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汃(pā)[p‘a
55
]
【方言例證】 1.本義,食物熟透而柔軟,與硬相對:~肉。\~青菜。\你默倒我是燒~的紅苕,~得像稀麻糖,好馬得很!\半夜吃桃子——指到~的捏。(歇後語)\推磨揚磨,推粑粑,趕晌午,娃娃不吃菜豆腐,給你殺個肥雞母,煨又煨不~,煮又煮不熟,娃娃守到罐罐哭。(歌謡·永川卷)\“過街樓”買蒸籠又~又滾(燙)。(歌謡·重慶卷)\把肉弄來燉起。眼看肉燉~了,他害怕~肉巴了鍋,就拿根筷子去耖一下。(民間故事·灌州跑了湯元帥·江北卷)\拿起一個熱燙燙的~紅苕,藏在衣服口袋裏就走。(民間故事·紅苕手榴彈·重慶卷下)重慶方言常用。
2.物不堅硬:青棡太硬,泡桐太~。
3.地濕潤,較軟:八月是個~月,九月是個朽月。(諺語)\天上落雨地下~,黄絲螞螞在搬家。問它搬到哪裏去,搬到對門石
。(兒歌)
4.糧食不乾:豆子纔打出來,没有曬,是~的。
5.爛:稀~爛\説話稀~爛。\一個仰翻叉,一摞碗遭躂得稀~爛。按:肉食、瓜果腐爛,由稀(水解),軟(~)到爛,故~有爛義。
6.人體發軟無力:八月懷胎在娘身,脚~手軟路難行;行路不知天和地,一步高來一步低。(歌謡)\正月裏是新年,我望我郎來拜年。望郎望得脚杆~,望郎望得脚杆軟。(歌謡·重慶卷)\老闆一聽也冒火了:“你這女人纔怪呢,不是你男人啷個把你娃兒抱起來買東西呢?兩口子夥起來騙人嗩!走,到衙門説理去。”不吃虧的女人一聽,周身都~了,心想:今天撞了他媽個鬼喲!上恁大個當!(民間故事·不吃虧的女人·重慶卷下)
7.懦弱;軟弱可欺:幾個夥起整老~。\爲人~皮。\下~蛋。\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十一章》:比起以前那几次王仁文代奏出去的,口气也就~多了。
也說“~子”,“~耳朵”,“~做一坨”,“~和”,“~~和和”,“吃~和”,“捡~和”,“~嚕嚕”,“~~嚕嚕”,“~弄弄”,“~~弄弄”。
字或寫作“耙”、“趴”、“叭”。“春見”柑橘,重慶四川俗稱“耙耙柑”,因為成熟時期其果皮十分柔軟,用手指甲輕輕一劃果皮就分開了。
【考音】 上古音,滂母質部,擬音[p‘ět]。《廣韻》《集韻》《韻會》並普八切。《字彙補》:“汃,滂巴切,帕平聲。”“滂巴切”,滂麻開二平假,[p‘a]。《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字通》《字彙》《重訂直音篇》汃,都是“普八切”,滂黠開二入山,[p‘æt],“黠韻”今讀洪音[a]。按:音義都同“~”。
【考義】
明·李實《蜀語》:“爛曰殌柭鄓柭
。
,音跋,
同。……凡肉之爛者,地之泥濕者,果之熟者,糧食之不乾者,人之弱者,物不剛者,皆曰
。”注:“爢,從靡得聲,靡又從麻得聲,古在戈部,變入支韻則讀靡爲切,此雅言也。今川語語如普巴切。
,
均後出俗字。”清·張慎儀《蜀方言》:“肉爛曰塗。”注:“《廣韻》:塗,宅加切。沮洳也。讀怕平聲(?)。《書·禹貢》:‘揚州、荊州,厥土惟塗泥。’言土不堅也。引申爲凡爛之稱。楊升庵作汃、作
,皆非。今俗作
。”按:
,跋,
,汃皆借字。作塗,非。雖然“塗泥”有土地濕軟的意思,但是“宅加切”,澄麻開二平假,按照語音規律今讀[ʦa],於音不合。徐德庵《蜀語劄記》:“爛曰爢。案:本字爲爢。《説文》:‘爢,爛也。’通假糜爲之。爢,從靡得聲,靡又從麻得聲,古在戈部,變入支韻則讀靡爲切,此雅言也。變入麻韻,復轉入滂母,則讀如普巴切,即今川語所作音也。”此説注重音變,但缺文獻依據。黄侃説得好:“俗語之異于文言者,只可謂爲變音,而不可謂爲訛音。”“方言之變,只能變韻,不能變聲。”(黄侃述,黄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字應作“汃”,方言。爛熟;疲軟。明·岳元聲《方言據》:“物及地之濕者謂之汃。”明·李實《蜀語》:“以汃即汃爛,義與跋
同。”清·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録》卷三“‘汃’音讀”條:宋·黄仁傑詩:“汃月不虚爲朽月,今年賴得是豐年。”楊用修云:“汃,怕平聲,又丈加切。”按《正字通》:“普八切,攀入聲。”《升庵詩話卷三·汃月朽月》:“蜀西南多雨,名曰漏天,杜子美詩‘鼓角漏天東’,又‘徑欲誅雲師,疇能補天漏’是也。自秋分後遇壬謂之入沾,吴下曰入液。宋·黄仁傑《夔州苦雨》詩:‘九月不虚爲朽月,今年賴得是豐年。’汃音讀爲怕,平聲。《東方傳》諧語云:‘令壺齟,老析塗。’塗與汃同,注云丈加切,其下解云:‘塗者,漸洳徑也。’亦雨濕泥濘之義。《爾雅》:‘十二月爲畢。’塗月汃月之諺雖俗,其音義字形,亦遐而尚矣。”明·岳元聲《方言據》:“物及地之濕者謂之汃。”清·程庭鷺《多暇録卷二·“汃”字》:“《説文》引《爾雅》云:‘西至汃國。汃,極西之水也。又水相激聲。’韓詩:‘獠江自澎汃’與湃同。杜牧《送陣遲先輩》詩:‘小溪光汃汃’,自注‘普八切’。宋·黄仁傑《夔州苦雨》詩:‘汃月不虚爲巧月,今年賴行是豐年。’汃音怕,平聲。《東方朔傳》:‘令壺齟老柏,塗塗與汃同。’注云‘丈加切’。張衡《南都賦》作‘砏汃’,音八。汃有平、去、入三聲。又秋分後遇行壬,謂之八霑,曰汃月。見《字彙補》。”清·吴任臣《字彙補·水部》:“汃,滂巴切,帕平聲。秋分後遇壬謂之八霑曰汃月。”《漢語大字典·水部》:“汃(三)方言。爛熟;疲軟。”《漢語大詞典·水部》:“汃
3
方言。爛熟;疲軟。”《金山詞霸》:“[方]:爛熟;疲軟。”
“汃”在陳倉區渭河南片比較常用。如:“老婆買柿子揀汃的捏”,“等杏汃了,味道纔好吃”。
“~”方言俗字。最早見唐樞輯《蜀籟》卷三(根據輯者序言民國十九年,即公元1930年成書):“~生意”,“~耳朵”,“~~錢”,“~~疲疲”,“子走路跟我爬”,“~耳朵男人萬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漢語大字典·火部》:“~①方言。指食物熟透而柔軟。……也泛指軟,柔軟。”(2351頁)《漢語大詞典·火部》:“~①方言。柔軟;爛糊。”(47頁)
《漢語大字典·火部》:“~②方言。身體發軟無力。”(2351頁)《漢語大詞典·火部》:“~②方言。身體發軟無力。脚~手軟。”(47頁)
《漢語大字典·火部》:“~③方言。軟弱。”(2351頁)《漢語大詞典·火部》:“~③方言。軟弱。”(48頁)
《漢語大詞典·火部》:“[~耳朵]軟耳朵。多指容易聽信老婆的話,亦指怕老婆的人。如:他們的小日子過得順當,主要的原因是羅祖華誠心誠意當個~耳朵。”(48頁)
1995年《城口縣誌》:“~和:人太軟弱;食物熟軟;事情易辦。”1996年重慶《大足縣誌第六篇·方言》:“~:軟。[p‘a 55 ]。”(248頁)
清·劉省三《躋春臺》方言字作“
”,從月(肉),從大、火。《躋春臺·錯姻緣》:請張德長送期,張德長方知是個
子。他大驚曰:“他女豈肯便嫁。”《躋春臺·南山井》:胡成滿腹含冤,無可告訴,走得脚酸手軟,又因差人怒駡,急得火冒生煙。“酸”,光緒本做“
”。《躋春臺·義虎祠》:陳氏媳婦嚇得足
手軟。光緒本做“
”。或記作“把”。《躋春臺·捉南風》:“但覺得滑溜溜又肥又硬,醉昏了不知他是個死人。”蔡校作“又肥又硬”。原作“把”,字形訛。應作“~”。
