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代名画记》节选

|唐| 张彦远

张彦远(815—907) ,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他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等职。史载张彦远擅长书画,但无作品传世,家藏法书名画甚丰,因之精于鉴赏。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张彦远在书画收藏鉴赏及书画理论、书画史著述方面用力最多,成就最著。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十卷,大致可分三部分,分别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该书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里程碑意义。张彦远出于“明乎所业”“探于史传”的目的,“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终于完成这部画史的鸿篇巨著。

该书总结了前人有关画史和画论的研究成果,继承发展了史论结合的传统,开创了编写绘画通史的完备体例。作者尽可能地收集和辑录了完整的画家资料,力图深入探讨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并以系统的绘画史实来支持其理论认识。全书以大量的篇幅阐述画史流变、画风渊源、画家师承等,从史料出发勾勒出绘画发展的细致脉络,并述及某些画科史的发展演进,使中国绘画的历史较为完备地得以展现。传记部分对画家的著录始自传说时代,终于唐代会昌元年,大体按时代先后排列,或一人一传,或父子师徒合传,内容有详有略,取舍得当,在寓褒贬、明高下的同时,较全面地汇集画家生平、思想、创作等有关资料,充分引证前人的评价,又不为前人所局限,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画家的得失。本书特别将前朝如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等人的画论全篇收录,不仅成为一部画论的集大成之作,也为后人辑录保存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早期画论档案,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上述早期画论,也多来自此书。此外,张彦远能从绘画创作欣赏的全过程着眼,把著录、鉴藏、流传以及装裱等也都纳入了研究画史的必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画史研究的完整体系。

叙画之源流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 [1] 述作。古圣先王,受命应箓 [2] ,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3] 。自巢、燧 [4] 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 [5] ,事传乎金册 [6] 。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奎 [7] 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 [8] 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书,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之异者,篆书即小篆也,佐书,秦隶书也。缪篆,所以摹印玺也,鸟书即幡信上作虫鸟形状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周礼保章氏掌六书:指事、谐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皆苍颉之遗法也。)洎 [9] 乎有虞作绘,绘 [10] 画明焉,既就彰施 [11] ,仍深比象 [12] ,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繇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广雅》云:“画,类也。”《尔雅》云:“画,形也。”《说文》云:“画,畛 [13] 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云:“画,挂 [14] 也。以彩色挂物象也。”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 [15] 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樽彝陈,广轮 [16] 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故陆士衡 [17] 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此之谓也,善哉。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昔夏之衰也,桀为暴乱,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之亡也,纣为淫虐,内史挚载图而归周。燕丹请献,秦皇不疑;萧何先收,沛公乃王。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岂同博奕用心,自是名教乐事。余尝恨王充之不知言,云:“人观图画上所画,古人也,视 [18] 画古人如视死人,见其面而不若观其言行。古贤之道,竹帛之所载灿然矣,岂徒墙壁之画哉?”余以此等之论,与夫大笑其道,诟病其儒,以食与耳,对牛鼓簧,又何异哉? [19]

叙画之兴废

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降于魏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曹、卫、顾、陆,擅重价于前;董、展、孙、杨,垂妙迹于后。张、郑两家,高步于隋室;大安兄弟,首冠于皇朝。 [20] 此盖尤所烜赫也。世俗知尚者,其馀英妙,今亦殚论。

汉武创置秘阁 [21] ,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 [22] 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晋遭刘曜 [23] ,多所毁散;重以桓玄 [24] ,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己。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刘牢之遣子敬宣诣玄请降,玄大喜,陈书画共观之。”玄败,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宫载焉。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手 [25] ,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 [26] 、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梁武帝尤加宝异,仍更搜葺。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内府。侯景之乱 [27] ,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既而内府图画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于谨等于煨烬之馀,收其书画四千馀轴,归于长安。故颜之推《观我生赋》云:“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扬。”史籍已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丧。陈天嘉中,陈主肆意搜求,所得不少。及隋平陈,命元帅记室参军裴矩、高颎收之,得八百余卷。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覆,大半沦弃。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 [28] 。化及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圣唐武德五年,克平僣逆,擒二伪主,两都秘藏之迹、维杨扈从之珍,归我国家焉。乃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忽遭漂没,所存十亡一二。(国初内库只有三百卷,并隋朝以前相承御府所宝。)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模写,仍旧装背,一毫不差。其真者多归易之。易之诛后,为薛少保稷所得。薛没后,为岐王范所得(玄宗弟,谥惠文太子)。王初不陈奏,后惧,乃焚之。时薛少保与岐王范、石泉公王方庆家所蓄图画,皆归于天府。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物有所归,聚于好事之家。及德宗艰难之后,又经散失,甚可痛也。

