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重庆是中国诗歌的重镇。重庆诗歌的魅力源于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里,诗歌的创作氛围热情活跃,从主城到区县、从机关到企业、从园区到校园、从社区到乡村,都有大批专注于诗歌创作的写作者。在这片土地上,诗歌成为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重庆诗歌的风格独具特色,既包含了传统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气息;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展现出诗歌的多元风貌。诗人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用诗意的方式诠释世界,他们关注社会现象、自然景观、人间百态,以诗歌为载体,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四十多年来,重庆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的诗人比比皆是。其中,30年代的诗人有梁上泉、吕进、冉庄等;40、50年代的诗人有李钢、傅天琳、培贵、华万里、柏桦、王明凯、梁平、王顺彬、谭明、吴海歌等;60、70年代的诗人有李元胜、张枣、李亚伟、冉冉、赵野、付维、尚仲敏、蔡利华、燕晓冬、何房子、菲可、邱正伦、董继平、宋炜、虹影、刘太亨、张于、马联、吴岩松、吴向阳、欧阳斌、胡万俊、冉仲景、大窗、王老莽、金铃子、唐力、张远伦、陈家坪、李海洲、刘清泉、泥文、梅依然、蒋燕、宇舒、白月、阿雅、红线女、海烟、安西、姚彬、朱传富、吴定飞、倪金才、张守刚、徐庶、胡云昌、冯茜等;80、90年代的诗人有梅花落、韩甫、王言他、滕芳、又见伊人、杨康、刘东灵、南木子、谭词发、余真、杨不寒、程渝、康承佳、伯竑桥、侯乃琦、隆玲琼、李锦城、黄明洋、钟雪、王渝、游麒麟、曾庆等。自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重庆诗歌创作呈现出老中青三代同堂的繁荣景象。
自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重庆诗歌创作队伍有了一定的发展,其特点是关注老诗人、巩固中间层、扶持新诗人。老诗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底蕴;中年诗人作为创作的主力军,他们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审美情趣,深入人心;青年诗人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诗歌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青年诗人的崛起体现了重庆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他们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品风格各异,既有现代都市的气息,也有对传统诗歌的传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使得重庆诗歌创作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
这种抓两头稳中间的扁担模式,有三个好处:一是重视老诗人,把他们认作诗歌富矿、诗歌酵母、诗歌轴心,让中青年诗人在他们身上得到诗意的启发、吸收和传播的光亮。而中间层,如同一座诗歌大山的山腰,它厚重、坚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力量。如果说把老诗人喻为山顶,新诗人也就是山脚,不容置疑,新诗人是诗歌的未来,重庆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依靠他们。壮大和发展新诗人的队伍,重庆诗歌才会继续欣欣向荣。
近年来,重庆诗歌活动丰富多样,如诗歌采风、诗歌朗诵、征文比赛、诗歌研讨会、新书发布等。这些活动旨在推动诗歌创作,发掘更多优秀的诗人,促进诗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强诗歌的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诗歌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诗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大城市大农村相结合的区域特色。区县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板块。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诗歌创委会的工作重心放在指导和参与区县诗歌各项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1年至2024年,重庆奉节连续举办了第五至第八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分别以“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长江之歌·诗盛三峡”为主题。诗歌节分别举办了文艺晚会、诗词大赛、学术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以诗为媒、以文会友,向海内外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全景呈现奉节的诗意山水和人文风情,进一步擦亮“中华诗城”金字招牌。