民國十五年《重修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拋:土語物質硬之對爲帕之陰平。不得其字,記者疑爲拋字而土音稍迻也。蓋物生硬則質堅緊縮,熱則拋起,即冷縮熱漲之義。引申爲凡物柔軟爲拋和。”(498頁)按:“拋”音“帕之陰平”[p‘a 55 ],實爲“~”的訓讀字。“拋和”即“~和”。
【書證】 “~”①方言。柔軟;爛糊。克非《春潮急》二:其外還有現金,她拿來縫了件棉衣,我伸手仔細摸過,是廣布做的,~~和和,裏裏外外一色新。馬識途《楊柳河邊看天府》:縣委下的是鐵蛋,我們絶不下~蛋。
“~”②方言。軟弱。比起以前那幾次王人文代奏出去的,口氣也就~多了。(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十一章)
【其他方言檢驗】 雲南方言,吃~(pa)食,不勞而獲,吃現成的。雲南大理方言“~”,形容食物燉得軟爛。冬瓜本來就~,現在著你煮稀掉咯。“~肉”,燉爛的肉:大理呢~肉米線好是好吃呢,就是別出吃不著。湖北嘉魚方言汃[p‘a 44 ]食物蒸煮的時間長,容易咀嚼:藕煨得甩(很)爛汃。
【方言例證】 ①容易與人相處,和睦;融洽:~夥\~得人\~不得人。\兩口子不~,在鬧打脱離。
②把幾股繩子攪在一起:把麻線~起來。(把幾根麻絲搓合成一根麻線。)\~絲線。(把幾根蠶絲搓合成一根絲線。)
③打麻將和牌:重慶打麻將,逗攏就~。\這盤清一色,~二、五、八萬。俗記作“和”,本字應是“~”,牌相合。
“~”“合”相通。音義皆通。或記作“合”。合得來[ko 21 tɛ 21 lai 21 ]同“~得來”:青娘許配給王篾匠,兩口子很~。(民間故事·榮昌卷)
“~”或記作“割”,音義皆同。割[ko 21 ](用木料)拼合製造:請起木匠~壽方。當門柏樹砍兩對。後面松樹砍一雙,砍起樹子~壽方。這回~的龍鳳頭,我娘睡倒不憂愁。這回~的龍鳳腰,我娘睡倒不心焦。這回~的龍鳳尾,我娘睡倒不失悔。這回木匠請得强,~個雙鳳來朝陽。這回木匠請得巧,~個二龍來搶寶。(歌謡·喪歌·~壽方·永川卷)
【考音】 上古音,見母緝部,擬音[kəp]。“~”“合”相通。《廣韻·合韻》:“合,集也。”《字彙·口部》:“合,又併集也。”《重訂直音篇·亼部》:“合,又音閣。”沈富進《彙音寶鑒·甘上入聲》:“合,又併集也。”
古遝切,見合開一入鹹,擬音[kɒp]。“合韻”,重慶話今讀[o],保留了古音義。王筠《釋例》:“是合~義同音異。通力合作,合藥及俗語合夥,皆~之音義也。今無復用~者。”按:王説非,“合”是破音字,一音[xo],一音[ko],合~相通音義皆同。《字彙補》:“相通,又與合同。見《説文長箋》。”合~相通《廣韻》都是古遝切,完全同音。而重慶話也同音。《集韻·合韻》:葛合切。按:反切上字“古”與“葛”都屬“見”母,《集韻》與《廣韻》吻合。重慶話古“合韻”讀[o]。
【考義】 “~”,相合;聚合;通力合作。
“~”本義,相合。東漢·許慎《説文·人部》:“~,合也。”南唐·徐鍇撰《説文解字繫傳》:“~,合也。從人合聲。臣鍇曰:人相合也。苟合反。”宋·徐鍇傳釋《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五》:“~,合也。從人合聲。曰人相合也。苟合反。”北宋·陳彭年《廣韻·合韻》:“~,合也。”北宋·丁度等《集韻·合韻》:“~,《説文》:合也。”北宋·司馬光等《類篇·人部》:“~,《説文》:合也。”清·王筠《説文釋例》:“~音如蛤。通力合作,合藥及俗語合夥,皆~之音義也。今無復用~者。”南連横撰《臺灣語典卷一》:“~,相與也。《説文》:~,合也。人相耦爲~、物相聚爲敆;經傳皆以合爲之。”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人部》:“~,合取也。”金·韓孝彦、韓道昭《四聲篇海·人部》:“~,合取也。”金·韩道昭《五音集韻卷十五·九合見一》:“~,並。~,聚也。”明·章黼著吴道長訂《重訂直音篇·人部》:“~,合取也。”明·梅膺祚《字彙·人部》:“~,合取也。”明·張自烈《正字通·人部》:“~,合取也。”
後晋·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録·賢聖集音義第七之五》:“是合~敆三同,古合反。合,集也。~併,~聚也。欱會也。”《廣韻·合韻》:“~,併~,聚也。”遼·行均《龍龕手鑒·人部》:“~,又音合,併~,聚也。”明·章黼著吴道長訂《重訂直音篇·人部》:“~,併~,聚也。”清·范寅《越諺》:“~(葛),財物相共不分人我也。‘~家過’(《集韻》)。”
明末清初·樊騰鳳著《五方母音》:“~,聚伴。”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經傳通以合爲之。”又“~,配偶之義爲~”。徐鍇《説文解字繫傳》:“~,人相合也。”王筠《釋義》:“是合、~義同音異。通力合作,合藥及俗語合夥,皆~之音義也。今無復用~者。”今重慶方言應該用“~”。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玉篇》:‘~,合取也。’案:~,物於一處而並取之也。又凡物之相合者皆曰‘~’。”
“~”容易與人相處,和睦;融洽。清·范寅《越諺·格志諺》:“耐可~天下,不可~厨下。”《臺灣語典卷一》:“人相耦爲~。”
字或作“合”。《正字通·口部》:“《六書故》:合,别作~、敆、詥、䢔。《説文》:‘詥,偕也。’‘~,合也。’‘敆,會合也。’‘䢔,遝也。’按:詥、~、敆與合音義通。”《漢語大字典·口部》:“合,製作(棺材)。”
字或作“敆”。《説文解字·攴部》段玉裁注:“敆,合會也。今俗云‘敆縫’。”《玉篇·攴部》:“敆,公荅切,合會也。”《類篇·攴部》:“敆,篤合切,《説文》合會也。”《四聲篇海·攴部》:“敆,公荅切,合會。”《篇海類編·攴部》:“敆,合會,併也,聚也。”《重訂直音篇·攴部》:“敆,音閣,合會,併也。”《字彙·攴部》:“敆,古沓切,音閣,會也,併也。”《臺灣語典卷一》:“物相聚爲敆。經傳皆以合爲之。敆合也。説見前。〔例〕敆作、敆冊。”民國二十三年王用舟河北《井陘縣誌第十四篇·風土·方言》:“格夥:邑人謂兩家合夥作一事,曰‘格夥’。按《説文》:‘欱(敆),會合也,從攴合。古遝切。’《爾雅·釋詁》:‘欱(敆),合也。’郝懿行《爾雅義疏》云:‘今人同爨共居,謂之敆火。’本邑方言中之‘格夥’疑即‘欱(敆)火’之轉音。”(719頁)按:“敆”因字形相近而譌作“欱”。“欱”:飲、吸。《説文解字》:“欱,歠也。”1935年《新城縣誌卷二十一·地俗篇·方言》:“共㸑謂之㪉火。《爾雅》云:㪉,合也。《説文》云:㪉,和會也。《玉篇》公答反。今人亦謂之合火,謂共一爐也。”
或記作“合”。1995年《城口縣誌》:“合(ɡó)合攏:合繩子。合得來人:他合得人。”
《説文·言部》:“詥,偕也。”《正字通·言部》:“合詥通。《説文》:‘偕也。’即合義。……《六書統》從言從合,合眾意也。”
按:“合”的衍生字:~(ɡé):相合;聚合;通力合作。即聚合;聚集。㪉、敆(ɡé《廣韻》《正韻》古沓切;《集韻》《韻會》葛合切,並音閤):同“合”。即會合。詥(ɡé《集韻·合韻》《類篇·言部》葛合切,音鴿。《中華大字典·言部》葛合切,音閤):《説文》詥,偕。段玉裁注:“詥之言合也。”《臺灣語典》:“人相耦爲佮、物相聚爲敆;經傳皆以合爲之。”䢔(hé):擠著行走。《説文》䢔,遝。《玉篇》行相及也。即重合。
由“併”“聚”引申爲“和睦”;“融洽”;相合;聚合;通力合作。
