不講理的人:雜皮崽兒是打三個擒五個的~人,惹不起。\提勁打靶繃~人。(俗語)\估吃霸賒充~人。(俗語)\“偷電?哪個偷電?”“還不是那些~人,惡人,那些國民黨當官的嘛!”(《重慶掌故·胡世合事件》)\第二天晨牌時候,巴縣衙門大堂外面那個壩子人都滿了。大家要看今天郭知縣究竟啷個審問?羅保之到底是個啥~人。(《重慶掌故·巴縣教案》)\他們打完了教堂,又打~人,派富户的糧草。(民間故事·重慶卷)
【考音】 上古音,影母月部,擬音[uāt]。《廣韻·泰韻》:“懀,烏外切”,影泰合一去蟹,[uai]。重慶方言音合。
【考義】 ~,惡;狠。《漢語大字典·止部》:“~(一)wāi❹惡;狠。”《中華字海·止部》:“~(一)wāi❹〈方〉蠻横不講理,兇惡。”
“~”借字,本字作“懀”,惡;狠。《廣雅·釋詁三》:“懀,惡也。”《玉篇·心部》:“懀,烏外切,惡也。”《廣韻·泰韻》:“懀,惡也。烏外切。”《類篇·心部》:“懀,烏快切。心惡也。”《龍龕手鑒·心部》:“懀,烏外、烏快二反,惡貌也。”《四聲篇海·心部》:“懀,烏外切。惡也。”《重訂直音篇》:“懀,烏外切,心惡也。”“懀”方言,形容兇惡,横不講理。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191頁):“昭人言人兇惡曰懀,俗音如竵(wāi),即以~爲之。如言某人很凶,皆有無可奈何對待此等人物之意。”可見“懀”巴渝方言音義同。
【書證】 “~”惡。明·吴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一回:只見那幾個傳報的小妖,慌慌張張的磕頭道:“外面有人叫駡,要金聖宫娘娘哩!若説半個不字,他就説出無數的~話,甚不中聽。”《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陽宫鐵樹鎮妖》:你如今學這等~,却要放風,我哪個聽你。猶言兇惡。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湘雲道:“大正月裏,少信嘴胡説。這些没要緊的惡誓,散話,~話,説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你的人聽去。别叫我啐你。”《川劇選集·柳蔭記》:你們的狗又~,員外又惡。按:“歪”“惡”互文。
“~人”,惡人。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一回:這個劉恭素性原是個~人,又恃了有三個惡子,硬的妒,軟的欺,富的嫉忌,貧的笑話,尖嘴薄舌,談論人的是非,數説人的家務,造言生事,眼内無人,手段又甚是不濟。又第八十八回:誰想這等~人,遭了這等顛沛,他那死期不到,自然鑽出一個救命老官。
“~人”,不正派的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賈廉訪贗行府牒商功父陰攝江巡》:某家外假虚名,存心不善,錯認做好人,冒受好報。某家跡蒙曖昧,心地光明,錯認做~人,久行廢棄。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十三卷·唐玄宗恩賜纊衣緣》:李光普指著道:“你這~人,好不欺心。你既曉得有東西在内,就不該與我换了。”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五回:况你這樣~人,誰還敢再與你纏帳。
披(pēi)[p‘ei
55
]
【方言例證】 方言詞。(器物)打裂而未脱落:石匠開石頭把大錘頭頭、鋼釺上頭都打~了。\鋤頭挖在石頭上挖~了。
【考音】
上古音,滂母歌部,擬音[p‘ǐa]。《廣韻·支韻》:“~,敷羈切。”滂支開三平止,擬音[p‘ǐe]。《方言》卷六:“
,妨美反”,滂旨開三上止[p‘i],上古音“滂脂”[p‘ǐei]與重慶話音更近似。“~”與“披”同小韻。“披”“批”重慶話今讀[p‘ei
55
]。
【考義】
“~”,古老的方言詞語。西漢·揚雄《揚子·方言六》:“南楚之閒,器破未離謂之~。”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皮部》:“~,音披。器破。”北宋·陳彭年《廣韻·旨韻》:“~,《方言》云:‘器破而未離南楚之間謂之~。’”《廣韻·支韻》:“~,器破而未離。敷羈切。”《廣韻·支韻》:“~,器破也。匹支切。”北宋·司馬光等《類篇·皮部》:“~,攀糜切。《方言》:‘南楚之間器破而未離’。”金·韓孝彦、韓道昭《四聲篇海·皮部》:“~,音披。器破。”明·梅膺祚《字彙·皮部》:“~,普弭切,音痞。器破而未離曰~。”明·張自烈《正字通·皮部》:“~,普米切,音痞。《方言》:‘器破未離,南楚之間謂之~。舊本攴部
非。”明·章黼著吴道長訂《重訂直音篇·皮部》:“~,披、庀(pǐ)二音。又器破也。”《中華大字典·皮部》:“~,器破。”(1305頁)
字或作“
”,異體字。《方言》:“器破而未離謂之璺。南楚之間謂之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校正爲“當訓‘器破’,或作~”。北宋·丁度等《集韻·脂韻》:“
,器破也。篇夷切。”《集韻·旨韻》:“
