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畫

刏/刉(ɡě)[kɛ 214

【方言例證】 1.劃傷:打豬草手遭~了一刀,血長流。2.切割,割斷:~一塊肉來待客。~一截索索來綯雞。

【考音】 上古音,群母微部,擬音[ɡǐwəi]。

(一)通語音。①《唐韻》居依切,《集韻》《韻會》居希切,《正韻》堅溪切,並音機(jī)。②《唐韻》《集韻》《韻會》並渠希切,音祈(qí)。③《集韻》《韻會》並其既切,祈去聲(qì)。

(二)漢代音。

東漢·許慎《説文》:“~,又讀若㱯。古外切。”東漢·鄭玄注、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三十:“~,或古愛反,又公内反。”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四十三·雜記下第二十一》:“刉,古伐反,又古對反。”“古外切”,見泰合一去蟹,擬音[kuɑi]。“古愛反”,見咍開一去蟹,擬音[kɒi]。“公内反”“古對反”,見隊合一去蟹,擬音[kuɒi]。與今音近。

(三)《廣韻》音。

《廣韻·微韻》:“刏,渠希切。”群微合三平止,擬音[ɡĭwəi]。“群母”仄聲合口三等字今讀[k]。如:共、跪、逛。鄉音(ɡě)[kɛ 2 1 4 ]。

(四)中古音。

(《漢典·音韻方言·~》)聲母保留了舌根音[ɡ]。

(五)清代音。

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今音五來切。……今咅當古愛切。”章炳麟《章氏叢書·新方言·釋言第二》(浙江圖書館校刊木刻本):“《説文》~劃(划)傷也。……讀若㱯。㱯音五來切。”“㱯”《説文》《唐韻》五來切,《集韻》魚開切,並音皚。疑咍開一平蟹,擬音[ŋɒi];又《唐韻》古哀切、《集韻》柯開切,並音該。見咍開一平蟹,擬音[kɒi]。疑母、見母都是牙音。與今音近。

(六)陸宗達音。

陸宗達《説文解字通論》(61—62頁):“奄可讀(ɡai)、(ɡe)之音,並進而知‘奄人’‘閹人’也就是‘犗人’……‘害’‘割’‘犗’‘㓺’‘騙’‘奄’‘閹’,都是同一語源的派生詞。”都有割的意思。“刉”與這些詞音義都有關聯。從陸宗達説,刉讀[ɡé]。

(七)今方言音。粤語:[gei 1 ]潮州話:[gi 1 ]以及重慶方言都保留了古聲母[ɡ]。

(八)從“乞”聲的字:圪(gē)從土乞聲;仡(gē)從人乞聲;犵(gē)從犬乞聲;疙(gē)從疒乞聲;扢(gē)扢搭同疙瘩,從土乞聲;虼(gè)從蟲乞聲;紇(gē)從糸乞聲;圪(gē)段注《説文》:“圪:牆高皃也。《大雅·皇矣》曰:崇墉言言。《傳》曰:言言,高大也。又曰:崇墉仡仡。《傳》曰:仡仡猶言言也。依《説文》本作圪圪。《詩》曰:崇墉土氣土氣。從土氣聲。”阣(古同“屹”。《五音集韻》古太切,音蓋)從阝乞聲。

可見從“乞”聲的字有舌根音。

(九)“乞”今各地方言音

客語:

粤臺片梅惠小片梅縣(廣東)k h ɛt 1 陰入

粤臺片梅惠小片東莞(清溪)k h et 22 陰入

粤臺片梅惠小片深圳(沙頭角)k h et 21 陰入

寧龍片石城k h i 31 上聲

銅桂片井岡山k h i 2 陰入

廣西客語南寧馬山(片聯)kit 22 陰入

廣西客語玉林陸川(横山鄉四和村)ŋat 21 陰入

廣西客語玉林博白(新田鎮村頭村)ŋet 31 陰入

閩語:聲母13個方言點爲k h ,一個方言點爲k,一個方言點爲ŋ。

吴語:聲母6個方言點爲k h

平話:聲母4個方言點爲k h

(詳見《漢典音韻·方言·乞》)

【考義】 “~”,古代釁禮前殺牲取血塗器物。特指切割獸類。戰國·佚名《山海經卷五·中山經》:“刉一牝羊,獻血。”鄭玄注、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三十:“用毛牲曰~,羽牲曰卹。”“鄭司農云:‘珥社稷,以牲頭祭也。’”“玄謂珥讀爲卹。”段玉裁注《説文·刀部》:“按鄭讀珥皆爲衈。云作刉衈爲正字。”“讀爲”用以表示古書中的假借字。珥是卹(衈)假借字。

《周禮·秋官·士師》:“凡~珥。”東漢·鄭玄注》:“釁禮之事用牲,毛者曰~,羽者曰衈。”按:“珥”通“衈”,古祭禮殺牲取血,以塗祭社器。

什麽是“釁禮”?先秦用血制度主要分爲祭禮用血、釁禮用血和盟誓用血三大類。“釁禮”,是以牲畜家禽的血塗抹自然事物。“釁禮”分爲釁廟、釁宫、釁廄、釁鼓、釁旗、釁社、釁龜等。通過釁禮塗血,使這些自然事物取得神的合法性,具有神聖的地位,還可以禳災去穢等。