“~”或記作“割”,其本義是用刀切開。借音表“~”,割棺木,即合棺木。本字是“~”。《漢語大字典·刀部》:割“方言。用(木料)製造”。(384頁)《漢語大詞典·刀部》:割“方言。製作”。(782頁)
【書證】 按:清·王筠《説文釋例》所説“今無復用~者”是指書面文獻中很難見到“~”的用例。但是在今天的方言口語中用例十分廣泛。覃遠雄在《方言的“~”與“合”》中列舉了大量的用例。(詳見《語文研究》2008年第一期總第106期)覃遠雄指出:方言也用“~”這個語素。但所見材料寫作别的字,有的一種材料有多種寫法。方言材料“嘎、軋、轕、夾、甲、挾、擱、合、閤、格、割”所記音均與古遝切相合。本字就是“~”。所表示的意義均爲合或與合有關。
文獻材料中具有“~”音義的語例如“合材”“合棺木”的,如:
“合”,製作(棺材)。明·馮夢龍輯《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差人去叫匠人合一個龕子,將玉通和尚盛了。按:“龕子”,僧徒的塔狀盛屍器。明·鄧志謨《咒棗記》第四回:又行至襄陽地方,只見有一人家督促匠人合那送死的棺木。薩君問道:“合此棺木何爲?”明·陸人龍《型世言》第十回:買了兩株杉木,吩咐匠人合了一副雙,一副三的棺木。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三回:凡人家有賣甚麽柳樹棗樹的,買了來,叫解匠鋸成薄板,叫木匠合了棺材,賣與小户貧家,殯埋亡者。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死》:年紀一到五十上下,就給自己尋葬地,合壽材。
“合材”,製作棺材。西晋·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七:猶如合材機關木人因對動摇。愚者睹之謂爲是人。明清白話“合”習見。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八回:使了六兩銀子,合了一具棺木。《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一回:小獻寶有叫無淚的假哭了兩聲,嗔説不買杉木合材,又嗔衣服裹得不好。《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三回:又叫晁書用二十兩銀買了一副沙木,叫人在真空寺合材,就把屍抬到那寺裏入殮。按:該書多例。
或記作“合棺木”。《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部下卒載屍首還到東昌府,春梅闔家大小號哭動天,合棺木盛殮,交割了兵符印信。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一回:與他做衣裳,合棺木,念經發送,埋在程捉鱉老婆身傍。
“~夥”“合夥”。結成一夥。謂兩人或兩人以上合資經營生産、貿易等事業,或合力作同一目的的事。明·唐順之《牌》:又聞廟一帶仍有賊船,若兩賊合夥,害不可言。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五回:鄧氏道:“管是料不敢管,咱衹是懶待與他合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義結黄貞女》:有個同鄉人李秀卿,志誠君子,你妹子萬不得已,只得與他八拜爲交,合夥營生。明·無心子《金雀記第七出·訂婚》:好兄弟,不要參商,放和氣些,大家合夥前去。選中你,明·佚名、清·顧炎武《顧亭林餘集》:合夥指造逆詩,肆行騙詐,雖稱逆詩從海内帶來,茫無憑據。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家都有馬匹,又都有鷹犬,我們何不合夥一處打一個圍頑耍一日。
或記作“合火”。元·無名氏《玎玎璫璫盆兒鬼》楔子:自家楊國用是也。今早到長街市上,本意尋個相識,合火去做買賣,營運生理。元·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第四折:正末唱,俺也曾合火分錢,共起同眠,間别來隔歲經年。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四十四回:後又聽説彭公複任,他和周應龍合夥派人打聽彭公出京日期,今天得了那探子回報,説彭公復任。
字亦作“割”,音義同“~”。元·無名氏《龐涓夜走馬陵道》楔子:我越送越關親,好割不斷弟兄的義分。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萬一後來同住不好的,好割好散,别要叫他過不得日子。
“各氣”,和睦,融洽。《歧路燈》第八十二回:王氏急勸道:“您小两口子,從來不各氣,爲甚的這一遭兒,就如仇人一般?”
【其他方言檢驗】 湖北武漢方言~[ko 213 ]動詞①合夥,拼合:~夥;~線(雙紗線)②能和睦相處:~得好;他兩個不~。③容納:~人;不~人。孝感方言“~[ko 21 ]”相合;通力合作。例:她和婆婆~不來。|~伙。鍾祥方言“~[kuo 21 ]”指容易與人相處。例:她性格好,跟那個都~得來。和重慶方言義項①同。
江蘇淮安方言“~”[koʔ 4 ]〔動詞〕與“敆”相通:合作;聚合;相處。俗寫爲“合”。“七~八~眼~花”“須得好,~到老”“兩好~一好,三好~到老”以及“魚~魚,蝦~蝦,烏龜~王八”之俗語。境内另有“~當”“~得來”“~縫”“~福”“~拐”“~夥”“~山”“~繩”以及“~算”之語。(《淮安方言考》)宿遷方言作“~”[ka 213 ],合,併:我們~夥做生意。
陝西方言~(ɡé)音革;關中方言讀如“葛割”。①與人相處,特指家庭成員之間、夫妻之間和睦相處:他~不住人|這家兩口子不~。②“~夥/~幫幫”指結成團夥。③把聯絡叫做“~絡”:他~絡咧十幾個人上山去咧。④“不~因”指不合理:我覺著這太不~因咧。(孫立新《陝西方言本字集考》)
粤語~[kap 33 ]合夥;聚合;通力合作。“~份”:合夥,合股。如:佢兩個~份做生意。大家要~手~脚。(大家要通力合作)
河南商城方言搿伙[ko 35 xuo 213 ]:合伙,一起。例:這個西瓜恩们搿伙吃。
文獻上“軋”字的相關用例。見吴方言。
【方言例證】 哄騙:老師把幼稚園的娃兒~得螺螺兒轉。\你要提拔到市裏,那個兒~,千真萬確!\崽兒~老漢兒兩百塊錢來嗨一頓。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八章》:那些~人逛人的面子話,你怕愚下説不出來麽。
或記作“喝”,借字:一二三四五,打個臭屁股。屁股遭打痛,娃娃雙脚蹦。脚兒蹦得高,要吃白糖糕。白糖糕不甜,拿去放點鹽。鹽巴放得多,娃娃不好喝。喝到娃娃睡,娃娃是寶貝。(歌謡·重慶卷)
1.兒聽見老漢有錢,急忙跑去給媳婦説:“老漢有一百兩銀子,好心點把他喝倒起。”大兒媳婦趕忙拿些酒、菜叫老漢吃,老漢吃不下去。大兒媳婦連忙喊她的男人和娃兒給老漢捶背。……這時,二兒來看老漢死没有。在屋外聽見兩口子在喝老漢的一百兩銀子,就連忙喊大哥開門。(民間故事·五子圖·江津卷)2.巴結,拍馬,取得歡心:你默倒~到領導就有糖吃。
【考音】 上古音,曉母歌部,擬音[xa]。《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字彙》《正字通》並作“~,虎何切”。曉歌開一平果,[xa]。“歌韻”今讀[o]。普通話音[e]。
