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摄影心理学的思想由来

《心声》创办于1918年,许士骐在《心声》(1923年第1卷第4期)发表的《摄影与绘画》中曾提到:“溯自摄影术输入吾国近百年矣,其间技术之进境渐推陈出新矣。然究其速率,殊未见与欧美并驾齐驱者,何哉?吾得一言以蔽之,曰:无唯美的观摩以促其进步、无写真之展览以较其短长、乏文字之发刊以穷究其学理,有以至之。”

迄今,能够从内涵、意境、创意超越欧美的中国作品也有,但凤毛麟角,不仅因为当下的浮躁之风与追名求利,更多的还是作者不专心,在创作时思维太固定,其作品几乎没有多少生命力,也不耐看。人物摄影中,作者都去注重时尚和唯美,却忽视了对被摄者内心世界的唤起,其作品就缺乏对人物灵魂的表现。风光摄影也如此,风光摄影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纪实拍摄,而当下在中国的风光摄影中,几种模式化的拍摄与命名已经深深地被刻在大部分创作者的脑海里,每次拍摄与命名都很难摆脱其模式与束缚。创意摄影和新闻摄影就更是如此,如今大部分人疲于工作挣钱,很难有真正心静的时候,偶尔做到了心静也只是一晌的奢侈,而创意作品、精品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心灵洗礼与大脑放空,这些因素导致在我国更多的是出一些摄影的优秀匠人,其作品几乎千篇一律,而非真正的国际大师。

摄影术和心理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几乎可以和我们的任何生活与工作相结合,而这种结合有个有意思的规律,结合中,摄影是前缀,后面“+”什么几乎都可以,即“摄影+XXX”,例如生活艺术照、舞台艺术照、工作照、成功人士照、产品照、网络商品照、旅游照、运动照等。心理学同样如此,与太多的领域都可以结合,与摄影是前缀正好相反,心理学是后缀,只要在心理学前面“+”上任何领域,几乎都是可以存在的,即“XXX+心理学”,例如旅游心理学、销售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包括近年来市面上还出现的厚黑学、洗脑术、微表情心理学、微动作心理学等。心理学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其实经常都在不自觉的时候发生,例如摄影师与被摄者,两者都有上佳的表现,那么作品就算是成功了。了解被摄者的习性对摄影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使用“被摄者”,是因为被摄者不仅是人物,也可能是动物、植物,或者景物、静物。只有摄影师对被摄者熟悉后才能较快较容易地捕捉到那些精彩的画面,尤其在人像摄影中,才能更好地捕捉到人物的代表性瞬间,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灵魂。

目前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学科或理论对摄影心理学进行分类、总结、概括。因此笔者在这里用一本专著尝试着对摄影与心理学进行一次开拓性的探索。

《童年的记忆》 摄影:王美木

《摄影心理学》是我从2013年就开始设想的,至今暂时没发现有摄影心理学这样的提法。近几年太多的艺术领域已经走向跨学科融合发展,而摄影与心理学几乎是零起步,虽然能够参考的资料书籍很少,但依然能从很多摄影类书籍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中去提炼、学习、融合。 ArihBCuu2Cnic4j8BpIukD3qIA39QP8hvnYPKQ1AaCy6yDcQcDmSvG3Y1Bqsxy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