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因此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在这里,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是什么关系?首先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经济建设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理论,也就不可能产生中国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初实践说起。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砸烂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理论,代表作品有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
毛泽东是这样总结的,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就说明,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讲过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印度和南非通过和平请愿争取到了福利,这种方式西方国家非常欣赏,因为他们全盘接受了原来的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企图用殖民者的国家机器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个历史命题。第二个命题,就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只有完成这两大作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才能沿着历史正确的方向行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都实行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一化三改”的短暂过渡时期既是中国工业化的实践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总结,蕴含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命题。
邓小平最早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当然,生产力是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核心标志。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有不少共同特征,如工业化、农业人口向工业的转移,城镇化、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中国的经济建设规律中有很多是独特的。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区别。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它的目标是将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中心,资本收益最大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其次,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同。西方经济学也讲政府干预,但两者的干预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政府是经济发展规划的设计者,也是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者,此外,我们还有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与西方经济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如果不讲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
再次,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的不同。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很漫长,经过了250年。中国式现代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快速工业化,一个是抓住机遇迅速迈向信息化。新中国前三十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完成工业化以后,生产力发展向何处去?这也是一个世界之问。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后工业化社会,这是比较重大又具体的问题。这方面经济学界过去有过解释,我就不再重复了。
同时,中国抓住机遇迈向信息化时代。在21世纪初,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以信息化迈向现代化,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走在了世界信息化的前列,很多重要指标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发达国家。当然,总体上还有很多弱项。
接着是“四化同步,并联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们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单纯追求GDP,但我们也有GDP指标,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经济总量要翻一番,可以理解为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这个指标只是参考借鉴,并不是完全照搬。全世界人口超过五千万、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的国家,在2020年仅有七个,韩国位列其中,因此韩国人现在感到非常骄傲。
关于现代化的模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这是对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中国不能走单纯追求价值增殖、依赖虚拟经济和资本暴富的发展道路,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代化不仅仅涉及生产力,还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国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制度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体系中,首先是五大根本制度,一个基本制度,还有若干重要制度。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整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面貌,但很遗憾的是,经济学界对这方面研究得太少。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发展。在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础上,国家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完整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发展,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认识的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