【考義】 “訶”本義:怒責,大聲發怒地喝斥。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言部》:“訶,大言而怒也。”《廣雅·釋詁二》:“訶,怒也。”《玉篇·口部》:“~,責也。與訶同。”
或作“~”,欺騙,哄騙。直到明代“~”纔借作“哄騙”義。明末·沈富進《匯音寶鑒·高上平聲》:“~,哄之也。”《漢語大字典·口部》:“~(六)hu方言。蒙哄;欺騙。”(647頁)
或作“和”,欺騙,哄騙。典出《南史》。唐·李延壽《南史卷六·梁本紀上第六》:先是,俗語謂密相欺變者爲“和欺”。於是蟲兒、法珍等曰“今日敗於桓和,可謂和欺矣”,帝命諸軍築長圍。元·陰時夫編撰《韻府群玉》第1部分:“和欺,齊俗語謂密相欺詐者曰和欺。”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元曲裏常以雙字作爲一個詞兒叫‘和哄’。也仍有單用‘和’字的。……並以‘和哄’連文,可證。蓋‘哄’字長讀,遂成‘和哄’;連用既久,‘和’遂亦含哄義矣。……‘哄’曰‘和哄’……金元方言此例極多。蓋單字不便口語,漸多綴以音近、義近或形近之字,使成連綿字也。”按:此説甚是。按:同義詞連用可以使詞與詞之間相互注釋,使某些難解詞義變得容易理解,具有相互注釋,相互啟發的作用。元明清白話習見。《漢語大字典·口部》:“和(三)huò❷蒙哄;欺騙。”(624頁)《漢語大詞典·口部》:“和 4 huò❷蒙哄;欺騙。”(265頁)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請將來著人不快活。”王季思注:“和,哄騙也。”
“和哄”,哄騙。《漢語大詞典·口部》:“【和哄】哄騙。”(269頁)《中文大字典·口部》:“【和哄】猶誆騙也。”(2537頁)
“和欺”,哄騙。《漢語大詞典·口部》:“【和欺】猶哄騙。”(273頁)
民國十五年《重修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惑:以詐偽之術惑人,讀如~。蓋由惑轉何,由何轉~也。如言惑人、哄人、惑哄駭詐,皆作何之陰平。”按:其本字當作“~”。
【書證】 “呵”,欺騙,哄騙。李劼人《大波三部八章》:那些呵人誑人的面子話,你怕愚下説不來麽?不過説話有真假,聽話有高低。
“和”,欺騙,哄騙。唐代已見用例。唐·李延壽《南史卷六·梁本紀上第六》:先是,俗語謂密相欺變者爲“和欺”。於是蟲兒、法珍等曰“今日敗於桓和,可謂和欺矣”。唐·陳子昂《感遇》: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唐·王梵志《興生市郭兒》:山障買物來,巧語能相和。《敦煌變文集四·降魔變文》:瞿曇幻術難爲比,美語甜舌和斷人。“和斷人”猶言騙煞人。《降魔變文》:美語甜言和斷人。
“和哄”,同義連用,猶言欺騙,哄騙。宋元明清白話慣用。宋·佚名《京本通俗小説·錯斬崔寧》:便道:“我恁的晦氣。没來由和那小娘子同走一程,却做了干連人。”眾人都和哄着。元·關漢卿《青杏子·離情》:與怪友狂朋尋花柳,時複間和哄消愁。元·張可久《醉太平·無題》:賢愚參雜隨時變,醉醒和哄迷歌宴。元·劉君錫《龐居士誤放來生債》第一折:你省的古墓裏摇鈴,則是和哄我那死屍哩。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回:眾閑漢勸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廟上馬去了。明·崔時佩、李景雲《西廂記第十九出·琴心寫恨》:只落得心中作念,口内閑題,夢裏相和哄。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甚春歸無端廝和哄,霧和煙兩不玲瓏。明·郭勳編《雍熙樂府》:去時節巧言詞將人和哄,今日個神前誓盡是虚空。按:在“巧言詞”這語境中,欺騙,哄騙義更章顯。該書“和哄”11見。明·陸人龍《遼海丹忠録》第三十二回:且把和哄誘著他,這廂長驅直走關上,也無後慮。按:“和哄”“誘”同義詞連用。清·洪昇《長生殿·倖恩》:瑶池陪從,何意承新寵,怪青鸞把人和哄。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下:牙行賺客語,皮下有血人不受他和哄。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三十二回:正月初一那一天,陸韻仙自然好好的和哄著他,哄得馬山甫十分歡喜。“和哄”,同義連用,猶言欺騙,哄騙。
“和欺”,同義連用,猶言欺騙,哄騙。唐·李延壽撰《南史·梁紀上·武帝上》:俗語謂密相欺變者爲“和欺”。於是蟲兒、法珍等曰:“今日敗於桓和,可謂和欺矣。”帝命諸軍築長圍。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十一:時民間謂密相欺者爲“和欺”,梅蟲兒等曰:“今日敗於桓和,可謂和欺矣。”按:“和欺”,猶哄騙。
【其他方言檢驗】 雲南方言“和”[xo 44 ]哄騙,蒙騙,欺騙。
(diāo)[tiau
55
]
【方言例證】 1.稻、麥、穀、高粱等抽的穗:穀~兒、麥~~、穀~子。\三月裏來麥~黄,割了麥子栽高粱。(歌謡)\好稻不見~,好麥不見葉。(諺語·重慶卷)\芒種栽秧~不長,夏至栽秧稈稈光。(農諺)
2.量詞,一根稻穗,稱一~穀子。一根麥穗,稱一~麥子。一根高粱,稱一~高粱。
或記作“刁”“吊”,借字。穀見刁,四十朝。(諺語·江津卷)\穀現吊,四十朝。(諺語·永川卷)\一吊落一顆,一畝撿一簸。(同前)\芒種栽秧吊線短,夏至栽秧有個卵。(同前)
~~[tiau 55 tiau 55 ]穀物的垂穗:穀子~~。高粱~~。
或記作“吊吊”[tiau 214 tiau 214 55 ]:拔節麥子淋得飽。吊吊大來籽粒飽。(諺語·重慶卷)\子好吊吊長,做種多打糧。(諺語)\麻豆開花吊吊長,夜晚不見郎進房,清早不見郎洗臉,只見郎的舊衣裳。(歌謡·榮昌卷)\據説原來的麥子就像菜子一樣,一根秆秆有幾十個吊吊。……就去按倒麥子~剪。(民間故事·麥子爲啥只有一吊·永川卷)\三個月後就長出了一串串金黄色的穀子吊吊。(民間故事·吃新米飯爲啥要先喂狗·永川卷)按:原注:“吊,(diao)。”讀陰平。\高粱出來紅彤彤,吊吊長得像彎弓。(民間故事·榮昌卷)
~~[tiau 214 tiau 214 55 ]。意義同。
【考音】 上古音,端母宵部,擬音[tiau]。《廣韻·篠韻》:“都了切”,端篠開四上效,[tieu]。“端母”今讀[t],“篠韻”今讀[iau]。鄉音調爲陰平[tiau 55 ],音略異。又音“吊”。
【考義】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禾部》:“~,禾危穗也。”段玉裁注:“危穗,謂穎欲斷落也。《齊民要術》云:‘刈晚則穗折,遇風則收減。’《玉篇》云:‘~亦懸物也。”徐灝《箋》:“禾熟則穎屈而下垂,其狀欲墮落,故曰危穗。”按:“危穗”,禾穗成熟垂下去的樣子。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禾部》:“~,丁皎切。禾危穗也。”北宋·陳彭年《廣韻·篠韻》:“~,禾穗垂貌。都了切。”北宋·丁度等《集韻》《類篇》皆訓“~,《説文》:禾危穗也”。《龍龕手鑒·禾部》:“~,音鳥,禾穗垂貌。”金·韓孝彦、韓道昭《四聲篇海·禾部》:“~,丁皎切。穗垂。”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卷八》:“~,禾穗垂貌。”明·梅膺祚《字彙·禾部》:“~,都了切,貂上聲。禾穗垂也。”明·章黼著吴道長訂《重訂直音篇》:“~,音鳥。禾穗垂貌。”按:“鳥”,丁了切,都了切,與“~”音同。明·李實《蜀語》:“穀穗曰~。”清·毛奇齡《古今通韻》卷八:“~,禾穗垂貌。”民國十五年《重修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穀穗曰䅺。”(508頁)按:“䅺”有兩音二義。①(biāo)稻禾秀出。②(miǎo)禾芒。音義皆不合。應作“~”。民國二十三年《樂山縣誌卷三·方言》:“穀穗曰~~(音吊)。”民國三十三年盧起勳等修劉君錫等纂《長壽縣誌卷四·風土·方言》:“禾垂實曰一~。音刁。”(260頁)