,《方言》:‘南楚謂器破未離曰
,或從皮。普鄙切。”《集韻·旨韻》:“
,齊楚謂璺曰
。部鄙切。”《字彙·攴部》:“
,篇夷切,音披。器破未離也。又上聲,普弭切,義同。又皮彼切,義同。”《字彙·支部》:“㩺,同~。”《重訂直音篇·攴部》:“
,音庀。
同。”
字或作“㩺”,異體字。《集韻·支韻》:“㩺,《方言》:‘南楚之間器破而未離謂之㩺。或從皮。攀糜切。”《類篇·支部》:“㩺,攀糜切。《方言》:南楚之間器破而未離謂之㩺。”
“
”南楚方言。《玉篇·攴部》:“
,器破也。”余迺永校注“當訓‘器破’。或作‘~’”。《廣韻·旨韻》:“
,《方言》云:‘器破而未離,南楚之間謂之
。符鄙切。’”《集韻·至韻》:“
,器破也。匹寐切。”《類篇·攴部》:“
,篇夷切。器破也。又普鄙切。《方言》:南楚謂器破未離曰
。又部鄙切。齊楚謂璺曰
。又匹寐切。”《四聲篇海·攴部》:“
,皮之、皮美二切。器破也。”《正字通·攴部》:“
,舊注音批,又音痞。器破未離。與皮部~義同。”沈富進《彙音寶鑒》:“
,器未破離謂
。”《史記·貨殖列傳》:“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巴渝方言歷代與南楚有很深的淵源。重慶方言一直使用“
”。
字或作“披”。《方言》卷六:“披,散也。齊東謂器破曰披。”
(ɡuī)[kuei
42
]
【方言例證】 形容狡黠;敏慧;機警:人小~大。(俗語)\在城關鎮東門打狗坳,有一個當鋪,名叫祥和當。這個當鋪用三千塊做本錢,開張三個月,就賺了很多錢。究其原因是這個當鋪的老闆、掌櫃很~,時常在當的東西上做手脚,坑害人,牟取不義之財。(民間故事·南門橋的河溝是怎樣挑起來的·榮昌卷)
~板眼兒[kuei 42 pan 42 iɚ 42 55 ]不可告人的打算或計謀:你默倒你~板眼兒多就幺不倒臺?你娃邪不壓正,曉不曉得?\“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一位天頭天腦的“操哥”,時常喜歡利用政治口號去捉弄姑娘。一次,他在一家理髮店看見一位漂亮的女理髮員,就想出了一個~板眼兒。(民間故事·“操哥”理髮·榮昌卷)\南京這一仗,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爬起來跑了,等日本人把川軍打得大敗。劉湘逃到武漢纔恍然大悟,便跟他的心腹們商量,設法逃回四川,保住老本,重整旗鼓。他就先裝病,寫了張假條向蔣介石請假。蔣介石曉得劉湘是耍~板眼兒,便在假條上批了六個字:“病則醫,逃則殺。”(民間故事·劉湘之死·重慶卷上)
~名堂[kuei 42 min 21 t‘aŋ 21 ]鬼花樣:聽到好多希奇事,看到好多板眼長。明白好多怪花樣,曉得好多~名堂。母女相罵出惡語,父子打架亂綱常。妯娌不和常吵架,弟兄有難不相幫。(歌謡·重慶卷)
~聰明[kuei 42 ʦ‘oŋ 55 min 21 ]不關正經事的巧慧:誰知這娃兒有點~聰明的出去打了一個轉轉,回來對三嫂説對起了。他説:“你談的‘五月五日五弟下廚要粽子。’以我爲題,那麽現在我就以你爲題,下聯是:‘三哥三嫂三更床上打糍粑’。”(民間故事·蘇東坡的兒子·榮昌卷)郭沫若《虎符》第三幕:侯嬴那走頭兒什麽都要講道理,講來講去,衹是賣弄一點~聰明。
【考音】 上古音,見母微部,擬音[kǐwəi]。《廣韻·尾韻》:“~,居偉切。”見尾合三上止,[kǐwəi]。見母部分合口三等今讀[k]。如:歸、規、貴、桂、癸、晷、劌、供、拱、弓、宫、詭、鱖。
【考義】 “~”本義:迷信的人認爲人死後有“靈魂”,稱之爲“~”。
《説文解字》:“~,人所歸爲~。從人,象~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之屬皆從~。”
“~”古老的方言詞語。形容狡黠;敏慧;機警。西漢·揚雄《方言》卷一:“虔、儇,慧也。……自關而西,趙魏之間謂之黠,或謂之~。”三國魏·張揖撰《廣雅·釋詁一》:“黠,~,慧也。”東晋·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君子精敏,小人~黠。”南朝梁·顧野王《玉篇·~部》:“~,慧也。”《集韻·尾韻》:“~,慧也。”《四聲篇海·~部》:“~,慧也。”明·李實《蜀語》:“謂欺紿曰~;謂人黠曰~。”楊樹達《長沙方言考·九十三~》:“按:今長沙猶謂行小慧者曰~。”《東莞縣誌》:“黠謂之~。”《獻縣誌》:“慧謂之黠,或謂之~。小兒之聰慧者則曰很~的。”清·丁潔《方言校正》:“謂黠爲~,今吴越語尚然。”於萬川修俞樾纂《鎮海縣誌》卷三十九:“吾鄉謂狡黠不正者曰~。”民國九年王大魯修賴祭熙篹《赤溪縣誌卷二·方言》:“黠謂之~黠。”(46頁)民國十八年傅振倫河北《新河縣誌·風土考·(三)語言及文字》:“慧曰~。《詩》爲~爲蜮。~,慧黠也。《廣雅》所謂黠、~,慧也。郭璞《方言》注曰:今名黠爲~衇。”(606頁)1931年保定《滿城縣誌略方言》:“鬼張:呼人之靈黠者。”民國二十二年李大本修河北保定《高陽縣誌·方言》:“~,俗稱人之狡黠者曰~。郭璞《方言注》曰:今名黠爲~詩~爲蜮,亦此義。”民國二十三年王用舟河北《井陘縣誌第十四篇·風土·方言》:“邑人謂人之慧黠曰~頭。……慧黠之人,心術多~域不端,令人可畏;名之爲~頭,或名之爲~,義甚切當。”
