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例證】 1.强迫、逼迫:没得人~你下海。\誰家有糧食是誰家的,任何人都不能~借~要。(克非《春潮急》)\硬要~住他賠。(艾蕪《豬》)\“~买~卖。”“~吃霸赊。”“~打成招。”“~逼成亲。”“~倒牯牛下蛋。”(《蜀籁卷一》三四页)“只宜恶~不宜善求。”(《蜀籁卷一》六三页页)
2.威懾、控制:耳朵遭堂客~到住了。
~逼[ku 42 piɛ 55 ]强迫,逼迫:他勾結駐紮在高店子的黔軍匡團長,説是要培修歌樂山雲頂寺,~逼家家户户出修廟捐款,外搭還有人頭税,整得農民紅苕稀飯都吃不飽。(民間故事·趁熱打鐵建農會·重慶卷上)\貓兒怪就~逼白鱔仙姑今夜子時同他拜堂成親。如果不答應,貓兒怪就要踏平龜亭山,對白鱔仙姑下毒手。(民間故事·貓兒峽除妖·重慶卷上)
~倒(到)[ku 42 tau 42 ]1.能威懾、控制住,威逼,强迫;將自己的意願强加於人:吃屎的把屙屎的~倒了。(俗語)\這塊田又團,老闆打算盤。人又請得少,~倒要薅完。(歌謡·沙坪壩卷)\觀音看到蛤蟆姑娘那眼淚汪汪的樣子,喊到蛇説:“你太不像話了!人家是有夫之婦,爲啥還要~倒人家和你成親?”(民間故事·蛤蟆石·重慶卷上)2.强制,控制: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嘴臉,工人代表們硬是忍了又忍,~倒把氣憋在肚子頭,要不是在搞談判,要講點有理有節的話,這兩個傢伙早就遭捶扁了。(《重慶掌故·胡世合事件》)\丘二也很聰明,心想:老闆你拿兩頓跟我吃,我還是有辦法對付你。於是丘二每頓本來吃三碗的,就~倒吃他五碗。(民間故事·老闆盤算丘二·江津卷)
3.執意、堅持:大家勸了半天,還是~倒要走。\老闆娘又催他説:“難道我還把你嚇到了嗖?”小木匠這纔放了心,壯起膽子説:“老闆娘,這話本不該説的,你要~倒我説,只有隨便説了。”(民間故事·不開腔的小木匠·沙坪壩卷)
4.勉强:娃兒家要知道飽足,吃飽了不要~倒吃。
5.欺負:王癩頭仗著自己的老漢有幾個死錢,經常~倒其他學生。(民間故事·關羽變紅臉·榮昌卷)
~住[ku 42 ʦu 214 ]同“估倒”:仁義(人名)一看岩岩那麽高,實在不忍心把表兄搊下去。但錢財(人名)~住仁義要把他搊下去,説是文約寫了的,不搊不行。(民間故事·仁義值千金·重慶卷下)
【考音】 上古音,見母魚部,擬音[ka]。《廣韻》:“~,公户切”,見姥合一上遇。[ku]。重慶方言音合。
【考義】 强迫、逼迫。《漢語大字典·人部》:“~,方言。逼迫,强迫。”(162頁)《漢語大詞典·人部》:“~,方言。逼,糾纏。”(1224頁)《漢字流源字典·人部》:“~方言又指④逼逼,强迫。”(448頁)
【書證】 唐樞《蜀籟》:“~打成招。”猶言强行用刑,迫使招供。《蜀籟》卷一:“只宜惡~不宜善求。”同卷:“~買~賣。”猶言强買强賣。清·劉省三《躋春臺·十年雞》:二叔叔毒心腸,~逼爲妻要下堂。夫呀夫!妻是真真一烈女,豈把名節來損傷?任隨他~逼異樣,難改我鐵石冰霜。《躋春臺·節壽坊》:怎奈五旬無子,取一妾三年不孕,~住丈夫嫁了。艾蕪《一個女人的悲劇》三:該不是拿跟陳家駝背子拖著,~住要賬吧!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三部分二:你們大老表就~住我作東道,招呼到你這裏。川劇高腔《拉郎配》第四場:~逼成親,此乃非禮之事,我絶不依從。克非《春潮急》八:怎麽?他敢~逼人家!
【方言例證】
1.用力改變長形物體形狀,使直的變彎曲或使彎曲的變直:~背篼摪\把南竹片~彎插背篼摪。\(後羿)那張弓是用老虎的骨頭~的,弦是用龍筋繃的。(民間故事·公雞爲啥早晨叫·重慶卷上)\安世敏㧯了一節柏樹棒棒來,要他老漢~個犁轅。他老漢説:“哪個跟你説的犁轅是恁個~的?犁轅是柏樹從小~彎了長的
。你會就~給我看看!”安世敏説:“恁個嗩。我默到你還得行呢!那麽,我小的時候你不好好教,現在脾氣養老了,你教得轉來嗎?”(民間故事·抈犁轅·重慶卷下)按:原注:“〈方〉抈讀(yuē),改變物體形狀,使其彎曲或變直。”
2.折,折叠:相片放在包包頭遭~得皺巴巴的。
3.屈曲不伸;蜷曲:~頭雞兒不得活。\没得睡䣊,在斗筐頭~了一夜,腰杆都~痛了。
4.引申爲不得志:他大學剛畢業就遭打成“右派”,在農村~了二十多年。
5.~的動作有强制使物彎曲義,引申爲嚴加管束:樹兒要從小~纔~得直(這兩個~爲義項1),娃兒要從小~纔~得成材。\娃兒要從小~,大了就~不轉來。此義項=箍=押=魁。
6.嚴厲管束;折磨:(生意人娶了個漂亮妻子,常出遠門,不放心,從老道士處得到一個葫蘆,咒語一念,妻子就鑽進葫蘆,拴在腰杆上)這下生意人倒安逸了,衹是把他妻子整慘了。葫蘆裏暗無天日,悶得她心裏發慌。(後來她設法把丈夫騙進了葫蘆)把葫蘆嘴緊緊塞住。接著又轉身出來,一口氣跑到安溪河邊,抱著葫蘆氣衝衝地説:“我把你看透了,你也把我~夠了,你這種男人我不要了!”説完就把葫蘆甩在河裏。(民間故事·葫蘆灘·重慶卷上)
【考音】 上古音,疑母月部,擬音[ŋǐwǎt]。《説文》《唐韻》《廣韻》《集韻》俱魚厥切,疑月合三入山,擬音[ŋǐwɐt]。重慶話“疑母”三等合口字爲零聲母,“月韻”讀[yɛ],入聲派入陰平。
【考義】 本義,彎曲。引申爲使彎曲;使直的變彎曲或使彎曲的變直。《説文·手部》:“~,折也。從手,月聲。”《説文》:〔桂注〕:“《太玄經·羨》:上九:車軸折,其衡~。按今人謂手折物爲~,本此。”《廣雅·釋詁一》:“~,折也。”《玉篇·手部》:“~,折也。”《廣韻·月韻》:“~,折也。”《集韻·月韻》:“~,折也。”《集韻·末韻》:“~,折也。”《類篇·手部》:“~,折也。”《龍龕手鑒·手部》:“~,折也。”《四聲篇海·手部》:“~,折也。”《字彙·手部》:“~,魚厥切,音月。折也。”《正字通·手部》:“~,折也。”清嘉慶《直隸太倉州志》:“手扳曰~。”清·王筠《説文釋例》:“吾鄉謂兩手執草木拗而折之曰~。恒言也。”清·章炳麟《新方言·釋言第二》解釋説:“今人謂以手折物曰~。”
按“折”有彎曲,使彎曲義。《廣雅·釋詁一》:“~,曲也。”《左傳·襄公七年》:“衡而委蛇必折。”洪亮吉詁引《廣雅》:“~,曲也。”東漢·高誘注《淮南子·覽冥訓》:“河九折注於海。”高誘注:“~,曲也。”《晋書·陶潜傳》:“潜歎曰:‘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折腰”即彎腰。揚雄《太玄·羨》:“車軸折,其冲~。”“折”“~”互文。清·桂馥《札樸卷九·鄉裏舊聞》:手折曰~(上聲)。重慶方言音義皆合。1995年《城口縣誌》:“~(yuē)折:~紙殼。彎:脚杆~痛了。”重慶長壽方言~[yɛ 45 ]使彎曲;折斷:拿根鐵丝~個鈎鈎來挂東西。\塑料尺片不要嘿起~,看~斷了。
《正字通·手部》:“~,與跀、刖、扤通。”清·章太炎《國故論衡》卷上:“隊泰旁轉。如兀在隊部,月在泰部,而跀亦爲
,~亦同扤,出在隊部。”
字或作“
”“捥”。《集韻·迄韻》:“
,拗戾也。或從宛。紆勿切(yù)。”按:“拗戾”“拗捩”,扭彎。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録三》:“蹴踏頭項,拗捩蹄肘。”《類篇·手部》:“
,紆勿切。拗戾也。”《四聲篇海·手部》:“
,於勿切。拗戾也。”《重訂直音篇·手部》:“
,音鬱。拗戾也。”《字彙·手部》:“
,紆勿切,音鬱。拗物也。”《類篇·手部》:“捥,又紆勿切(yù)。拗戾也。”與重慶方言音近義通。“
”,“捥”異體字。
【書證】 “~”,彎曲,使彎曲。西漢·揚雄《太玄經》卷一:車軸折,其衡~。
【其他方言檢驗】 貴陽方言~[ie 55 ]①折:拿張紙~個角角。②彎腰頂住肚子:把肚子~到就不痛了。③扭,崴:脚著~到了。④在家坐著懶惰不出門:你一天就在家頭~起。
湖北潜江方言~,使彎曲,~(yue)(彎)、抈(箢箕系)。
江蘇泰州方言~,音月,以力使彎。把鉛絲~個圈。宜興方言“~”(yuè,動詞,折叠,~被頭,~衣裳。上海方言稱“折”爲“~”,音“約”。興化方言~(yue,讀“域”)本意爲折斷,現意使彎變直或使直變彎:桑樹從小~,到老直筆。
浙江富陽方言(吴語),~(音鬱),折叠、折斷。杭州方言~(yue)起來,對~,意爲對折。
安徽當塗方言~,使彎曲。威海方言折物曰~。
山東文登方言折物曰~。青島方言:“癟~”,表面凹陷或者形體損壞嚴重的物品;相貌猥瑣、無用、無能、令人討厭、看不起的人。
陝西紫陽方言~(yue月)——彎折。~伸展,~斷了。
甘肅民勤方言~(wó),以力使彎斷:~彎、~折。天水方言~(wó)折的意思。~斷,~彎,~樹枝。
今吴方言“~”[uq]:折叠。比如:“~被頭。”
又作“捥”[u 53 ]把直東西弄彎。《嘉定縣誌》:“俗稱直者曲之曰捥。”重慶話與其他方言義同,而引申義較豐富。
(sā)[sa
55
]
【方言例證】 聲音嘶啞:沙喉嚨\説話沙聲沙氣。\舞嘛都還跳得好,就是唱的那個聲音硬是沙得遭之不住,嘶聲哇氣的。(民間故事·沙仁的傳説·重慶卷上)\巴金《寒夜》二五:“他某一次受涼失去嗓音以後,就一直用~啞的聲音講話。”猶言聲音嘶啞。
字或作“嗄”,正字。嗄聲嗄氣。(《蜀籟卷二》七六頁)
【考音】 “~”上古音,山母歌部,擬音[ʃea]。《廣韻·麻韻》:“~,所加切。”山麻開二平假,[ʃa]。今音[sa 55 ]。
嗄,上古音,山母魚部,擬音[ʃea]。《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所嫁切,山禡開二去假,[ʃa]。
【考義】 “~”本義:極細碎的石粒。通“嗄”。《周禮·天官·内饗》:“鳥皫色而~鳴。”東漢·鄭玄注:“~,猶澌也。”按:“澌”,古同“嘶”,聲音沙啞。北宋·陳彭年《廣韻·禡韻》:“《周禮》云‘鳥皫色而~鳴。’注云:‘~,嘶也。’”北宋·丁度《集韻·禡韻》:“~,聲澌也。”《類篇·水部》:“~,聲澌也。”明·梅膺祚《字彙·水部》:“~,嘶也,聲破曰嘶。”《正字通·水部》:“~,嘶也,聲破曰嘶。”《周易上經》:“九二,需于沙。”清·焦偱章句:“~,猶斯也。”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今通謂聲破爲‘~喉嚨’。”按:澌,嘶義同。詳見“嘶”條。