~,劃破,割的意思。《周禮·夏官·小子》:“祈於王祀。”鄭玄注:“祈或爲~。……~,音機,《字書》云:劃也。”東漢·許慎著、北宋·徐鉉注《説文解字·刀部(大徐本)》:“~,劃(划)傷也。”《説文·刀部》:“~,劃(划)傷也。”段注:“錐刀畫曰劃。……許云:劃傷者正謂此。禮不主於殺之。但得其血塗祭而已。”《廣韻·微韻》:“~,刲傷也。”《集韻·泰韻》:“~,《説文》劃(划)傷也。”《集韻·未韻》:“~,刲也。”《類篇·刀部》:“~,其既切,刲(kuī)也。又古外切,《説文》劃(划)傷也。又古對切,刲也。”《字彙·刀部》:“~,堅溪切,音雞,刲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説文》:~,劃傷也。”

《玉篇·刀部》:“~,割也。……刲(kuī)也。”刲(kuī):刺殺;割取。《重訂直音篇·刀部》:“~,刲也。”按:“刲”有割義。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截斷,截開。《説文·刀部》:“~,一曰斷也。”《玉篇·刀部》:“~,斷也。”《廣韻·微韻》:“~,斷也。”《集韻·泰韻》:“~,一曰斷也。”《類篇·刀部》:“~,一曰斷也。”《周禮·夏官·小子》:“祈於王祀。”鄭玄注:“祈或爲~。……刏,音機,《字書》云:一曰斷也。”

~,紮入,用尖利的東西刺。殺。《廣雅·釋詁一》:“~,刺也。”《玉篇·刀部》:“~,刺也。”《廣韻·微韻》:“~,刺也。”《集韻·對韻》:“~,刺也。”《字彙·刀部》:“~,刺也。”《四聲篇海·刀部》:“~,刺也。”《重訂直音篇·刀部》:“~,刺也。”

字本作“刉”,正字。《龍龕手鑒·刀部》:“~,俗;刉,正。”《山海經卷五·中山經》:“刉一牝羊,獻血。”晋·郭璞注:“刉,猶刲也。”《玉篇·刀部》:“刉,九祈切,刺也。公外切,斷也。”《集韻·支韻》:“刉,割也。”《集韻·微韻》:“刉,斷也。刲也。”《集韻·代韻》:“刉,割也。”《類篇·刀部》:“刉,渠羈切,割也。又居希切,斷也。刲也。又居代切,割也。”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刉,割也。”又“刉,斷切也。刺也。刲傷也”。《四聲篇海·刀部》:“刉,九祈切,刺也。”《重訂直音篇》:“刉,音機。刲也。刺也。”《字彙·刀部》:“刉,同~。”清光緒七年程其玨修《嘉定縣誌》:“俗以線斷物曰刉。”

《集韻·質韻》:“刉,截也。”

陸宗達《説文解字通論》:“奄可讀(ai)、(e)之音,並進而知‘奄人’‘閹人’也就是‘犗人’……‘害’‘割’‘犗’‘㓺’‘騙’‘奄’‘閹’,都是同一語源的派生詞。”可見“刉”“害”“割”“犗”“㓺”“騙”“奄”“閹”同源。

方言。~,殺。《新方言·釋言》:“廣州謂殺曰~。恒言曰殺,殊語曰~。”按:“殊語”指方言。《雅言》:“曰‘刉魚’……臺人謂宰殺曰‘刉’,而俗作‘刣’字。”《臺灣語典》:“刉,殺也。”重慶方言殺也説~。如:把雞幾刀就~死了。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周禮·秋官司寇第五》(阮元校刻本):凡刉珥,則奉犬牲。按:刉珥,謂割取禽獸之血而行祭禮。割獸曰刉,割禽曰珥。《秋官·士師職》:凡~珥則奉犬牲。《山海經·中山經》:其祠:毛用一雄雞、一牝豚~,糈用稌。

【其他方言檢驗】 湖北新洲方言,“~”讀(ɡe 33 )[ke 33 ],讀音近似“革”而稍高,調類爲陰去,動詞,義爲:1.劃傷、割傷。2.割,宰殺。按:重慶方言與荊楚方言歷史淵源甚早。

泰州方言作“~”音:機,斷物。~變蛋。~蘿蔔纓兒。

粤語刉[kai 33 ],鋸開,割開,裁開。如刉紙(裁紙),刉木板(鋸木板),刉玻璃(割開玻璃)。

/ (gèn)[kən 42

【方言例證】 ~[kən 4 2 ]整個,完整,全部。與“零”相對:一張一百塊的~錢。\~木頭。\你休想一個人吃~黃鱔(全部獨吞)。\灘口兒那個地方,中間是個夾壕壕,兩邊是~石頭。(民間故事·石門寶庫·重慶卷上)\還是一匹~石岩。(民間故事·白岩·重慶卷上)也説“渾(㮯)”。

字或作“梗”,借字。吃梗籠心肺[ʦ‘l 2 1 kən 4 2 loŋ 2 1 ɕin 5 5 fei 2 1 4 ]同“吃~籠心肺”(全部獨吞):李扯謊非常詫異,把眼睛揉了兩揉,仔細一看,原來是李天龍圓瞪兩眼,滿臉怒容的望著他。嚇得他趕忙一翻身爬起來説:“大、大哥,你來了呀?”“哼,李扯謊,你怕不是這樣做的喲,想吃梗籠心肺連鬼的錢都吃起來了,老子今天容不得你!”(民間故事·李天龍·重慶卷下)梗,正字作“~”,完整義。唐樞《蜀籟卷一》也說“吃梗籠心肺。”(七四頁)