異體字:
。
【書證】 東晋·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星應輿~,故君子精敏,小人~黠。按:“~黠”猶言狡詐機靈。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折:你一箇~精靈會魔障這生人意。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便有那降魔咒,度人經,也出不的這廝們~精。“~精”猶言狡猾;精明。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年長的人道是巴鏝伶,年幼的人道是小~精。《紅樓夢》第五十回:你真是個小~靈精兒,到底找了我來。清·劉省三《躋春臺·雙金釧》:即拉懷德進祠,知會族眾,説:“懷德人小~大,如此年紀,犯規作賊,若不處治,連累家族。”
篗(yāo)[iau
55
]
【方言例證】 1.(從中間)捆,綁,係住:刀兒匠拿根“綰子”把寶勒肉~好。\永川農村辦喪事,老人過世了,兒子、孫孫要披麻戴孝,腰杆上要~一指麻。\果男方要用活豬做禮物,上午就得~上紅,抬到女方家去。(歌謡·重慶卷[附録]蒙昌華、賀大順《合川婚嫁習俗調查》)
2.(從中間)切斷:把菜板上的三綫肉~住兩半截下鍋煮。
【考音】 上古~“影母宵韻”,[ǐau]。《廣韻·笑韻》:“於笑切”,影笑開三去效,[ǐɛu]。《康熙字典》指出:“~”,“《廣韻》於笑切、《集韻》一笑切、《韻會》麽笑切,並音要。”《前漢·禮樂志》:明德鄉治本~。《注》師古曰:“~,讀曰要。”《重訂直音篇·糸部》:“~,乙却切,~束也。又音要。”可見從漢到明都音“要(yāo)”。《昭通方言疏證》(1246頁):“~,今昭人言以繩束物,音如要(yāo)。”重慶話讀陰平。保留了上古音義。今北京方言音和武漢方言音白讀[iau],與重慶方言音相同。
【考義】 ~,纏束;環束;捆縛。《説文》:“~,纏束也。”段玉裁注:“束者、縛也。”《詩·小雅·斯干》:“~之閣之。”《傳》:“~,束也。”《詩·小雅·采芑》:“~軝錯衡。”《註》:“~,束也。以皮纏束車之轂,而朱之也。錯,文也。”《廣雅·釋詁三》:“~,束也。”鄭玄注、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四十二:“凡任,索~大汲其版,謂之無任。”鄭玄注:“~,縮也。”按:縮,本義:捆束。如《詩·大雅·綿》:其繩則直,縮版以載。朱熹《集傳》:“縮,束也。”“縮版”即以索束牆板。《爾雅·釋器》:“繩之謂之縮之。”《注》:“縮者,~束之。”《玉篇·糸部》:“~,縛也,束也,纏也。”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七·楊胡朱梅雲傳第三十七》:“建欲誅之,乃~其走卒曰。”唐·顔師古注:“~,束也。”戰國·莊周《莊子外篇·駢拇第八》:“待繩~膠漆而固者。”唐·成玄英疏:“~,束縛也。”曹植《洛神賦》:肩若削成,腰如~素。李善注:“《登徒子好色賦》曰,‘腰若束素’,束素、~素,謂圓也。”《廣韻·藥韻》:“~,~束也。”《集韻·藥韻》:“~,纏束也。”《集韻·覺韻》“~,束也。”《類篇·糸部》:“~,纏束也。”西漢·劉向集録《戰國策卷三·秦一》:“請爲子車~。”南宋·鮑彪注:“~,纏束之。”《四聲篇海·糸部》:“~,縛也,束也。纏也。”《重訂直音篇·糸部》:“~,乙却切,~束也。又音要。”《字彙·糸部》:“~,~束,謂圍繞束縛也。”《正字通·糸部》:“~,《説文》:纏束也。”明·蘭茂《韻略易通》:“~,束也。”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五:“~,束也。”章炳麟《新方言》卷二:“《説文》:‘~,纏束也。’江甯謂以草索束物爲草~,~讀如要。古音~如要。《釋名》:‘要,~也。’”民國·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三六:“今人以面搓如草約,而以沸油煠之者,謂之要子,即~子也。”《昭通方言疏證》(1246頁):“~,今昭人言以繩束物,音如要。”《辭書大全·古漢語常用詞典》:“~,纏繞;捆縛。”
《玉篇·糸部》:“纏,~也。”“~”“纏”互訓。猶言纏繞紮束。
字或作“
”,異體字。《集韻·覺韻》:“~,束也。或作
。”《類篇·束部》:“
,乙覺切,束也。”《四聲篇海·束部》:“
,於角切,束也。”《五音集韻》:“
,於角切,同~。束也。”
~、约繁簡字。
重慶方言保留了上古音義。唐·李商隱《又效江南曲》:掃黛開宫額,裁裙~楚腰。
又“篗”字,有纏束義。《説文·竹部》:“篗,收絲者也。”《字彙·竹部》:“篗,越縛切,音~。收絲之器也。”《重訂直音篇·竹部》:“篗,越縛切,絡絲具。”《正字通·竹部》:“篗,弋灼切,音~。收絲器。”明·李實《蜀語》:“收絲器曰篗子。篗音~。”按:“篗”“~”,音同,都有纏束義。