本字實爲“嗄”。本義,聲音嘶啞。《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西晋·司馬彪注:“楚人謂唬極無聲曰嗄。”按:“唬”懷疑是“
”字因形近而誤作“唬”。“唬”(hǔ)虚張聲勢、誇大事實來嚇人;唬(xià)同“嚇”。恐懼,害怕。通號。與“嗥”的音義都不同。“嗥”的異體字應是“
(háo)”,金·韓道昭《五音篇海》:“胡刀切,音豪。”《集韻》:“唬,本作號,呼也。或作臯號。”《集韻》也誤爲“唬”。《龍龕手鑒·口部(函海本)》:“
,俗(字);嗥正(字)。”大聲號哭。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嗄,聲破。”《老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南朝梁·阮孝緒撰龍璋輯《(小學搜佚)文字集略》:“嗄,嘶嗄,皆聲散也。”《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唐·成玄英疏:“嗄,聲破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三十·佛説寶雨經第六卷》:“《考聲》云:聲破也。《文字集略》云:皆聲敗也。”《一切經音義卷第九十四·高僧傳第二十五卷》:“《考聲》云:嗄,聲破也。……《廣蒼》從欠作
,音訓並同也。”北宋·陳彭年《廣韻·夬韻》:“嗄,聲敗。”《廣韻·禡韻》:“老子曰:‘終日號而不嗄’,注云:‘聲不變也’。”按:這是對“不嗄”所作的解釋。北宋·丁度《集韻·禡韻》:“嗄,聲變也。或從欠,古作
。”西漢·揚雄《太玄·夷》:“嬰兒於號,三日不嗄。”北宋·司馬光《集注》:“嗄,變聲也。”《類篇·口部》:“嗄,所嫁切,聲變也。”《龍龕手鑒·口部》:“嗄,聲敗變也。”《四聲篇海·口部》:“嗄,聲破也。”明·蔣之翹輯注《唐柳河東集》:“嗄,聲敗也”。《重訂直音篇·口部》:“嗄,所嫁切,聲變。”《彙音寶鑒》:“嗄,聲破嗄也。”《正字通·口部》:“嗄,所嫁切,聲破變。”《字彙·口部》:“嗄,所嫁切,聲破。”《字彙補·口部》:“嗄,又聲變也。”清·桂馥《札樸卷七·匡謬》:“《玉篇》:‘嗄,聲破。’馥謂嗄、沙音義同。”重慶話保留了上古音義。民國十五年《重修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聲不清圓曰嗄。”(508頁)民國三十三年盧起勳等修劉君錫等纂《長壽縣誌卷四·風土·方言》:“聲不清圓曰嗄。”(259頁)
字或作“
”,“嗄”的换旁異體字。《類篇·欠部》:“
,所嫁切,聲變也。”《四聲篇海·欠部》:“
,所駕切,又音夏,義同。”《正字通·口部》:“嗄,《集韻》或作
。”《重訂直音篇·口部》:“
,所嫁切,聲變也。”
字或作“
”,破聲。《玉篇·手部》:“
,先盍切,破聲。”《集韻·盍韻》:“
,破聲。悉盍切。”《類篇·手部》:“
,悉盍切,破聲。”《四聲篇海》:“
,先盍切,破聲也。”《字彙·手部》:“
,又色拾切,衫去聲,……破聲。”《重訂直音篇》:“
,音
,破聲。”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嘶啞。
嗄嗄噎
異體字。
【書證】 “~”,聲音嘶啞。唐·趙蕤《長短經卷二·君德第九》:口大下巴短,眼球突出,兩眼血紅,聲音粗大~啞。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五十六·嘲誚四》:舞態的笨重固然很難登於手掌,而那~啞的歌聲就更不能在屋子裏環繞了。清·尹湛納希《泣紅亭》:金魚眼,背稍駝,身極胖,鬍鬚稀疏,聲音~啞。清·德齡《御香縹緲録》:那園丁的聲音已~啞得幾乎聽不清楚了。
“嗄”,聲音嘶啞。《老子》第五十五章:終日嚎而嗌不嗄。西漢·揚雄《太玄經上》:嬰兒于號,三日不嗄。唐·貫休《廬山尋靈紀不遇》:鍾嗄聲飄驛,山頑氣噴湖。北宋·日稱等譯《父子合集經》:其聲嘶嗄,語不明了,有所言説,人不信用。猶言聲音嘶啞。北宋·釋贊甯《宋高僧傳》卷第十七:未終之前,寺鍾無故嘶嗄。猶言聲音嘶啞。明·湯顯祖《紫釵記第四十六出·哭收釵燕》:氣咽喉嗄,恨不得把玉釵吞下。猶言聲音嘶啞。
“聲嗄”,聲音嘶啞。唐·貫休《寄粞白大師二首》:月苦蟬聲嗄,鍾清柿葉乾。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八卷》上:馬脾風病小兒急驚,肺脹喘滿,胸高氣急,腎縮鼻張,悶亂咳嗽,煩渴,痰潮聲嗄,俗名馬脾風。猶言聲音沙啞。明·龔居中《痰火點雪》卷一:故咳血聲嗄咽痛。明末清初·汪昂《醫方集解·補養之劑》: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成勞,欬嗽聲嗄不出。猶言聲音嘶啞。
【其他方言檢驗】 安徽安慶方言嗄[sa 55 ]聲音嘶啞:毛伢一天到晚哭,喉嚨管都哭嗄着。
孵伏保
抱菢勽附(bǎo)[pau
214
]
【方言例證】 1.禽鳥孵卵:~雞崽崽。\~雞婆。
2.量詞。母雞孵小雞或豬、羊、兔、貓等生崽一次叫一“~”,相當於“窩”:兔子四十來天下一~崽崽兒。\母豬一~下了八個兒兒。
或記作“菢”。菢鷄婆[pau 214 ʨi 55 p‘o 21 ]孵卵的母鷄:老雞母菢窩——儘到不醒。(歇後語。按:“醒”諧“清醒”,喻人老是犯糊塗。)\菢雞婆打擺子——又撲又顫。(歇後語。按:借母雞患瘧疾寒戰直打哆嗦,諷刺愛出風頭,愛表現自己的人。)\菢雞婆蹬仰盤——没得抓拿。(歇後語)“抓拿”,辦法。喻没有辦法。\菢雞婆屎多,人老話多。(諺語)\李老師又見壩子頭有只雞,又對張師母説:“張師母,你喂的這只雞好肥喲!”張師母説:“哎呀!菢雞婆個,刮瘦的,肉都没得!”(民間故事·學話·江津卷)
菢鷄母[pau 214 ʨi 55 mu 42 ]孵卵的母鷄:菢雞母打擺子——又撲又抖。(歇後語)喻人的境况由壞變好或地位提高以後趾高氣揚的樣子。\菢雞母哈糠殼——空搞燈兒。(歇後語)喻花了時間和精力,却没有收穫。\菢雞母哈糠殼——空歡喜。(歇後語)菢雞母在穀殼裏面忙碌扒拉,却没有找到吃的。喻忙忙碌碌尋求,却白白地歡喜一場。\膽大騎龍騎虎,膽小騎個菢雞母。(諺語)\人老顛東,樹老心空,菢雞母老了打倒衝。(諺語)“打倒衝”,不斷向後退。喻身體極度虚弱。\菢雞母不菢,按倒也不菢。(諺語)喻不能强制别人做某件事。\不怕你好錢要得多,清早起來打爛鍋,太陽出來南瓜蔫,菢雞母抱個空窩窩。(民間故事·轎夫投宿·重慶卷下)
或記作“抱鷄母”:一二三四五,隔壁來了親家母。急急忙忙推豆腐,豆腐推得多,一推就是半晌午。親家母,等不得,急忙去杀抱鷄母,抱鷄母,煮不熟,急得全家嘿勢哭。(童謡)“抱”,借字。\抱雞母想吃天鵝蛋。抱雞母抓糠殼搞空事。抱雞母把魚打倒了。抱雞母不抱蛋掰斷足杆都不抱的。(唐樞《蜀籟卷二》)又說“抱雞婆”,抱雞婆打擺子又撲又戰。(一二頁)
“~”,是古老的漢語詞。重慶方言習用。
【考音】 ~、孵、伏、保、抱、菢、勽,上古讀音極近:
“保”,古文“~”。丁惟汾《方言音釋》曰:“抱古音讀剖,爲~之異文。”理當音義皆同。張慎儀《方言别録》:“~,即今菢字也,古包、~一聲,今京師諺語猶云~雞。王筠《説文釋例》:莊炘枝《一切經音義》云:今江東呼雞之伏卵者曰哺雞。哺即~字。”“哺雞”:母雞孵卵。段玉裁注《説文》:“古音~,
同再三部。”徐灝箋《説文》:“~,伏、抱一聲之轉,今俗謂雞伏卵爲步,即~之重唇音稍轉耳。”今吴方言亦有“雞步窠”“步小雞”之語。清·錢繹《方言箋疏》卷八:“‘抱’與‘伏’語之轉,故‘伏羲氏’亦稱‘包羲’,是其例也。”按:《廣韻》:菢,薄報切,鳥伏卵。伏,扶富切,鳥菢子。伏菢互相訓,而聲亦相轉。
~,上古音爲滂母幽部,[p‘ǐəu]。
孵,上古音爲滂母幽部,[p‘ǐəu]。
伏,上古音爲並母職部,[bǐwək]。
保,上古音爲幫母幽部,[pəu]。
抱,上古音爲並母幽部,[bəu]。
菢,上古音爲並母幽部,[bəu]。
勽,上古音爲並母幽部,[bəu]。
包,上古音爲幫母幽部,[pəu]。
“~”“保”兩字的上古音的韻部均屬幽部,其聲母的發音部位相同,均爲唇音,差别僅是發音方法上的不同,所以“~”“保”兩字的上古音讀音極近。字形中均含有“子”狀,即兩詞的本義均和幼兒相關。“~”“保”當爲同源詞關係。
“古無輕唇音”,中古的輕唇音“非敷奉微”是從上古的重唇音“幫滂並明”中分化出來的。“幫”演化爲“非”,例如:《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滂”演化爲“敷”,例如:《詩》:“鋪(滂)敦淮濆。”《釋文》:“《韓詩》作‘敷’。”
諧聲字:孚(敷)—脬(滂)覆(敷)—(滂)
“並”演化爲“奉”。《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
中古以降,北方音菢,重唇;伏、孵,輕唇。重慶話一直保留上古的重唇讀音[pau 214 ]。
“伏”職部—“~”“保”“抱”“包”幽部,爲旁對轉。
~、孵、伏、步、抱、菢,皆訓雞孵卵。
“伏,扶富切,鳥菢子。”“伏”“菢”互相訓而聲亦相轉。此“伏羲”所以爲“庖犧”,“伏羲氏”亦稱“庖犧氏”。
【考義】 本字作“~”,古老的漢語方言詞。西漢·揚雄《方言·卷三》:“雞伏卵而未~,始化之時謂之涅。”《方言·卷八》:“其(雞)卵伏而未~,始化謂之涅。”鄭注《樂記》曰:“惟鳥於卵伏之抱之。既孚而或生哺之。有似人之抱哺其子。”
“~”的本義雞孵卵。《爾雅》:“~,信也。”信任;爲人所信服,使信任。這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徐鍇《繫傳》指出:“鳥之~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段玉裁注《説文》“一曰信也”:“此即卵即~引申之義也。雞卵之必爲雞。鴨卵之必爲鴨。人言之信如是矣。”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段注本》:“~,卵~也。”段注:“《通俗文》:‘卵化曰~。’……《廣雅》:‘~,生也。’謂子出於卵也。《方言》:‘雞卵伏而未~。’”徐灝《注箋》(即《説文解字注箋》):“~、伏、抱一聲之轉。今俗謂雞伏卵爲步,即孚之重唇音稍轉耳。”《玉篇·爪部》:“~,撫懼切。《説文》云:卵~也。
