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的历史性实践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时,“世界历史”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理解这一变局并把握住它的根本趋势,我们尤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作为思想武器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真正深入到“世界历史”变局的本质之中。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学说那样,如此深刻而透彻地洞穿了现代世界的本质并将其带入到“历史科学”的掌握之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这种优越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方法,在于这种方法将本质性导回到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从而要求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状况展开具体化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探索。
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就必须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之中——这是一个尽管初步但却是绝对必要的环节。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诉诸“现实”,因而就以为文本、原则或原理等乃是无关紧要的和可以怠忽的,那么,这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须知“现实”并不是知觉能够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睁眼就能看到的;真正的“现实”,按黑格尔的说法,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是“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既然“现实”包含着本质和必然性,那么,把握“现实”就是一种很高的理论要求,就需要有理论高度上的原则或原理。所谓“经典文本”,就是最集中地体现原则或原理的文献。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锐利的分析工具,首先就必须通过经典文本的广泛阅读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或原理——舍此没有他途。我们正是为此目的而编选这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系列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绝不停留于抽象的原则或原理,也绝不意味着只是将抽象的原则或原理先验地强加给任何对象(外在反思)。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的基本方法最坚决地要求使原则或原理进入到全面的具体化之中。我们知道,黑格尔早就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一个哲学上的原则或原理,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一个原则或原理,它就已经是假的了。我们同样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将他的方法简要地概括为“从抽象到具体”;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这样的意义上,辩证法就意味着:普遍的东西要摆脱它的抽象性而经历特定的具体化。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来说,这样的具体化主要有两个向度,即社会的向度和历史的向度;而这就意味着:抽象普遍的东西必须经过中介——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特定的时代状况——来得到具体化。
举例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或原理乃是普遍的。但正如恩格斯所说,除非这样的原则或原理能够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状况被具体化,否则它就会沦为“恶劣的教条”,就会转变为“唯物史观的对立物”。而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状况得到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与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建立起本质联系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现代化乃是普遍的。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任何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都必然被卷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也就是说,现代化已成为每一个民族之普遍的历史性任务。但是,除非这样的普遍任务能够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状况被具体化,否则,它就没有现实性可言,它就会遭遇到巨大的挫折和严重的困境。而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状况得到具体化的现代化进程,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积极开启和现实展开。事实上,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才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开辟出立足于自身之上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在这样一种具体化的理论进程和实践进程中,就像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成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也必然要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这套解读系列之所以加上“当代解读与中国道路”的标识,就是试图积极地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提示这一方法从根本上来说的具体化承诺。毫无疑问,任何一种经典文本的解读,首先要求对原著的基本理解,要求掌握它的原则或原理。同样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还要求原则或原理的具体化——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状况而来的具体化。如果这个解读系列的尝试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阅读和理解经典作家的原著,那么,我们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如果这一尝试还能够使读者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牢记具体化的必要性并学会掌握它,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就会真正成为我们的研究指南和分析利器。凭借着这样的指南和利器,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道路的本质与必然性,而且能够更加积极地回应“世界历史”变局中正在出现的重大问题与严峻挑战。
我们由衷地感谢为这套解读系列付出辛勤劳动的诸多学者和整个出版社团队,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读者们能够从中得到思想理论上的有益启示和多重收获。
2023年冬初于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