【書證】 “~”纏束、束縛。是古老的漢語詞。重慶方言繼續在使用。先秦已見。《詩·小雅·斯干》:~之閣之。《詩·小雅·采芑》:~軝錯衡。《儀禮·既夕禮》:~綏~轡。莊周《莊子·駢拇》:~束不以纆索。“~束”,纏縛;束縛。東漢·繁欽《定情》:何以致殷勤,~指一雙銀。“~指”,束於手指的指環,即戒子。唐·李群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素腕撩金索,輕紅~翠紗。“撩(纏繞)”“~”,互文義同。唐·晁采《子夜歌十八首》:先懷儂袖裏,然後~郎腰。按:“懷”,包,裹,圍。與“~”義同。猶言束郎腰。唐·李商隱《相和歌辭·江南曲》:掃黛開宫額,裁裙~楚腰。猶言束細腰。唐·劉禹錫《相和歌辭·賈客詞》:妻~雕金釧,女垂貫珠纓。猶言手腕束雕金釧。北宋·歐陽修《玉樓春》詞之十四:紅絛~束瓊肌穩,拍碎香檀催急袞。“~束”,同義連文,纏縛;捆縛。
“~指”,環束於指。東漢·繁欽《定情詩》: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致殷勤,~指一雙銀。唐·韋瓘《周秦行紀》:太後請戚夫人鼓琴,夫人~指以玉環,光照於座。猶言環束於指。
“~臂”,環束於臂,即戴在手臂上的環形裝飾品,即手鐲。“~”有環束義。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一:又垂餘髮至腰許,指著金環,白珠~臂。南宋·張樞《風入松》詞:記伴仙曾倚嬌柔,重迭黄金~臂,玲瓏碧玉搔頭。“黄金~臂”此指束於臂部的黄金飾品,即手鐲。元·張可久《青玉案·春思》:暖玉崧崧珠~臂。卦錢摇遍,帕羅揉碎。幾點桃花淚。明·崔溥《漂海録》卷三:江南市兒以錫~臂,江北以鉛穿鼻。清·吴熾昌《客窗閒話初集·馮皮匠》:予雖在窘鄉,此尚易辦,脱腕上金~臂與之。
【其他方言檢驗】 四川平昌等地方言“~”,音義同。字作“䙅”,束腰的帶子。不是本字。“䙅”的本義:衣服的腰身部分。原作“要”。《中文大辭典·衣部》:“䙅,於宵切,腰帶也。”“䙅”“䌁”異體字。
貴州大方方言作“䙅”[iau 55 ]①從中間捆紮:你幫我把這些書䙅一哈。②從中間切斷:菜葉子要䙅一下,纔好下鍋。③(並肩)挽胳膊或摟腰:大家都醉酒了,我們一個䙅一個走。按:《玉篇》:“䙅,襻也。”《漢語大字典》:“䙅,衣的腰身。”所謂“衣的腰身”,也就是没有領和袖的衣裳。可見“䙅”是同音借字。本字作“~”。
安徽樅陽方言~[iɔ 35 ]繩狀物,不單用。草~子,用秸稈、稻草等臨時擰成的繩狀物。動詞引申爲名詞。安慶方言指草繩子。讀若要。如:早先蓋草屋,要用很多的草~子固定稻草;他腰裏繋著草~子就像犀利哥。
涼州方言“~子[iɔ 1 L ʦɿ]”專指用來捆束農作物的細草繩。也稱“~子”“草~子”。如俗語:頭打爛拿草約子箍哩。比喻勉强湊合。歇後語:草~子拉牛哩——趁勁兒來。
官話“~”:
吴語:
(fàn)[fan
42
]
【方言例證】 噁心,欲嘔吐:我坐車腦殼就暈,心頭~得很。
【考音】 上古音,滂母元部,擬音[p‘ǐwan]。《廣韻》:“~,芳萬切。”滂願合三去山。[p‘ǐwɐn]。古無輕唇音,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變成非、敷、奉、微。“合三”今讀[f]。重慶話保留了古音義,僅音調不同。《漢語大字典》註音(fǎn)。
㤆,《漢語大字典》註音(fàn)。
,孚願切。滂願合三去山,[p‘ǐwɐn]。上古音,滂母元部,擬音[p‘ǐwan]。
,方諫切,幫諫開二去山,[pan]。上古音,幫母元部,擬音[pean]。
辨、辯、辡,符蹇切,並獮開三上山。[bǐɛn]。上古音,並母元部,擬音[bǐan]。變,彼眷切,幫線開三去山,[pǐɛn]。上古音,幫母元部,擬音[pǐan]。
古讀“反”如“變”。《詩·齊風·猗嗟》“四矢反兮”,韓詩作“變”。南宋·王應麟《詩考·韓詩(四庫全書本)》:“四矢變兮。變易也。(《釋文》)”《説文》“汳水”即“汴水”。段玉裁注:“《漢志》作卞。《後漢書》作汴。”
上古音古無輕唇,音近義通。
【考義】 “~”,噁心,欲嘔吐。西漢·揚雄《方言卷十》:“~,惡也。”郭注:“~恎,惡腹也。”《玉篇·疒部》:“~,吐~也。”《廣韻·願韻》:“~,吐~。”《集韻·願韻》:“~,心惡病。”《龍龕手鑒·疒部》:“~,吐~也。”《四聲篇海·疒部》:“~,吐~也。”《重訂直音篇·疒部》:“~,吐~也。”《正字通·疒部》:“~,心惡吐也。”《字彙·疒部》:“~,心惡吐疾也。”清·范寅《越諺》卷中:“心~,噁心欲吐。”《字彙補·疒部》:“~,又腹惡也。”
字或作“㤆”,换旁異體字。噁心,欲嘔吐。《玉篇·心部》:“㤆,噁心也。”《四聲篇海·心部》:“㤆,噁心也。”《重訂直音篇·心部》:“㤆,噁心也。”“噁心”是一種可以引起嘔吐衝動的胃内不適感,常爲嘔吐的前驅感覺,但也可單獨出現,主要表現爲上腹部的特殊不適感,常伴有頭暈、流涎、脈搏緩慢、血壓降低等迷走神經興奮症狀。
表“嘔吐”的“~”,或作“反”,義同。“反吐”即“~吐”。
表“嘔吐”的“變”是“~”的音借字。文獻中“變”常與“反”通借。“反”“變”音近義通,“反”上古音爲幫母元部,擬音[pǐwan]。“變”上古音爲幫母元部,擬音[pǐan]。都是幫母元部。“反”與“變”古籍中常通用。它們通借關係正是這種語音規律的反映。東晋·張湛注:“反,變也。”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十一·國語下(九十八條)/皇清經解本》:“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反猶變也。”《群經平議禮記四》:“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清·俞樾按:“反,變也。”
