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神之改造
卢作孚

1939年7月1日精神总动员国民月会 对交通部同人演讲

今天所讲者,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第五章,关于精神之改造。兹拟对于该章一项至五项,加以阐发。

(一)醉生梦死之生活必须改正。所谓醉生梦死之生活者,即指赌博饮酒种种不合理不正当之生活。此种生活,足使我人之兴趣集中,于是忘怀一切,甚至将一己之生命亦沉溺其中。余意醉生梦死之态度,非必须予以消灭,但必须改变其对象。如我人将从事于不正当生活之精神移之于我人之工作,我人之事业,以至于我人之国家社会种种问题上,则醉生梦死,忘怀一切,将一己之生命沉溺其间之态度,正为其兴趣集中、精神集中,达于最高度之表现。本人以为今日我人之兴趣,即在吾人之工作,工作之外,别无兴趣可言。故每人必须将集中于不正当生活之精神与态度,移转其方向,而求能醉生梦死于一己之工作,一己之事业,与国家社会种种问题之间。

(二)奋发蓬勃之朝气必须养成。奋发蓬勃之朝气,如何养成,一言以蔽之曰:“做”而已。不“做”决不会养成朝气。如“做”而未达于成功,稍遇挫折,即便放弃,亦不能养成奋发蓬勃之朝气。平常我人常见两种精神:(一)根本不做;(二)做虽做,但一遇困难,或遇有困难之可能时,便放弃不干。此两种精神,决不能培养奋发之朝气。此种朝气,必须有百折不回,不成功不止精神,方能培养成功。今日有许多新的发明,皆为成功之结果。然其在成功之前,不知已经几许失败。如当时一遇失败,即不再试验,今日决不能有发明。然当时之发明者不因失败而灰心,继续努力,及其成功,其发明之兴趣,更发蓬勃矣。又如我人走路,遇不能通行之处,更需研究如何得走通之法。如绝对无法通行时,即应立即变更方向继续进行。有这种继续不断之兴趣,强烈之要求及百折不回之努力,才能使奋发蓬勃之朝气培养成功。

(三)苟且偷生之习性必须革除。我人平常确有苟且偷生之习惯。中国所传美德有“安分守己”,“安土重迁”,“安居乐业”等等。无论何种地土,移居其间,便安居而不思迁移。视迁移为畏途,举室迁移,更无论矣。但在近代生活中,旅行实占重要地位。吾人“逃难”则至感痛苦,若视来至多山之西南为旅行,而不视为逃难,则此行实不啻为一件赏心乐事。但我人平日多习于苟安,则一切问题不至最后不想办法。须知近代世界,处处须事前准备。种种表面之行动,均为事前计划准备之结果。欧洲大战时,德国于七天之内即动员完毕。所以能如此者,因有事前之准备。但苟且偷生者,决不作事前之准备。须知要苟安,则时时可发生事变,永远不得安。不苟安者,时作缜密之计划,有事前之准备,反得长治久安。本人曾遇一船中管机器者,彼谓“平常胆子小,有事胆子大”。在平常开机器之前,处处细心检查,决不苟安,且胆子极小;一旦有事,则绝对要能应付困难,胆子要大。各人之生活亦应如此。平时处处细心,决不过一天算一天,能如是然后始能使个人以至国家社会有办法。但平日习于苟安偷生者,处处待最后始想办法,甚至最后尚不想办法,彼等宁作顺民苟安之人,甚至即作汉奸亦无不可。此种习性,必需根本革除。且此项与第二项实互为表里。有奋发蓬勃之朝气者决不苟且偷生,而习于苟且偷生者亦决不能奋发蓬勃。我人只须向前的做,百折不回的做,不顾困难,不避危险,有此种精神则不苟安偷生矣。

(四)自私自利之企图必须打破。在今天以前,中国坏人固不论,即所谓好人者,亦大有不妥处。我人所称之好人,往往即指不做坏事者之谓。不做坏事,亦即为己因。彼所求者,为一己成好人而已。不爱利而爱名,名即自身之名,中国不能要此种人。吾人做好人,必须使周围都好。只有兼善,没有独善。本人对自私自利有新的解释,以为狭义之自私自利,仅为求一己衣食住行欲望之满足。由此解释,则破衣足以御寒,粗食足以果腹。但今日之衣服必求华丽、食物必求珍馐者,盖因流俗所好,故争趋随之。由是相衍成风,而自私自利之欲望乃无满足之境。所以我人必须变更此种倾向,改为欣赏他人良好之行动及其对于国家社会之功绩,而对于自己的生活应尽量简省。

(五)纷歧错杂之思想必须纠正。抗战以来,整个国民之思想,已趋于一致。不过尚有少数人,尤其为年轻之人,好标奇立异,喜欢新奇思想。实则今日之中国人,其问题不在选择某种思想,而在能否思想一点耳。我人能思想,则不必选择思想,必能对中国之问题,作清楚之分析,故我人时时刻刻应有思想。善思想者,处处能见其思想之痕迹。然中国人做事,以公事论,往往成篇大文,而内容极不清楚。以做事论,亦少能将事之周围安排周密者,此为太少用思想之故。所以今后每人应练习其思想,使遇问题即能分析清楚,而求其适应之方法。

以上五点,应从我人生活根本加以纠正。国难当前,我人应以国家社会应做之事,作为我人之要求。交通部负有解决中国交通问题之责任,何者为我人之要求?整个国家之交通运输,通信之便利,为我人之要求及我人之责任。如将此种责任心提出,则刚才所谓苟安偷生等习惯自然消灭,而良好之精神,亦即于焉培养完成。

(文献选自《抗战与交通》,1939年第22期,第393—394页) eQkBl4k3KdCGSEnPmC9MkeXg3LDu0NlwzacFR7jmelauVDo1KfddEjrhbps4+B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