古文。”《廣雅·釋詁一》:“~,生也。”清·王念孫《疏證》:“伏卵謂之~,卵化亦謂之~。”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大般涅槃經第三十卷》“~乳”條:“《通俗文》‘卵化曰~。’方付反。《方言》:‘雞伏卵而未~。’……《廣雅》:‘~,生也。’謂子出於卵也。《説文》:卵,即~也。或云:‘~,伏也’。謂養育也。……炘曰:《説文》:‘~,卵~也。’……今江東人呼雞之伏卵者曰哺。雞哺即~字。”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六·大般涅盤經第三十卷》“~”:“《通俗文》云:卵化曰~。”《集韻·遇韻》:“~,育也。《方言》:雞伏卵而未~。字或從卵。方遇切。”《集韻·遇韻》:“~,育也。符遇切。”唐·窺基撰《法華玄贊卷第六》:“《玉篇》姥伏也。卵~也。生也。《通俗文》匹付反。卵化曰~。《廣雅》~,生也。《方言》雞伏卵而未~是也。……鳥養卵名~。獸養子名乳。”按“姥伏”疑爲“嫗伏”。百度百科:“嫗伏:鳥用體温孵卵。《禮記·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孔穎達疏:‘謂飛鳥之屬,皆得體伏而生子也。’”《國語詞典》解釋同。《康熙字典·人部》引《廣韻》將“伏”解釋爲“匿藏”,語例即《史記·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明顯錯誤。唐·釋中算撰《妙法蓮華經釋文卷中·譬喻品》“~”:“《廣雅》:~,生也。《玉篇》姥伏也。《通俗文》匹付反。卵化曰~。《方言》雞伏卵而未~是也。”《集韻·虞韻》:“~,《説文》:卵~也。……古作
、附。”《集韻·遇韻》:“~,育也。《方言》:雞伏卵而未~。”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第八·根本藥事卷第七》“~附”:“《説文》云:鳥~卵也。”《四聲篇海·爪部》:“~,《説文》云:卵~也。”民國九年王大魯修賴祭熙篹廣東《赤溪縣誌卷二·方言》:“雞伏卵曰部藪。按:《説文·爪部》:‘~卵即~也。’”民國十三年《江津縣誌卷十一·風土志·方言·釋動物》:“《説文》:‘~,卵~也。’亦書作菢。邑語謂雞伏卵爲菢。~鴨之室謂之菢房。”
按:檢漢譯白話佛經《乾隆大藏經》“~”凡202條,其中絶大多數爲禽鳥孵卵。“伏”1344條,禽鳥孵卵的語例極少,“附”的語例也極少,“抱、菢、㲒”的語例也很少,“孵、保、勽”無語例。
“孵”字是“~”的“孵化”引申義的增形孳乳字,即所增的“卵”强化了“~”的“孵化”引申義。《玉篇·卵部》:“孵,卵化也。”《廣韻·虞韻》:“孵,卵化。”《集韻·虞韻》:“孵,孵化也。陸績曰:自孵而鷇。芳無切(音孚)。”《集韻·遇韻》:“~,育也。或從卵。”北宋·從義撰《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卷七》“~乳産生”:“《玉篇》亦云:卵化曰~也。孚正作孵。九物無乳者謂之卵生也。乳而注切。《説文》云:人及鳥子生曰乳也。”《類篇·卵部》:“孵,芳無切,孵化也。陸績曰:自孵而鷇。”《龍龕手鑒·~部》:“孵,卵化也。”《四聲篇海·卵部》:“孵,卵化也。”沈富進《彙音寶鑒》:“孵,鳥伏卵而生雛曰孵。”清·鉄珊《增廣字學舉隅》:“孵,音~,鳥~卵也。”按:“~正作孵”不確,“孵”是“~”的孳乳字。
字或作“附”。其本義是“附婁,小土山”不是本字。《集韻·虞韻》:“~,《説文》:卵~也。……古作
、附。”按:“附”“~”古今字,音義皆同。《類篇·阜部》:“附,又芳無切,卵~也。”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第八·根本藥事卷第七》“~附”:“方無反。《説文》云:鳥~卵也。從爪從子,象形。”檢原文:唐·義浄譯《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第七》:時彼母雞。不依時節。~附抱其子。不温暖之。又不轉動。然作是念。我此生子。或用於觜。或用於爪。損破其㲉。望得其子安隱出㲉。然彼雞卵。既不如法。遂不成就。能出其㲉。何以故。由彼母雞不依時節。~抱其子。兼不温暖。又不轉動。所以不生。……是時雞母~抱其子。如法温暖。不失時故。按:遼·希麟引《切韻》《考聲》以訓釋“附”,未一語破的。唐·義浄譯經時就已經把“~”“附”“抱”作爲同義詞連用。與該文“~抱”義同。“~”“附”“抱”同義連文,皆“鳥~卵也”。清·吴任臣《字彙補》:“附,又芳無切,與~同。《集韻》~,古作
、亦作附。”按:上古讀“附”如“部”。《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説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小土山也”(今人稱“培塿”)。《詩》“景命有僕”,傳:“僕,附(奉)也。”《廣雅》:“薄(並),附也。”“附”上古並母侯部[bǐwo],“部”上古並母之部[buə],“培”上古並母之部[buə],“侯”“之”旁轉。
字或作“伏”。會意。從人,從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樣地匍伏著。本義:俯伏;趴下。其本義“伏,司也”。段玉裁注:“司者,臣司事於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爲俯伏。又引申之爲隱伏。從人犬。犬司人也。犬司人也四字小徐本有。犬司人,謂犬伺人而吠之。説此字之會意也。”不是本字。“伏”職部;而“~”“保”“抱”“包”幽部,爲旁對轉。説明“伏”“~”音近義通。本字是“~”。《方言》卷八:“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伏雞曰抱。”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十四·央掘魔羅經第一卷》“伏”:“作句(按:‘句’訛,應作‘勽’),同。扶富反。謂蓲伏其卵,及伏雞等亦作此字。今江北通謂伏卵爲菢,江南曰蓲。”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五·達摩多羅禪經下卷》“伏雞”:“又作勽,同。抶畜反。謂雞傴伏其卵也。《淮南子》云:伏卵而未~皆是也。”按:“伏”《康熙字典·人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扶富切,浮去聲。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漢·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雞伏子。”按:《康熙字典·人部·伏》引文不準確。《廣韻·宥韻》:“伏,鳥菢子。”《集韻·宥韻》:“伏,菢卵也。”《類篇·人部》:“伏,菢卵也。”《字彙·人部》:“伏,禽抱卵。”《正字通·人部》:“伏,禽覆卵也。”《彙音寶鑒》:“伏,禽抱蛋也。”唐代“勽”“伏”音義皆同。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五·節義傳·魏節乳母》:“伏雞搏狸。”清·王照圓補注:“伏之言抱也。”民國九年王大魯修賴祭熙篹廣東《赤溪縣誌卷二·方言》:“《方言》有‘雞卵伏而未~’之語。則卵因伏而生,學者因即呼伏爲~云。”按:這將“伏”講清楚了。
“勽”,本義是“抱子抱孫”。《説文》:“勽,覆也。”段注:“此當爲抱子抱孫之正字。今俗作抱,乃或捊字也。”是“~”的借字。與“伏”音義皆同;古又同“抱”“菢”。《廣韻·號韻》:“薄報切。古音在三部。”《集韻·皓韻》:“勽,《説文》覆也。”《集韻·效韻》:“勽,雞伏卵。”《集韻·號韻》:“菢,鳥伏卵。或作勽。”《類篇·勹部》:“勽,又皮教切,鳥伏卵。”《正字通·勹部》:“《集韻》:又鳥伏卵也。”
《韻會》:“勽,菢或作勽,亦作抱。”勽、抱(捊)、菢,異體字。“雞孵蛋”的“孵”在南方方言中大都不説“孵”,而説“伏”或“菢”。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大般涅槃經第三十卷》“~乳”條:“俗又作菢。《廣韻》:‘菢,鳥伏子。’音同暴是也。今江東人呼雞之伏卵者曰哺。雞哺即~字。”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五十二·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九卷》“抱”:“又作菢,同·蒲報反。《方言》:北燕朝鮮之間謂伏雞曰菢。”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三·成實論第十七卷》“抱卵”條:“字體作菢,又包同。蒲冒反。《通俗文》:雞伏卵,北燕謂之菢。江東呼蓲,蓲音央富反,伏音輔又反。”按:“蓲”,《廣韻》:“烏侯切。”音(ōu)。郭璞注《方言》:“(伏雞)江東呼蓲。”《廣韻·宥韻》:“伏,鳥菢子。”《廣韻·號韻》:“菢,雞伏卵。”《集韻·號韻》:“菢,鳥伏卵。”張慎儀《蜀方言》:“雞伏卵曰菢。”注:“《通俗文》:雞伏卵,北燕謂之菢。”
或作“抱”。按:“菢”“抱”,在意義上“抱”包孕“菢”,屬於意義包孕異體字。西漢·揚雄《方言》卷八:“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伏雞曰抱。”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五十二·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九卷》“抱”:“又作菢,同。蒲報反。”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三·成實論第十七卷》“抱卵”條:“字體作菢,又包同。蒲冒反。《通俗文》:雞伏卵,北燕謂之菢。江東呼蓲,蓲音央富反,伏音輔又反。”清·楊同桂輯《瀋故卷一·俗語所本》:“以伏雞曰抱雞【按:抱,韓詩作菢,《薦孟郊》詩:隺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見《方言》:北燕朝鮮冽水之間謂伏雞曰抱也。”1935年《新城縣誌卷二十一·地俗篇·方言》:“~雞謂之抱雞。”1993年版《安塞縣誌》:“抱雞娃兒,孵小雞。”