【考音】 辨別“亘”“~”音。

①亘,有四音。

(一)音(xuán)。《廣韻》似宣切,《集韻》、《韻會》旬宣切,《正韻》旬緣切,並音旋。與㳬同。《説文》:“回泉也。”本義:迴旋的水流。《集韻·仙韻》:“亘,《説文》:求亘也。從二從囘。囘,古文回,象亘回形。上下,所求物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亘者,㳬的初文也。今字皆作漩。亘從 ,爲古文回,字象回水,是形義與㳬爲回泉者合也。”《漢字源流字典六畫》:“亘,本義當爲水迴旋。與‘回’同源,是‘漩’的初文。”(231頁)

(二)音(xuān)《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並音宣。《説文》:“求宣也。揚布也。”清·邵瑛《説文群經正字》:“此爲亘布之亘。凡經典中宣字,本字皆此字也。今亘字廢不用,通作宣字。”清·錢坫注《説文解字斠詮》:“亘,古以爲宣字。”

(三)音(huán)用同桓,盤桓。清·桂馥《説文解字義證》:“亘,通作桓。”(4749頁)《康熙字典》:“又與桓同。烏亘,外國名。◎按亘本作 ,與~字不同。~從二從舟。舟今作~。 從二從回, 卽回字,今從日作亙。”

(四)“亘”取代“~”後转讀(gèn)。《廣韻》:“亘,古鄧切。”見嶝開一去曾,[kəŋ]。此爲後起音。

②“~”音(gèn)。《説文解字·木部》:“㮓,竟也。從木恒聲。古鄧切。~,古文㮓。”

“~”上古音,見母蒸部,擬音[kəŋ]。《廣韻》:“~,古鄧切。”見嶝開一去曾,[kəŋ]。重慶方言[-ŋ]韻尾併入[-n]韻尾。今讀[ən]。

《唐韻》古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鄧切,並音堩。重慶方言爲前鼻韻,音義皆合。俗或作“整”。今武漢、成都方言俗讀[‘kən],完整、整個義。重慶方言取此音義。

辨別“亘”“~”義。

元·李文仲《字鑑》:“亘,息緣切。《説文》:求亘也。從二從囘。囘,古文回。……凡宣桓洹(音完)垣諸字諧聲者從亘,與~字異。~,居鄧切,中從舟,若恆揯絚等諧聲者從~,俗作亘,非。”清·鐵珊輯《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偏旁相似》:“亘,音宣。揚布也。又同桓,洹宣桓字從之。~,梗去聲,庚去聲。極也,徧也,綿~,又~古。俗作亘,非。”“亘”和“~”本爲兩個音義不同的字。《中文大字典·二部》:“《康熙字典》 ,今譌從日作亘。”本字當作“~”。

【考義】 本字當作“~”,極也,通也,徧也。《説文》:“~,竟也。象舟竟兩岸。”王力《古漢語字典二部》:“~,或誤作‘亘’。從頭到尾連貫。……按《説文》以~爲㮓的古文,在木部。”《文選·張衡〈南都賦〉》:“貯水渟洿,~望無涯。”唐·李善注引《方言》:“~,竟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四·菩薩纓絡經第三卷》:“~然”條:“《詩》云:‘~之秬秠’。《傳》曰:‘~,遍也,竟也。’”唐·李善注引《方言》:“~,竟也。”《字彙·二部》:“~,居鄧切,庚去聲。極也,通也,遍也。”《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偏旁相似》:“~,極也,遍也。”《中文大字典二部》:“~, 之本字。《康熙字典》~,今譌從日作亘。”《中華大字典·二部》:“~, 本字。”《中華大字典·二部》:“㊀ ,即㮓之古文。㊁徧也。《詩·生民》:‘恒之秬秠。’《釋文》古鄧反。又作亘。(按:亘係~之譌。~爲 之本字。)”按:“竟”,全、整。《玉篇零卷·音部》:“《方言》:‘竟亘也。秦晉或曰亘,或曰竟也’。”亘應作~。

字或作“㮓”。《説文解字·木部》:“㮓,竟也。從木恆聲。~, ,古文㮓。古鄧切。《注》 ,古文。 。”段玉裁注:“(㮓)竟也。《弓人注》曰:恆讀爲㮓。㮓,竟也。《大雅》:恆之秬秠。毛云:恆,徧也。徧與竟義相足。”《中文大字典·木部》:“㮓,竟也。”(二九七頁)《中華大字典·木部》:“《説文》㮓,竟也。”(1197頁)

字或譌作“ ”。《廣雅·釋詁三》:“ ,竟也。”《玉篇殘卷·木部》:“ ,古鄧切,竟也。今作~。”《一切經音義卷第十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二卷》:“~窮”條:“或從木作 。《説文》從二從日,作~。”《集韻·隥韻》:“ ,居鄧切,《説文》竟也。古作~、 。”《類篇·木部》:“ ,居鄧切,《説文》竟也。古作~。”《四聲篇海·木部》:“ ,古鄧切,竟也。今作~。”《字彙·木部》:“ ,同~。”