文獻中“反”“變”多互爲異文。如:《詩經國風·齊風(阮元校刻本)》:“四矢反兮。”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卷五(五之二)(阮元校刻本)》:“《韓詩》作‘變’。”南宋·王應麟《詩考·韓詩(四庫全書本)》:“四矢變兮。”《列子仲尼篇第四》:“夫回能仁而不能反。”
《傷寒論卷第七·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四庫全書本)》:食則反吐。穀不得前。西晋·王叔和《脈經卷七(清光緒周學海本)》:食即反吐,穀不得前。東晋·葛洪《肘後備急方卷四(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者。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四(元刊本)》:則心腹刺痛,乃至變吐。唐·王燾《外臺秘要方卷十三·骨蒸傳屍鬼疰鬼魅二十六門(四庫全書本)》:飲食變吐,宿食不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第十五(四庫全書本)》:或時嘔逆不食,或時變吐。
唐·僧元曉撰《起信論疏卷下(四庫全書本)》:“然不忍受。尋即反吐。……而由修力尋即反吐也。能於内外不受反吐。”唐·釋懷信著《釋門自鏡録卷上·業系長遠録一·西域聖者達磨蜜多五百世作狗身事(四庫全書本)》:“一者有人飲酒大醉道側反吐。”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寶幢分中四天王護法品第十一(乾隆大藏經本)》:“我今睹見心欲變吐。”唐·菩提流志等譯《乾隆大藏經本》:“常懷悲愁數數變吐。”唐·義浄譯《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第2部分(四庫全書本)》:食時常變吐。按:《四庫全書》用例甚多。
“變”字又記作
、
。《王仁昫刋謬補缺切韻一·願韻》:“~,吐。亦作
。”《集韻·願韻》:“
、
,《博雅》:吐也。或從辯,通作~。”《類篇·口部》:“
、
,《博雅》:吐也。或從辯,通作~。”《四聲篇海·口部》:“
,芳萬切。《博雅》吐也。通作~。”《字彙·口部》:“
,方諫切,音販。吐也。通作~。”《重訂直音篇·口部》:“
,音販。吐也。”《正字通·口部》:“
,音販。吐也。亦作~。”
又:“
,孚願切。吐也。通作~。”《廣雅·釋詁四》:“
,吐也。”《玉篇·口部》:“
,孚願切。吐也。”《四聲篇海·口部》:“
,孚願切。吐也。通作~。”余雲岫《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卷七:“
、
、~、反,音義同。今俗謂噁心嘔吐爲~。反胃,倒言之曰胃反。”由於表“嘔吐”義的~又寫作
、
。
、
皆從辡得聲,然典籍中變常與從辡得聲的辯、辨通借。
重慶方言音義俱合。
【書證】 表“嘔吐”的“~”,或作“反”。噁心,欲嘔吐。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卷中: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反吐”即“~吐”,噁心,欲嘔吐。中醫典籍習見。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卷中·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病人脈數,數爲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張仲景《傷寒論注卷第七·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猶言嘔吐。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117方)》: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千金翼方卷第十》: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猶言嘔吐。該書多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部》:胸中痰飲,反吐不停。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而反吐者,以其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虚。猶言嘔吐。
