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夔州古府乘舟,过滟滪滩,出瞿塘峡东口进入巫山县境。巫山县古为巫臷国邑,战国时期为楚西陲门户巫郡,秦以巫名县。明杨慎《艺林伐山》卷四《巫山》引晋人郭璞《巫山赋》云:“巫山,以帝尧医师巫咸封于斯山而得名。”巫咸,唐尧时人,以作筮著称,祝延人之福疾,知人之生死存亡,尧帝敬之为神巫,并封为良相。《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十巫从此升降,宣神旨,达民情,采药治病的文字记载。古“灵”与“巫”相通,灵山即巫山,亘古亘今,浓郁的巫史文化传统充塞大巫山地区。距巫山县城西去30公里的长江南岸,是先生故里——大溪乡。乡西有溪水南来注入长江,水清如黛,亦名黛溪。大溪乡,亦因溪名之。黛溪两岸台地上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石器、玉器和以彩绘红陶为主的陶器,郭沫若谓之“大溪文化”,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阶段的原始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乃长江文明发祥地之一。先生世代祖居大溪,沐巫风、栉峡雨,六世医传,其父尊曾一度主持曾国藩湘军名将鲍超(霆字营)的医务。先生幼秉家学,随侍慈父严师采药于瞿塘赤甲,问疾于田禾农舍,日濡月染,潜移默化,在年幼的心灵中播下仁术的种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簪缨之家,因其父见背,家道中衰。先生遂一心向学,习举子业,读书于文庙。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偕同冉雪峰研究会(筹)同仁前往大溪乡做田野调查,见大溪乡小学校教学楼围墙尚砌有“文庙”字样的硕大块砖。先生沉潜往复《诗》《书》《礼》《易》《春秋》及涉及《乐经》的典籍,无论是先秦诸子、两汉雄文、魏晋玄言、唐宋古文,还是诗经、歌赋、乐府、唐诗、宋词,含玩有年,尽情吸吮、消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积淀了厚重的国学根柢,涵濡出浓郁的书生底色。先生“十五入泮”,与笔者祖父、维新派人士饶宪张同窗,相交莫逆,同科秀才,并皆获取廪生功名。二人于1898年结伴赴成都参加乡试,均挂水牌(清制:初试合格即挂水牌),后因考场贿风肆虐皆落第。在蓉期间,时值藩司衙门举办留学日本官费生选拔考试,同窗二人双双考中。随后省布政司多次致函巫山县衙,敦促东渡,先生因门衰祚薄而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