其中,2022年第六届诗歌节开幕式上,启动了长江三峡(重庆段)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开启激活长江文化资源,阐发长江文化精神内涵的新篇章。在该届诗歌节开幕式晚会上,“诗词起源”“唐诗盛世”“词曲芳韵”“近代文采”“共和新韵”五个篇章通过诗舞融合、古今对话的形式,融入了更多新创意、新元素、新内容,把“古”的元素融合到现代声光电中,打通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诗歌多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多时空地呈现奉节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与时俱进的“诗城”新风貌。
2023年6月和11月,诗歌创委会联合渝中区文化旅游委开展“寻迹母城记忆,共话渝中变迁”2023年作家采风春季和秋季活动。20多位诗人走进渝中,探寻母城记忆,感受渝中变迁,积累创作素材,建言文旅发展。采风团实地走访了通远门城墙公园、鼓楼巷、山城巷、贰厂文创园、鹅岭、半山崖线、十八梯等,并创作出反映渝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火热的现实生活的隽永诗篇。
诗歌横向互动,加强区域联合,既能找到自身差距,又能借鉴其他地区诗歌发展的经验。市作协五代会以来,加强了周边省市的合作,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诗歌的精神力量。
2021年12月7日,诗歌创委会联合“少数花园”,举办了少数花园冬日诗会。来自重庆、四川、贵州的40多位诗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四川诗人方阵由梁平、尚仲敏领衔;贵州诗人方阵由李寂荡、陈润生领衔;重庆诗人李元胜、王顺彬、唐力、张远伦、金铃子、何房子、吴向阳、白月、刘清泉等参加了活动。冬日诗会分为诗歌朗诵活动与名刊主编的对话活动,在朗诵活动中,众多诗人纷纷登场朗诵诗歌;在对话中,主编们分享了他们的办刊理念、文学审美以及对当下文学现状的思考。自此,川渝等地诗人不断互动合作,青年诗人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成为当代诗歌的新生力量。
诗歌行走田园、走入社区、走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是开展诗歌活动的重点。
2022年1月,诗歌创委会与永川区作协、《大风》杂志联合举办“诗歌行走田园”活动。组织市内30多名诗人赴永川黄瓜山采风,书写出梨花般洁白的诗篇,抒发了诗人们对美丽乡村的赞美之情。2022年4月,联合市文学艺术作品表演协会,在江北区五宝镇举办了乡村振兴诗歌采风活动。组织40多名诗人深入五宝镇田边地角、院落社区采风,诗人们写了大量的乡村振兴作品。当地的农民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五宝镇文化广场同台朗诵诗歌作品,让诗歌真正走进了乡村,贴近了普通民众。2022年6月,与两江新区寸滩保税港公司联合举办了“诗歌走进园区”采风活动,园区本土诗人和市内30多名诗人参加了活动。诗人们深入寸滩港、保税区、贸易加工区、国际物流交易区等采风,写出的作品收录进开发园区诗歌专辑,讴歌了新重庆开放高地的建设成就。
积极探索与其他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如短视频、音乐、舞蹈、朗诵、绘画等形式,为诗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2023年1月,诗歌创委会联合市作协文学成果转化委员会在江津区大地艺术馆举办了重庆首个诗人春晚。本次活动源起于100位重庆诗人以诗歌朗诵形式代言最美重庆,参与拍摄“重庆派诗人团”百集系列短视频。系列短视频从5月23日在渝中区山城巷开机以来,导演组先后对100位重庆诗人进行拍摄。百集系列短视频从2023年8月12日开始播出,至2023年12月17日落下帷幕。100位诗人,100首诗歌,100次朗诵,100个场景,100个视频,100次发布……在重庆、在成都、在全国诗歌界,掀起了一波诗话热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强化诗歌阵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各种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重庆诗歌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诗刊》《银河系》《几江诗刊》《大风》等都是专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刊物,通过各具特色的栏目,重点展示重庆有影响力的诗人作品,大力发掘诗歌新人,推动重庆诗歌的交流与发展;同时各刊物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扩大其影响力和互动性。各刊物不但在重庆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也吸引了国内外诗人和读者的关注,成为了推广诗歌文化的重要平台。
《大足文艺》《两江文艺》《垫江文艺》《酉水》《大巴山文艺》《秀》等区县文艺杂志,也开辟了重要的诗歌栏目,这些阵地为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空间,为重庆诗歌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作协诗歌创委会联合文学成果转化委员会,积极在中学和大学校园创办诗歌创作基地。市八中和市科技人文学院的诗歌创作基地从2021年至今,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市内著名诗人到学校举办诗歌讲座会、改稿会、分享会、朗诵会。诗歌创作基地常年有诗人辅导、有学生轮流参与诗歌活动。真正让诗歌走进校园,培养了诗歌新生力量。