字或作“㲒”,異體字。《龍龕手鏡·毛部》(高麗本):“㲒,《經音義》作菢,蒲報反,鳥伏卵也。在《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九卷。”《龍龕手鏡·毛部》:“㲒,俗,步報切,鳥伏卵也。”《四聲篇海·毛部》:“㲒,步報切,鳥伏卵也。在《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九卷。”《字彙·毛部》:“㲒,蒲報切,音暴,鳥伏卵。”《正字通·毛部》:“㲒,俗菢字,舊注音暴,鳥伏卵。義與菢同。”《彙音寶鑒》:“㲒,俗,步報切,鳥伏卵也。”
字或作“
”,異體字。《四聲篇海·毛部》:“
,步報切,鳥伏卵。”
字或作“
”,異體字。《龍龕手鏡·手部》:“
,薄報反,鳥伏卵。”《四聲篇海·艸部》:“
,薄報切,伏卵也。”
字或作“部”。《吕氏春秋·季春紀》:“戴任降于桑”,高注:“部生於桑。”郝懿行曰:“部蓋借爲‘抱雞’之抱。”
字或作“胞”,方言以近音記其字。光緒三十四年《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卷五十四·雜類志·方言》:“母雞伏卵曰胞。”
【書證】 “~”,是古老的漢語詞。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夫任者先避之,見終始微矣,夫鴻鵠之未~於卵也。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三十》:春陽之月,萬物生長,種植根栽,華果敷榮,江河盈滿,百獸~乳。唐·義浄譯《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第七》:時彼母雞。不依時節。~附抱其子。不温暖之。……由彼母雞不依時節。~抱其子。兼不温暖。又不轉動。所以不生。……是時雞母~抱其子。如法温暖。不失時故。按:《乾隆大藏經》“~”凡202條,其中絶大多數爲禽鳥孵卵。
“~乳”,伏卵曰~。西晋·法護譯《正法華經卷第二應時品第三》:百足種種,及諸魍魎,四面周匝,産生~乳。各取分食,羯羠羝羊,不得奔走,歸其處所。姚秦·佛念譯《出曜經卷第三無常品下》:今此内物悉皆~乳。知其萬物日滋日長。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卷第六下》:~乳者,《玉篇》云:伏卵曰~。《通俗文》云:卵化曰~。《廣雅》云:~亦生也。乳者養也。故鳥生曰~。獸生曰乳。胡吉藏撰《法華義疏卷第六》:~乳者。鳥所生者名~。獸所生者爲乳。亦是卵者爲~。胎者爲乳也。《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二》:~乳産生。卵生曰~,胎生曰乳。
字或作“孵”。晋·常璩撰《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春暖自孵出,就葉芽。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五》:慈心端坐思惟不動。鳥孵頂上覺鳥在頂。懼卵墜落身不移摇。檢坐而行彼處不動。及鳥生翅。但未能飛。終不舍去。唐·張鷟《朝野僉載》:謂裏正曰:“未便要,且寄雞母抱之,遂成三萬頭雞,經數月長成,令縣吏與我賣。一雞三十錢,半年之間成三十萬。”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六十一·禽鳥二》:南方人得到孔雀蛋,讓雞孵化就可以了。
字或作“伏”,孵雞卵。戰國·莊周《莊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西漢·劉安《淮南子·説林訓》:乳狗之噬虎也,伏雞之搏狸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伏雞”猶言孵卵的母雞。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中之上》雌雞伏子。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譬如伏雞伏其卵。失譯人名今附宋録《佛爲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經》:猶若婆羅門有雞産。或十或二十卵。以時隨時在上伏。以時隨時伏。以時隨時轉側。謂彼雞有所行。彼在卵中。以嘴以足破已。安隱自出。按:《乾隆大藏經》“伏”凡1433條,含“禽鳥孵卵”義的語例極少。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雙雁兒]白:王員外將鴨蛋拿到家中,不期有一雌雞正在暖蛋之時,王員外將此蛋與雌雞伏抱。按:伏抱,同義連文;抱成鴨子,即孵成鴨子。
字或作“抱”。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四:金雞抱卵時。五代·静、筠禪僧《祖堂集》卷二十:智者説法,亦不爲一人,猶如母雞抱卵,眾卵皆發。南宋·宏智正覺撰《宏智禪師廣録卷第一》:可謂是金雞朝抱卵。玉兔夜懷胎。按:“抱卵”,大藏經凡66條。南宋·曾慥編纂《道樞》卷六:如雞抱卵,如魚生水,聖胎成而斯蜕矣。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學二》:如雞抱卵,看來抱得有甚暖氣,只被他常常恁地抱得成。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師曰:“如雞抱卵。”按:抱卵即伏卵、孵卵。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王員外將鴨蛋拿到家中,不期有一雌雞正在暖蛋之時,王員外將此蛋與雌雞伏抱,數日個個抱成鴨子。按:伏抱,同義連文;抱成鴨子,即孵成鴨子。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七卷》:其抱卵以影,或云以聲聒之。
或作“菢”。東晋·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猶如雞子若八、若十二。不隨時覆蔭。不隨菢。不隨時將護。彼雞雖生此念。唐·韓愈《薦士》:鶴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啄菢”謂禽鳥孵卵已成,幼雛破殼而出。北宋·黄庭堅《眾人觀俳優》:鵠卵待啄菢,自憐非荊雞。北宋·梅堯臣《十五日雪三首》:官車猶載炭,菢鵲不離窠。南宋·葛立方《次韻道祖書懷》:莫問鶴翎由吸菢,此心久與白鷗盟。南宋·衛宗武《獨鶴》:然雖啄菢恩,變化乃迅速。南宋·楊萬里《翠樾亭前鶯巢》:啄菢雙雙子,經營寸寸茅。明·劉基《劉基集》卷二:爰有紺羽之鵲,菢而弗朋,惟天下之鳥,惟鳳爲能。
【其他方言檢驗】 安徽徽州方言“~”鳥類用體温卵化雛謂之“~”,或爲“菢”,或爲“孵”。歙縣北鄉話~[pu 55 ]義同。
粤方言~[bou 6 ],1.孵。2.使暖和。
“菢”多見于官話方言。“伏”常見于閩語、吴語和徽語。
湖北鶴峰方言菢[bau 13 ]母鷄或是鳥兒孵蛋。
湖南益陽方言同,~[pau 21 ]。湖南桂陽流峰土話~[p‘e 44 ]孵蛋:老鷄婆~嘞一窩鷄崽崽。
徽語中都讀去聲的“伏”。《莊子·庚桑楚》:“越雞不能伏鵠卵。”信陽方言“伏”[bo 2 ]孵小雞。安徽樅陽方言“伏”[pu 35 ]孵:老母鷄伏小鷄了。“菢”也有孵卵義。皖北方言阜陽話菢[pɔ 53 ]孵。
廣州方言菢:音[bou 6 哺]孵,鳥伏卵。(例)菢雞仔。梧州方言菢——孵(bu 6 ),例:雞乸菢蛋。祁陽方言菢[bau 35 ]。
安慶方言,孵。fū,方言古音(bào),讀若抱。將孵(bào)小雞説成布小雞。現在已經不用“孵”,而是寫成“抱”或“菢”。保留了古代重唇音的語音現象。
河南商城方言菢:孵。
陝西關中方言“菢”,孵卵:雞菢雞,二十一(天),鴨菢鴨,二十八(天);鵝菢鵝,二十四天不敢挪。
甘肅涇川方言菢[pɔ 44 ]雞孵小雞。
南商城方言菢:孵。
【附】 平話“孵”:
桂北片兩靈小片龍勝(紅瑶)pɐu 21 陽去孵小雞。
桂北片兩靈小片桂林(雁山竹園)pu 21 陽上孵小雞。
桂北片兩靈小片永福(桃城)pu 21 陽去孵小雞。
桂北片兩靈小片陽朔(驥馬)pu 52 陽去孵小雞。
桂北片義融小片臨桂(五通)pou 13 陽去孵小雞。
桂北片義融小片平樂(青龍)pɔ 35 陽去孵小雞。
桂南片西南小片富寧(剥隘)pao 21 陽上孵小雞。
桂南片西南小片馬山(喬利)pau 22 陽上孵小雞。
桂南片西南小片龍州(上龍)pau 21 陽去孵小雞。
桂南片東南小片藤縣(藤城)pou 22 陽去孵小雞。
粤語“孵”:
廣府片樂昌pou 22 陽去孵小雞。
四邑片江門(白沙)pou 21 陽上孵小雞。
四邑片新會(會城)fu/pæu 21 陽上孵小雞。
四邑片斗門(上横水上話)fu 33 陰去/pou 21 陽去孵小雞。文讀,白讀。
四邑片臺山(臺城)fu陽平/pu 22 陽去孵小雞。文讀,白讀。
四邑片斗門(斗門鎮)fu 22 陽平/pou 31 去聲孵小雞。文讀,白讀。
勾漏片臨桂(五通)(土話)pʰəu 23 陽去孵小雞。
勾漏片平樂(張家)(土話)pu 35 陽去孵小雞。
勾漏片陽山宜州(德勝)(百姓話)pu 213 陽去孵小雞。
勾漏片陽山pu 3 42 陽平孵小雞。
勾漏片信都(鋪門)pɐu 213 陽去孵小雞。
勾漏片百色(那畢)(平話)pau 22 陽去孵小雞。
勾漏片武宣(樟村)(伢話)pəu 23 陽平孵小雞。
勾漏片德慶pou 21 陽去孵小雞。
勾漏片羅定pou 55 陰平
閩語“孵”:
廣西閩語平南(上渡雅埠)(廣西漢語方言)pu 22 陽去孵小雞。
閩方言島中山(隆都)(珠江三角洲)pu 31 陽去孵小雞。
海外閩語曼穀(潮州話)pu 11 陽去孵小雞。
