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最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其生卒年,文献中大多为不详,但近来有学者确定姚最应生于公元 536 年,卒于公元 603 年。史书记载姚最自幼聪颖好学,少长便博经通史,特别是很有著述的才能。到了十九岁的时候姚最便随父亲入关进入萧梁,并在北周“预为学士”,直到隋朝建立后因事于公元603年坐诛,时年67岁。《续画品录》作为对谢赫的《古画品录》的补充,记录了南朝后期的画家,书中继承和发展了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但记述画家不分品第。这种体例也曾被后代画史著作所采用。
《续画品录》在继承谢赫“六法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损益。第一,姚最认为,绘画的批评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见闻,但对于一幅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谓“丹青之妙,未易言尽”,这种评价可能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也可能由于批评者性格和水准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因此,“自非渊识博见,熟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致理”。第二,姚最认为,批评家必须要能够深切地体察画家的创作用意和其创作过程的艰难,能够和画家一样“志存精谨”。姚最能够从批评者的角度进行反思,这一点显得极为可贵而客观。
姚最的画论强调了时代眼光,“质沿古意,文变今情”要求批评者能发现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他发现并肯定当时出现的“意兼真俗”“赋彩鲜丽”“笔迹调媚”“时表新异”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人多厚古薄今,多认为今不及古,而姚最却能以一种发展眼光来对待新风格,这一点也是古代画论中极其难得的。这也正是姚最对谢赫绘画美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 [1] 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 [2] 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聘远之别。 [3] 凡斯缅邈,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熟究精粗;摈落蹄筌 [4] ,方穷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 [5] 。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 [6] ,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以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 [7] 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陆声过于实,良可於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曲高和寡,非直名讴;泣血谬题,宁止良璞! [8] 将恐畴访理绝,永成沦丧;聊举一隅,庶同三益。
夫调墨染翰,志存精谨;课兹有限,应彼无方。燧变墨回 [9] ,治点不息;眼眩素缛 [10] ,意犹未尽。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睹鱼鳖,为察蛟龙。 [11] 凡厥等曹,未足与言画矣。
陈思王云:传出文士,图生巧夫。性尚分流,事难兼善。蹑方趾 [12] 之迹易,不知圆行之步难;遇象谷之风翔,莫测吕梁之水蹈。 [13] 虽欲游刃,理解终迷;空慕落尘,未全识曲。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取譬《连山》,则言由象著。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消长相倾,有自来矣。故倕断 [14] 其指,巧不可为。杖策坐忘,既惭经国;据梧丧偶,宁足命家!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戏陈鄙见,非谓毁誉,十室难诬,伫闻多识。今之所载,并谢赫所遗。犹若文章止于两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一家之集。且古今书评,高下必铨 [15] ;解画无多,是故备取。人数既少,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北魏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局部),木质漆绘,80cm×20cm,分藏于山西和大同市博物馆。
[1]质:性质内涵。文:形式。
[2]千祀:千年。
[3]云阁:秦二世所建。掖庭:宫廷中掌管后宫的官署。此二句为,云阁使人产生了拜伏的感觉,掖庭则让人产生妃嫔都要远嫁的感觉,言绘画之妙足令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4]蹄筌:见《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蹄筌,指达到目的的方法。
[5]遒:强健有力。
[6]擅高往策:往昔的书籍称其画高妙。
[7]方:比较、对比。蔑:微小。
[8]直:通“只”。名讴:著名的歌曲。此二句意指不只是著名歌曲才曲高和寡,不被赏识;痛哭于无人鉴识美玉,这样的事并不只在卞和身上发生。
[9]燧:蜡烛。墨回:墨汁干了。此句指蜡烛烧短了,墨汁也干了,仍然作画不止。
[10]缛:装饰繁华。素缛:画幅上被画得繁密绚丽。
[11]此句谓一些浅薄之辈还没有跋涉山川,就说要越海,刚见到鱼鳖,就说在考察蛟龙。
[12]方趾:方步。
[13]象谷:今山西太公县东北。吕梁:指大禹治水时所凿吕梁,即龙门。此句意为:在象谷看到水中映照出凤凰翱翔,却不能测度能否在吕梁的水中行走。
[14]倕断:《津逮秘书》《美术丛书》作“徭龄”二字。倕:一位传说中的巧匠。
[15]铨:衡量、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