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逾僭……旧制,庶人服白,今请流外官及贡举人、庶人通许服皂。
——脱脱、阿鲁图《宋史·舆服志》
书接前文,上一小节中说到宋太祖吹了股俭朴风,给大宋王朝上上下下打了个样,我们再来看看宋太祖吹了这股俭朴风之后,大宋上下在服饰上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与之前所有的朝代一样,宋朝初期的服饰体现的是严格的上下尊卑等级,说浅显一点就是,在什么阶层的人,就必须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穿错了那就是僭越,贵贱尊卑不分,是要治罪的。
首先来看官服,《宋史·舆服志》如是记载:
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以上官员服饰之定制,后来在太宗、真宗、仁宗等朝略有改动,但大体未变,比如元丰元年(1078年)是“去青不用,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绯,皆象笏、佩鱼(注:鱼袋,又称鱼符,以职位高下,分别用金或银饰为鱼形,刻有官员姓名、职务,由于放在袋里,系于腰带之上,故称鱼袋),九品以上则服绿,笏以木。武臣、内侍皆服紫……”
从《宋史·舆服志》前后两段记载比对可知,后期的官服中“去青不用”,九品以上官员服绿。那么省出来的青色去哪里了呢?
给老百姓了。
在最早的时候,老百姓能选择的服饰颜色极少,哦不,准确地说是无色可选,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且必须是纯白的,不允许带一丝杂色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怪的?是的,在我们的印象中,通体服白只在治丧的时候才会见到。虽然在后世的小说中,常有一袭白衣、飘然如仙、不食人间烟火的描写,但在当时,白衣就是贱民的代名词。有一个词叫“白丁”,就是指穿白衣的平民,与之对应的另一个词叫“纨绔”,意思是用丝绢做的裤子,后专以“纨绔子弟”代称官员或富贵人家的公子。可见以服装划分贵贱之等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记!
关于白色衣服的事情,这里顺带提一件比较有趣的秩闻。
宋朝有一种军服,因其颜色为深紫,所以叫做紫衫。这种紫衫的特点是,圆领窄袖、无胯,穿着轻便,它不像深衣那样下摆及地、臃肿,因此时人又称之为小衫、窄衫。宋朝中后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怎么自在怎么来,于是读书人或文人就盯上了穿着轻便的紫衫。
我们都知道文人,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可以引领潮流的。由是,文人们紫衫上身后,民间就掀起了一股穿紫衫的风潮,上至高官文士,下至贩夫走卒,一律都穿着紫衫,大街上一片紫色!
朝廷闻悉,大是震惊。对于这件事,《宋史·舆服志》是这么说的:
紫衫,本军校服。中兴,士大夫服之,以便戎事。绍兴九年,诏公卿、长吏服用冠带,然迄不行。二十六年,再申严禁,毋得以戎服临民,自是紫衫遂废。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紫衫本来是军服,现在士大夫给穿上了,后来下诏禁止官员穿紫衫,但效果不大。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估计是朝廷实在有些恼火,放着好好的朝服、官服不穿,非得穿紫衫是吧?再次重申,并严厉禁止,这下终于把流行的紫衫废止了。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紫衫的流行不是因为它是紫色的,而是它的款式轻便短小,无论跑步干活都很方便。你不让穿紫色的,行啊,那我换种颜色,再换种说法嘛,我穿凉衫!
关于凉衫,《宋史·舆服志》是这么说的:
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
也就是说,凉衫其实就是紫衫,只不过由紫色换成了白色而已,典型的换汤不换药。
这下又有人看不惯了,乾道初(注:南宋孝宗年号),礼部侍郎王曮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于是禁服白衫……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矣。”(注:语出《宋史·舆服志》)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近日看到士大夫都穿凉衫,丧服一样,太不美观了,应该禁止。朝廷也觉得不太美观,于是禁凉衫,并特定凉衫为丧服,以凉衫皂带奔丧,又称孝衣。
这下真没人穿了,因为谁也不愿意老把丧服穿身上。
需要注意的是,紫衫的流行是在南宋,这事要是发生在太祖朝,即便不拉去坐牢,也得挨板子,但是从北宋的太祖、太宗之后,自仁宗开始,朝廷对百姓的干预越来越少,只要没有作奸犯科,没有干那些犯法的事情,官府一般会听之任之,这叫“从民欲”。
“从民欲”这个词最早出自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事实上从汉至唐,包括后来的元、明、清,相对来说对民间的限制还是比较多的,只有赵宋一朝真正做到了“从民欲”。就以凉衫这件事来说,在太祖时期百姓只能穿白色的衣服,难道那时就不像丧服了吗?肯定也像丧服,但规制就是规制,容不得改变,就算是像丧服那也得穿。
白色是百姓专服的颜色,那么黑色衣服是谁穿的呢?穿黑色的是不入流的小吏。
有一个词列位一定经常看到,就是“皂役”,皂即黑色,皂役是公门之中打杂的不入流的差役,相当于不能领朝廷俸禄的临时工。
这个情况到了太宗时期已略有改观了,容许百姓也穿黑色,宋朝初期的非常有特色的黑白配就这么出现了。后来又进一步,许百姓在腰带上配有铁或角质的简单装饰物。到端拱二年(989年),允许已婚女性在衣服上点缀珍珠、泥金饰品。
请注意,这是一个逐渐松动的信号,很多时候女性服装的多样化,往往会引领某个时代的潮流。虽说在古代,女性的服饰不一定会给主流文化带来冲击,但是,太宗时期的这个变化,却犹如一记春雷,象征着万物萌芽,潮流复苏了。
潮流一旦成势,很难禁绝。本小节开篇提到的“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逾僭”出自《宋史·舆服志》,其年代为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即太宗时期,也就是说在太宗时期,朝野的衣着已“颇成逾僭”了,那么当时究竟“逾僭”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们可以从朝廷的禁令中反推百姓在穿戴些什么,比如太宗朝的宰相李昉于太平兴国七年奏曰:
近年品官绿袍及举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其私第便服,许紫皂衣、白袍(注:语出《宋史·舆服志》)。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三品以上服紫”的禁令首先在官员及读书人身上打破了,无论官大官小都有服紫的现象,因此,李昉申请禁之,但是可以在平时穿紫黑相间的衣服。又如端拱二年,诏:
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注:出处同上)。
结合这两条禁令,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在太平兴国七年的时候,“三品以上服紫”的禁令不但没管住官员和读书人,到了端拱二年,连老百姓也开始穿紫色的衣服了,然而太宗并没有大力惩戒,而是选择了从民欲,“至道元年,复许庶人服紫”(注:语出《宋史·舆服志》)。
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容许百姓穿紫色服装了,象征着权力、权威的只许三品以上官员服紫的禁令自此打破。这道禁令的打破可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举动,我之所以用“开创性”这个词,一则是因为国退民进的这个现象,从太宗朝起,几乎贯穿了两宋。二则是鲜明的贵贱尊卑等级至少在衣着上混淆了、平等了,这种平等,无疑是一个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并不反对节俭,节俭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节俭不能以不平等为代价。我也不是在刻意美化宋朝,不过太宗作为赵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推行官民服饰上的平等,客观地讲,在其他朝代并不多见。
那么,为什么在宋朝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限于才学,我未能在史料中理出答案,但是纵观宋史,却依旧能够从宋代特有的人文气息之中看出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