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
◆生长环境与分布 丁公藤 生于海拔100~1200m的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光叶丁公藤 生于海拔300~1200m的山谷密林中或疏生林中,在乔木上攀生。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丁公藤药材图
◆饮片性状 本品为椭圆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直径1~10cm,厚0.2~0.7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有浅纵沟槽,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或灰褐色。质坚硬,纤维较多。切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粉末特征 丁公藤 黄绿色。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增厚。纤维呈束或单个散在,长梭形,壁孔斜裂隙状。石细胞类圆形、类卵形或有分枝,壁厚,木化,层纹及孔沟明显;髓部石细胞长柱形,两端平截或一端斜尖。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可见草酸钙簇晶、方晶和淀粉粒。
丁公藤粉末特征图
1.纤维 2.石细胞 3.导管 4.木栓细胞 5.草酸钙簇晶
光叶丁公藤 主要区别: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厚,呈石细胞状。无髓部石细胞。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孕妇禁用。
◆使用注意 体虚者慎服。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