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英国为中心,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伴随着产业革命而出现的机器大生产已经在西欧普及,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占据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整个地球的范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矿的发现,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使资本走出了它们的母国(西欧各国),出现在世界市场上。印度和中国沦落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原料生产国,也成为欧洲推销自己的工业制品的新市场。1851年伦敦首次召开了万国博览会,这预示着,资本的全球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历史进入到了一个资本的时代。
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消极因素和否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产业阶级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贫困和失业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厄运。资本主义开始爆发其特有的经济危机,且按照十年一次的周期不断地破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被不断地抛入到剧烈动荡的漩涡之中。同时,经济危机的每次爆发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激化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社会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从全球上看,亚细亚越来越成为西欧资本主义的附属国,中国和印度等国沦落为发达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亚细亚人民甚至遭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更为悲惨的命运。
总之,一方面,世界中出现了资本普遍化的趋势,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文明化趋势”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即生产力的发展与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危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厄运。这一切都是由资本所带来的,它反映了资本的本性和历史局限。那么,资本这一新生事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会有使整个世界“文明化”的魔力?同时为什么又具有非人化的魔力?人类历史将在资本的作用下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成为当时马克思思考的核心。这些思考凝结在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中。
如果说以斯密、李嘉图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反映,那么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其实也就等于“市民社会的解剖”
,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始于1844年。早在《巴黎手稿》中,他就预告自己要写一部批判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为此还留下了关于斯密、李嘉图和穆勒等人的笔记,通过异化劳动和交往异化概念的分析展开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真正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一生的主要工作,是在1848年以后。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侨居伦敦,大约从1850年开始系统地研读经济学著作,并做了十分广泛的笔记,内容不仅包括货币、信用制度、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等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还包括农学、技术学、技术史、人口论、殖民制度等。马克思本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描述这一工作: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
这一钻研就是七八年。由于预计到了欧洲即将爆发经济危机,从1857年夏天起,他决定将自己酝酿已久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予以实施,开始通宵达旦地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以极高的效率撰写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作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其题目是1939年第一次以德文原文发表时由编者加上去的
,从此它就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之名闻名于世。
《大纲》共由8个笔记本组成,即“M笔记本”和以罗马数字排序Ⅰ—Ⅶ的七个笔记本。“M笔记本”收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底)以及后来由马克思于1858年6月补充的《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
;第Ⅰ—Ⅶ个笔记本收录了《巴师夏和凯里》(写于1857年7月)和《大纲》(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其中第Ⅶ笔记本并不都属于《大纲》的内容,属于《大纲》的内容截止该笔记本的第64页。总计约五十个印张,三百四十几页手稿。在新MEGA
中《大纲》收录于第Ⅱ部门第1卷(1976年第1分册,1981年第2分册)当中,汉译本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和1998年出版的第30卷和第31卷当中。
从结构上看,《大纲》主要由《〈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货币章”和“资本章”三个部分组成。《导言》并非仅仅是《大纲》的序言,而是马克思构想的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换句话说,它还是后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及《资本论》的序言。如果暂且不考虑《导言》,《大纲》的主要内容实际上由探讨“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货币章”和探讨“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章”组成。
《大纲》作为马克思最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其内容相当于该计划中的“资本一般(das Kapital im allgemeinen)”部分。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作计划,马克思在写作《大纲》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动,但是,综合他的草稿以及他与别人的通信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还原他当时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初始计划:这一计划由六个部分组成:
Ⅰ资本;
Ⅱ土地所有制;
Ⅲ雇佣劳动;
Ⅳ国家;
Ⅴ国际贸易;
Ⅵ世界市场。
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将从“资本”开始到“世界市场”结束,其核心是前三部分即“Ⅰ资本、Ⅱ土地所有制、Ⅲ雇佣劳动”。如果说这三部分属于“资本”本来的议题的话,那后半部分即“Ⅳ国家、Ⅴ国际贸易、Ⅵ世界市场”则属于“资本”的延伸领域。这一安排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伦理篇”相仿。在“伦理篇”中,黑格尔是按照“市民社会→国家(国内法)→国际法→世界历史”的顺序来展开的。
《大纲》写作过程中的资本写作计划
关于“资本一般”部分,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其构想也曾发生过一定的变化。在《大纲》写作之初,马克思曾准备采取“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这样的三位一体计划(参见《〈大纲〉写作过程中关于资本的写作计划》表),不过这一计划并没有实施下去。后来,这里的“一般性”直接发展成“资本一般”。到《大纲》写作结束时,马克思给出的“资本一般”的具体规定已经不同于开始时的计划,而改为如下:
(a)资本一般:
(1)资本的生产过程;
(2)资本的流通过程;
(3)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
(b)竞争。
(c)信用。
(d)股份资本。
这与后来的《资本论》的结构,即“(1)资本的生产过程;(2)资本的流通过程;(3)资本的总过程;(4)剩余价值学说史”颇为相似。对此,马克思早在《1858年3月11日给斐·拉萨尔的信》《1858年4月2日给恩格斯的信》,以及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都有过描述
,这里就不赘述了。
《大纲》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之所以没有发表,并不是因为经费等出版条件的限制,而是因为他写作这部草稿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
。1858年6月,为了将《大纲》的内容纳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计划,他对《大纲》的草稿进行了分类,并制作了《七个笔记本的索引》,以便日后使用。当时马克思决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分为六大分册,其中论述资本的一册又分为四篇,第一篇亦即第一分册包括(1)价值、(2)货币和(3)资本一般。《七个笔记本的索引》所反映的是这一分册的内容,或者说是这一分册付印稿的提纲。1859年,马克思将《大纲》的一部分修改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个第一分册仅包括相当于“资本一般”序言部分的“商品”和“货币”两章,而不包括关于“资本”的第三章。之所以不包括第三章,除了篇幅限制等原因以外,还出于政治策略上的考虑,即“真正的战斗正是从第三章开始,我认为一开始就使人感到害怕是不明智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准备让它单独成册,即要将“资本”这一章放在接下来出版的第二分册中。为此,从1859年2月起,马克思又制作了《资本章计划草稿》《引文笔记索引》和《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等,以备第二分册使用。后来这个第二分册搁浅,《索引》和《提要》成了马克思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重要材料。这就是著名的23册《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新MEGA编者把它命名为《1861—1863年草稿》。1862年12月28日,马克思在给库格尔曼的信中,提出要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改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63年起,马克思开始了这一新计划,撰写《资本论》草稿直至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