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屡斗,年代浸远,失坠弥多。傥 [29] 时君之不尚,则阙其搜访;非至人之赏玩,则未辨妍蚩 [30] 。所以骏骨不来,死鼠为璞。嗟乎!今之人,众艺鲜至,此道尤衰。未曾误点为蝇,惟见亡成类狗。彦远家代好尚,高祖河东公、曾祖魏国公,相继鸠集名迹。先是魏国公与司徒汧公(李勉)并佐霍国公关内三军幕府(王思礼)。霍公平定两京,魏公之策也。魏公与汧公因其同寮,遂成久要 [31] ,并列藩阃 [32] ,齐居台衡 [33] ,雅会襟灵 [34] ,琴书相得。汧公博古多艺,穷精蓄奇,魏晋名踪,盈于箧笥。许询、逸少,经年共赏山泉,谢傅、戴逵,终日惟论琴画。(汧公任南海日,于罗浮山得片石。汧公子兵部员外郎约又于润州海门山得双峰石,并为好事所宝,悉见传授。又汧公手斫雅琴,尤佳者曰“向泉”、曰“韵磬”。汧公在滑州,魏公在西川,金玉之音,山川亡间。尽缄瑶匣,以表嘉贶。西川幕客司空曙赋曰:“白雪高吟际,青宵远望中。谁言路遐旷,宫徵暗相通。”时汧公并寄重宝,琴解及琴荐咸在焉。)大父高平公与爱弟主客员外郎(彦远叔祖,名谂)及汧公爱子缵(祠部郎中)、缵弟约(兵部员外郎,字存博),更叙通旧,遂契忘言。远同庄、惠之交 [35] ,近得荀、陈之会。大父请缵为判官,约与主客皆高谢荣宦,琴樽自乐,终日陶然,士流企望莫及也。由是,万卷之书尽归王粲,一厨之画惟寄桓玄。李兵部又于江南得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匣之以归洛阳,授余叔祖,致之修善里 [36] ,构一亭,号曰“萧斋”(王涯相倚权势,负之而趋,太和末为乱兵所坏,其萧字本末具余所撰《法书要录》中)。元和十三年,高平公镇太原,不能承奉中贵 [37] ,为监军使内官魏弘简所忌,无以指其瑕,且骤言于宪宗曰:“张氏富有书画。”遂降宸翰 [38] ,索其所珍。惶骇不敢缄藏,科简 [39] 登时进献,乃以钟、张、卫、索 [40] 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魏、晋、宋、齐、梁、陈、隋杂迹各一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 [41] 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表上曰:“伏以前代帝王,多求遗逸,朝观夕览,取鉴于斯。陛下睿圣钦明,凝情好古,听政之暇,将以怡神。前件书画,历代共宝,是称珍绝。其陆探微《萧史图》妙冠一时,名居上品,所希睿鉴,别赐省览。”又别进《玄宗马射真图》(永宝府司马陈闳画),表曰:“玄宗天纵神武,艺冠前王,凡所游畋,必存绘事,岂止云梦殪兕 [42] ,楚人美旌盖之雄;浔阳射蛟,汉史称舳舻之盛。前件图,臣瞻奉先灵 [43] ,素所宝惜,陛下旁求珍迹,以备石渠 [44] 。祖宗之美,敢不献呈。”(掌书记监察御史李德裕制词)手诏答曰:“卿庆传台铉 [45] ,业嗣弓裘 [46] ,雄词冠于一时,奥学穷乎千古。图书兼蓄,精博两全。别进《玄宗马射真图》,恭获披捧,瞻拜感咽,圣灵如临。其钟、张等书,顾、陆等画,古今共宝,有国所珍。朕以视朝之余,得以寓目,因知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欲观象以省躬,岂好奇而玩物。况烦章奏,嘉叹良深。”其书画并收入内库,世不复见。其余者,长庆初大父为内贵魏弘简门人宰相元稹所挤,出镇幽州,遇朱克融之乱,皆失坠矣。非戎虏所爱,及事定,颇有好事购得之。彦远时未龀岁 [47] ,恨不见家内所宝,其进奉之外,失坠之馀,存者才二三轴而已。虽有豪势,莫能求旃 [48] 。嗟尔后来,尤须靳固 [49] 。宜抱漆书 [50] 而兴叹,莫将榧柿 [51] 以藩身,聊因暇日,编为此记,且撮诸评品,用明乎所业,亦探 [52] 于史传,以广其所知。(后汉孙畅之有《述画记》,梁武帝、陈姚最、谢赫、隋沙门彦悰、唐御史大夫李嗣真、秘书正宗刘整、著作郎顾况并兼有《画评》,中书舍人裴孝源有《画录》,窦蒙有《画拾遗录》,率皆浅薄漏略,不越数纸。僧悰之评最为谬误,传写又复脱错,殊不足看也。)如宋朝谢希逸、陈朝顾野王之流,当时能画,评品不载,详之近古,遗脱至多,盖是世上未见其踪,又述作之人不广求耳。呜呼,自古忠孝义烈、湮没不称者,曷胜记哉,况书画耶?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何必六法俱全,(六法解在下篇)但取一技可采。(谓或人物、或屋木、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自史皇至今大唐会昌元年,凡三百七十余人,编次无差,铨量颇定。此外旁求错综,心目所鉴,言之无隐。将来者有能撰述,其或继之。时大中元年,岁在丁卯。

