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胞:
大家总是记得的罢,日本《田中奏折》中有句话,“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已经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整个侵略野心和全盘的侵略步骤。“九一八”以后,日寇占领了东四省,是进行了征服“满蒙”的工作,而准备着进行征服中国的工作。“七七”以后,向我全面侵略,便是实行征服中国的工作,而准备着征服世界的工作。日寇这个灭亡中国,霸占世界的野心到此已是暴露无遗了。不过日本因为地方小,力量弱,虽然有着极大的野心,却无法一气完成。所以只好由近及远,由小而大,逐步推进,有着先占满蒙,次灭中国,再征服世界的计划。但这样的侵略步骤,虽然是它的传统的国策,在这次欧战爆发以后这计划便又有些改变了,原因是这时候它遇到了两件重大的事实。
其一,是侵略中国出于意外的延长与失败。日寇因为心高气浮,夜郎自大,对于中国估计错误,以为灭亡中国只要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可以成功了。谁知一开始战争就受到中国的强硬打击,一年不成功,二年受挫折,第三年已见失利,到了第四年更是绝望了。于是灭华幻梦,无法完成,反使得自己筋疲力竭。这是日寇所遇到的第一件大变化。
其二,欧战发生,使日寇囊括南洋,独霸远东的心事,不得不急迫起来,提前来执行,因为日寇对外侵略,向来是利用机会,求其不劳而获的。这次欧战发生,欧美各强国,都用力于西欧战事,对东方的注意与力量,大为减少,于是它便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千载一时,不可失之交臂了。这次欧战的发生,是日寇所遇到的第二件大变化。
是的,日寇的侵略计划和步骤,原是早已决定了的。但在侵华之中,遭受了打击,在欧战之中,又受了纷乱,于是迫于时势,自乱步骤,颇有些进退维谷之势。原定在侵华之后,再进而侵占南洋征服世界,可是欧战一发生,便不能不躐级跨进,侵华与南进,双管并行了。在对我作战的前二年,日寇还是相当的和各国敷衍,只单纯的作为对华问题,不敢有其他的行动以刺激各国的感情,但是到了前年和去年,日寇便不同了,“建立东亚新秩序”,进而为“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也在要求实现了。德意日三国的军事同盟明目张胆的订结了起来,他是显然以英美等国为敌,挂起了以武力攫取南洋的战牌了。
从前年以来,日寇南进政策,是在积极进行着,压迫战败国的法国,订立越倭条约,在越南驻兵,建立了三个飞机场;挑拨泰越关系,嗾使泰国攻越;并又强制调停,宰割两国,使他们做了它的附庸;派重兵屯驻海南岛,出发很多军船游弋于南洋各海面;派遣军事顾问团、经济视察团往越、泰、荷印各地活动;间谍和奸细更满布新加坡、菲律宾等军事地点。活动相当厉害,使得太平洋的战祸,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可日寇这一南进,虽然十分凶猛,但所引起的反应,也十分强大,中国苏联的牵制是既成事实,可暂置勿论,此外如:
第一,是英美澳的通力合作,决心抵抗。英美因着欧洲问题,在远东方面,对日原主张敷衍,可以相当让步的,但因日本的压迫太甚太急,英美便也下了武力抵抗的决心。如英国去年设立了远东军司令部,加强新加坡、香港、澳洲的军力。美国大规模的扩充军备,增加檀香山的驻军,决定在关岛设防,在菲律宾停驻了大量的海军和空军。英美澳三国洽商远东联防,并陆续撤退远东侨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日寇作巨大的牵制。
第二,南洋弱小民族的团结与觉悟,南洋的民族虽然力量不大,可是现在因着日寇的进攻,更加团结起来了。越南民族已经组织解放同盟,泰国虽然受着日寇的利用,但在种种压迫之下,近来也颇感到独立自主的必要,对日寇已有相当的戒惧,声明不加入“远东共荣圈”了,荷印始终是在抵抗日寇的侵略,甚至连日寇的经济谈判,费了一年的时期,至今还一无所成。
第三,在国际侵略集团,原是德国居于领导地位,日寇趁火打劫,是要得到他的允许的。南洋各地,虽然距德国很远,过去德国在这里,也没有重要的地位,但他和英国争夺霸权,是不仅于欧洲和非洲,最终的目的,是寄放在远东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上的。在面子上日寇和德国虽有东西侵略范围的划分,而实际上德国对于南洋这一块肥肉,也早在垂涎千丈之中。去年日寇侵夺越南部分地方,事先得到了德国的允许,便是一个证明。因此,虽然同是一帮的侵略朋友,而德国也并不是无条件地放心日寇南进的。
日寇决心要南进,而又无法解决许多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日寇焦急,痛苦,烦闷了。也因为这样使日寇内部发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不顾一切的孤注一掷,有的主张慎重稍缓进行,内内外外,产生许多矛盾。所以二年以来,日寇前口号虽然高,它的外交人物军部分子的说话虽然硬,面对于有实力的美国和英国,还是不敢立即冒犯。早已打算好了的海陆并进,攻取新加坡和荷印的计划,一时还是无法实现。