字或作“絚”,古同“緪”。西漢·揚雄《方言六》:“絚,竟也。秦晉或曰絚,或曰竟。”清·錢繹《方言箋疏》:“一作絚。又《招魂》云:‘姱容脩態,絚洞房兮’,注云:‘絚,竟也’。”《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偏旁相似》:“絚,居登切,竟也。”《匯音寶鑒·經下平聲》:“絚,竟也。”《康熙字典·糸部》:“《廣韻》古恒切《集韻》居曾切《正韻》居登切,並音 。緪或省作絚。〇按俗譌作絙。詳上絙註。又古鄧切,音~。……又《招魂》:‘姱容修態,絚洞房些’。註:絚‘竟也。’一作緪。……按絚,《文選》作~。善註:~與絚古字通。”

字或作“恆”。長久的、不變的。《説文》:“恆,常也。”《詩·大雅》:‘恆之秬秠。’註:‘恆,古鄧反。徧種之也’。”“恆”訓“徧”。《字彙·心部》:“恆,常也,久也。”《匯音寶鑒·經下平聲》:“恆,常也,久也。”《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恆,常也。”《康熙字典·心部》:“恆,又徧也。《詩·大雅》:‘恆之秬秠’。註:‘恆,古鄧反。徧種之也’。”《中文大辭典·心部》:“丙居鄧切。㈡徧也。與亘通。《説文通訓定聲》恆,叚借爲亘。《詩大雅·生民》:‘恆之秬秠’。《注》:‘恆,古鄧反。徧種之也’。《傳》:‘恆,徧’。《釋文》:‘恆,本又作亘。《周禮·考工記·弓人》:恆角而短。《漢書·敘傳》恆以年歲。注:恆,音亘竟之亘’。”(5269)

字或作“縆”,應作“緪”。西漢·揚雄《方言》卷六:“縆(罔鄧反)、筳(湯丁反),竟也。秦、晉或曰縆,或曰竟。楚曰筳。”清·錢繹疏:“~與緪古字通。”

字或作“恆”。長久的、不變的。《説文》:“恆,常也。”《詩·大雅》:‘恆之秬秠。’註:‘恆,古鄧反。徧種之也’。”“恆”訓“徧”。《字彙·心部》:“恆,常也,久也。”《匯音寶鑒·經下平聲》:“恆,常也,久也。”《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恆,常也。”

王念孫《疏證》:“ 、恒、絙、縆、~,並字異而義同。”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前四卷)》卷三(上):“,《方言》:‘縆、筳,竟也。秦晉或曰縆,或曰竟。楚曰筳。’筳,與挺通。《説文》:‘㮓,竟也。’《考工記·弓人》‘恒角而短’,鄭注云:‘恒,讀爲㮓。㮓,竟也。’《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縆洞房些。’王逸注云:‘縆,竟也.’班固《答賓戲》云:‘縆以年歲’,《西都賦》云:‘北彌明光而~長樂’,並字異而義同。”漢班固《西都賦》云:“北彌明光而~長樂。”唐·李善注:“~與絙古字通。”

“石恒”,完整。《廣韻·嶝韻》:“石恒,石連貌。”石連在一起,完完整整。

後~譌作“亘”。亘行~廢。“亘”本義當爲水迴旋。《漢字源流字典六畫》:“㊁gèn作爲亘的簡化字,指❺空間和時間上連綿不斷。”《漢書·諸侯王表第二》:“亘九㠜。”唐·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亘,竟也。”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敻其邈兮亘地界。”唐·李賢注:“亘,竟也。”唐·張銑注:“亘,徧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第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十八卷》:“亘生”條:“歌鄧反。《詩》曰:‘亘之秬秠(jù pī)’。《傳》曰:‘亘,徧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十七·如幻三昧經卷下》“亘然”條:“柯鄧反。《方言》云:亘,竟也。《毛詩傳》云:亘,遍也。……從二從舟也。今作亘,俗字也。”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十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二卷》:“亘窮”條:“《毛詩傳》:遍也。《方言》竟也。……《説文》從二從日,作亘。”又《一切經音義卷第八十一·三寶感通傳中卷》:“緜亘”條:“古鄧反。《毛詩傳》曰:‘亘,猶遍也’。《方言》竟也。”《文選卷五十九王簡棲〈頭陀寺碑文〉》:“亘丘被陵。”唐·李周翰注:“亘,徧也。”《廣韻·嶝韻》:“亘,通也,遍也,竟也,出《方言》。”《龍龕手鑒·一部》:“亘,通也,遍也,竟也。”按:“通”,整個,全部。唐·韓愈《師説》:“皆通習之。”“遍”,周遍,即全部,整個。“竟”,從頭到尾,全部;完全;整個。《漢書·王莽傳》:“恩施下竟同學。”注:“周徧也。”可見“亘”“通”“遍”“竟”同義。“~”整個,完整,全部。

重慶長壽方言或記作“整”(gen 4 2 )[kən 4 2 ]訓讀。把這一整塊撕下來/整體。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東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九嶷。”孟康:“~,竟也。”東漢·張衡《南都賦》:~望無涯。李善注並引《方言》:“~,竟也。”唐·柳宗元《石澗記》: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石爲底,達於兩涯。“~石爲底”是説整個底部是綿延不斷,略無闕處的完整的石頭。唐·釋道世《法苑珠林》第二十三:連機重案滿床~席。“滿”“~”互文,猶言整個。“滿”,全,整個。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九:怖士愁人~山滿穀。“~”“滿”互文,全,整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江右遊日記》:其地有庵而無崖,崖即前山峽中~石,無定名也。與重慶方言義同。