论画六法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然则古之嫔,擘 [53] 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 [54] ,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斯言得之。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斯言得之。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毕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 [55] ,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论画山水树石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 [56] ,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 [57] ,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结菀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 ,穷于张通(张璪也)。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稠 [58] 沓,皆一时之秀也。吴兴郡南堂有两壁树石,余观之而叹曰:“此画位置若道芬,迹类宗偃,是何人哉?”吏对曰:“有徐表仁者,初为僧,号宗偃,师道芬则入室,今寓于郡侧,年未衰而笔力奋疾。”召而来,征他笔皆不类,遂指其单复曲折之势,耳剽心悟,成若宿构 [59] ,使其凝意,且启幽襟,迨其构成,亦窃奇状。向之两壁,盖得意深奇之作。观其潜蓄岚濑 [60] ,遮藏洞泉,蛟根束鳞,危干凌碧,重质委地,青飙满堂,吴兴茶山,水石奔异,境与性会。乃召于山中,写明月峡,因叙其所见,庶为知言。知之者解颐 [61] ,不知者拊掌 [62]

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余见顾生评论魏晋画人,深自推挹卫协,即知卫不下于顾矣。只如狸骨之方,右军叹重;龙头之画, [63] 谢赫推高。名贤许可,岂肯容易?后之浅俗安能察之?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姚最、李嗣真也)。李驳谢云:卫不合在顾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于悒 [64] ?只如晋室过江,王廙书画为第一,书为右军之法,画为明帝之师(晋平南将军王廙,字世将)。今言书画,一向吠声,但推逸少、明帝,而不重平南。如此之类至多,聊且举其一二。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今粗陈大略云:

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廙。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卫、张同时并有画圣之名)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勖、卫协。戴逵师于范宣。(荀、卫之后,范宣第一)逵子㪍 (《书画谱》本作“勃”)、㪍弟颙师于父。(已上晋)

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顾宝光、袁蒨师于陆。蒨子质师于父。顾骏之师于张墨。张则师于吴暕。吴暕师于江僧宝。刘胤祖师于晋明帝。胤祖弟绍祖、子璞并师于胤祖。(已上宋)

姚昙度子释惠觉师于父。蘧道敏师于章继伯。(蘧后胜于章也)道敏甥僧珍师于道敏。沈标师于谢赫。周昙妍师于曹仲达。毛惠远师于顾。惠远弟惠秀、子稜并师于惠远。(皆不及惠远。已上南齐)

袁昂师于谢、张、郑。(袁尤得绮罗之妙也)张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解倩师于聂松、蘧道敏。(道敏不及解倩)焦宝愿师于张、谢。江僧宝师于袁、陆及戴。(江长于画人,已上梁。)

田僧亮师于董、展。(田、杨与董、展声价相侔,田、杨、郑三人同时也。)曹仲达师于袁。(袁胜曹,已上北齐。)

郑法士师于张。(张之高足)法士弟法轮、子德文并师于法士。(不及法士也)孙尚子师于顾、陆、张、郑。(尚子鞍马树石几胜于法士)陈善见师于杨、郑。(善见写拓杨、郑之迹,不辨)李雅师于张僧繇。王仲舒师于孙尚子。(已上隋)

二阎师于郑、张、杨、展。(兼师于父毗,毗在隋朝。)范(《书画谱》本均误作“万”)长寿、何长寿并师于张。(何劣于范)尉迟乙僧师于父。(尉迟跋质那在隋朝)陈庭师于乙僧。(乙僧外国,陈庭次之)靳智翼师于曹。(曹创佛事画,画佛有曹家样、张家样及吴家样。)吴智敏师于梁宽。(宽胜智敏)王智慎师于阎。(极类阎之迹而少劣)檀智敏师于董。吴道玄师于张僧繇。(又师于张孝师,又授笔法于张长史旭。)卢稜伽、杨庭光、李生、张藏并师于吴。(各有所长,稜伽、庭光为上足。)刘行臣师于王韶应。韩干、陈闳师于曹霸。王绍宗师于殷仲容。(已上国朝画人,近代皆不载也。)

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似类之间,精粗有别,只如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阎立德、立本,并祖述顾、陆、僧繇。田则郊野柴荆为胜,杨则鞍马人物为胜,契丹则朝廷簪组为胜,法士则游宴豪华为胜,董则台阁为胜,展则车马为胜,孙则美人、魑魅为胜,阎则六法备该,万象不失。所言胜者,以触类皆能,而就中尤所偏胜者,俗所共推展善屋木,且不知董、展同时齐名,展之屋木不及于董。李嗣真云:“三休轮奂,董氏适其微;六辔沃若,展生居其骏。而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此论为当。

若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帏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帏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且如幅巾传于汉魏,幕离 [65] 起自齐隋,幞头始于周朝(析上巾,军旅所服,即今幞头也。用全幅,向后幞发,俗谓之“幞头”,自武帝建德中裁为四角也),巾子创于武德,朝服靴衫岂可辄施于古象,衣冠组绶 [66] 不宜长用于今人。芒履非塞北所宜,牛车非岭南所有。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其或长生南朝,不见北朝人物;习熟塞北,不识江南山川;游处江东,不知京洛之盛。此则非绘画之病也。故李嗣真评董、展云:“地处平原,阙江南之胜;迹参戎马,乏簪裾之仪。此是其所未习,非其所不至。”如此之论,便为知言。譬如郑玄未辨楂、梨,蔡谟不识螃蟹,魏帝终削《典论》(初以其无火浣布,著《典论》言之,刊于太学。后有外国献火浣布,遂削弃《典论》也),隐居有昧药名(陶隐居 [67] 《本草》,多未晓北地药名也),吾之不知,盖阙如也。虽有不知,岂可言其不博?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