客語“孵”:
寧龍片全南縣城廂鎮pʰu 22 陽去孵小雞。
於信片安遠縣欣山鎮pʰu 55 陽去孵小雞。
銅桂片修水縣黄沙橋鄉pʰu 5 3 去聲孵小雞。
(《漢典·音韻方言·孵》)
吴語“伏”:
甌江片温州bu 22 陽去/vu 212 陽入
閩語“伏”:
閩南區泉漳片廈門hɔk 5 陽入/pu 33 陽去
閩南區潮汕片潮州(漢語方音字彙)hɔk 4 陽入/pu 11 陽去
閩南區潮汕片澄海hok 5 陽入/pʰak 5 陽入
莆仙區仙遊(城關話)haʔ 4 陽入/pʰɒʔ 2 陰入
莆仙莆田區hɒʔ 4 陽入/pʰaʔ 21 陰入
閩東區侯官片福州pou 242 陽去/xuʔ 4 陽入
閩東區侯官片福清huʔ 5 陽入/puʔ 5 陽入
閩東區福寧片柘榮puk 2 陽入/xuk 2 陽入
閩東區福寧片福安houk 2 陽入/pouk 2 陽入
閩北區東南片建甌(市志)pʰu 24 陰入/xu 24 陰入
閩中區明溪(城關話)pʰu 54 陽去
(《漢典·音韻方言·伏》)以上方言聲母絶大多數是重唇音。
㽲
(jiào)[ʨiau
42
]
【方言例證】 腹中急痛,痛得如绞,痛得打滚,痛得要命:~腸痧。
【考音】 上古音,見母宵部,擬音[keau]。《廣韻·巧韻》:“~,古巧切,見巧開二上效,[kau]。”“見母”細音讀[ʨ]。符合語音演變規律。
【考義】 東漢·許慎著,北宋·徐鉉注《説文解字·疒部(大徐本)》:“~,腹中急也。”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疒部(段注本)》:“~,腹中急痛也。”段注:“‘痛’字依小徐及《廣韻》補。今吴俗語云:絞腸刮肚痛。其字當作~。”南唐·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卷十四·疒部》:“~,腹中急痛也。從疒丩聲。臣鍇曰:今人多言腹中絞結痛也。姑咬反。”王筠《説文句讀》:“~,今之絞膓痧也。”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疒部》:“~,腹中急也。”(沿大徐本之誤)北宋·陳彭年等《廣韻·尤韻》:“~,居求切。腹中急痛。”《廣韻·巧韻》:“~,古巧切。腹中急痛。”《廣韻·幽韻》:“~,居虯切。腹急病也。”北宋·丁度等《集韻·尤韻》:“~,居求切。一曰腹中急。”(沿大徐本之誤)《集韻·幽韻》:“~,居虯切。腹中急病。”《集韻·巧韻》:“~,古巧切。《説文》:腹中急也。”北宋·司馬光等《類篇·疒部》:“~,古巧切。《説文》:腹中急也。”遼·行均《龍龕手鑒·疒部》:“~,腹急病也。”金·韓孝彦、韓道昭《四聲篇海·疒部》:“~,居幽切。腹急病。”明·章黼著吴道長訂《重訂直音篇·疒部》:“~,腹中急痛。”楊樹達《長沙方言本字考續·八十二~》:“~,按今長沙言腹痛急曰~。”
字或作“
”,異體字。《玉篇·疒部》:“
,痛也。”《集韻·巧韻》:“~,古巧切。《説文》:腹中急也。或作
。”《類篇·疒部》:“
,腹中急也。”《字彙·疒部》:“
,與~同。”
字或作“
”,俗字。《龍龕手鑒·疒部》:“
,腹急病也。”《四聲篇海·疒部》:“
,腹急病也。”
字或作“㽲”,俗字。《廣韻·巧韻》:“~,古巧切。腹中急痛。俗作㽲。”《字彙·疒部》:“㽲,同上(~)。”金·韩道昭《五音集韻》卷八:“~,腹中急痛俗作㽲。”
【書證】 明·宗本《歸元直指集》:~腸沙而急死者。宋·寇宗奭《圖經衍義本草8》:治霍亂吐瀉心腹~刺。《圖經衍義本草12》:芍藥臣能治肺邪氣腹中~痛。
【其他方言檢驗】 涇縣方言同,~腸痧。
【方言例證】 1.本義,塵;塵土:泥巴股~。
2.將東西放到液體或粉末裏蘸一蘸就拿出來(蘸);蘸糊:豆花兒~熟油海椒。\糯米粽子~白糖。\湯圓落到地上~了嘿多灰灰。\包穀粑~芥末——又黄又冲。(歇後語)\一個人蘸兩個碟——笨(~)了又笨(~)。(歇後語)喻十分蠢笨。\夜明珠~佐料——宝得有盐有味的。(歇後語)\喜哈哈,笑哈哈,兩個姑娘打糍粑。你一棒,我一棒,糍粑打成爛醬醬。拿點白糖來~起,又巴嘴巴又捱燙。大嫂搶嘴吃了虧,笑得麽妹駝了腰。(歌謡·江津卷)\八月十五是中秋,老闆糍粑~蜂糖,一家大小吃得歡,長年側邊不得嘗。(歌謡·江津卷)\砍柴要砍桐子丫,聯嬌要聯姑娘家,桐子丫來姑娘家,好比蜂糖~糍粑。(歌謡·璧山卷)\栽花莫栽大路旁,有女莫嫁莊稼郎,要得夫妻同相會,泥巴~~上牙床。(歌謡·璧山卷)
【考音】 上古音,並母文部,擬音[buən]。《廣韻》:“~,蒲悶切。”並慁合一去臻,[buən]。重慶話爲“開口”去聲,讀[pən 214 ]。重慶方言保留了古音義。
【考義】
~(名詞),本義:塵土,灰塵,塵埃。東漢·服虔《通俗文》:“
土曰~。
即勃字。墳、勃均指粉末。”清·桂馥《札樸卷九·鄉裏舊聞》:“塵曰
土。”三國魏·張揖撰《廣雅·釋詁三》:“~,塵也。”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土部》:“~,蒲頓切。塵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四十卷》“來~”條:“蒲頓反。《通俗文》:‘
土曰~。’《説文》:‘~,塵也。’”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大般涅槃經第二十二卷(四庫全書本)》“~之”條:“蒲頓反。《通俗文》
土曰~。《説文》~,塵也。”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九·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四十卷(玄應撰)》“塵~”條:“《通俗文》
土曰~。《説文》~,塵也。”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十九·佛説菩薩念佛三昧經第五卷(玄應撰)》“塵~”條:“《桂苑珠藂》~,亦塵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六·大般涅盤經第二十二卷》“以藥~之”條:“《通俗文》:
土曰~。《説文》云:~塵也。”《廣韻·慁韻》:“~,塵也。”《集韻·恨韻》:“~,塵也。”《類篇·土部》:“~,塵也。”《龍龕手鑒·土部》:“~,塵也。”按:以上四部韻書皆没有動詞訓釋。
~(動詞),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蒙上灰塵,弄髒;玷污;粘附;蘸(在液體、粉末或糊狀的東西裏蘸一下就拿出來)。段注《説文》:“如左氏芥其雞。賈逵云:季氏擣芥爲末,播其雞翼,可以~郈氏雞。”按:此説有争議。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一·昭公二十五年》:“杜此二解,一讀介爲芥,搗芥子爲末,播其雞羽。賈逵云:搗芥子爲末,播其雞翼,可以~郈氏雞目。是此説也。鄭眾云:‘介,甲也。爲雞著甲。’高誘注《吕氏春秋》云‘鎧著雞頭’。杜又云或曰不知誰説以膠沙播之,亦不可解。蓋以膠塗雞之足爪,然後以沙糝之,令其澀,得傷彼雞也。以後
爲金距言之,則著甲是也。”南宋·吴曾撰《能改齋漫録卷四·辨誤二》“介雞”條:“王觀國《學林新編》曰:《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爲之金距。杜預注曰:搗芥子,播其羽。或曰:以膠沙播之爲介雞。觀國案《史記·魯世家》曰:季氏與郈氏鬥雞,季氏芥雞羽,郈氏金距。司馬遷改介爲芥,而杜預用其説以訓《左傳》耳。觀國案:介與芥不相通用。介者,介冑之介也。其介雞者,爲甲以蔽雞之臆,則可以御彼之金距矣。司馬遷誤改介爲芥,而杜預循其誤,既自以爲疑、又增膠沙之説。夫以膠夾沙而播其羽,是自累也,又烏能勝彼雞。以上皆王説,予案杜預以介爲芥。蓋用司馬遷之説,賈逵亦嘗取此説。至於以膠沙播羽,則孔穎達以爲以膠塗雞之足爪,然後以沙糝之,令其澀,得傷彼雞也。然其説皆非是,予案高誘注《吕氏春秋》云:鎧著雞頭。鄭注曰:介,甲也。爲雞著甲,蓋雞之鬥所傷者頭,以鎧介著之是矣。而觀國謂爲甲以蔽雞之臆。蓋不知高誘之注,及不知物理。夫雞之鬥,其利害不在於臆也,兼亦不見鄭注。”
按:“~”,是漢時的俗語詞。漢譯白話佛經中有大量的用例,特别是用作動詞的語例。重慶方言承繼了動詞用法。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十九·佛説菩薩念佛三昧經第五卷》“塵~”條:“《考聲》~,塵猥至也。”猶言塵土大量飛揚而來。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九卷》“~我”條:“《韻英》云:~,塵污也。《考聲》塵猥至也。”按:“~我”,~是動詞。塵土飛揚著落在我身上;灰塵蒙滿周身。“塵污”,塵垢污染。“塵猥至”,大量塵埃飛來。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六·大般涅盤經第二十二卷》“以藥~之”條。按:“~”動詞。檢原文:“如人病瘡,爲酥麨塗以衣裹之,爲出膿血酥麨塗拊,爲瘡愈故以藥~之,爲惡風故在深屋中。”“~”與前文“塗”“塗拊”義同。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五十五·佛説浄飯王涅盤經》“~者”條:“《通俗文》云塵遊曰~也。《説文》云:~,塵也。從土分聲。或作坋。”檢原文:“中有取灰土而自~者。”按:~,動詞。“~者”,取灰土~自己的人。又《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七·釋迦譜第七卷》:“~者”:“《字詁》云土污盆也。”即塵垢污染。又《第七十八卷·經律異相第九卷》“~面”條:“《説文》塵土~污也。或作坋。”按:~,動詞。“~面”,使滿臉粘上灰塵。又《第八十卷·大唐内典録第七卷》“~身”條:“《桂苑珠叢》《字林》《字統》並云:~謂塵也。”按:“~身”之~,動詞。使全身粘滿灰塵。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八十四·古今譯經圖記第二卷》“~身”:“土~也。”“~身”之~,動詞。使全身粘滿灰塵。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第四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埃~”條:“《考聲》污也。《字書》塵埃著物也。”按:~,動詞。清·徐顥《通俗編·雜字》:“~,《北夢瑣言》載鼠狼齧蛇事云:‘於穴外~土,恰容蛇頭。伺蛇出所~處,度其回頭不及,齧而斷之。’按:‘~’本塵土,即以爲撥塵土字,亦動静相借例也。”《漢語大字典》:~,塵污飛揚,著落到物體上。《漢語大詞典》:~,塵埃等粉狀物粘著於他物。《文字集略》曰:裛,~衣香也。然露~花亦謂之裛也。裛,香氣熏染侵襲。《廣韻》:裛,裛香。《類篇》:裛,香襲衣也。