“反”“變”音近義通。“變吐”,噁心,欲嘔吐。漢譯白話佛經習見。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壽命品第一之二》:譬如饑人終無變吐。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一·寶幢分第九中陀羅尼品第六》:我今覩見心欲變吐。四方皆暗身心苦痛。猶言嘔吐。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藏經卷下浄見品第八》:應生厭離,想不浄,想屎尿,想臭爛,想變吐。唐·菩提流志《大寶積經卷第七十六·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常懷悲愁,數數變吐。猶言嘔吐。唐·義浄譯《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六》:如是身生疥癬禿瘡,噎饖變吐。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令變吐,即差。猶言嘔吐。
【其他方言檢驗】 武漢:~fan 41 音販,形容詞,心惡吐疾也。例:他蠻~嫌。
吴地民間俗謂~胃:胃内翻攪不適,欲嘔吐。
浙江寧波:胃裏時格要~上來。〔時格〕總是。天臺方言:~[fɛ 55 ]胃裏不舒服,惡心,想嘔吐。温嶺:箇記聽著箇噁心個氣道,肚裏便下~上~上來。〔聽著〕聞到。
上海:大概夜飯喫壞脱了,胃裏向~出來一股胃酸味道。崇明:肚子裏~來。|我喫仔肥肉就心~。〔心~〕噁心。江蘇蘇州:今朝楊梅喫得忒多著仔點,老是要~。|胃裏~得來,想嘔末嘔弗出。江陰方言:肚皮喫得忒脹,一脚要~。溧水方言“~”,讀若“販”。胃不舒服,欲嘔吐如:“今朝心裏噁心~~。”
安徽安慶方言~[fan 53 ]與“惡”組成雙音節詞“~惡”惡心的感覺:吃多着,有點~惡。
陝西方言~(fǎn)音反。作嘔欲吐:我不小心把髒東西吃進去了,心口兒一個勁兒地往上~呢。
【方言例證】 1.粗壯:他長得嘿~。\這條蛇好~啊!2.粗重:嗓音又粗,又嗄,又~,又沙。(李劼人《大波》第二部)此義項或作“哤”。3.粗笨:這根扁擔太~粗,不好用。
【考音】 “~”上古音,明母東部,擬音[meoŋ]。《廣韻》:~,莫江切,明江開二平江,[mɔŋ]。“江韻”今讀[aŋ]。
慧琳《一切經音義第八十二卷·西域記第六卷·四國》:“~,邈邦反”。《集韻》~,母總切,音懵。《玉篇》~,亡江切,音尨。又《玉篇》亡項切,尨上聲。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考義】 ~,本義石頭厚大的樣子。《説文》:“~,石大也。”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厂部》:“~,莫江切,石大也。”北宋·丁度等《集韻·江韻》:“~,《説文》:石大皃。莫江切。”北宋·司馬光等《類篇·厂部》:“~,莫江切。《説文》:石大皃。”
引申爲大;廣闊;深遠。《方言》卷第一:“~,大也。”“~,深之大也。”《方言》卷第二:“~,豐也。自關兒西秦晋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爾雅·釋詁第一》:“~,大也。”段玉裁注:“~,引申爲凡大之稱。”《左傳·成公十六年》:“民生敦~。”西晋·杜預注:“~,大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十七傳十六》:“敦~,莫邦反。敦,厚也。~,大也。”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湯蠲體以禱祈兮,蒙~禠以拯人。”注:“《爾雅》曰:~,大也。”唐·李善《文選註卷十五》:“湯蠲體以禱祈兮,蒙~禠以拯人。”注:“《爾雅》曰:~,大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湛恩~鴻,易豐也。”李善註:“~,鴻,皆大也。”《龍龕手鑒·厂部》:“~,大也。”《字彙·厂部》:“~,大也。”明·蘭茂《韻略易通》:“~,大也。”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周語》:‘敦~純固。’韋注云:‘~,大也。’”《廣韻·江韻》:“~,大也。”《説文解字》清·徐灝註箋:“大有厚義,故~亦訓厚。”《詩·商頌·長發》中有:“受小共大共,爲下國駿大~,何天之龍。”毛傳:“~,厚。”
又引申指厚重,豐厚。《説文》:“~,一曰厚也。”《説文》段注:“又引申之爲厚也。《商頌》爲下國駿~《毛傳》是也。”《方言》卷第二:“~,豐也。”《詩·商頌·長發》:“受小共大共,爲下國駿~。”《毛傳》:“~,厚。”唐·慧琳《一切經音義第八十二卷·西域記第六卷·四國》“~眉”:“長眉且厚多也。”《廣韻·江韻》:“~,厚也。”《集韻·江韻》:“~,一曰厚也。”《龍龕手鑒·厂部》:“~,厚也。”《類篇·厂部》:“~,一曰厚也。”《字彙·厂部》:“~,厚也。”《韻略易通》:“~,厚也。”《正字通·厂部》:“~,厚也。”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商頌·長發》傳云:‘~,厚也。’《墨子·經篇》云:‘厚,有所大也。’厚與大同義,故厚謂之敦,亦謂之~;大謂之~,亦謂之敦矣。”