论顾陆张吴用笔

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 [68] 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 [69] 《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 [70] 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 [71] 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或问余曰:“吴生何以不用界笔直尺而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对曰:“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岂止画也。与乎庖丁发硎、郢匠运斤 [72] ,效颦者徒劳捧心,代斫者必伤其手。意旨乱矣,外物役焉。岂能左手划圆,右手划方乎?夫用界笔直尺、界笔是死画也;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死画满壁,曷如污墁?真画一划,见其生气。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则界笔直尺,岂得入于其间矣。”又问余曰:“夫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其有笔不周者,谓之如何?”余对曰:“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或者颔之而去。

论画体工用榻写

夫阴阳陶蒸 [73] ,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 [74]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 [75] 矣。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 [76] ,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众妙。其间铨量,可有数百等,孰能周尽?非夫神迈识高、情超心惠者,岂可议乎知画?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隽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黄丹也,出《本草》)、始兴之解锡(胡粉),斫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雌黄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蚁 (紫 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 [77] 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仞食竹之毫 [78] ,一划如剑。有好手画人,自言能画云气。余谓曰: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

江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之迹,八绝之名。逸少右军、长康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淮南子》云:“宋人善画,吴人善冶。”(冶,赋色也)不亦然乎?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拓妙法)。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承平之时,此道甚行;艰难之后,斯事渐废。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踪,又得留为证验。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顾生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陆与张皆效之,终不及矣。(张墨、陆探微、张僧繇并画维摩诘居士,终不及顾之所创者也。)

论名价品第

或曰:昔张怀瓘作《书估》,论其等级甚详,君曷不铨定自古名画,为画估焉?张子曰: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况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今人贵耳贱目,罕能详鉴。若传授不昧,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希代之珍,皆不可论价。如其偶获方寸,便可椷持 [79] 。比之书价,则顾、陆可用钟、张,僧繇可同逸少。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褒、蔡邕、张衡(以上四人后汉),曹髦、杨修、桓范、徐邈(已上四人魏),曹不兴(吴)、诸葛亮(蜀)之流是也。以晋宋为中古,则明帝、荀勖、卫协、王廙、顾恺之、谢稚、嵇康、戴逵(已上八人晋),陆探微、顾宝光、袁蒨、顾景秀(已上四人宋)之流是也。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则姚昙度、谢赫、刘瑱、毛惠远(已上四人齐),元帝、袁昂、张僧繇、江僧宝(已上四人梁),杨子华、田僧亮、刘杀鬼、曹仲达(已上四人北齐),蒋少游、杨乞德(已上二人后魏),顾野王(陈)、冯提伽(后周)之流是也。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则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郑法士、杨契丹、东善见(已上六人隋),张孝思、范长寿、尉迟乙僧、王知慎、阎立德、阎立本(已上六人唐)之流是也。

上古质略 [80] ,徒有其名,画之踪迹,不可具见。中古妍质相参,世之所重,如顾、陆之迹,人间切要。下古评量科简,稍易辩解,迹涉今时之人所悦。其间有中古可齐上古,顾、陆是也;下古可齐中古,僧繇、子华是也;近代之价可齐下古,董、展、杨、郑是也;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若铨量次第,有数百等,今且举俗之所知而言。凡人间藏蓄,必当有顾、陆、张、吴著名卷轴,方可言有图画。若言有书籍,岂可无九经、三史 [81] 。顾、陆、张、吴为正经,杨、郑、董、展为三史,其诸杂迹 [82] 为百家(吴虽近,可为正经)。必也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货,要藏箧笥。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幛,故以屏风为准也。)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且举俗间谙悉者,推此而言,可见流品。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遒 [83] 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在通博之人,临时鉴其妍丑,只如张颠 [84] 以善草得名,楷隶未必为人所宝,余曾见小楷《乐毅》,虞、褚 [85] 之流。韦 以画马得名,人物未必为人所贵,余见画人物,顾、陆可俦。夫大画与细画用笔有殊,臻其妙者,乃有数体。只如王右军书,乃自有数体,及诸行草,各繇 [86] 临时构思浅深耳。画之臻妙,亦犹于书。此须广见博论,不可匆匆一概而取。昔裴孝源都不知画,妄定品第,大不足观。但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要之在人,岂可言价?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夫识书人多识画,自古蓄聚宝玩之家,固亦多矣。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 [87] 、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国初左仆射萧瑀及许善心、杨素、褚安福家并进图画,兼隋代所有,乃成林薮。贞观六年虞世南、褚遂良等奉敕简阅。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中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氏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赍 [88] 。(开元中有商胡穆聿,别识图书,遂直集贤,告讦搜求。至德中,白身受金吾长史,改名详。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辽东人王昌、括州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此辈虽怜业好事,而迹类藩身。又有侍御史集贤直学士史维则,充使博访图书,悬以爵赏,所获不少。建中四年,徐浩侍郎自云昏耄,奏男璹前试,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较户部员外郎汴宋节度参谋臮,并皆别识,敕并用之。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颙,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今有男盈在长安,顷年又有赵晏,皆为别识也。)又有从来蓄聚之家,自号图书之府。(开元中,邠王府司马窦瓒,颍川人也。右补阙席冀,安定人也。监察御史潘履慎,荥阳人也。金部郎中蔡希寂,济阳人也。给事中窦绍、歙州婺源县令滕升,吴郡人也。陆曜,东郡人。福先寺僧朏、同官尉高至,渤海人也。国子主簿晁温,太原人也。鄠县尉崔曼倩、永王府长史陈闳,颍川人也。监察御史薛邕,太原人郭晖,并是别识收藏之人。近则张郎中从申,侍郎惟素,从申子也。萧桂州祐、李方古、归侍郎登、道士卢元卿、韩侍郎愈、裴侍郎璘、段相邹平公、中书令晋公裴度、李太尉德裕。)蓄聚既多,必有佳者。妍蚩浑杂,亦在铨量。是故非其人,虽近代亦朽蠹;得其地,则远古亦完全。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何故开元、天宝间踪或已耗散,良由宝之不得其地也。