其本字或作“坋”。名詞,塵土,灰塵,塵埃。《龍龕手鑒·土部》:“~,今;坋正。塵也。”《説文·土部》:“坋,塵也。”清·段玉裁注《説文·麤部》:“土部曰。埃,塵也。塺,塵也。坋,塵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土部》:“坋,《通俗文》:‘
土曰坋。’”《玉篇·土部》:“坋,《説文》云:塵也。”《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並以丹朱坋身。”唐·李賢注引《説文》曰:“坋,塵也。音蒲頓反。”按:根據原文的語境,此“坋”應是動詞。《廣韻·問韻》:“坋,塵也。”《集韻·問韻》:“坋,塵也。”《類篇·土部》:“坋,《説文》:塵也。”唐·柳宗元《又祭崔簡旅櫬歸上都文》:“或坋而頽,或確而崒。”明·蔣之翹集注:“坋,塵也。”《字彙·土部》:“坋,塵塕也。”
“坋”,動詞。段玉裁注《説文·土部》:“凡爲細末糝物若被物者皆曰坋。”猶言粉狀物黏附於他物,其物被覆蓋,黏裹都叫坋。按:《釋名》:“糝,
(rǔ)也,相黏
也。”“糝”,塗抹;黏。如明·魏學洢《核舟記》: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揚子·方言》:“
,黏也。齊魯青徐,自關而東,或曰
。”《廣韻·語韻》:“
,黏也。”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十五·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一卷》“~以”:“《説文》塵也。或作坋,塵污也。”檢原文:“若行乞食,~以塵土、和諸雜毒,與我令食。”“~以塵土”,用塵土坋和食物。“和諸雜毒”之“和”,指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可見“~”與“和”同義。而“塵污”也是動詞性用法,爲塵垢所污染。“塵污”亦“塵坋”同義。
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十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塵坋”條:“《考聲》塵猥也。”按:“塵猥”,塵土飛揚。段注《説文》:“《五行志》棄灰於道者黥。孟康云:商鞅以棄灰於道必坋人,坋人必鬥。故設黥㓝以絶其源。《貨殖傳》胃脯。晋灼云:燖羊胃以末椒薑坋之,皆是也。其音則《後漢·東夷傳》注引《説文》蒲頓反爲長。今俗語如蓬去聲。按:坋之言被也。”檢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第七中之下》: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者黥。顔師古作注:“孟康曰:‘商鞅爲政,以棄灰於道必坋人,坋人必鬥,故設黥刑以絶其原也’……”師古曰:“孟説是也。”《漢書新注·卷二十七中·五行志第七中》:“棄灰於道者黥。”《注》:“據《韓非子》,‘商鞅爲政,以棄灰於道必坋人,坋人必鬥,故設黥刑以絶其原’。”猶言灰覆蓋,黏裹人。檢《前漢書·貨殖傳》:胃脯。晋灼注:“胃脯,今太官常以十月作沸湯燖羊胃,以末椒薑坋之,暴使燥是也。”猶言用椒薑末黏糊;蘸。唐·李善注《文選卷二·賦甲》:善曰:“《漢書·食貨志》曰:翁伯以販脂而傾縣邑,濁氏以胃脯而連騎,質氏以洗削而鼎食,張裏以馬醫而擊鍾。晋灼曰:胃脯,今大官以十日作沸湯,燖羊胃,以末椒盡葁坋之訖,曝使燥者也。”此“坋”有粘著,蘸義。可見“~”有“黏著,蘸”義。
明·李實《蜀語》:“和物曰捹(~)。”按:“捹”,同音借字。重慶長壽方言~[pən 213 ]蘸、沾:~油碟。1995年《城口縣誌》:“捹(bèn)攪拌、攪動:炒麵捹糖吃。”
重慶方言音義俱合。引申爲將東西放到液體或粉末裏蘸一蘸就拿出來(蘸);粘糊。
【書證】
①名詞,塵土。西漢·賈誼《新書》卷第八:故步陟山川,~冒楚棘。東晋·干寶《搜神記》卷十八:灰~伐汝,汝得不困耶?唐·沙門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煩惱名糞土。惡業名塵~。(~,音蒲悶反塵穢也。
土曰~。)“塵~”,灰塵,塵土。唐·吕岩《七言·之四十一》:藥就功成身羽化,更拋塵~出凡流。猶言塵土。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不免淚流盈目,塵~滿身。金·元好問《戊戌十月山陽雨夜》:霏霏散浮煙,靄靄集微~。清·唐孫華《石鼓歌》:甈罅瑕璺歲月久,~塺濘涅陳倉溝。“塺(méi)”,塵土。“~塺”,同義複詞。
②動詞。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撒粉末;搽粉末;塗抹粉末;黏著;黏糊;沾附;蘸浸;灰塵污染。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四十二章經》:逆風揚塵,塵不及彼,還~己身。猶言塵埃黏著己身。東漢·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卷五:風即吹往至彼深山諸群賊所,~諸賊眼及諸身瘡,平復如故。猶言塵埃黏著黏糊。按:“~”,大藏經中凡547條。三國吴·支謙譯《須摩提女經》一卷:恐有塵土~如來身。猶言塵土沾附。西晋·法炬譯《鴦崛髻經》一卷:塵土~衣來至我所。猶言塵土沾衣。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卷三十·陶淵明·雜詩二首》:“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文字集略》曰:裛,~衣香也。然露坌花亦謂之裛也。)”按:裛,香氣熏染侵襲。猶言浸濡。北魏·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卷六:末香~身。塗香塗身。如是身形第一嚴飾。猶言用細末狀的沉香、檀香塗抹。姚秦·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法門經卷上·第四治思覺法門》:如諸象入水浴複以泥土塗~身。按:“塗~”同義連文。姚秦·弗若多羅共三藏鳩摩羅什譯《十誦律卷二十六·七法中醫藥法第六》:佛言。應簁令細。以油塗瘡。以藥~上。按:“塗”“~”互文,猶言塗抹。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如人病瘡,爲蘇麨塗,以衣裹之,爲出膿血蘇麨塗拊,爲瘡愈故以藥~之。按:“塗拊”與“~”對應,猶言用藥塗抹。唐·義浄譯《根本説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云何毒粖殺。若苾芻有殺心。以諸毒粖或用摩身。或將洗浴。或和塗香。或~香鬘。或雜香煙。殺彼女男半擇迦等。按:“和”“~”“雜”皆動詞。“粖”,《康熙字典·米部》:“《廣韻》《五音集韻》並莫撥切,音末。《博雅》:饘也。又《集韻》莫結切,音蔑。糜粥也。”指稠粥。“毒粖”,含有毒的濃粥。唐·釋道世《法苑珠林》第五十二:又有把土而自~者。猶言用土黏糊自己。該書多見。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一:若行乞食~以塵土。和諸雜毒與我令食。猶言用塵土蘸。北宋·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兩子從親走京國,浮塵~亦緇人衣。猶言浮塵沾衣,衣服染成了黑色。元·曾瑞《小令》:甕頭白酒新醅潑,碗内黄齏~醬和。猶言用黄齏(鹹醃菜)蘸醬。與重慶方言用法同。
“~身”,(髒物)污染、黏染身體。漢譯白話佛經習見。東漢·失譯人名在後漢録《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自投於地,塵土~身。西晋·法炬譯《佛説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身經》卷一:時波斯匿王供殯送母。日正中還。塵土~身步往詣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問王言。今王何故塵土~身步來至我所。太后崩。南朝宋·日稱等譯《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六》:遽至其舍。塵土~身。……佛言。大王。何故匆遽。塵土~身。而至此耶。北魏·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卷六:如是婦女。妙鬘莊嚴。末香~身。塗香塗身。猶言末香黏附身體。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四:或複有用沙土煙塵以塗~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髮如螺髻。拳攣而住。“塗”“~”連用,猶言塗抹。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寶星陀羅尼經》卷六:複爲惡風所吹。擲置四方無人之處。塵土~身,狂迷心亂,周慞馳走。所行之地,地皆破裂,隨墮其中。按:“周慞”,倉皇驚懼。雙聲送韻聯綿詞。或作周章、輈張、侜張、侏