诗歌创委会联合文学成果转化委员会和垫江县作协在垫江县新民镇创建诗歌创作基地。组织委派诗人蹲点进行一对一诗歌创作辅导,参加学习的农民诗人数量猛增,质量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诗歌走进乡村的目的。
诗歌创委会联合渝北区作协,从2021年至今,每年在渝北区组织诗歌高研班。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参与高研班学习活动,以著名老诗人华万里主讲,每期学员结业时的作品均在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
组织著名诗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诗歌讲座,培养新一代对诗歌的热爱。诗歌创委会联合渝北区和南川区作协举办诗歌创作论坛。创委会主任王顺彬授课、改稿,参与学员最小的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为扶持有才华、有潜力的重庆青年诗人,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和潜能,赓续重庆作为中国诗歌重镇的荣光,2022年、2024年,开展两届“重庆诗刊青年诗歌奖”评选活动,各评出2个主奖、3个新锐奖、5个提名奖,共有20名青年诗人先后获得各级奖项。这些奖项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重庆青年诗歌创作力量的整体展示,在重庆诗坛反响热烈,广受好评。
“重庆诗刊青年诗歌奖”不仅为获奖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为重庆诗歌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重庆青年诗人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为重庆诗歌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诗歌创作活力充沛,重庆诗人积极投身创作,近几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歌作品,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2021年8月,李元胜诗集《不确定的我》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2018年至2020年原创诗歌的精选本。2023年5月,李元胜诗集《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李元胜40年诗歌精选》出版,同年9月诗集入选“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书单,诗人代表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传诵度极高,使之成为引人注目的诗家;事实上,诗人令人惊艳的诗作绝不止于此,该诗集精选了他40年来创作的200余首诗歌,作为其创作生涯的一个总结。诗人的魅力之一在于,他仿佛一位体察入微的灵魂捕手,善于捕捉日常和人们内心深处最细小的波动,然后用或明朗或隐晦的意象,将之逐一展示。此外,2024年6月,李元胜诗集《渡过自己的海底》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作者近三年来128首新作,以诗歌跟过往握手言和,向着人生的旷野轻装前行。
2021年12月,冉冉诗集《望地书》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共收录诗人近年创作的诗歌作品33首。冉冉作为一名土家族诗人,同时拥有汉语和土家语两种母语语素的语言运用能力,两种语言在冉冉的诗歌中呈现一种交融,其词汇更显得丰富、更有韵味和蕴含,就像评论家所说:“其诗意发酵的过程就有了双语基因的碰撞与融和,其诗歌意蕴丰富而绵长,语言凸显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厚重,加之诗人自身的诗歌语言感知天赋和自我修行的自觉约束,早已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雅逸清丽的语言个性。”冉冉的诗歌,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主题上看,冉冉的诗歌创作以强烈的主题意识和自我重塑精神,从地域、民族、性别等多个维度纵深地拓展了诗歌空间的主题内涵,表现出自觉而鲜明的空间意识,这些维度是冉冉的诗歌创作所独有的。冉冉的诗歌语言沉静、内敛、温润、练达、简约,直抵内心情感。其中第1辑和第5辑为独立的两首长诗,分别为《大江去》和《群山与回响》,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气魄,超于普通诗人的精神内涵和诗歌节奏、生命体悟的控制力,非常大气,是兼顾音乐美、建筑美的史诗性作品。《大江去》刊发于《诗刊》2022年1月上半月刊,广受好评,作者凭借独特的生命体悟、深沉的宇宙意识与文化思索,以丰富的意(物)象建构亦真亦幻的诗境,使作品呈现出宏大而不失细腻的美学品格。