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画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夫人不善宝玩者,动见劳辱;卷舒失所者,操揉便损;不解装褫者,随手弃捐,遂使真迹渐少,不亦痛哉?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飧饮 [89] 、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昔桓玄爱重图书,每示宾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飧寒具(按寒具即今之环饼,以酥油煮之,遂污物也),以手捉书画,大点污,玄惋惜移时。自后每出法书,辄令洗手。人家要置一平安床褥,拂拭舒展观之。大卷轴宜造一架,观则悬之。凡书画,时时舒展,即免蠹湿。

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弊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或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间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书则不得笔法,不能结字,已坠家声,为终身之痛;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于胸中,不亦犹贤乎?昔陶隐居启梁武帝曰:“愚固博涉,患未能精。苦恨无书,愿作主书令史;晚爱楷隶,又羡典掌之人。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恣五欲,实可愧耻。每以得作才鬼,犹胜顽仙。”此陶隐居之志也。由是书画皆为精妙。况余凡鄙,于二道能无癖好哉?(今彦远又别撰集《法书要录》等,共为二十卷。好事者得余二书,则书画之事毕矣。)

论装背褾轴 [90]

自昔代已前,装背 [91] 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允、姚怀珍、沈炽文等又加装护。国朝太宗皇帝使典仪王行真等装褫,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监领。凡图书本是首尾完全著名之物,不在辄议割截移改之限。若要错综次第,或三纸五纸、三扇五扇,又上中下等相揉杂、本无铨次者,必宜与好处为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何以然?凡人观画,必锐于开卷,懈怠将半,次遇中品,不觉留连以至卷终。此虞和论装书画之例,于理甚畅。

凡煮糊必去筋 [92] ,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汧国公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赵国公李吉甫家云,背书要黄硬,余家有数帖黄硬书,都不堪。)候阴阳之气以调适,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之时不可用。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若缝缝相当,则强急 [93] ,卷舒有损,要令参差其缝,则气力均平,太硬则强急,太薄则失力。绢素彩色,不可捣理,纸上白画,可以砧石妥帖之。宜造一大平案,漆板朱界 [94] ,制其曲直。古画必有积年尘埃,须用皂荚清水数宿渍之,平案扞去其尘垢,画复鲜明,色亦不落。补缀抬策,油绢衬之,直其边际,密其隙缝,端其经纬,就其形制,拾其遗脱,厚薄均调,润洁平稳,然后乃以镂沈檀为轴首,或裹鳖束金 [95] 为饰。白檀身为上,香洁去虫。小轴白玉为上,水精 [96] 为次,琥珀为下。大轴杉木漆头,轻圆最妙,前代多用杂宝为饰,易为剥坏。故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以为宫画之褾。或者云书画以褾轴贾害,不宜尽饰。余曰装之珍华,裛 [97] 之藻绣,缄滕蕴藉 [98] ,方为宜称。(其古之异锦,具李章武所集《锦谱》)必若大盗至焉,亦何计宝惜?梁朝大聚图书,自古为盛。湘东之败 [99] ,烟焰涨天,此其运也。况乎私室宝持,子孙不肖,大则胠箧 [100] 以遗势家,小则举轴以易朝馔,此又时也,亦何(《画苑》本作“可”)嗟乎。

历代能画人名(节选) [101]

毛延寿(杜陵人) 陈敞(安陵人) 刘白(新丰人) 龚宽(洛阳人) 阳望(下杜人) 樊育(长安人)

已上六人,并永光建昭中画手。时元帝后宫既多,使图其状,每披图召见。诸宫人竞赂画工钱帛,独王嫱貌丽,意不苟求,工人遂为丑状。及匈奴求汉美女,上按图召。昭君行,帝见昭君貌第一,甚悔之,而籍已定,乃穷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毛延寿画人,老少美恶皆得其真。陈敞、刘白、龚宽并工牛马,但人物不及延寿。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见葛洪《西京杂记》)