。按:“~身”在大藏經中凡126條。
“~污”,(髒物)污染、沾染。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風吹髮蓬亂,塵土~污身,手足悉龜坼。猶言污染。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其供養人恐諸來者~污尊像。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寶星陀羅尼經卷第六·陀羅尼品第六之一》:塵土~污刀毒火輪。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心如埃塵。~污自身生雜穢故。失譯人名《别譯雜阿含經》卷十六:勿貪于欲樂,~污已浄心。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六百五十八:聲、色、香、味、觸、法,能~污人之浄心。猶言浸濡。
按:乾隆大藏經漢譯白話佛經中“~”180條,200多例。有名詞用例,動詞用例。
字亦作“坋”,動詞。撒粉末;搽粉末;塗抹粉末;黏糊;蘸浸。《周禮·秋官·赤犮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鄭玄《注》:“除牆屋者,除蟲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搗其炭以坋之則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儀禮注疏·第三十六章》:宰夫内拂幾三,奉兩端以進。鄭玄云:“内拂幾,不欲塵坋尊者。”猶言灰塵污染尊者。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佛説四十二章經一卷》: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於身。賢者不可毁禍必滅己也。奸惡之人害於賢者。猶如怨天仰唾徒污於己逆風坋人惟坋自身。按:“污”“坋”互文,猶言灰塵污染。東晋·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是時。阿闍世王持五百蓋。往送世尊,恐有塵坋身。羅閲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復以五百寶蓋在虚空中。恐有塵土坋如來身。及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虚空中。
按:“坋”在大藏經中凡39條,其中①名詞12見;②動詞51見;③譯音6見;④用於反切上字1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東夷傳》:並丹朱坋身,如中國之用粉也。猶言粘糊,塗抹。
【其他方言檢驗】 今貴陽方言~(ben 4 ),表示拌和。
南寧[phən 55 ]形容灰塵多而飛起。
上海[bŋə 13 ]用鐵鈀翻土。
崇明[bən 313 ]用釘耙翻地,刨地。
寧波[bŋə 24 ]撥(灰、土等)。
廣州[pɐn 22 ](豬用嘴)拱,掘。
【附】
中古音
吴語
(見《漢典·音韻方言·~》)
(děn)[tən
214
]
【方言例證】 頓(兩端固定或一頭固定)拉;迅速用力猛拉;用力拉緊不放鬆:拔河時,站在最後一個要把繩子頓倒起。\使勁頓到牛鼻繩,不要等它吃路邊的麥子、豌豆。“頓”,借字。
【考音】 上古音,端母文部,擬音[tuən]。《唐韻》《集韻》~,並都困切,音頓。《廣韻·慁韻》:“~,都困切。”端慁合一去臻,[tuən]。重慶話爲“開口”“洪音”[tən]。符合語音演變規律。
【考義】 頓,本義:叩頭,磕頭。《説文》:“頓,下首也。”《周禮·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鄭玄注:“頓首,拜頭叩地也。”《廣韻·慁韻》:“頓,《説文》云:下首也。”
“頓”古通“~”,使勁拉,掣,挣;拉緊。《鹽鐵論·詔聖篇》:“今之治民若拙御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注:“頓之,引之也。”陸機《演連珠》之七:“臣聞頓網探淵,不能招龍。”注:“頓網,即引之使張也。”東漢·劉熙《釋名卷三·釋姿容》:“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己也。”清·王先謙《疏證補》:“頓,亦引也。”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前四卷)》卷一(下):“~者,《玉篇》:‘~,引也,撼也。’古通作頓,《荀子·勸學篇》云:‘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楊倞注云:‘頓,挈也。’案:頓者,振引也,言挈裘領者,詘五指而振引之,則全裘之毛皆順也。《釋名》云:‘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己也。’義與此同。《鹽鐵論·散不足篇》云:‘吏捕索掣頓,不以道理。’褚少孫續《滑稽傳》云:‘當道掣頓人車馬’,頓與掣同義,故皆訓爲引。今江淮間猶謂引繩曰頓矣。”清·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第一》:“今案頓者,引也。言挈裘領者詘五指而引之,則全裘之毛皆順也。《鹽鐵論·詔聖篇》曰:‘今之治民者若拙御,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頓之,引之也。《釋名》曰:‘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己也。’掣,亦引也。”《漢字源流字典·十畫》:“又引申指❺用力拉,牽引:今之治民者,若拙御之御馬也,行則頓之,止則擊之。”按:“引”本義:拉開弓。《説文》:“引,開弓也。”引申爲拉,牽挽。
“~”後出字。三國魏·張揖《廣雅·釋詁一》:“~,引也。”清·王念孫《疏證》:“~者,《玉篇·手部》‘~,引也……’古通作頓。……今江淮間猶謂引繩曰頓矣。”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一:“《廣雅》曰:‘~,引也。’曹憲音頓。古無~字,借頓爲之。”《玉篇·手部》:“~,都困切。引也。”《廣韻·慁韻》:“~,都困切:撼~。”《集韻·恨韻》:“~,《博雅》引也。”《類篇·手部》:“~,《博雅》引也。”《四聲篇海·手部》:“~,都困切。引也。”《重訂直音篇·手部》:“~,引也。”《字彙·手部》:“~,引也。”《正字通·手部》:“~,引也。”《昭通方言疏證》(1187頁):“昭人言猛拉或顫動而拉之曰~,音如鄧,即頓之轉注字也。”《中華大字典·攴部》:“~,都困切,音頓。引也。”
字或作“
”。《玉篇·攴部》:“
,都鈍切。亦作頓。”《集韻·恨韻》:“~,引也,或從攴(
)。”《類篇·攴部》:“
《博雅》,引也。”《四聲篇海·攴部》:“
,都困切。撼
也。”《字彙·攴部》:“
,與頓同。”《正字通·攴部》:“
,都困切,音頓。《六書統》引也。”
字或作“扥”。《龍龕手鑒·手部》:“扥,都困反。撼扥也。”《四聲篇海·手部》:“扥,音頓。動也。”《字彙補·手部》:“扥,與~同。動也。”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頓”是古老的漢語詞,使勁拉扯。《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頓”猶言使勁拉扯。《鹽鐵論·詔聖篇》:今之治民若拙御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陸機《演連珠》之七:臣聞頓網探淵,不能招龍。《水經·河水注》:胡馬感北風之思,遂頓羈絶絆,驤首而馳。
元曲明清白話習見。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脱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元·楊景賢《馬丹陽度脱劉行首》第二折:蚩蚩蚩扯碎布袍,支支支頓斷麻絛。猶言用力猛拉。“扯”“頓”互文。元·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第二折:則今日點就本部下水卒,我頓開鐵鎖,直奔天堂,親見上帝。……錢塘龍忿氣雄,粗鐵索似撧蔥,早磕塔頓開金鎖走蛟龍,撲騰的飛過日華東。猶言用力猛拉。元·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第三折:我沉了這萬餘錠家私,便是把玉鎖來頓開。猶言用力猛拉。元·無名氏《隨何賺風魔蒯通》第三折:事冗也辭身湧脱,今日個慌~斷名韁利鎖。猶言用力猛拉。元末明初·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第四回:恰似~斷絨穎錦鷂子,猶如扯開鐵瑣火猢猻。猶言用力猛拉。“扯”“頓”互文。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頓斷絨絛走赤兔,翻身飛上虎牢關。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一回:撞碎玉籠飛彩鳳,頓斷金鎖走蚊龍。按:頓,迅速用力猛拉。明·張鳳翼《紅拂記第三十一出·扶餘换主》:這一個恨不得扯碎了黄旗,那一個恨不得扢支支頓斷了金錢豹尾。猶言用力猛拉。“扯”“頓”互文。清·蒲松齡《增補幸雲曲》三:“兩程並著一程走,頓斷絲韁又加鞭,恨不能插翅飛進宣武院。”