重慶方言“~”,特指穀~、麥~、高粱~~。
“~”亦泛指懸物。《玉篇·禾部》:“~,懸物也。”清·王筠《説文句讀·禾部》:“~,吾鄉亦謂懸物爲~。”
字或作“
”“
”,“~”的俗字。《龍龕手鑒·禾部》:“
、
,二俗;~正。”《四聲篇海》:“
,都了切。禾穗垂貌。”
字或作“吊”,俗字。《廣雅疏證·釋詁四》:“今俗語懸物爲吊,聲(亦)相近也。”按:“弔”俗作“吊”,本義:悼念死者。引申爲慰問;憑弔。懸掛。“懸掛”與重慶方言“禾危穗”有别。
字或作“刁”,方言用字。《漢語大字典·刀部》:“刁:方言。稻、麥、穀、高粱等抽的穗。”
【其他方言檢驗】 四川平昌方言“~”[tiau 55 ]①名詞,下垂的禾穗;成熟的穀穗。例:割麥~~。②量詞。一~穀~(一根穀穗)。一~麥子(一根麥穗)。
(bǎn)[pan
214
]
【方言例證】 振臂用力摔東西;狠狠捨棄;毫不顧惜:一冒火就~東西。\幺兒遭慣忕了,到處惹禍,天天有人上門告狀,氣的老子吐血,老漢兒氣得抱起祖傳的青花瓷~得稀爛。\吴凤梧重重地把一雙毛竹筷子朝桌子上一~,横起眼睛,凶得像要吃人似的。(李劼人《大波》三)
【考音】 上古音,並母元部,擬音[bæn]。~有四音:①《唐韻》普官切,《廣韻·桓韻》普官切,《集韻》《韻會》《正韻》鋪官切,並音潘pān。《博雅》~,棄也。《揚子·方言》楚人凡揮棄物謂之~。《廣韻·桓韻》棄也。②《集韻》蒲官切,音盤(pán)。③普伴切,潘上聲。《唐韻》蒲旱切,《集韻》部滿切,並盤上聲(pǎn)。④《集韻》《韻會》並普半切,音判(pàn)。又與判通。分也,割也。重慶方言與③音義同。《廣韻·緩韻》:~,蒲旱切,並緩合一上山,[buan],並母仄聲字的聲母今讀[p]。《集韻》:“部滿切”。重慶方言讀“開口”,[pan],音義皆合。
《廣雅·釋詁一》:“~”王念孫《疏證》:“播與~古聲相近。《士虞禮》:‘屍飯播余於篚。’古文播爲半,半即古拌字,謂棄余飯於篚也。”按:“~”,並母元部字;“播”,幫母月部字。並幫皆唇音,元月陽入對轉。聲音相近,應爲同源詞。
【考義】 我覺得應該强調區分通語義和方言義。“~”訓“棄”是通語義;“~”訓“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拌”是方言義。
“~”,方言義。狠狠捨棄;毫不顧惜。恰如“~命”,豁出性命;拼命。西汉·杨雄《方言》卷十:“~,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晋·郭璞注:“今汝潁間語亦然。”丁惟汾《方言音釋》:“棄爲揮棄,~古音讀板,今俗語謂揮棄物爲~(讀古音)。”按:楚方言中的“~”,義爲“揮棄物”,與今重慶方言的“~”(音伴,用力拋棄物品)義相同,非一般的“拋棄”義。
“~”,“播棄”,即棄置;捨棄。三國魏·張揖《廣雅·釋詁一》:“~,棄也。”王念孫《疏證》:“~之言播棄也。《吴語》云‘播棄黎老’是也。播與拌古聲相近。《士虞禮》:‘屍飯播余於篚。’古文播爲半,半即古~字,謂棄余飯於篚也。”按:“播棄”,棄置;捨棄。“播”本義是下種。引申爲棄。《玉篇·手部》:“播,播棄也。”《龍龕手鑒·手部》:“播,棄也。”考“棄”,拋開,舍去。《説文》:“棄,捐也。”《説文》:“捐,棄也。”互訓。皆是捨棄,拋棄義。《韓詩外傳》:管仲對曰:“臣聞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棄,臣計棄身不如棄酒。”
《集韻·桓韻》:“~,《方言》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楚语中“挥弃物”即用力扔东西。《類篇·手部》:“~,鋪官切。《方言》:楚人凡揮棄物謂之~。”《字鑒·寒韻》:“~,《方言》楚人凡揮棄物謂之~。”《字彙·手部》:“~,《方言》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正字通·手部》:“~,《方言》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清·章炳麟《新方言·釋言》:“《方言》:~,今謂棄身爲~命。”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其義有所棄也。俗言~到命不上算,~到家富不上算。”民國十八年《榮縣誌卷十二·禮俗》:“擲物於地曰~,音半。”1930年《嘉定縣續志》:“~命,俗謂棄身也。(拼命,潑命。)”民國二十三年《重修彭山縣誌卷二·民俗篇·方言》:“棄擲曰~、又曰摔,俗音如署改切。”重慶方言受楚方言影響。民國二十八年《巴縣志卷五·禮俗·方言》:“今俗以財物鬥勝競氣相激皆曰甹或曰~命。”
《集韻·緩韻》:“~,捐棄也。普伴切。”《集韻·緩韻》:“《博雅》~,捐棄也。補滿切。”按:“捐”,捨棄。西晋·盧諶《覽古詩》:“揮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唐·劉良注:“捐,毁棄。”
“~”,通語義。扔掉;拋棄。《玉篇·手部》:“~,棄也。”《廣韻·桓韻》:“~,棄也。”《廣韻·緩韻》:“~,棄也。”《集韻·桓韻》:“~,棄也。”《集韻·换韻》:“~,棄也。”《龍龕手鑒·手部》:“~,棄也。”《四聲篇海·手部》:“~,棄也。”《字彙·手部》:“~,棄也。”《正字通·手部》:“~,棄也。”《重訂直音篇·手部》:“~,棄也。”《彙音寶鑒·觀上平聲》:“~,棄也。”
字或作“
”,~的俗字。《廣韻·桓韻》:“~,棄也。俗作
。”《王力古漢語字典·手部》:“
,俗‘~’字。捨棄,不顧一切。”(365頁)《漢語大字典·手部》:“
,捨棄,不顧惜。”(1996頁)
字或作“覂[pǐwɐm]”。①《唐韻》《集韻》《韻會》並方勇切。《説文》反覆也。②《廣雅·釋詁一》:“覂,棄也。”《集韻·範韻》:“覂,《博雅》棄也。補範切。”音(fǎn)。章炳麟《新方言·嶺外三州語》:“三州謂擿棄曰覂。”按:“補范切”,幫範合三上鹹。[pǐwɐm]。音義同。《漢語大字典·覀部》:“覂(二)bǎn捨棄。”(2999頁)
“~”,攪和。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十六·大方廣三戒經卷下》“沫~”條:“盤滿反。以此與彼相和攪曰~。從手半聲。”《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十·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之”條:“盤滿反,上聲字也,亦通去聲。《考聲》云:‘~,攪也。’《韻詮》:‘~攤,相和貌也。’”《龍龕手鑒·手部》:“~,又和也。”