曹不兴(中品上),吴兴人也。孙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时称吴有八绝。(张勃《吴录》云:“八绝者,菰城郑妪善相,刘敦善星象,吴范善候风气,赵达善算,严武善棋,宋寿善占梦,皇象善书,曹不兴善画,是八绝也。”)吴赤乌中,不兴之青溪,见赤龙出水上,写献孙皓,皓送秘府。至宋朝,陆探微见画叹其妙,因取不兴龙置水上,应时蓄水成雾,累日霶霈。谢赫云:“不兴之迹,代不复见。秘阁内一龙头而已。观其风骨,擅名不虚。在第一品陆之下,卫之上。”李嗣真云:“不兴以一蝇辄擅重价,列于上品,恐为未当。况拂蝇之事,一说是杨修。谢赫黜卫进曹,是涉贵耳之论。”彦远按: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遂有二事。孙畅之《述画记》亦云,而李大夫之论不亦迂阔!况不兴画名冠绝当时,非止于拂蝇得名。但今代无其迹,若以品第,在卫之上,则未敢知。(一人白画,杂纸画龙虎图,纸画青溪龙、赤盘龙、南海监收十种马,夷子蛮并兽、龙头四,并传于前代)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上品上),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刘义庆《世说》云:“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又云“卿画苍颉古来未有也”)曾以一厨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玄开,其后取之,诳言不开,恺之不疑是窃去,直云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故人称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又常悦一邻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拔去钉乃愈。(此一节事,亦见刘义庆与《幽明录》,而小不同。云:思江陵美女,画像簪之于壁玩之,亦出《搜神记》也。)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当缘隐眼也。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蔽月,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重嵇康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里,人问所以,顾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岩壑中。”又常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一时。著《魏晋名臣画赞》,评量甚多。又有《论画》一篇,皆模写要法。义熙初,为散骑常侍。(见《晋史》《中兴书》、檀道鸾《续晋阳秋》、刘义庆《世说》及顾集)《建康实录》云:“谢赫论江左画人,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连五十尺绡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遗失尺度,此其难也。曹不兴能之。长康又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讫,光彩耀目数日。”《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刘义庆《世说》云:“桓大司马每请长康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疲。”孙畅之《述画记》云:“画冠冕而无面貌,胜于戴逵。”谢赫云:“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在第三品姚昙度下、毛惠远上。”李嗣真云:“顾生天才杰出,独立无偶,何区区荀、卫而可滥居篇首、不兴又处顾上?谢评甚不当也。顾生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会,足使陆生失步、荀侯绝倒。以顾之才流,岂合甄于品汇,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上品。”(彦远以本评绘画,岂问才流,李大夫之言失矣。)姚最云:“顾公之美,独擅往策。荀、卫、曹、张方之蔑然,如负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绝唱。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云声过其实,可为于邑。”张怀瓘云:“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喻之书,则顾、陆比之钟、张,僧繇比之逸少,俱为古今之独绝。岂可以品第拘!谢氏黜顾,未为定鉴。”[《梁书·外域传》:狮子国晋义熙初献一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特异,制作非人工力。历晋、宋朝,在瓦棺寺,寺内有戴安道手制佛五躯及长康所画维摩诘,时称三绝。齐东昏侯取玉像为宠妃钗钏,俄尔而东昏侯暴卒。顾画有《异兽古人图》《桓温像》《桓玄像》《苏门先生像》《中朝名士图》《谢安像》《阿谷处女》(扇画)、《招隐》《鹅鹄图》《荀图》《王安期像》《列女仙》(白麻纸)、《三狮子》《晋帝相列像》《阮修像》《阮咸像》《十一头狮子》(白麻纸)、《司马宣王像》(一素一纸)、《刘牢之像》《虎射杂鸷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凫雁水鸟图》《列仙画》《水雁图》《三天女图》《三龙图》,绢六幅图山水、古贤、荣启期、夫子、阮湘并水鸟屏风,《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七贤》、陈思王诗,并传于后代。]

顾恺之《论画》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小列女》、(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画生气。又插置大夫,支体不似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周本记》、(重叠弥纶,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伏羲神农》、(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汉本记》、(季王首也。有天骨而少细美,至于龙颜一像超豁高雄,览之若面也。)《孙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据之则,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醉客》、(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亦以助神醉耳。多有骨俱,然蔺生变趣,佳作者矣。)《穰苴》、(类孙武而不如。)《壮士》、(有奔腾大势,恨不尽激扬之态。)《列士》、(有骨俱,然蔺生,恨急烈不似英贤之慨,以求古人,未之见也。然秦王之对荆卿,及复大闲,凡此类,虽美而不尽善也。)《三马》、(隽骨天奇,其腾罩如蹑虚空,于马势尽善也。)《东王公》、(如小吴神灵,居然为神灵之器,不似世中生人也。)《七佛》及《夏殷》与《大列女》、(二皆卫协手传而有情势。)《北风诗》、(亦卫手。巧密于精思名作,然未离南中。南中像兴,即形布施之象,转不可同年而语矣。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不然,真绝夫人心之达,不可或以众论,执偏见以拟通者,亦必贵观于明识。夫学详此,思过半矣。)《清游池》、(不见京镐作山形势者,见龙虎杂兽,虽不极体,以为举势,变动多方。)《七贤》、(唯嵇生一像颇佳,其余虽不妙合,以比前诸竹林之画,莫能及者。)《嵇轻车诗》、(作啸人似人啸,然容悴不似中散,处置意事既佳,又林木雍容调畅,亦有天趣。)《陈太丘二方》、(太丘夷素似古贤,二方为尔耳。)《嵇兴》、(如其人。)《临深履薄》。(兢战之形,异佳有裁,自七贤以来并戴手也。)