唐·杜佑《通典食貨典第二》:“富有連畛~陌,貧無立錐之地。”“連”“~”互文。北宋·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七》:“西臨蒲阪。~三千裏。屯戍相望。”南宋·潛説友《咸淳臨安志卷八十六》:“合處橫~裏許平闊深靜”。

行(xín)[ɕin 21

【方言例證】 貨物脆薄不牢固,品質差:朽杆兒貨~兒得很,不經用。\桌子做得~兒,一搌就散架。\扯~湯湯布打衣裳不經穿。

【考音】 “~”,多音字:《廣韻》四音。《集韻》五音。

(一)《廣韻·唐韻》:“~,胡郎切。”《集韻·唐韻》:“~,寒剛切。”皆匣唐開一平宕,[Ɣaŋ](háng)。《詩經·國風·召南》:“於彼~潦。”漢孔穎達疏:“~者,道也。”《漢字源流字典·六畫》:“~本義爲❶十字路。引申泛指❷道路。”

(二)《廣韻·庚韻》:“~,户庚切。”《集韻·庚韻》:“~,何庚切。”皆匣庚開二平梗,[Ɣɐŋ](xíng)。《漢字源流字典·六畫》:“(xíng)路是供人走的,故用作動詞指⑳走,使走。”

(三)《廣韻·映韻》:“~,下更切。”《集韻·映韻》:“~,下孟切。”皆匣映開二去梗,[Ɣæŋ](xìng)。《廣雅·釋詁三》:“~,跡也。”《玉篇·行部》“~,~跡也。”《王力古漢語字典·行部》:“行爲。”

(四)《廣韻·宕韻》:“~,下浪切。”《集韻·宕韻》:“~,下朗切。”皆匣宕開一去宕,[Ɣaŋ](hàng)。《漢字源流字典·六畫》:“用作‘樹行子’指排列成行的樹木或小樹林。用作‘行行’。指剛强的樣子。”《玉篇·行部》:“~~,剛强之貌也。”《論語·先進第十一〔25章〕》:“子路,行行如也。”

(五)《集韻·蕩韻》:“~,下朗切。”匣蕩開一上宕,[Ɣaŋ](hǎng)。

(六)《集韻·銜韻》:“~,乎監切。”匣銜開二平鹹,[Ɣam](xián)。同銜。

另(héng)。《漢字源流字典·六畫》:“用作‘道行’,特指正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本領、技能。”

按:關於貨物脆薄不牢固,品質差的“~”,其讀音歷來用[Ɣaŋ](háng)。諸如:《王力古漢語字典·行部》:“(háng)四器物品質粗劣,不堅實。”《漢字源流字典·六畫》:“(háng)⑭器物品質粗劣不堅牢。”《字彙·行部》:“~,何庚切,音衡。步也,往也,去也,用也,路也。……又唐《韓琬傳》‘器不~窳’。言不牢曰~,苦惡曰窳。”《正字通·行部》:“~,何能切,音衡。《説文》:人之步趨也。……又《唐書·韓琬傳》‘器不~窳’。注:‘不堅固曰~,苦惡曰窳。’”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今京師人謂貨物不牢曰~貨,與聶氏胡剛反之音正合。高郵人言之則下庚反,皆古之遺語也。”“下庚反”,匣庚開二平梗,[Ɣɐŋ],高郵方言即音(xíng)。李鼎超《隴右方言·釋言》:“今謂貨不良曰‘~貨子’,讀‘~走’。”重慶方言也音[ɕin 21 ](xín)。

上古音,匣母陽部,擬音[Ɣeaŋ]。《廣韻·庚韻》:“~,户庚切。”匣庚開二平梗,[Ɣɐŋ]。重慶方言今細音讀[ɕin 21 ]。按:鄉音曾梗二攝讀如深臻二攝,讀[in]而非[ing],鼻尾[g]失落。

