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炳(375—443) ,字少文,河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宗炳为南朝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屡次被征召做官,俱辞不就。宗炳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奉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少壮时曾广历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因老病而归江陵。宗炳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文章首先从物、人、理三者的关系探讨山水画创作的起因,认为山水能够“以形媚道”,使人在山水游乐中得“道”,这是山水真正的精神内涵,也是人亲近山水、创作山水的原因。在宗炳这里,“道”不再只是儒家的伦理标准,不仅是“圣人之道”,而更多地包含着天地大道。本篇画论还从山水画观者的角度,提出了观山水画的态度,须“澄怀味象”“应目会心”,最终才能实现“畅神”的目的,对山水画的创作者、欣赏者都提出了精神上的指导。本画论中所提出的“畅神”观,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重视精神性和理性上,它早早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
圣人含道映 [1] 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 [2] 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 [3] 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余眷顾庐、衡,契阔 [4] 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 [5] 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徙患类 [6] 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 [7] 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 [8] ,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 [9] ,云林森眇 [10] ,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1]映:《津逮秘书》《王氏画苑》及《佩文斋书画谱》均作“应”。
[2]趣:《佩文斋书画谱》《中国画学全史》均作“趋”。
[3]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皆古代圣人名士。轩辕,黄帝。广成,广成子,传说为黄帝时的隐士,居住于崆峒山中。大隗,传说中的神人。许由,上古高士,隐居于箕山,传说尧要将天下让之于他而不受。孤竹,伯夷、叔齐。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80cm×240cm,模印砖画,藏于南京博物院。
[4]契阔:思念。
[5]跕:跌倒、降落。
[6]类:相似,相类。指绘画对自然的模仿。
[7]玄牝:玄,深奥幽微。牝,雌性,此处指孕育万物的母体。
[8]天励之藂:励,同“厉”,指威严。藂,同“聚”。天励之藂指天地威严的聚集。
[9]峣嶷:形容山势高峻。
[10]眇:《王氏画苑》《佩文斋书画谱》均作“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