又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曰: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其素丝邪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摹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笔在前运,而眼向前视者,则新画近我矣。可常使眼临笔,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则一摹蹉积,蹉弥小矣。可令新迹掩本迹,而防其近内。防内若轻物,宜利其笔,重,宜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难以言悉,轮扁而已矣。写自颈已上,宁迟而不隽,不使远而有失。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浓也。凡胶清及彩色,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良画黄满素者,宁当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102]

南齐

张僧繇(上品中),吴中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拆。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初,吴曹不兴图青溪龙,僧繇见而鄙之,乃广其像于武帝龙泉亭。其画草留在秘阁,时未之重。至太清中,震龙泉亭,遂失其壁,方知神妙。又画天竺二胡僧,因侯景乱散坼为二,后一僧为唐右常侍陆坚所宝。坚疾笃,梦一胡僧告云:“我有同侣,离坼多时,今在洛阳李家。若求合之,当以法力助君。”陆以钱帛,果于其后购得,疾乃愈。刘长卿为记述其事。张画所有灵感,不可具记。(彦远家有僧繇《定光如来像》,元和中进入内,曾见维摩诘并二菩萨,妙极者也。)姚最云:善图寺壁,超越群公。价等昙度,朝衣野服,古今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唯公及私,手不释笔,俾画作夜,未尝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然圣贤晒瞩,犹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晚出,殆亚前哲。在沈粲下。(彦远以此评最谬)李嗣真云: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且顾、陆人物衣冠,信称绝作,未睹其余。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何以制作之妙,拟于阴阳者乎!请与顾、陆同居上品。张怀瓘云:姚最称“虽云后生,殆亚前品”,未为知音之言。且张公思若涌泉,取资天造,笔纸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清溪宫水怪图》《吴王格虎图》《维摩诘像》《横泉斗龙图》《昆明二龙图》《行道天王图》《汉代射蛟图》《杂人马兵刀图》《朱异像》《羊鸦仁跃马图》《摩衲仙人图》《梁北郊图》《梁武帝像》《梁宫人射雉图》《定光佛像》《醉僧图》《田舍舞图》《咏梅图》并传于代者也。)

注释

[1]繇:《佩文斋书画谱》作“由”,下同。

[2]箓:符箓。

[3]龟字效灵,龙图呈宝:《易》中所说:河出图,洛出书。传说龙马现于黄河,背负“河图”,灵龟现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而创制八卦。

[4]巢、燧:传说中有巢氏发明筑巢而居,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

[5]瑶牒:古时玉制的官方文书。

[6]金册:古代金制的纪功簿。

[7]奎: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古时传说“奎主文章”。

[8]幡信:古代以幡传命,称为“幡信”,犹符节之类。

[9]洎(jì):到,及。

[10]绘:《王氏画苑》缺此字。

[11]彰施:显扬地施用五彩。

[12]比象:比拟物象。

[13]畛:田地里的小路。

[14]挂:《王氏画苑》作“卦”。

[15]旂(qí):古时旗帜的一种,旗上画有龙形,竿头系有铜铃。《周礼·春官·司常》:“交龙为旂。”

[16]广轮:犹广袤。《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贾公彦疏引马融曰:“东西为广,南北为轮。”

[17]陆士衡:陆机。

[18]视:《王氏画苑》作“观”。

[19]自“昔夏之衰也”以下一段,《佩文斋书画谱》不载。

[20]董、展、孙、杨指董伯仁、展子虔、孙畅之、杨子华;张、郑指张僧繇、郑法士;大安兄弟指阎立本、阎立德兄弟。

[21]秘阁:宫廷中收藏图书秘籍的地方。

[22]山阳:汉献帝,因其曾封山阳公,故称。

[23]刘曜:十六国时期前赵国君,为匈奴人冒顿后代,晋大兴元年僭即帝位,建前赵。

[24]桓玄:晋隆安二年(398年)起兵反对朝廷,后领荆江二州刺史,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对抗进行。402年攻入建康,掌握朝政。次年代晋自立,国号楚,后为刘裕起兵声讨,兵败被杀。

[25]手:《王氏画苑》作“笔”。

[26]帙:《津逮秘书》《王氏画苑》作“秩”。

[27]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为羯族人,为河南的镇守大将。公元548年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变,攻破建康。549年攻下台城,梁武帝愤恨而死,侯景改立简文帝,分兵攻破广陵、吴郡、吴兴等地,烧杀抢掠,使都城建康几成废墟。后废梁帝自立,552年都城建康被陈霸先所破,侯景于逃亡途中死于部下之手。