【考義】 古人謂物脆薄曰~。或曰苦,或曰~苦,或曰~敝,或曰~濫。重慶方言説“~兒”。

《書·舜典》:“騰即讒説殄~。”《史記·五帝本紀》作“騰畏忌讒説殄僞”。以“僞”釋“~”,足見“~”有“僞劣”義,那麽“~貨”即歪貨。《周禮·地官·胥師》:“察其詐僞、飾~、儥慝者,而誅罰之。”東漢·鄭玄注:“飾~儥慝,謂使人行賣惡物於市,巧飾之,令欺誑買者。”“巧飾”,詐僞粉飾。清·孫詒讓《正義》:“飾~,不堅固也。”所謂“飾~”即美化劣質品。宋·朱熹《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卷四十二上》:“《唐書·韓琬傳》器不~窳(yǔ)。《音義》云:不牢曰~,苦惡曰窳。”按:“苦惡”,同義複詞,猶“苦窳”。謂質粗劣,不堅緻。《鹽鐵論·水旱》:“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唐律·雜律》曰:“‘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濫短狹而賣者杖六十。’注曰:‘~,不牢謂之~。不真謂之監。’”五代後晋·劉昫、張昭遠等《唐書·韓琬傳》:“器不~窳。”《音義》云:“不牢曰~,苦惡曰窳。”明·樂昭鳳《洪武正韻》:“唐《韓琬傳》器不~窳。《音義》曰:不勞曰~,苦惡曰窳。”明·方以智撰《通雅釋詁》:“窳猶苦窳也。~敝,言脆薄也。~窳,猶~濫也。”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古人謂物脆薄曰~,或曰苦,或曰~苦,或曰~敝,或曰~濫。《九章算術·盈不足》章:醇酒一斗,直錢五十。~酒一斗,直錢一十。~酒,謂薄酒也。……《唐律·雜律》曰: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濫短狹而賣者,杖六十。注曰:不牢謂之~,不真謂之濫。……今京師人謂貨物不牢曰~貨,……皆古之遺語也。”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四》:《釋文》曰:“~,遐孟反,又如字。聶,剛反。苦,音古,~苦,即~盬(《唐律·雜律》曰: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濫短狹而賣者,杖六十。注曰:不牢謂之~,不真謂之濫)。”清·張慎儀《蜀方言》:“物不堅牢曰~。”注:“《唐書》:‘器不~窳。’注:‘不堅牢曰~。’”清·郝懿行《證俗文》卷六“鋪”條:“買賤鬻貴,其貨不堅緻者曰~。”清·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者,粗惡之義。今吴越謂器物楛窳爲~貨。”蔣禮鴻《義府續貂》:“嘉興謂物成苟且不堅緻爲澆~。”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釋諺·~貨》:越俗以貨之次者爲~貨。清·汪繼培箋:“古者謂物不牢爲~。”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釋詞》:“昭人謂物之不堅牢者曰~。”《漢語大字典·行部》:“行,器物品質粗劣不堅牢。”《漢語方言大詞典·行部》:“行,(貨物)品質差,(器物)不結實。”

或説“~苦”,同義連用。貨物脆薄不牢固。《周禮·地官·司市》:“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東漢·鄭玄注:“利,利於民,謂物實厚者;害,害於民,謂物~苦者。”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飾~”:“古人謂物脆薄曰~,或曰苦,或曰~苦,或曰~敝,或曰~濫。”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飾行》:“~濫,即~苦也。”清·章炳麟《新方言·釋言第二》:“《周禮·地官·司市》注曰:物~苦。《九章算術》有~酒。~者,粗惡之義。今吴越謂器物楛窳爲~貨。”楊樹達《長沙方言本字考·八十五~》:“今長沙謂不堅牢的貨物曰~貨子,猶~苦之遺言矣。”按:重慶方言與湖廣方言有密切關係。

按:“苦”,當作“楛”,粗劣,不堅固,不精緻。粗劣的,粗製濫造的。戰國·荀况《荀子·榮辱第四》:“其定取捨楛僈。”唐·楊倞注:“楛,惡也,謂不堅固也。”《荀子·王霸第十一》:“如是,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唐·楊倞注:“楛,謂器惡不牢固也。”《荀子·議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唐·楊倞注:“窳,器病也。楛,濫惡,謂不堅固也。”按:該書8見。《字彙·木部》:“楛,濫惡也,凡器物濫惡者皆謂之楛。”王力《古漢語字典·木部》:“楛㊁粗惡,不精緻或不堅固。”按:“窳楛”,粗劣不堅固。

苦,通“盬”。粗糙質劣。東漢·班固《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器用盬惡。”鄧展曰:“盬,不堅牢也。”唐·顔師古注引鄧展曰:“盬,不堅牢也。”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十四》:“謂物之粗惡者也。《詩經·唐风·鸨羽》曰:‘盬,不攻致也。’《小雅·四牡傳》曰:‘盬不堅固也。’《漢書·息夫躬傳》:‘器用盬惡’,鄧展曰:‘盬,不堅牢也。’其字或作榛楛之楛。楊倞注《荀子·勸學篇》曰:‘凡器物堅好者謂之功。濫惡者謂之楛。’”

或説“行敝”。揚雄《方言》卷二:“揄鋪(音敷), (音藍) ,帗(音拂)縷,葉輸(音臾),毳也。”郭璞注:“皆謂物之~蔽也。”郭璞注:“今名短度絹爲葉輸。”

或説“~窳”。同義連用。“窳”,(器物品質)低劣。《唐書·韓琬傳》“器不~窳”,《音義》云:“不牢曰~,苦惡曰窳。”清·桂馥《札樸卷五·覽古·苦窳(中華書局174頁)》:“《考工記》:‘辨其苦良。’《齊語》:‘辨其功苦’,《史記·五帝本紀》:‘器不苦窳’,《荀子·議兵篇》;‘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注云:‘窳,器疾也,音庾。’《釋詁》:‘愉,勞也。’郭注:‘勞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同。’馥案:‘窳’當爲‘㼌’。《説文》:‘㼌,本不勝末,微弱也,讀若庾。’《玉篇》:‘㼌,勞病也。苦㼌,言器微弱不堅牢也。’”

或説“~濫”,同義連用,謂器物品質差。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二十六·雜律》:“器用絹布~濫短狹而賣。諸造器用之物及絹用之屬,有~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不牢謂之~,不真謂之濫)。”《疏議》:“~濫,謂器用之物不牢、不真。”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飾~”:“古人謂物脆薄曰~,或曰苦,或曰~苦,或曰~敝,或曰~濫。”字或作“ ”。《經義述聞·周官上》:“濫,即方言之 (郭注: ,音藍。古 濫同聲)。 爲~敝,故又謂之~濫。後鄭以行爲~濫,正謂此也。”