按:“朦”,方言稱大爲朦。《方言》卷第二:“自關而西秦晋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集韻·東韻》“朦,《方言》:‘秦晋之間凡大貌謂之朦。’”《廣韻·東韻》:“朦,大貌。”《廣韻·董韻》:“朦,大皃。”《類篇·肉部》:“朦,《方言》:‘秦晋之間凡大皃謂之朦。’”
字或作“䏵”,“朦”,異體字。《玉篇·肉部》:“䏵,大也。”“䏵同朦。”《廣韻·腫韻》:“䏵,豐大也。”《集韻·江韻》:“䏵,身大也。莫江切。”《集韻·董韻》:“䏵,豐也。大也。”《集韻·腫韻》:“䏵,豐大也。”《類篇·肉部》:“䏵,莫江切。身大也。”《正字通·肉部》:“䏵,身大也。又音~,義同。”《字彙·肉部》:“䏵,身大也。又莫江切,音~,義同。”錢繹認爲:“䏵”“蛖”“蒙”“朦”,聲並與“~”相近。都有大義。
“~”“庬”相通。《韻會》:“~通庬。”《康熙字典·广部·庬》:“按《詩》庬作~,《玉篇》~載厂部,遵用《説文》專訓石大,而庬字别見广部。至《廣韻》乃釋庬爲厚,故敦庬之庬亦書作~,《韻會》云:~通庬者是也。”《正字通·广部》:“庬,俗~字。”《國語·周語上》:“敦庬純固於是乎成。”三國吴·韋昭注:“庬,大也。”《玉篇·广部》:“庬,豐也,有也,厚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九十五·弘明集第一卷》“惇庬”:“《毛詩傳》云:庬,厚也。《方言》凡物大貌曰庬。”《文選·張衡〈思玄賦〉》:“蒙庬褫以拯民。”唐·李善注引《爾雅》:“庬,大也。”《後漢書·孔融傳》:“古者敦庬。”李善注引《左傳》杜預注:“庬,厚大也。”《集韻·講韻》:“庬,豐也,厚也。”《類篇·广部》:“庬,豐也,厚也。”《龍龕手鑒·广部》:“庬,厚也。大也。”《字彙·广部》:“庬,厚也,豐也,大也。”
“龐(庞)”“庬”“尨”音近義通。《國語·周語上》:“敦龐純固於是乎成。”韋昭注:“龐,大也。”《説文·广部》段注:“(龐)引申之爲凡高大之偁。”《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湛恩龐鴻。”唐·李善注:“龐鴻,皆大也。”唐·李賀《巴童荅》:“龐眉入苦吟異。”清·王琦注:“一訓大。”
文獻中“龐(龐)”“庬”多互爲異文。如:唐·柳宗元《黔之驢(普通本)》: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另檢南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别集卷八十一(欽定四庫全書)》:“虎見之,~然大物也,以爲神。”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卷十九·黔之驢(欽定四庫全書)》:虎見之,尨然大物也,以爲神。又北宋·李昉、宋白等《文苑英華卷三百六十八·箴誡(四庫全書本)》《御定駢字類編第42部分》、明·茅坤撰《唐宋八大家文鈔巻二十六〈柳州文鈔十·黔之驢〉》、北宋·姚鉉編《唐文粹巻七十八·柳宗元〈黔之驢〉》皆作“尨然大物也”。
“龐大”與“~大”“尨大”同。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雅詩歌曲(明翻刻南宋世采堂本)》,北宋·李昉、宋白等《文苑英華卷三百五十九·帝道(四庫全書本)》皆作:“不勝唐德之代,光紹明浚,深鴻龐大,保人斯無疆。”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九十三(武英殿本)》《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韋王陸劉柳程(四庫全書)》皆作:“不勝唐德之代,光紹明濬,深鴻尨大,保人斯無疆。”《柳河東集卷一(四庫全書)》《五百家註柳先生集卷一(四庫全書)》皆作:“不勝唐德之代,光紹明濬,深鴻~大,保人斯無疆。”
“龐眉”“~眉”“尨眉”異文。明·王罃《群書類編故事卷十八·人事類(四部叢刊本)》:顔駟,漢文帝時爲郎;至武帝輦過郎署,見駟龐眉皓髪。清·葛剛正《三續千字文(光緒辛酉武進盛氏重刊本)》:顔駟文帝時爲郎,武帝輦過郎署,見駟龐眉皓髮。東漢·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潜兮。”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顔駟,不知何許人,漢文帝時爲郎。至武帝嘗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髪。”唐·李善注《文選卷十五(胡克家重刊本)》:嚐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髪。北宋·楊億編《西昆酧唱集卷上(清周王注本)》:嚐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髮。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第六(四庫全書)》:“~眉皓髮杖錫而來。”南宋·方大琮《鐵菴集卷三十五(四庫全書本)》:“~眉皓髮,逾八望九。”清·董誥等《全唐文卷三百十七(揚州官刻本)》:“~眉皓髮,來護太子。”