“~”,争吵。《漢語大字典·手部》:“~,争吵。”(1965頁)《漢語大詞典·手部》:“~,拌嘴,争吵。”(502頁)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捨棄;不顧惜。南宋·陳造《次韻吴江陳學長送行二首·其二》:玉堂金馬~身外,法護僧彌且眼中。清·張泰基《邯鄲道》:壯哉藺相如,叱秦~頸血。
“~”,捨棄;不顧惜,豁出性命。漢譯白話佛經語例不少。北宋·智肱《華嚴清涼國師禮贊文》:羨林内旃檀之貴。剃除鬚髮。~棄衣簪。曠然出三界之家。南宋·釋如浄《偈頌二十五首·其一》:趙州狗子佛性無,只個無字鐵掃帚。掃處紛飛多,紛飛多處掃。轉掃轉多,掃不得處~命掃。明·浄柱輯《五燈會元續略》:眾中有大智者當~身命盡力匡扶以悟爲期。自他兼利。一生不足再~一生。盡其三生。自然合得。明·袾宏輯《皇明名僧輯略》:欲上參時。先須~舍世間恩愛利名等事。使身心灑落。虚融淡泊。
“~命”,豁出性命;拼命。《續指月録第2部分·奉化雪窦常藏主》:~命捨身挨得入。方知玉户不曾關。《憨山老人梦游集·達摩大師渡江贊》:~命横身一力擔。不負家傳者一著。集雲堂編《宗鑒法林卷三文殊般若》:陪錢弄傀儡。~命打鞦韆。渾家無眼見。掩面哭蒼天。《古雪哲禪師語録·普説一》:~身~命。入泥入水。俱不辭勞。
“~死”,豁出性命;拼命。南宋·陳著《次韻梅山弟感時四首·其一》:杜鵑入洛啼~死,鴻雁辭南去有歸。南宋·陳著《杜鵑二首·其二》:萬緑陰中~死啼,如何日夜不能疲。明·郭之奇《戲作諺語言桂民》:~死争錢忙到老,寄生作酒醉須臾。清·王仲霞《展先夫子遺像二首·其一》:~死相隨偏不易,扶持老幼費經營。
“~身”,豁出性命;拼命。南宋·釋如浄《偈頌二十五首》:好個消息,今夜天童,乞食見小利,未免~身捨命。將現前大眾,作枚毒樹果。按:“~身”“捨命”同義詞連用。明·釋德清撰《憨山老人夢游集》: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身捨命。陸沈賤役。清·董誥等《全唐文卷九百八·元楷〈陀羅尼集經翻譯序〉》:~身許於險難。
“~”,或記作“跘”,借字。傅崇榘《成都通覽·童謡》:南瓜跘得稀巴濫。按:“跘”本義摔倒。
“~”,攪和。《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將十數瓶酒,把肉大塊切了,却將些蒙汗藥~在裏面。
“~”,争吵。鬥嘴。《紅樓夢》第一〇〇回:兩口子~起來就説咱們使了他家的銀錢。《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忽然聽得女子進來,隔著排插説道:“姑娘,你聽到這隔壁又~起來了。”
【其他方言檢驗】 湘方言同。長垣方言~(ban):扔掉。合肥方言~(ban),丟棄,扔掉。贛南客家方言~[p h an 4 3 ]:摔東西。
河南方言~[pan 214 ]揮棄物。新鄉方言中的一個常用俗語詞,如“你的衣裳破了,~了買件新的”。
江蘇宿遷方言~[pan 213 ],扔掉,丟棄。江蘇南通方言~[p‘ũ 21 ]不顧惜,捨棄。“~命。”
皖北方言阜陽話~[pã 24 ]扔;丟棄:~到外面去(扔到外面去)。
/捹犇
逩
(běn)[pən
214
]
【方言例證】 1.形容想方設法,竭儘全力拼命(從事某項活動,去争取達到某個目的或目標);用力拉;用力挣扎:拔河的兩隊人都展勁的~。\鏈子套雞公,~成兩半截,娃兒生下地,鬍子衝衝白。(歌謡·日白歌·江津卷)
2.不顧一切地拼命挣扎;奮力向前:逮倒賊娃子衣裳,賊娃子拼命~,把衣裳都~脱了。\二更二裏上佛堂,想起生身我的娘:我娘懷我生下地,一盆血水濕衣裳,兒~生,娘~死,隔壁閻王一張紙,黄泉路上走一場。(歌謡·五更哭媽·璧山卷)\因此兄弟不和順,出言一句起糾紛。你拗東來我西~,營工做活不同心。(歌謡·江津卷)\老道又用右手一抓,把羅世同辮子抓到,羅老頭默倒~,没有~脱。(《重慶掌故·魯道人除害》)
字或作“捹”。捹[pən 214 ]1.竭儘全力(從事某項活動);用力拉:陳世庸指著岩下説:“哎呀!鹿子的兩個腦殼,一個往東捹,一個向西拉,快把身子都捹得血淋淋的,看樣子快要拉做兩半截了。……”(民間故事·還魂珠·江北卷)2.挣扎;奮力向前:默倒他要去尋短見,趕忙把他往屋裏拖。連路拖連路勸……安世敏的老漢説又不好説,捹又捹不脱,急得驚叫唤。(民間故事·整老漢·重慶卷下)案:“捹”借音字。《集韻·恨韻》:“捹,手亂貌。”
字或作“犇”。犇[pən 214 ]用同“~”。挣扎;奮力向前:他想了個辦法,就是在田那頭放塊粑粑。那狗想吃粑粑,便拉起犁頭向擱粑粑的地方使勁犇,這就犁了一鏵。掉轉來又在田這邊放塊粑粑,狗拉起犁頭又往回犇。(民間故事·賣香屁·江北卷)
【考音】 上古音,幫母文部,擬音[bǐwen]。《廣韻·慁韻》:~,甫悶切,幫慁合一去臻,[puən],今讀開口洪音[pən],聲韻調皆合。重慶方言保留了中古音。今貴州方言,奔(ben 4 ),義同。
【考義】 ~本義:快跑。《説文》:“~,走也。”段注:“引申之,凡赴急曰奔。凡出亡曰奔。”又竭儘全力(從事某項活動)亦曰奔。
《廣韻·魂韻》:“~,~走也。”《集韻·問韻》:“~,急赴也。”《集韻·恨韻》:“~,急赴也。”《龍龕手鑒·大部》:“~,走也。”《字彙·大部》:“~,疾走也。”《正字通·大部》:“~,《説文》走也。”《漢字源流字典》:“bēn本義爲❶疾走。”“又引申指❻爲某種目的趕忙去做。”“bèn又引申指⓫爲某事竭儘全力忙碌。”
字或作“
”,~的本字。《説文·夭部》:“
,走也。……其字古或叚賁、或叚本。毛詩予曰有本走、陸德明本如是。從夭。卉聲。大徐作賁省聲。非。”《康熙字典·夭部》:“
《説文》:~本字,走也。”《玉篇殘卷·夭部》:“
,布昆切。走也。……今作~。”《集韻·魂韻》:“
,《説文》走也。”《類篇·夭部》:“
,《説文》走也。”《中文大字典·夭部》:“
,~本字。”
“~”,古作“犇”。《漢書·禮樂志》:“樂官師瞽抱其器而犇散。”唐·顔師古注:“犇,古~字。”。《漢書·刑法志》:“或犇走赴。”唐·顔師古注:“犇,古~字。”按:該書多見。《荀子·議兵》:“犇命不獲。”唐·楊倞注:“犇,與~同。”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密跡金剛力士經第五卷》:“犇馳,古文
。今作~,同。”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十二·生經第一卷》:“犇急,又作~
二形,同。”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八·經律異相第三卷》“奔突”條:“《考聲》走也。或作奔。古文作
,亦
。”《集韻·魂韻》:“
,古作犇。”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第九卷·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二》“犇馳”條:“《説文》作奔走也。《爾雅》云:大路謂之奔。郭注云:謂人行步趨走之處也。”
字或作“
”“
”,俗字。《龍龕手鑒·馬部》:“
、
,二俗。博昆反,走也。”《類篇·馬部》:“
,走也。”《字彙·馬部》:“
,走也。”《正字通·馬部》:“
,俗~字。走也。”
