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心理学本来是两个部分,摄影和心理学。心理学早于摄影术,而心理学的运用比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更早,先秦时期的仪式图腾就是心理学的一种运用,秦汉以来帝王统治国家一直都无形地运用了心理学,比如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再到后来国外有本著作《乌合之众》,就理论化、系统化地谈到了群体心理,直到弗洛伊德、荣格时代,心理学作为一种临床医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诞生了。几乎在同一时期,1827年世界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又名《窗外》)诞生,十年后的1837年摄影术诞生,直到现在的短视频、丰富的综艺娱乐节目、电影、电视剧,摄影术在飞速地发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1826年的一天,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了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薰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尼埃普斯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
《窗外景色》(1826年) 摄影:[法]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
这张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
任何学科的发展史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原点。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购买了法国美术家和化学家达盖尔的发明专利银版照相法,并将其公之于众,从而宣告这一天为摄影术诞生日。
之后,摄影术进入了发展时期。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安装胶卷的方箱照相机,对摄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4年,法国鲁米埃兄弟发明出真正的彩色底片。
1913年,德国蔡司显微镜厂的巴纳克研制出使用35mm胶片的“135”照相机。
1925年,德国莱茨公司改进了巴纳克照相机,生产出采用埃尔玛镜头的平视取景的“135”照相机,命名为“徕卡I型”,它便于携带和抓拍,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和摄影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1930年,美国柯达公司、德国阿克法公司,相继研究出方便使用的彩色胶片,让彩色摄影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1948年,德国生产出第一台五棱镜单镜头反光“135”照相机——康太克斯S型照相机。同年,瑞典生产出可更换镜头和片盒的“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苏相机。
1959年,阿克发公司生产出具有自动曝光(AE)功能的照相机——奥普蒂马照相机。
20世纪7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一次彩色摄影展,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机构的承认,确立了彩色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出用磁盘记录影像的静态视频照相机——马维卡(Mavica)照相机,把光信号转变成模拟的电信号记录在软磁盘上,为数字影像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1995年,柯达公司推出623万像素(2036×3060)的柯达DCS460型数字照相机,将CCD的影像信号变为数字信号记录在磁盘上,该照相机使用尼康F90照相机的机身和镜头。数字照相机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进入照相机领域。
2003年后,数码摄影开始流行,直至2008年,数码摄影时代正式到来,2010年后,数码摄影进入了飞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此后,摄影就很少使用胶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