最近值得我们注意的事件是日寇的外相松冈洋右带着一批随员,前往欧洲去拜访希特勒、墨索里尼、里宾特罗甫、齐亚诺去了。松冈这一旅行的目的,我国报纸上有种种的推测。有的说是去观察德实力,看他们对于欧战是否有胜利的把握;有的说是去向德意要求解除日本对于三国同盟的义务,也有的说是去和德意加紧联系,商讨共同作战的办法。这些说法都有相当的理由,但仔细研究起来,却不一定完全中肯。因为第一种说法,去观察德意的实力,大部分是属于军事的范围,日本本来有军事人员驻在德意,应该有经常的调查报告,要不然也应该派遣参谋本部的人员前去。松冈对于军事是外行,要在很短时期的旅行中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说法,是要解除日本的义务,也很勉强。日寇对于三国同盟,原是在乘机渔利,没有认真尽义务的意思。而且它也是背盟毁约的老手,只要于他自己有利,怎么样都可以做得出来,决不会这样重视信用,慎重其事地派一位外相去求情改约。第三种说法为加紧三国的联系,比较得有理。但三国同盟订立以后,已经有着经常联系的机关,用不着以一个现任外相亲身往柏林,商量这些技术问题。
故而松冈前往柏林罗马的任务,过细研究起来,主要的怕是前去讨价还价,商量分配侵略赃物的吧!三国同盟的首领是德国,日寇的南进侵略,在某种范围内,是要须先求得德国的允许和谅解的,现在日本急于南进,企图侵占南洋各地,以便榨取资源来补救自己的困渴。可是德国所要求于日本的,并不是这样,他并不希望南洋各个肥沃土地完全落在日本手里,而是要求日本赶快去和英美作战。譬如强占越南,唆使泰越战争等等,都不是德国所喜欢的。因为法国已被德国所征服,所有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无异为德国所有,至少德国的看法是如此。现在日寇不向英美手中去抢肉,而专向德国手中来分肥,德国当然要不以为然。于是两国之间,便有着这个分赃的问题存在着。这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是共同侵略的先决问题,也是在侵略进程中所能发生的新纠纷的问题。因此在同盟订立以后,日本得派员再往柏林罗马晋见,而且要松冈这样的政治人物前去。至于技术合作,观察实力,还有对于苏联的探试等等,也可能为松冈一行的一部分任务,那些都是意料中的事。
由于松冈的柏林访问,我们可以看出日寇南进是势所必行,问题的重心,似乎是在他们轴心国间重分殖民地的方案如何决定的一点悬寄着的(问题)。假使松冈此行于所负的任务得到相当的解决,更假使德国在巴尔干方面的活动,在短时期内得到显著的胜利,日寇要冒险南进。到了那样的场合,对于我们中国将有怎样的影响呢?许多人以为日寇南进对于我们是很有利的。他们以为第一,日寇南进了,必然要分兵南向,会减少我国境内的军力,没法再向我们进攻,或者反会放弃一些被侵占的地方。第二,日寇和英美作战,必非英美之敌,将来英美打败了日本,我们也自然恢复了失地。可是这种看法,未免是过于乐观了。前面已经说过,日寇的侵略方针是企图先灭亡中国,再进而征服世界,是以中国为其侵略的主要对象了,它决不会因南进而放弃了对中国的进攻,倒反是进攻南洋是为着灭亡中国。其次日寇和英美作战固然可以分散或消灭日寇的力量,但这里我们要知道:第一,英美是否真有决心和日寇作战,是一个问题。第二,真的作战了,在太平洋方面英美是否能操必胜之权,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英美不能立即作战,而像对泰越一样让日寇暂时得点便宜,这对于我国是很大的不利。万一战争起来了,而英美不能获胜,那于我国的不利更是显著的。
在目前我们所最应该采取的方略,不是希望日寇南进会让我们取得便宜,而是要如何利用日寇南进的机会去对付日寇,使抗战求得最后胜利。这时候,我们如果存着侥幸或躲避心理让日寇去南进,我们自己姑且休息一下,观望一下,那么一方面懈怠了自己的志(气),消(灭)了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是增加了日寇南进的顺利。万一日寇是完成了它的南进任务,那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有些不堪设想的。但假如我们趁着日寇南进分散实力的机会,积极反攻,乘虚出击,在全国各战线上一致动作,全国上下一致奋起,那么击溃日军,收回失地的任务,便可在日寇的南进中完成,所以我们的利与不利,是在我们自己如何应付。我们要战胜日寇,应当是在日寇的南进中,而不是在他的南进以后,在目前懈怠或侥幸的心理,我们是万万不可怀抱的。
更具体的说吧,在目前日寇急于南进的时候,我们必须:
第一,集中全国的实力,把可用的人员都动员起来,把已经动员起来的人力都用在反攻日寇的战争上面去。
第二,是集中全国的物力,把一切游资存款都用在购买军火,促进生产的事业上去。把一切放置未用的资源物品都开发出来,全都用在反攻日寇的战争上面去。
现在全国各省正在进行劝募战时公债运动,陪都方面已经开始实行了。这战时公债,全是用在对日作战上的,我们就在这一件事上来尽力吧!有钱的尽自己的钱来购买公债,无钱的尽自己的力去奔走劝募,说服有钱的人购买公债。战时公债得以畅销,就是最现实的在日寇南进中打击日寇的一个积极的有效办法。
(文献选自《国民公报》1941年3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