字或作“逩”,俗字。《字彙·辵部》:“逩,逋悶切,奔去聲。逩走也。”《字彙·辵部》:“逩,逋悶切,奔去聲。疾走。按:疾走義同奔、
。……俗作逩。”
字或作“
”,俗字。《集韻·魂韻》:“
,或從足(
)。”《類篇·足部》:“
,走也。”《字彙·足部》:“
,走也。”《正字通·足部》:“
,俗奔字。舊注,走也。”《中文大辭典·足部》:“
,字或作~。《集韻》~,或從足。”《中文大字典·足部》:“
,奔俗字,見《正字通》。”
【書證】 ~,本義:快跑。引申爲竭儘全力(從事某項活動)。戰國·荀子《荀子·議兵篇第十五》: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命者不獲。猶言拼死拼活的人。戰國·莊周《莊子·内篇》: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命于仁義。猶言對於仁義拼死拼活地幹。東晋·常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四:募吏民及發犍爲、蜀郡~命擊破之。猶言拼死拼活。唐·玄奘口述辯機筆録《大唐西域記》卷第二:馬軍散御逐北~命。猶言拼死拼活。
元明清白話慣用。元·李行道《包待制智賺灰闌記》第三折:(正旦扯住搽旦科)(搽旦~脱,同趙令史走科)猶言竭儘全力拼命地挣脱。明·湯顯祖《牡丹亭·鬧瘍》:(旦)娘,你女兒不幸,作何處置?(老)~你回去也,兒。猶言竭儘全力設法弄你回去。明·余邵魚、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蘇射~脱,往胡地去訖。猶言竭儘全力拼命挣扎掉。馮夢龍《古今小説·李秀清義結黄貞女》:兄弟年幼,况外祖靈樞無力~回,何顔歸於故鄉?猶言竭儘全力弄回。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六老聽罷,扯住趙聰,號天號地的哭,趙聰~脱了身,竟進去了。猶言竭儘全力拼命地挣脱。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三回:頭兒也不回,一直~命往屋裏去了。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一·崇禎十七年甲申(續)》:至井所,女乃奮力,擠賊墮井,女得~脱。猶言竭儘全力拼命地挣脱。
字或作“逩”,俗字。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我假意兒瞞,虚科兒噴,著言廝有家難逩。
【其他方言檢驗】 貴州方言~(ben 4 )用力挣扎;想方設法,竭儘全力(去做某事,去争取達到某個目的或目標)。
【方言例證】 ~~臭[p‘aŋ 55 p‘aŋ 55 ʦ‘əu 214 ]形容極臭:狗屎~臭。或記作“滂臭”(俗)、“膖臭”,借字。
~臭[p‘aŋ 55 ʦ‘əu 214 ]形容臭味極濃:茅廁~臭。
滂臭[p‘aŋ 55 ʦ‘əu 214 ]1.形容臭味極濃:討口子一身滂臭。\可嵌入:“滂屎臭”。\“滂尿臭”。\(油)淋多了,吃起“滂油臭”,淋少了,吃起“滂腥臭”。(《重慶掌故·肖貴失格》)2.喻語言粗俗,不中聽:你那個爛嘴巴滂臭,説些話不入耳。“滂”,借字。
滂滂臭[p‘aŋ 55 p‘aŋ 55 ʦ‘əu 214 ]形容極臭:我曉得,我明白,狗屎滂滂臭,牛屎黢馬黑。姑娘叫大姐,婦人叫堂客……(歌謡·重慶卷)
或記作“膖臭”[p‘aŋ 55 ʦ‘əu 214 ]用同“肨臭”:矮子費了好大的勁,纔從夜壺頭爬出來,一身膖臭,就摸上床去了。(民間故事·矮丈夫·重慶卷下)\可嵌入:他見門邊有兩行譏諷的字,很不服氣,就在推屎扒寫那兩行字的下面,也寫了兩行字:一身“膖屎臭”,還要亂拋文。(民間故事·螞蟻請客·重慶卷下)“膖”,借字。
梆臭[p‘aŋ 55 ʦ‘əu 214 ]它賴賬了,你咬人家的頭梆硬,咬人家屁股梆臭。啞巴吃黄連有苦説不出。\吃了胡豆打起屁來梆臭。大煙鬼一個嘴巴梆臭。你個瓜娃子娃娃嘴巴頭有屎嗦梆臭!“梆”,借字。
【考音】 上古音,滂母冬部。擬音[p‘oem]。《廣韻·絳韻》:“~,匹絳切。”滂絳開二去江[p‘ɔŋ]。
【考義】 南朝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音釋】:“~脹:~匹絳切,~臭也。”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九》【音釋】:“~脹:~,匹降切。脹,知亮切。謂~臭脹滿也。”《廣韻·絳韻》:“~,脹臭貌。匹絳切。”《集韻·絳韻》:“~,匹降切。脹臭貌。”《類篇·肉部》:“~,又匹降切。脹臭貌。”《字彙·肉部》:“~,匹絳切。脹臭貌。”方言,形容臭味重。黄侃《蘄春語》:“今四川語狀物之臭曰~臭底。重慶方言習用。俗記作‘滂’。”
字或作“膖”。明·李實《蜀語》:“物臭曰膖醜。膖音滂。醜,抽去聲。”“膖”,借字。
重慶方言音[p‘aŋ 55 ]。
【書證】 漢譯白話佛經或書作“膖臭”。南朝齊·寶唱等集《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七》:貴賤賣去如其不售。使以丐人如是曆日賣既不售。丐無取者頭皆膖臭。《經律異相卷第三十七》:親屬皆言,急當殯殮。父母言,不膖臭欲留至十日。《經律異相卷第五十》:十一日曰膖臭。縱廣二千五百里,滿中脓血。此人生時不以善心入聖人室失氣泄穢。受罪二百四十歲。後生貧賤人中身體常臭。
【其他方言檢驗】 湘方言~臭的;~腥的。湖北崇陽方言~(pɑng):(指臭氣)十分難聞。這是麽東西~臭底(這是什麽東西這麽臭)。
宜昌方言~(pāng)副詞。難聞的氣味很濃。如:一隻死貓,弄得滿屋裏~臭。鶴峰方言“~”[p‘aŋ 55 ]表示很臭。湖北宜城方言“滂臭”,義同“臭烘烘”。
河南信陽方言~散發難聞的氣味。
慿(pēn
55
)[p‘ən
55
]
【方言例證】 1.(身子)靠著;依靠:~倒壁頭打呵嗨。\太陽出來正當暗(晏),不見老闆喊吃飯,長年餓起打偏偏,月活餓起~幹幹(田埂)。(歌謡·璧山卷)\士兵們聽到在喊歇氣,兩個脚杆一下就軟了。一個個像倒麻秆兒樣。呼呼呼的倒在路邊,~的~起,睡的睡起,一會就吹撲打鼾的。(民間故事·張飛洞和張飛路·重慶卷上)\(大旱)老百姓無望了,就坐在廟壩子、梯坎上,~在土背坎、樹榦上,奓起嘴巴吭氣。他們乾起客客的嘴皮,一開口就流血。(民間故事·玉皇觀爲啥叫金鍾寺·重慶卷上)原注:“~(pēng):〈方〉即靠。”按:“乾起客客的嘴皮”,“客客”記音字,應作“刻刻[k‘ə 2 1 4 k‘ə 2 1 4 ]”,用刀子刻下刀痕。意思是嘴唇乾裂了猶如刀刻下的一條條裂痕。
2.緊貼;靠近:我原先坐的屋~倒縉雲山脚脚。\就在佛圖關下面,~到嘉陵江邊,找到一塊荒壩子,開荒種糧。(民間故事·李子壩·重慶卷上)
3.依附;依仗;巴結:不曉得~倒那根杆杆兒,舔倒那個坐墩兒,恁呃歪!\等到兄弟上路那天,故意喊到兄弟罵了一頓,説:“爲啥不在家裏安心務農,要到臺灣來~到享福?”(民間故事·黄開基的傳説·永川卷)
4.白吃:這個福喜嘴臉東~一頓西~一頓。\蛆蚊子做媒,到處~油葷。草鞋蟲牽線,開的扁擔親。(歌謡·嫁毛蟲·重慶卷)\衙役總管一聽就懂起了,也想~到老爺去吃福喜。(民間故事·吃個啞巴虧·重慶卷上)按:原注:“~,(pēng)。”
5.躺;打盹:星期天多~一會兒起床。
6.由“躺”引申爲死:遭打~了。\一棒棒打~在地上。
7.承擔後果:你打,你敢打,打倒給你~起!