重慶方言物脆薄不牢固不耐用爲~兒。

【書證】 “~”,物脆薄不牢固爲~兒。古老的漢語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文獻中。《周禮·地官·胥師》:察其詐僞飾~儥慝者而誅罰之。

“~貨”,次貨。即品質較差或品質低於規定標準的物品。北宋·王安石《寄舅氏》:世人莫笑老蛇皮,以化龍鱗衣錦歸。借語進賢饒八舅,於今~貨正當時。元·宫天挺《死生交范張雞黍》第二折:本帶要求善賈而沽諸,争奈這~貨兒背時也。明·陸人龍《三刻拍案驚奇》第十九回:這個倒是土貨,不是~貨。怎口都撳扁了,梁上捏了兩個凹,又破了一眼?清·厲鶚等著《南宋襍事詩》:近峯聞略今人呼謔之語皆有所本。如宋都汴有何家數者,其下~貨惡濫,故呼何數。猶言次貨。

“~濫”,次貨。唐·唐臨《冥報記·逸文》:官府者遣問老母:“何因~濫沽酒,多取他物?”唐·王梵志《王梵志詩·有德之心下》:但看~濫物,若個是堅牢。唐·釋道世《法苑珠林第九十四》:何因~濫酤酒多取他物。北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是時錢重物輕,一日並出,既聲言~濫不受於官。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先是,民間~濫惡錢,率以三四十錢當銀一分。後益雜鉛錫,薄劣無形制,至以六七十文當銀一分。(惡錢,質料低劣的錢幣。)

以上“~”及含“~”的詞,皆有物不堅牢,品質差的意思。重慶方言單用“~”“~兒”。

【其他方言檢驗】 安徽安慶方言“~”(xing)物不堅牢,方言稱爲“~”。比如:這個桌子~得很,不禁用。乍一看,用“~”比喻物器不牢固很怪,其實物不堅牢則不固定,不固定就要撼、就要動,“~”則動,所以“~”完全可以表示物不堅牢。

争(zēn)[ʦən 55

【方言例證】 1.差;相差:太陽落土坡背黄,小姣出來收衣裳,衣裳搭在手腕上,手把竹竿望情郎。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杆杆幾節長,不是杆杆倒個拐,~分説出望情郎。(歌謡·重慶卷)\到了京城,陪讀的人不跟他一路。他就出去到處轉。到了考期,考生些都攏了,就~他一個。(民間故事·“嘿”字狀元·江津卷)\他跟祝裁縫説:“這狗兒~一絲風兒就被淹死了,就給它取個名字叫‘絲風兒’。”(民間故事·狗兒報恩·江津卷)

或記作“增”,借字:“世兄們,今晚黑的戲硬是看得安逸,專是馬昆揚扮演的楊八郎,硬是演活了,光是那一聲‘師父,老爹爹!’我增點都掉淚了。雖説脚杆走痛了,那硬是值得。”(《重慶掌故·巴縣教案》)按:~、增同念[ʦən]。

2.欠:~賬還錢,又不犯王法。(巴金《兄與弟》)

【考音】 上古音,莊母耕部,擬音[ʧeŋ]。《唐韻》,側莖切。《集韻》甾耕切,並音筝。《廣韻·耕韻》:“~,側莖切。”莊耕開二平梗[ʧæŋ]。“莊母”今讀[ʦ],“耕韻”後鼻韻[-ŋ]脱落,讀[ən]。

【考義】 ~,本義:~奪;~鬥。

“~”晚起義。差;相差;欠。由於是俗語,歷代音韻文字專著未收。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猶差也。”《漢字源流字典·六畫》:“~,又引申指❼相差。”《中文大辭典·爪部》:“~些:俗語,差一點兒。”《中文大辭典·爪部》:“~些子:俗語,猶言幾乎。猶作~些兒。”《中文大辭典·爪部》:“~差:猶言差錯,出入。”王瑛《唐宋筆記匯釋》:“~”猶“差”,“相差”之“差”,動詞。

重慶方言音義皆合。

【書證】 ①~,相差。唐·杜荀鶴《自遣》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幾多?“~幾多”,猶言差幾多。唐·曹鬆《拜訪陸處士》:性靈比鶴~多少,氣力登山較幾分。猶言差幾多。唐·陳標《蜀葵》:能共牡丹~幾許,得人嫌處只緣多。猶言差幾許。北宋·晏幾道《蝶戀花》詞:三月露桃芳意早。細看花枝,人面~多少?“~多少”,猶差幾許。南宋·李彌遜《醉花陰·木犀》:紫菊紅萸開犯早,獨佔秋光老。醖造一般清,比着芝蘭,猶自争多少。猶差幾許。南宋·楊萬里《舟中夜坐》:與月隔一簟,去天~半篷。猶言差半篷。《食菱》:雞頭吾弟藕吾兄,頭角嶄然也不~。猶言不差。南宋·趙師俠《蝶戀花》:能共牡丹~幾許。惜花對景聊爲主。猶言差幾許。南宋·陳著《本堂詞》一卷:暈錦鏘環,重金壓帶,相去能~多少。猶言差幾多。《武王伐紂》卷下:“善惡到頭終有報,只~來速與來遲。”