掣頓:硬拉;强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當此之時,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乳母家子孫奴從者横暴長安中,當道掣頓人車馬,奪人衣服。西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數幸之郡縣,富人以貲佐,貧者築道旁。其後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吏捕索掣頓,不以道理。西晋·陳壽《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又干郡吏,職監諸縣,營護黨親,鄉邑舊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頓,民之困弊,咎生於此。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志第十三·五行一》:兵馬將往收捕,婦女憂愁,踧眉啼泣,吏卒掣頓,折其要脊,令髻傾邪,雖强語笑,無復氣味也。猶言硬拉;强奪。
“~”拉緊。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卷二十四·魏文帝集》:“~冲天之素旄兮,靡格擇之修旃。”
【其他方言檢驗】 淮語(deng 4 ),拉、拽。江蘇南通方言“~”[tɛ 213 ]有兩義:一是振物使其伸直或平整,如“把衣服~平”;二是拉緊,如“~好了繩子。拉緊了繩子”。江蘇泰州方言~,音頓,拉。“~”“洪音”讀[tən]。興化方言~(de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快來,我~不住了,牛要下河了。
河南信陽方言~,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例:把繩~直。
關中方言“把布頓展”,“把繩頓直”等。涼州方言俗語:牛進了山~下個牛尾巴哩。《武威寶卷·燈山寶卷》:“有人役和兵丁聽了命令,如餓虎來撲食前拉後~。”《獨弦操》(17頁):“王興福圪蹴到斜爺跟前,~了一下斜爺的袖頭子説……”
甘肅涇川方言~[tŋ 44 ]用力拉住繩子等東西,使之伸直或平整:幫我把這根繩子~住。
【方言例證】 覆蓋;遮蓋;掩蓋;嚴密地遮蓋住或封閉起來;藏:筲箕~鍋~不嚴。\大河没有~蓋蓋。\鴉鵲窩,板板梭。客來了,~起鍋。客走了,揭開鍋,娘兒母子吃得笑呵呵。(歌謡·重慶卷)\他把天造得像個甑蓋子一樣,中間朝上拱,周圍團轉矮,~在地上。殊不知,他在造天的時候忘了比一下地的大小,恍兮惚兮在搞,恁個一來就搞安逸了,弄都弄起了,纔曉得天遭造小了,把地~不到。(民間故事·盤古王造天地·重慶卷上)\這口鍾沉到水下後,不偏不歪把那顆水珠~得清絲嚴縫的。(民間故事·秧叉石·重慶卷上)\金盆又翻過來把金魚和洋人~在下面。(民間故事·紅豬坳·重慶卷上)
~倒[k‘aŋ 42 tau 42 ]嚴密遮蓋住;藏著:這天,老漢先走到大姑娘那點,剛好看見姑娘在打整雞。大姑娘看見自己的老漢來了,連忙把雞用瓢來~倒。(民間故事·試孝心·江津卷)
~~[k‘aŋ 42 k‘aŋ 42 ]蓋子。
㝩[k‘aŋ 42 ]借字。同“~”:㝩瓶瓶蓋蓋。\㝩箱子蓋蓋。
或記作“
倒”,方言造字。
倒[k‘aŋ
42
tau
42
]同“~倒”:回家的路上,她走累了在石拱橋歇氣。她怕包袱丟了。就放在地上,然後用背篼
倒,坐在背篼上。(民間故事·貪口福要吃虧·綦江卷)
【考音】 上古音,溪母陽部,擬音[k‘aŋ]。《集韻·宕韻》:“~,口浪切。”溪宕開一去宕,[k‘aŋ]。
【考義】 “~”,俗字。《集韻·宕韻》:“~,藏也。”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卷十二:“~,藏也。”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筆卷五·今古方言大略》:“藏物謂之~(音抗,韻書無此字)。”《字彙·囗部》:“~,口浪切,音抗。藏~也。”《正字通·囗部》:“~,俗字。舊注:口浪切,音抗。藏~也。泥。”清·徐景熹《福州府志乾隆本卷之二十四·方言》:“藏物曰:‘~’。”清·周鬱濱《珠里小志》卷四:“按《隋韻》有伉,《集韻》有~,俱訓藏,音亢。經典既有明文,用之者宜依經典。”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六·抗》:“〔按〕今猶呼藏物爲抗,《隋韻》有伉,《集韻》有~,俱訓藏,音亢,經典既有明文,用之者宜依經内。”《乾隆蘇州府誌》:“藏避曰伴,藏物曰~。”清同治《蘇州府志卷三·風俗》:“藏物曰~。”《越諺》:“~,苦浪反,亢。藏物也。《周禮》服不氏作抗。《隋唐》作伉。今從《集韻》。”
“抗”有藏義。鄭玄注、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三十:“賓客之事則抗皮,鄭司農云:‘謂賓客來朝聘,布皮帛者,服不氏主舉藏之。’。”清·周鬱濱《珠裏小志》卷四:“藏物曰抗。《周禮》:‘服不氏,賓客之事,則抗皮。’鄭注謂‘賓客來朝聘布皮帛者,服不氏主舉藏之。抗讀爲亢,苦浪反’。”《光緒黄巖縣誌》:“藏物謂之抗(《周禮》:服不氏,賓客之事則抗皮。〈鄭注〉出舉藏之。今或作伉、~)。”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六·抗》:“《周禮·服不氏》:‘賓客之事,則抗皮先。’鄭注:‘謂賓客來朝聘,布皮帛者,服不氏主舉藏之。’抗,讀爲亢,苦浪反。”《王力古漢語字典·手部》:“抗㊄收藏。《周禮·夏官·服不氏》:‘賓客之事,則抗皮先。’鄭玄注引鄭注:‘謂賓客來朝聘,布皮帛者,服不氏主舉藏之。’”《漢字源流字典·七畫》:“抗本義爲❶抵抗抵擋。”“又引申指⓫收藏:凡祭祀,共猛獸,賓客之事則抗皮。”
而“亢”也有“遮”“蔽”義。《廣雅·釋詁二》:“亢,遮也。”《春秋左傳·宣十五年》:“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洪亮吉《詁》引《廣雅》:“亢,遮也。”《春秋左傳·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杜預注:“亢,蔽也。”唐·駱賓王《靈泉頌》:“亢宗勖曾閔之行。”陳熙晋《箋注》引《左傳》注:“亢,蔽也。”《字彙·亠部》:“亢,又蔽也。”《正字通·亠部》:“亢,蔽也。”清·章炳麟《新方言二》:“《廣雅》亢,遮也。《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抗宗?杜解:亢蔽也。案:《爾雅》蔽訓微,謂隱匿之也。則亢亦有遮使之隱匿之義。今淮西淮南吴越皆謂藏物亢。讀如抗。”民國金兆芬《金山方言考》:“《廣雅》:‘亢,遮也。’《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杜解:‘亢,蔽也。’按,《爾雅》蔽訓微,謂隱匿之也,則亢亦有遮使隱匿之義,今人謂藏物爲亢,讀如抗。”
[按]重慶方言囥與亢音近義同。
或作“㝩”,借字。李實《蜀語》:“蓋曰㝩。〇㝩音慷。”注:“蓋曰㝩者,謂將什物蓋著謂之蓋曰㝩。”按:㝩,借字,其本義是空虚。《方言》卷十三:“㝩,空也。”《玉篇·宀部》:“㝩,虚也,空也。”民國十五年《重修南川縣誌卷六·風土·土語》:“㝩:音康上聲。物有蓋有底,蓋下覆曰㝩。”(504頁)。1995年《江津縣誌第五篇·方言》:“(kanŋ 3 )㝩:(用蓋子之類的東西)蓋。”(796頁)1996年《大足縣誌第六篇·方言》:“㝩:蓋。[k‘aŋ 53 ]。”(246頁)《中華字海·宀部》:“㝩(二)(kǎng)音康上聲〈方〉蓋;扣▷把鍋㝩倒(著)①把帽子㝩到頭上。”
重慶長壽方言作“冚”[k‘aŋ 4 2 ]覆蓋;把蓋子給我冚倒起!
重慶方言音義俱合。
【書證】 南宋·陳耆卿《赤城志卷二十二·山水門四·山》:~佛巖,在縣北四十里髙崖中,有石窟深丈餘,無徑,俗傳日西照時望其中若佛然,故名。清·曹廷傑《西伯利東偏紀要》:約六七里出口處,寬四里,口外數里有大島名~島,長七十餘里,寬二三十里不等。清·錢德蒼編《綴白裘三集卷三·白兔記·麻地》:讓我~攏子渠個水桶,居去大家打兩記,鬧熱點。(~水桶介)。
~,藏;把……放在隱蔽的地方。《中國歌謡資料·滬諺外編》:小姑嫌少心不願,爺娘面前説長短。説的嫂嫂私底~一碗,廚裏不見一隻紅花碗。重慶話由藏引申爲覆蓋;遮蓋;掩蓋;嚴密地遮蓋住或封閉起來。
字或作“
”,方言造字。《躋春臺·失新郎》:大老爺坐高堂高懸明鏡,切不可將大帽拿來
人。
【其他方言檢驗】 “~”現代方言廣泛使用。今吴語,閩語多謂藏曰~。
江蘇高淳方言把東西藏起來叫~[k h ang]起來。南通方言“~”[k‘õ 42 ]藏:~東西(藏東西)。~起來(藏起來)。揚州方言爲~,藏。溧水方言~讀若“抗”。“藏”之義。如:“把東西~起來”。建湖方言藏,~。興化方言~(kang)藏:私房錢要~好,不能被婆娘查到!
吴語金山方言~(kàng)隱蔽起來。方言讀若扛。
浙江衢州方言~[k h aon](藏)。瑞安方言~(kàng),藏。嘉興方言藏,~。浙江天臺方言藏,~。臺州方言藏,~。湖州方言~,藏。
江西上饒方言~起來:藏起來。玉山方言~,藏。鄱陽方言~,藏。
福建莆仙方言稱藏爲~。莆田方言稱“藏”爲“~”。
安徽樅陽方言“~”[k h ɔn]藏。安慶方言“~”(kàng)藏。安徽方言歙縣北鄉話~[k‘o 55 ]把東西藏起來。按:鼻韻尾失落。
廣東潮州方言~是藏,潮語跟蒜押韻,吃蒜有錢~。
〖吴音〗音同“抗”。
[上海]k h aon ◇買來物事~垃許弗喫,結果~壞脱了。
[崇明]k h aon ◇伊~個地方,别人尋弗着。
[蘇州]k h aon ◇男要㫰,女要~。
[杭州]k h an ◇撥鈔票~垃袋兒裏。
[寧波]k h aon ◇該隻箱子欠大,介多衣裳~弗落個。
[椒江]k h aon ◇襯衫~檞户爻?〔檞户〕何處。
[金華]k h ang ◇兩張鈔票~~袋裏去。
[温州]k h uao ◇渠逮許本書~起爻,弗匄我。
[景寧]k h aon
〖客家話〗
[梅縣腔]kong 5
[海陸腔]kong 5
[客語拼音字彙]kong 4
[寶安腔]kong 5
[臺灣四縣腔]kong 5
西南官話。㝩;蓋;扣;把鍋㝩倒丨把帽子㝩到頭上。[㝩㝩]蓋子:鍋㝩㝩;馬桶㝩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