【考音】 上古音,並母蒸部,擬音[bǐəŋ]。《廣韻》:“~,扶冰切。”並蒸開三平曾,[bǐəŋ]。“並母”全濁清化後變成了同發音部位的送氣塞音[p‘]。“蒸韻”部分字今讀“開口洪音”[ən],陰平。如征、症、蒸、稱、承、懲、丞、澄、升、勝、仍等。重慶話聲、韻、調都與古音同。按:凡[əŋ]重慶話讀[ən]。《唐韻》“扶冰切”;《嫉韻》《韻會》皆作“皮冰切”,按:“扶”“皮”皆“並母”的反切上字,“冰”陰平。武漢:慿[p‘ən 2 ],扶,倚。成都:慿[p‘ən],靠;依靠。梅縣:慿[pən 2 ],靠。南昌:慿[p‘ɛn 2 ],靠著;倚仗。黎川:慿[p‘ɛn],靠。粤方言慿[bang 1 ],倚、靠。貴陽:噴[˛p‘ən],斜靠;依靠。借字。以上各方言皆讀洪音。
【考義】 ~,依靠,倚仗,藉助。《説文·几部》:“~,依几也。從几,從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憑藉。本義:身體靠在物體上,倚著。《玉篇殘卷·几部》:“~,依几也。”《書·顧命》:“相被冕服,~玉几。”唐·陸德明《釋文》:“憑,《説文》作~,云:‘依倚也。’《字林》同。”《廣韻·蒸韻》:“~,依几也。”《廣韻·證韻》:“~,依几也。”《集韻·證韻》:“~,依几也。”《小爾雅·廣言》:“~,依也。”
字或作“馮”。《説文解字》:“~,依几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几亦作馮几,叚借字。臥則隱几。……任几猶言倚几也。會意。”《説文解字》:“《周書》曰:~玉几。”段注:“《顧命》文。今《尚書》作憑,衞包所改俗字也。古叚借衹作馮。”《玉篇·几部》:“~,皮冰切。依几也。”《廣韻·蒸韻》:“~,依几也。”《廣韻·證韻》:“~,依几也。”《集韻·蒸韻》:“~,皮冰切。《説文》依几也。或作馮。”《集韻·證韻》:“凭,依几也。或作馮。”《類篇·几部》:“~,皮冰切。《説文》依几也。”《四聲篇海·几部》:“~,皮冰切。依几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幾部》:“~,《字林》作馮。”
字或作“
、
、憑,俗字”。《龍龕手鑒·人部》:“
、
、~:三俗。”“正作~凴二字。”《篇海類篇·人部》:“
與~同。”
字或作“慿”,俗字。《正字通·心部》:“慿,俗憑字。”《字彙·心部》:“慿,與憑同字。”
重慶方言發展,豐富了一些義項。
【書證】 ①~,依靠。《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國子玉(成得臣)派斗勃向晋侯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南朝梁·沈約《休沐寄懷》:~軒搴木末,垂堂對水周。唐·杜甫《遣悶》:哀筝猶~几,鳴笛竟沾裳。唐·杜甫《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軒涕泗流。唐·白居易《題岳陽樓》: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曲闌。李煜《浪淘沙》:獨自莫~欄,無限江山。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闌處、瀟瀟雨歇。元·高明《蔡伯喈琵琶記》第二十一出:十二闌杆,無事閑~遍。清·曹雪芹《桃花行》: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清·劉省三《躋春臺·巧報應》:隨坐椅上~著而死。……惠風走去,見門未關,進看無人,走到房中,燈光半明半暗,見愛蓮~在椅上。
②依託;仰仗。《莊子·則陽》:“不馮其子,靈公奪而裏之。”《左傳·哀公七年》:“馮恃其眾。”重慶話引申爲依附;巴結等義。孟郊《~周况先輩于朝賢乞茶》:道意勿乏味,心緒病無悰。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唐·杜甫《~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草堂塹西無樹林,非子誰復見幽心。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唐·元稹《~李忠州寄書樂天》:萬里寄書將出峽,却憑巫峽寄江州。傷心最是江頭月,莫把書將上庾樓。唐·白居易《重寄别微之》:“~仗江波寄一辭,不須惆悵報微之。”清·龔自珍《己亥雜詩221》:西牆枯樹態縱横,奇古全~一臂撐。
【其他方言檢驗】 婁底方言~[p‘ẽ 11 ]陽去。靠着:~著扇壁(靠着墻壁)|~(背)椅(靠椅)|~著大樹好歇蔭(指有靠山好辦事)。
【方言例證】 重慶方言説“~塵”[iaŋ 21 ʦ‘ən 55 ]附著在屋頂、牆壁等處的積塵。重慶民俗,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爲灶王節時,家家户户都要打~塵,徹底搞一次清潔衛生。
或記作“揚塵”。冬天打揚塵,春天不得瘟。(諺語)\臘月裏來二十八,家家都把揚塵打,人家夫妻忙過年,小妹等郎淚雨下。(歌謡·榮昌卷)
【考音】 上古音,影母陽韻,擬音[ǐaŋ]。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烏朗烏堂二切。”唐·慧琳《第一百卷·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上卷)》“~”:“惡朗反”。《廣韻》烏朗切,《集韻》《韻會》倚朗切,《正韻》於黨切,並音泱。“烏朗切”影蕩開一上宕,[ǐaŋ]。重慶方言讀陽平。
【考義】 ~:塵埃。西晋·張華《博物志》:“吴人謂塵土爲埃~”。《説文》:“~,塵埃也。”《楚辭》曰:“~兮軋兮。”王逸注:《説文》云:塵埃也。”段注:“塵者,鹿行土也。引申爲土飛揚之偁。~者,塵埃廣大之兒也。”《玉篇·土部》:“~,《説文》云塵埃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九十九·廣弘明集卷第二十四》“~鬱”條:“《考聲》云:吴越謂塵起爲~。”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六·地部、州部、郡部》:“《博物志》曰:‘徐州人謂塵土爲蓬塊,吴人謂塵土爲埃~。’”《廣韻·蕩韻》:“~,塵埃也。”《集韻·唐韻》:“~,塵埃也。”《集韻·蕩韻》:“~,塵也。”《集韻·漾韻》:“~,《説文》塵埃也。”《集韻·宕韻》:“~,塵也。”《龍龕手鑒·土部》:“~,烏朗切。塵也。”《類篇·土部》:“~,於朗切。塵埃也。”《字彙·土部》:“~,塵也。”《正字通·土部》:“~,《説文》塵埃也。”
“塵”,飛揚的灰土。塵,塵。會意。《説文》從三“鹿”,從“土”,表示鹿群行揚起塵土的意思。楷書簡去重叠的部分,只保留一個“鹿”。現行簡化字“尘”,也是一個從“小”從“土”的會意字。本義:揚起來的塵土。《莊子·逍遥遊》:“塵埃也。”《莊子·齊物論》:“而游於塵垢之外。”重慶話的“~塵”正是含揚起來的塵土義。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塵~,猶塵埃。唐·柳宗元《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潜躯委韁锁,高步謝塵~。猶言塵埃。北宋·晁説之《頃客解梁有詩云中條山下讀周易定是前身關子》:阪路十年塵~身,不知何事往來頻。北宋·文同《彦思示望南山詩因答》:何當俯清渭,解帶濯塵~。北宋·晁補之《和關承議彦遠水樂》:奔泉決眥落,慘澹陰壑想。明珠溢盤盂,白露濕塵~。南宋·王灼《再遊雲靈》:生緣墮城市,日與塵~俱。猶言塵埃。南宋·劉辰翁《唐多令》: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樹下,塵~莽、欲何遊。猶言塵埃蔽天。元·張雨《望梅花》:何處仙家方丈,渾連水隔他塵~。明·陳與郊《昭君出塞》:一霎宫闈,萬端悲愴,忍使翠塵珠~。猶言塵土。比喻人才横被堙没。明·沈鯨《雙珠記·軍門優恤》:白面書生今就武,這經綸可惜埋塵~。猶言塵埃。明·陳子龍《長安道》:城闉萬車馬,散蕩不一區。塵~日夜起,蒙垢無賢愚。
猶言塵埃。
【其他方言檢驗】 安慶方言~圠(yǎng zhá),安慶方言讀若陽紮,浮塵與積塵,泛指一切塵土。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爲灶王節,亦稱除塵日,方言俗稱“打~圠”“掃~圠灰”。即進行大掃除,掃浮塵,也掃積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