[28]宇文化及:隋炀帝时任右屯卫将军,公元 618 年杀死炀帝立秦王杨浩,自为丞相,后毒杀杨浩自立为帝。次年在聊城被窦建德擒杀。

[29]傥:同“倘”,如果。

[30]蚩:《古今图书集成》作“媸”。

[31]久要:要好的朋友。

[32]藩阃:阃(kǔn),指妇女居住的内室。藩阃指藩王的宅第。

[33]台衡:犹台辅,宰相之称。台,三台。衡,玉衡。都是星名,因其位于紫微宫帝座之前,故用之比喻宰相。

[34]襟灵:襟怀灵感。

[35]庄、惠之交:庄子和惠子的交往友谊。

[36]里:宅院。

[37]中贵:朝廷中得势的宦官。

[38]宸翰:皇帝的诏书、书信。

[39]科简:判定其简慢之罪。

[40]钟、张、卫、索即钟繇、张芝、卫夫人、索靖,皆古之善书之人。

[41]顾、陆、张、郑、田、杨、董、展即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郑法士、田僧亮、杨子华、董伯仁、展子虔。

[42]殪(yì):射杀。兕:雌的犀牛。

[43]瞻奉先灵:瞻仰供奉先圣的神明。

[44]石渠:石渠阁,汉代宫中藏书之所。

[45]台铉:指宰相的职位。

[46]弓裘:义同“弓冶”,谓父子世传之业。

[47]龀岁:龀(chèn),儿童换牙,龀岁指七八岁的童年。

[48]旃(zhān):助词,“之焉”的合音。

[49]靳固:吝惜保存。

[50]漆书:古代用漆写的竹简。

[51]榧柿:指用榧木制成的桌几,此处指在桌上写字绘画。

[52]探:《王氏画苑》作“深”。

[53]擘(bò):大拇指。

[54]容曳:安适飘逸的样子。

[55]壮:《津逮秘书》《王氏画苑》作“状”。

[56]钿饰犀栉:钿饰指妇女使用的首饰;犀栉指用犀角制成的梳子。

[57]匠学:制作营造方面的学问。

[58]稠:《王氏画苑》《佩文斋书画谱》均作“周”。

[59]宿构:平日的构思。

[60]潜蓄岚濑:潜藏隐蔽着的山岚川濑。濑,《津逮秘书》作“藾”,《古今图书集成》作“巅”。

[61]解颐:开颜而笑。

[62]拊掌:拍手。

[63]狸骨指晋代书法家荀舆;右军即王羲之;龙头指三国时魏之华歆。

[64]于悒:通“吁邑”,感叹。

[65]幕离:[上罒下幕][上罒下离],古代用于包头发的方巾。

[66]组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

[67]陶隐居指齐梁之际的著名隐士陶弘景,编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

[68]王子敬即王献之。

[69]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汝阴太守李矩妻,人称卫夫人。工书法,师钟繇,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

[70]神:《王氏画苑》作“人”。

[71]臂:《王氏画苑》作“背”。

[72]庖丁发硎典出《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谓游刃有余之态。郢匠运斤典出《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的故事,谓运笔神妙,分毫不爽。

[73]陶蒸:培养化育。

[74] :五彩杂合,色彩绚丽。

[75]乖:乖谬不合理。

[76]了:完全、完备。

[77]漆姑:一种石竹科的草。在我国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南部,全草可入药,退热解毒。

[78]绝仞食竹之毫:形容笔锋锐利,可以使刀刃为之逊色,可以刻竹简。

[79]椷持:椷(jiān),各种容器的通称。椷持指用盒子装好,妥善保存。

[80]质略:质朴简约。

[81]九经指九种儒家经典,具体是哪九部经典,各种说法不一。按照唐代开科取士的“明经”科,有“三礼”“三传”连同《易》《书》《诗》。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82]迹:《王氏画苑》作“集”。

[83]遒:强健。《王氏画苑》作“遇”。

[84]张颠:张旭,相传其酒醉后情态癫狂,呼喊奔走,落笔狂书,故人称“张颠”。

[85]虞为虞世南,褚为褚遂良。此二人与欧阳询、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86]繇:《王氏画苑》作“有”,《津逮秘书》作“由”。

[87]褫(chǐ):剥去,革去。装褫即装裱。

[88]锡赍:赏赐。

[89]飧(sūn):晚饭。飧饮泛指饮食。

[90]装背褾轴:装背即装褙,装裱。褾,同“裱”。

[91]《王氏画苑》“背”下有“皆”字。

[92]筋:面糊中的面筋,古代用面粉调和煮熟做糨糊之用。

[93]强急:此处指装裱得太紧密。

[94]朱界:用红线划出界线。

[95]裹鳖束金:用鳖皮装裹并且金丝系好。

[96]水精:水晶。

[97]裛(yì):书帙,即包书的布套。

[98]缄滕:捆扎。蕴藉:含蓄典雅。

[99]湘东之败:梁元帝时被西魏攻破江陵,所聚法书名画及典籍二十四万卷俱被元帝焚毁。

[100]胠箧(qū qiè):典出《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资而为守备。”后用为盗窃的代称。

[101]《历代能画人名》为节录,本书中只选取了在画史上影响颇巨的画家及画坛典故,有与此前画史画论重复处亦略去不选。

[102]此段未完,下为《画云台上记》,前已尽录,此处删。

唐·韩干,照夜白图,纸本设色,30.8cm×33.5cm,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CQlRqtZWa646cuwq0G93sWoD1yxZoI8TbDLIKoRw0blveIlhFhwyAUOUeIwRQM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