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都在讨论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问题,都在谈中国经济学的建设问题。我今天的题目是讲中国经济学如何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它植根于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经济规律,指导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堪称世界奇迹,指导产生这个经济奇迹的经济学理论,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经济学。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经济学在发展阶段、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论进展。
中国经济学的范围有多宽?马克思当时创立其政治经济学时有6册计划,包括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可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资本论》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6册计划的第1册。这意味着不能把《资本论》看作是其经济学的全部。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需求,中国经济学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学,不能只是提供经济制度分析的理论,同时还要提供经济运行发展的理论,以及开放经济学理论。我们自己也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感觉政治经济学的市场越来越窄,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还只是局限于《资本论》的范围,没有把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经济开放等方面很好地纳入到我们的中国经济学体系中来。
刚才专门讲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化成果,为中国经济学的各个学科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发挥其在中国经济学各个学科中的基础作用,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与一般的经济学不同,中国经济学注重的是经济规律分析。经济学要能准确解释世界,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提供按经济规律改造世界的理论,当前就是要提供按经济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理论。
我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涉及五个维度。
一是经济制度分析。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这实际上是我们研究经济制度的一个目标,其内容既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又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是经济运行分析。它既是微观分析,又是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是要注重经济效率和效益,涉及资源配置的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效益的比较。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三是经济发展分析。即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据,关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外经济分析即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开放发展的研究。
四是发展动力分析。除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产生的制度动力,还涉及市场经济活力、内需的拉动力和创新的驱动力。
五是经济安全分析。过去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并没有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当前国家对经济安全尤为重视,我们的经济学分析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规避经济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国际风险。
这就是我认为我们中国经济学要研究的五大问题。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问题导向。而现在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中存在模型导向、数据导向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需求,中国经济学研究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复杂又艰巨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供给。以问题导向研究现实的中国经济,不仅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回到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中的问题很多,作为导向的问题只能是国之大者。现阶段的经济学研究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学家担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重任。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像我们在东北开这个会,我们就要关注东北振兴问题。
中国经济学要回答人民之问。
中国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经济学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成为发展的重点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解决绝对贫困的现象,现代化新征程是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发展中大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经阶段。我们怎么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这是人民之问。我们还需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尤其需要根据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好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要回答时代之问。
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回答好时代之问。什么是时代之问?其中一项就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后面临的新问题。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这个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挑战性,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颠覆性。我们要回答时代之问,就应该关注数字经济对我们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原来都在讲市场,现在都是平台,是平台代替了市场,平台对我们的交易活动会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经济学要回答世界之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行。最前沿的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尤其是当中国的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时,就会遇到发达国家断供、卡脖子等阻碍。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以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发达国家的围堵和遏制,占领科技和产业的世界制高点。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包括创新要素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升级,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不是建立在原来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而是需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经济的比较优势。原来是劳动力便宜和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现在不是了,现在强调的是世界人才的比较优势,必须在创新高地上来形成。要由政策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关于制度型开放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要回答的重要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经济是发展的、包容的、与时俱进的。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学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必然会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因此我提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关键词,一是理论创新,二是问题导向,三是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