②“~些”,差一點;幾乎。南宋·辛棄疾《江神子·博山道中書王氏壁》詞:雪後疏梅,時見兩三花。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些。猶言不差一點。劉克莊《最高樓》:補還瞎子重開卷,放教跛子出看花。地行仙,疑是汝,不~些。猶不差一點。南宋·姚勉《沁園春》:但而今莫問,誰强誰弱,只~些時節,來速來遲。猶言差一點兒。南宋·方岳《滿庭芳·擘蟹醉題》:笑鱸魚雖好,風味~些。猶言差一點。

元明清白話習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賤妾何辜?~些兒把你娘拖犯。猶言差一點兒。元·關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第二折:張千,拿回來!~些著婆子瞞過老夫。猶言差一點兒。《竇娥冤》第一折:“爹,是個婆婆,~些勒殺了。”“~些”即差一點兒。元·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第三折:“氣的我痛如淚血流難盡,~些魂逐東風吹不回。”元·武漢臣《包待制智賺生金閣》第一折:我這剛移足趾,强整身軀,滑七擦~些跌倒,戰篤速直恁艱虞。猶言差一點兒跌倒。元·馬致遠《邯鄲道省悟黄粱夢》第四折:時遇冬天,大風大雪將俺三口兒~些凍殺。猶言差一點兒凍死。元·無名氏《小尉遲將鬥將認父歸》第三折:覷了這北番軍校好著我笑微微,我比他~些年紀。猶言年紀差一點兒。元·王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第三折:有這兩重惡煞,~些的著他道兒也。猶言差一點中計;上當。元·趙顯宏《滿庭芳·漁》:杯盤罷,~些醉煞,和月宿蘆花。猶言差一點飲酒大醉。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楔子:方才驚唬的苦,~些兒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罷。該書慣用。明·吴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一回:碧天振動斗牛宫,~些刮倒森羅殿。按:“斗牛宫”,指南斗星宿和牵牛星宿。“南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名。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七回:見林間竹筍茆茨,~些被他壓倒。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二出·冥誓》:便和伊青春才貌恰~些,怎做的露水相看仳别。明·徐田臣《殺狗記第三十五出·斷明殺狗》:險些個遭刑際,~些人受禁持,兀的不是家有賢妻!“險些”“~些”互文。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福有因,禍怎逃,只~些來遲到早。

“~些”,又説“~些兒”“~些個”“~些子”,義同。兒、個、子皆後綴。

“~些個”猶言差一點兒。元·石君寶《魯大夫秋胡戲妻》第四折:若不爲慈親年老誰供養,~些個夫妻恩斷無承望。猶言差一點兒。徐田臣《殺狗記第三十五出·斷明殺狗》:(旦)妾送得男兒小叔當堂跪,險些個遭刑際,~些個受禁持,兀的不是家有賢妻!“險些個”“~些個”互文,義同。元·賈仲明《荊楚臣重對玉梳記》楔子:販茶船柱兒大,比著你~些個,綿花載數兒儉,斟量來不甚多。元·馬鈺《滿庭芳·自詠》:~些個,被兒孫妻妾,送了頭皮。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一回:胡員外弄做子衣不充身,食不充口;~些個幾乎兒三中兒餓死。“~些個”“幾乎兒”同義連用。

“~些子”猶言差一點兒。南宋·劉克莊《滿江紅·壽傅相生日》:江左惟公,~些子,吾其衽髮。猶言差一點兒。南宋·方岳《水龍吟》:想較伊、更~些子。詩仙老手,春風妙筆,要題教似。猶言差一點兒。明·東魯古狂生撰《醉醒石》第一四回:此處若~些子,便是襟裾馬牛。

“不~多”,猶言差不多。唐·齊己《寄無願上人》:“六十八去七十歲,與師年鬢不~多。”猶言我六十八歲你七十,咱倆年齡差不多。《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莊子後得幾年,然亦不~多。”“不~多”即“(前後)差不了多少(年)”。

“不多~”,猶言差不多。宋·無名氏《西江月·爲妻首七月卅日》:“二女長俱麻績,三男俱讀書聲。吾年五十不多~,好事且宜少等。”關漢卿《温太真玉鏡臺》第二折:“年紀和温嶠不多~,和温嶠一樣身形。”猶言差不多。

“不~些”,猶言差不多。南宋·劉克莊《最高樓》:“地行仙,疑是汝,不~些。”辛棄疾《江神子》:“雪後梅疏,時見兩三花。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些。”

“不~差”。元·鄭廷玉《看錢奴買冤家債主》第一折:“一個胡臉兒閻王不要耍,一個捏胎鬼依正法,一個注生的分數不~差。”

“~”,欠賬。明·葛天民、吴沛泉編《明鏡公案第三卷·盗賊類·汪太守捕剪鐐賊》:立命公差往南街拿其家人並賬目來,進貴見曰:“小的同羅主人在此賣錫,其賬目在此。倘與人~賬系主人事,非干我也。”

【其他方言檢驗】 今武漢、成都、合肥、揚州、長沙讀[ʦən]。

河南長垣方言~(zheng),欠。“~差”(《燕子箋》卷上17出)。按:~、增同念[ʦən]。

甘肅甘穀方言~音[ʦən 21 ]。缺,差。甘穀、武山方言所言“還~兩個人”,意即“還缺兩個人”。“~”有“缺、差”義。

皖北方言阜陽話“~”[ʦẽ 213 ]:差;缺。~一元錢(差一元錢)。~一點(差一點)。 tgUuESHhQd99mLWvDCIP7Gk0D9dGhgI1rRruTy9vISkssjoijWI5GQgFaZXD6e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