《王力古漢語字典·馬部》:“駹[同源字]牻,~,尨,駹,哤。”
重慶方言音義俱合。
【書證】 “~”,大。唐·皮日休《憶洞庭觀步十韻》詩:仙犬聲音古,遺民意緒~。唐·韓愈《元和聖德詩》:天錫皇帝,~臣碩輔。按:~、碩,大。唐·柳宗元《貞符》:不勝唐德之代,光紹明浚,深鴻~大,保人斯無疆。按:深,引申爲距離大。鴻、~、大,同義連文。唐·陸龜蒙《憶襲美洞庭觀步奉和次韻》詩:地裏方吴會,人風似冉~。北宋·梅堯臣《古柳》:就爇以照漁,駭鱗一何~。南宋·曾幾《贈疏山清老》:~頭覆霜雪,碧眼照針縷。南宋·方岳《再用韻酬朱行》:朱雲之孫亦奇士,文有氣骨豐而~。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第十六:體貌~碩,所事淳厚。“~碩”同義連文。
“敦~”,同義複詞。《揚子·方言》:“敦,大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和同以聽。杜預注:“~,大也。”孔穎達疏:“言人之生計,若財物足,皆豐厚而多大。”《國語·周語上》:“夫民之大事在農……敦庬純固,於是乎成。”唐·元稹《泛江玩月十二韻》:因依多士子,參畫盡敦~。北宋·黄庭堅《送彦孚主簿》:君但隱幾笑,諸老歎敦~。
“~洪”,洪大;廣大。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十》:湛恩~洪,憲度著明,垂統理順。……~洪,皆大也。《漢書·司馬相如傳》:“湛恩~洪。”顔師古注:“~、洪,皆大也。”前蜀·杜光庭《眾修南斗醮詞》:“伏願流光下燭,玄鑒俯臨,察丹切之心,降~洪之福。”
或作“~鴻”。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彤彤靈宫,巋嶵穹崇,紛~鴻兮。唐·劉禹錫《汴州鄭門新亭記》:人人驛其聲而吟之,始乎諓諓而成乎~鴻。“~鴻”,洪大;廣大。《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湛恩~鴻。”李善注:“~、鴻,皆大也。言湛恩廣大,易可豐厚也。”一本作“~洪”。
“~大”,廣大。唐·柳宗元《貞符》:不勝唐德之代,光紹明浚,深鴻~大,保人斯無疆。清·梁啓超《論自治》:今天下最~大最壯活之民族,莫如盎格魯撒遜人。梁啓超《梁啓超文集》卷二十七:夫以英國憲法中絶無大臣負責之條文,而議會糾責之權乃如彼其~大。
按:以上“~”皆大之義。
【方言例證】 重慶方言稱“~子”[uaŋ 214 ʦɿ 42 ]豬血,雞血:~汆湯。\紅燒血~。磁器口嘿聞名的毛血~,巴適得很!
或記作“旺”,借字。殺豬匠就先説:“我殺豬刀尖尖,~盆圓圓。大肥豬殺了千千萬……”(民間故事·白吃相王順·江北卷)
【考音】 上古音,曉母陽部,擬音[xuaŋ]。《廣韻·董韻》:“~,呼光切,曉唐合一平宕,[xuaŋ]。”由“曉母”變讀爲“爲母”,上聲(wǎng)[uaŋ 214 ]。
《互動百科·血~》指出:“~”或作“旺”,是由曉母變讀爲“爲母”,上聲的同音借字。
【考義】 本字作“~”。指豬血的凝塊。《説文·血部》:“~,血也。從血,亡聲。《春秋傳》曰:‘士刲羊,亦無~也。’”徐注:“~,血也。”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十四:“士刲羊,亦無~。”杜預注:“~,血也。”《廣雅·釋器》:“~,血也。”《玉篇·血部》:“~,血也。”《廣韻·唐韻》:“~,血也。”《集韻·唐韻》:“~,《説文》:血也。引《春秋傳》:‘士刲羊,亦無~也。’”《類篇·血部》:“~,血也。”《龍龕手鑒·血部》:“~,血也。”明·樂韶鳳等《洪武正韻卷五·十七陽》:“~,血也。”《字彙·血部》:“~,血也。”《正字通·血部》:“~,血也。”《新方言·釋形體》:“淮西謂豬血曰豬~子,雞血曰雞~子。”《蘄春語》:“今吾鄉謂鳥獸血,皆曰~子,讀類裝潢之潢;貴州語亦然,讀類潑之。”民國十三年《江津縣誌卷十一·風土志·方言》:“《説文》:‘~,血也。呼光切。’邑語謂雞血爲雞~子,豬血爲豬~子。”今巴蜀人仍把豬血叫~子、血~兒。重慶近年有地方名菜“毛血~”“血~魚”,亦用血~作火鍋原料。
鍾敬文主編《語海·秘密語分冊》:“~:清末幫會。指血。”
【書證】 《左傳·僖公十五年》:士刲羊,亦無~也。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池波風肉陵屯。谽呀钜壑頗黎盆。南宋·劉子寰《小蚋》:~池何限飽,笑汝自迷津。元·項炯《公莫舞》:肉林垂~陵阜赤,萬甕行酒晴虹濕。明·霍韜《汪憲副誠齋平山海戎十章》:賊屍爲岡,賊~爲湯。
【其他方言檢驗】 雲南方言~(wǎng)牲畜被宰殺,流出來的血爲~子。安徽樅陽方言~[xuɔn 35 ]江淮之間謂動物的血曰~。樅陽謂人血或曰~。安慶方言,~子、旺子:豬血。
南京方言“~[xuaŋ 44 ]”:燒煮成塊狀固體用作食物的禽畜血。鷄~,鴨~,鵝~,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