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历时近十年的辛勤工作,在十多位教授、副教授共同努力下,在重庆出版社大力支持下,这套《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终于出版了。
这套丛书缘起于我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申请到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由我担任首席专家,并且邀请了北京大学及其他高校多位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其间曾经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终于从浩如烟海的中国艺术学文献资料中经过仔细推敲、认真研究,完成了这套四卷本一百多万字的《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在此基础上,这个项目又于 2017年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正是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正如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中国传统艺术又包含着艺术理论、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都有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若繁星的优秀艺术家。不同门类的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等不同层次和方面,其面貌更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创作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从艺术鉴赏来看,历代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书论、文论、乐论、戏曲论、小说评点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和方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理论宝藏。
这套《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正是从数量巨大的中国艺术学历代文献资料中精心挑选、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勘辨伪、注疏考证,然后再对不同门类的艺术学文献进行归纳,并深入研究。如果算上出版时间,前后花了十余年时间。然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自从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艺术学在全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希望这套丛书出版之后,能够提供给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师生们使用,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学宝贵的文献资料,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我们更希望通过中国艺术学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争取早日建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
本套丛书总主编由我担任,我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本套丛书共分为五个分册,《艺术理论卷(上)》和《艺术理论卷(下)》分册主编是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美术卷(上)·画论》的分册主编是北京大学丁宁教授,《美术卷(下)·书论》的分册主编是北京大学李凇、吴燕武教授,《戏剧卷》分册主编是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此外,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耀华教授也为这套丛书做了大量工作。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仲呈祥、黄会林、胡智锋、李心峰、贾磊磊、邹其昌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张东刚司长等人,都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与建议。应该说,这套丛书是集体攻关的产物,除开上述各位主编之外,还有不少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参与工作,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另外还有为这套丛书辛勤工作的重庆出版社各位编辑,谨向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2023 年 5 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