2021年7月,张远伦诗集《白壁》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以城市题材为主的诗歌结集;诗集《和长江聊天》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1年卷”,2021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诗集以长江为吟咏对象,书写长江之滨的人们的心灵图景和生活场景;诗集《镇居者说》入选诗刊社“新时代诗库”,2024年3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小镇”为主题的诗集,诗歌叙写了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温暖、幸福和坚韧,重点呈现的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情风物,以及小镇人物的劳动之美。总体上,诗人以一以贯之的“日常的神性”为美学引领,在此时此刻中发现诗意,进而实现了肉身、精神、灵魂的超拔,诗歌呈现出干净、澄明、透彻、深邃。2022年11月,诗集《白壁》获得首届谢灵运诗歌奖优秀诗人奖,授奖词写道:“张远伦的创作,在日常细节的象征性、万物的精神性和命运寓言化的特征愈发显豁。他的诗集《白壁》在习焉不察的生存细部中发现了繁复的精神云图,在个人性、现实感和时代境遇的深度对话中折射出更具普遍性和共情力量的诗性空间。张远伦的写作既是审慎的又是开放的,更为可贵的是个人经验和及时性感受能够提升为现实经验和历史经验,在历史、个体和现实三个维度上镌刻了不可替代的个人精神史。”
2021年12月,金铃子诗集《例外》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五卷,第一卷“兽影”,第二卷“人面”,第三卷“凤兮”,第四卷“落木”,第五卷“本象”。诗人金铃子以其哲学家般的敏锐洞察力、艺术家般的语言表达,写出了或细腻或决绝的诗句。该诗集收录的诗作意象多变,结构丰富,长短诗节奏分明,长诗如疾风骤雨,裹挟一切;短诗则寥寥几行,简洁明快,直击人心。她对人在当下困境的表达因一种行吟的风格而显得格外瞩目,有深入骨头的痛感,更有举重若轻的云聚云散的飘忽。这种重与轻的对人生的复杂寄寓在她的诗中奇妙地彼此抬举,形成了金铃子独立而独特的诗歌美学。由微而著,由小见大,由个体生命体验的特殊性而抵达生命意识的普遍性,金铃子的诗歌写作在更高的维度上保证了女性写作的尊严和活力。
2021年12月,唐力诗集《大地之马》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大地之马》的诗歌,在对自然、环境、历史、现实、时间、生活的诗意呈现和追索中,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对生命的价值、生存的价值加以揭示和追问,并表现出高远的精神追求。诗作意象新颖、情感深沉、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作品厚重、开阔、深邃、简洁,以沉思抵达生命的本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23年10月,《大地之马》获得了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南充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嘉陵江文学奖·诗歌奖”主奖。授奖词评价道:“《大地之马》对汉语新诗的词语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其诗歌语言精练且有力,富有爆发力。敏锐的洞察力又使得他的比喻往往奇巧,如刀锋般准确地击中事物的本质。”2023年9月2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闭幕式上,唐力创作的诗歌《大地之上》《祖国奏鸣曲》作为开场和压轴诗歌朗诵,引起热烈的反响。
2022年1月,谭明诗集《闪电与根须》获第九届重庆文学奖。授奖词评价说:“谭明的诗集《闪电与根须》,以乌江和长江为产生灵感的不竭之源,潜心构建起诗人诗歌美学系统,表达了对万物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见解,性情崭露,才情饱满,意象缤纷。作品以精练的短制,展示出大气沉稳的风格。那些隐现着忧患意识的诗句和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篇章,使整部诗集显现出厚重的质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2022年5月,隆玲琼出版诗集《你住几支路》。收录了诗人隆玲琼近年创作的诗歌近160首,分为“高处的湖与低处的霜”“你住几支路”“缺角与修补”三辑。第一辑大部分作品创作于2019年至2020年,以小叙事方式讲述作者的经验。在第二、第三两辑中,作者以自身生活为蓝本,多镜头取景,打开更宽阔的时代景深,完成了以自我饰演众生的当下女性多面塑造。在她活泼的直觉查探下,既有哲学内视的“我之追问”,也有生命溯源的神秘追踪,彰显出灵性写作者的书写特质。《你住几支路》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重庆市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项目。
2023年6月,杨不寒诗集《醉酒的司娘子》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诗人杨不寒的一部诗集,精选其2019年以来的新诗作品百余首,全书共分为四个小辑:“纸上锦瑟”“草木诗学”“红尘有奇”和“今古传奇”。杨不寒虽然是一位青年诗人,但已经形成了他独特的诗学趣味和写作风格。他嗜爱古典的情怀和意象,试图在写作中联通古典的韵致与现代人的情思,其诗歌婉约深密,语言典丽。在延续古典诗歌趣味的同时,杨不寒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沛的情感、细腻的感受,融会在古雅幽深的语言境界之中,体现了一位青年诗人不流于俗的艺术追求。
