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研究《内经》之方法

《内经》文词古奥,义蕴渊微,且年移代革,简脱文断,复又佶屈聱牙,以致微言大义茫然难寻。对《内经》的研究,自秦汉以降,代有大师,全元起、王冰、杨上善、张介宾、李中梓、恽铁樵等卓有建树,各各立派成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任应秋先生将其分为:1.校订疏证诸家,以齐梁人全元起、唐人王冰等为代表;2.分类研究诸家,以隋人杨上善,明代张介宾、李中梓为代表,用分类的方法,按不同性质内容,从类分门,附意阐发;3.专题发挥诸家,各就其所长,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专题研究。先生编辑《冉氏内经举要》,“删其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属分类研究一派。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长期进行科学实践的结晶,并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充实、丰富、提高。先生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出合、分、大、深、实五个研习《内经》的方法。1.合并研究,2.分别研究;3.大处研究,4.深入研究,5.实际研究。五者浑然一体,互动互补,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其大处研究一法,饶有新意,研习《内经》(包括研习传统中国文化及中医)者不可不晓。“大处研究,学者须先识其大体,再观其理论,进而寻求其归结,然后穷研,以会通其精神”。“识其大体”“观其理论”“寻求其归结”“会通其精神”四者次递层层深入,直到落实把握会通其思想主旨这个重中之重。梁任公读书,主张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是会通。两人主张高度共识,方法一辙,心心相印,大师鸿儒心有灵犀。

当前中医学术界主要精于分立研究,即“务于精熟”这一专题研究。此固然必要也不可或缺,但根据中医文化学术内在矛盾和演变轨迹,大处研究一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投入。

先生进而提出大处研究的关键“要在不求甚解,不解之解。不必拘拘字面,钻研名词,死守数条。阙其所当阙,辨其所当辨,阐扬其所当阐扬”。“不求甚解”,并非教人读书马马虎虎,囫囵吞枣,而是谆谆教诲后学做学问的要诀,强调“会通其精神”。先生反复陈说“古人文字有古义的、有互通的、有假借的,须要寻旨归、识大体。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意,通其所当通,阙其所当阙,庶为得之”。《内经》先秦著作,去草昧未远,又历经战乱,迭经编纂,错简残篇,真伪杂乱,不适用机械式的研习。凡读书论世,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其价值,构建涵摄文化的理论。

“不求甚解”的大师首推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首倡这一治学方法。书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讲明读书治学,不要胶柱而调瑟、固执刻板、咬文嚼字、死于章句之下,重点在前后贯通,领其大略,欣然会意。不能不解,不求凿解,不求甚解,敢谓得解,以待后之学者。冯其庸先生回忆,钱穆给他讲做学问要“我见其大”,要看大的方面,不要钻牛角尖。1990年2月笔者在台北《海峡中医》第一卷第一期曾撰文论说“独观大略,不求甚解”的微言大义,现摘录于此:

“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固然可欣,而‘观其大略’的诸葛亮却因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大局面而彪炳史册。一代天骄毛泽东在论述战略决策时高瞻远瞩地指出,‘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暂时放弃延安,我们将得到整个天下’。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对事物本质认识不清,是因囿于一隅,未能登临绝顶的缘故。一旦登高极目,豁然开朗,便‘一览众山小’。横岭侧峰,远近高低尽奔我来。伟人、哲人、诗人的韬略、感受,对我们研究中医极富指导意义。

“‘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适应中医理论特点的。众所周知,整体观是《内经》学术理论的基石,由此也规定了对其研究也必须满足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在不干扰人体生命活动,不割裂人体各部分之间生的有机联系与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原则。离开了整体性,像脏腑经络这样整体性的研究对象势必难以被揭示。大处研究法,识大体会通其精神,要在不求甚解,满足中医学整体性原则。

“‘不求甚解’的大处研究法与现代系统方法具有一致性。自然哲学阶段,直观加思辨的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法象莫大乎天地,变化莫大乎四时’;实验科学阶段,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系统方法突破了以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不要求人们硬把活的有机整体分解成许多死的部分,然后机械地相加,而是如实地把研究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亦即‘大处研究’法。现代系统论学者认为,总结中医学中的系统方法,不仅对医学而且将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起积极作用。有识之士的卓见,古今一理也。” rJd0I7E4bVnBz6zJgiqCX1JUhc252MQ5ye2Z6jyXaHYdrnjHSXd00BeR0lG+Cy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