2023年12月,冯茜诗集《星空下的冰达坂》出版。该诗集收录诗人发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野草》《西部》等报刊上关于新疆题材的诗作一百余首。诗人行游天山南北,写出了这些具有浓郁边地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诗歌。诗人选取了具有新疆标识的人事物和风景,写出了天山的地理性格。诗集呈现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符号,给人带来了苍凉、纯净的气息,个性化的素材决定了这组诗辽阔而唯美的风格。冯茜的组诗《火焰的女儿》,获得诗刊社主办的首届李季诗歌奖。这组诗歌发在《诗刊》下半月刊2022年8月号。诗歌从日常的感受中获得诗意,调动各种感官,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生活中的场景,显示了诗人敏锐的感知力。诗人在语言修辞上有明显的创新,体现了诗人的创造力。
2023年12月,吴定飞诗集《村庄纪》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定飞曾被评为“诗中国”首届十佳网络诗人,获得“诗歌里的城”全国微诗歌大赛一等奖。诗集分为“马说”“蚂蚁歌”“中年书”“村庄纪”四辑。这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刻反思和独特表达方式的诗集,它不仅是对诗人个人经历的记录,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深入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村庄世界。
2024年9月,王明凯诗集《流淌的时光》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他近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选集,该书分为“节气歌”“时光谣”“流浪曲”和“咏叹调”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诗人始终坚守诗歌的品质,尊重自己的内心,透过朴实而机智的文字,写出内在的心路历程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人生之思、时间之叹和生命之悟。诗集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认知,对流淌时光的怀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
2024年12月,李海洲诗集《明月陪》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卷,收录李海洲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并附有两篇评论文章。他的诗作以唯美高贵、哲学语境、想象力奇诡、诗质高雅而著称,在题材的开拓、语言的表现手法、文本创作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一些作品虚与实、雅与俗、温柔与“粗暴”、传统与现代、庸常与精致等元素融汇锻打在一起,在诗行间形成妙趣;时而从容,时而紧致,冷静克制的笔调和奇特诡异的想象力,奇妙地融合在语言之中。
此外,越来越多的重庆诗人,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中国作家》《当代》《山花》《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北京文学》等国家级、省市各级综合刊物、专业刊物发表作品,成为各个刊物重点推出的作者。
综上所述,重庆诗歌队伍、诗歌活动、阵地建设、重点作品及获奖情况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挖掘地域特色:深入挖掘重庆地域文化特色,以诗歌为载体,展现山水之城的风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诗歌品牌。
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诗歌界的交流合作,促进诗歌创作、研究和传播的互动发展。如举办重庆国际诗歌节,邀请国际著名诗人参与,推动重庆诗歌走向世界。
扶持青年诗人:继续加大对青年诗人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诗歌创作培训班、设立青年诗人创作基金等方式,助力青年诗人成长。
创新推广方式:探索更多诗歌传播方式,如诗歌电影、诗歌动画等,拓宽诗歌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感受诗歌之美。
强化诗歌评论和研究:加强诗歌评论和研究工作,推动诗歌理论建设,为诗歌创作提供有力支撑。
回顾过去,我们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中国诗歌在发展,重庆诗歌在向前。新时期给予诗歌新的意义,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重庆的文学工作者,必须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为推动我市诗歌事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书写新时代新重庆诗歌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