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是患者患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症状是病史的主体,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线索和重要依据。在许多情况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描述其病情特点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临床思维分析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来缩小诊断范围,有些症状有“定性”意义;有些症状通过交叉分析、评估可以使我们的视野逐渐缩小,直到落实到某一疾病,如根据发生张口受限的可能原因进行逐一排查:这种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叫做“归缩诊断分析法”。此外,在临床思维分析过程中还可以以临床常见的症状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了解症状发生的细节、可能相关的体征、哪些辅助检查可能具有代表性,顺藤摸瓜,最终找到病因及制定最佳诊疗方案。譬如,以颌面部肿胀为主要症状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通过其症状询问了解其病情并做出初步诊断,通过程序化诊疗设计完成相应流程,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情况;若患者是牙源性疾病,则检测口腔局部有无牙齿病变,通过实验室辅助检查观察白细胞数有无升高,通过辅助B超检查明确患者患部有无脓肿形成;若有脓肿,则用针吸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这种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叫做“程序诊断分析法”。颌面部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八类。
张口运动有赖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群、牙齿咬合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中枢神经支配运动,颞下颌关节提供解剖基础,咀嚼肌群提供动力,牙齿咬合提供最终运动位点。其中任何一环节,尤其是咀嚼肌群的功能异常均可影响下颌骨运动,导致张口受限。
张口受限的具体原因可能有:咀嚼肌群或颞下颌关节病变、骨折断端移位或异常动度、外伤性瘢痕挛缩、肿瘤侵袭或占位性阻挡。咀嚼肌群或颞下颌关节病变表现为张闭口运动时疼痛,关节、咀嚼肌处有压痛点;关节强直严重到牙关紧闭,可见角前切迹及下颌面部发育畸形;外伤性瘢痕挛缩根据严重程度受限不一,有外伤史其面部可扪及条索状结构。间隙感染以咬肌间隙及翼颌间隙感染导致的张口受限较为严重,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压痛,询问患者病史多为牙源性疾病。当肿瘤累及咀嚼肌群时可出现张口受限,一般多表现在中晚期患者中,多伴有疼痛及恶臭。由骨折导致的张口受限多为开闭口时咀嚼肌群牵拉骨折断端导致患者疼痛,不愿张口所致;部分患者系骨折移位导致,如颧骨骨折,由于咀嚼肌作用导致颧骨下移,阻挡下颌骨喙突开口时前移,导致张口受限。在收集以张口受限为主诉的患者病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张口受限程度:是否严重,描述从轻度受阻到牙关紧闭的受限程度;发病急促还是缓慢,是持续性还是间断性,目前是否持续加重,治疗或处理后是否有缓解。
(2)运动轨迹:闭口时是否处于正中咬合位;开口型是否正常,若异常是偏斜还是绞锁;运动时是因疼痛、阻挡还是其他因素导致难以开口。
(3)伴发症状:是否关节弹响、是否疼痛(包括关节及腮腺咬肌区压痛)、是否有口腔溃疡或异味(晚期肿瘤患者可出现恶臭)、是否有牙源性病变存在、颌面部有无红肿。
(4)相关病史:包括颞下颌关节外伤病史、颌面部腮腺炎、关节及间隙感染病史、颌面部烧创伤病史、颅脑及颌面部肿瘤病史、其他病史(帕金森病可导致咀嚼肌群不自主振颤、张口受限)。
疼痛是发生于神经末梢和刺激传导系统的病理性异常状态反映到脑而引起的感觉。疼痛不仅是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且也是某些严重疾病的信号。对于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医学生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掌握疼痛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极为重要。
颌面部疼痛既包括由外周神经系统诱发的颌面部及口腔疼痛为主诉的临床综合征,也包括由炎症、外伤及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引发的继发性疼痛。在临床思维上,通过疼痛的特点及伴发症状可对病变进行初步诊断,如急性牙髓炎对温度刺激敏感,并有自发痛和激惹痛,疼痛常不能定位,夜晚或头低位时疼痛会加剧;急性根尖周炎诱发的剧烈疼痛能定位,有伸长感,温度刺激不痛,有明显的叩压痛;急性智齿冠周炎表现为持续性剧痛,能定位,常放散至半侧头部痛,伴有张口受限及吞咽困难。颌面部间隙感染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能定位,局部皮温升高,伴有张口受限、吞咽困难,涎腺急性脓肿可出现导管口溢脓;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疼痛可发散至耳颞部、肩颈部,开闭口受限加剧,可伴有张口型异常;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阵发性剧烈锐痛、有“扳机点”,疼痛可突然自发,亦可自行停止,每次疼痛可持续十几秒钟或几分钟不等;恶性肿瘤疼痛为持续性剧烈钝痛,可定位癌肿部位,局部破溃或形成癌性溃疡时可出现疼痛加剧,可发散到半侧头部,可伴有张口受限。在收集以颌面部疼痛为主诉的患者病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疼痛部位:包括疼痛能否定位、疼痛是否发散到其他部位,如牙髓炎定位模糊,常向颞部发散。
(2)疼痛时间:包括疼痛是持续痛还是阵发痛,持续时间长短,疼痛是间歇性还是周期性。
(3)疼痛性质:包括酸痛、胀痛、跳痛、隐痛、钝痛、针刺样痛、烧灼样痛及撕裂样痛。
(4)疼痛原因:包括冷热刺激痛、酸甜刺激痛、手术创伤后痛、伤口感染后痛、咀嚼吞咽时痛及自发性痛。
由炎症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出现充血或渗出增多,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淤血,肿瘤或瘤样病变导致局部组织体积增大成为肿胀。颌面部发生肿胀症状的因素较多,医学生在临床思维分析中要充分考虑,通过肿胀的特点及伴发症状可对病变进行初步诊断。血肿特点是有外伤史或手术史,血肿被逐渐吸收后可出现颜色改变;气肿特点是有外伤史或拔牙(拔阻生牙)创伤史,触诊柔软,捻发音明显,边界不清,部分患者嘱鼓气时可出现肿胀加剧。间隙感染导致的肿胀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等临床特点,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特点是有过敏原接触史,起病突然,肿胀迅速,无压痛,皮肤紧张发亮,常发生在唇口面颊。在收集以颌面部肿胀为主诉的患者病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肿胀部位:是单侧还是双侧,描述时应具体到口腔颌面部解剖分区,如眶区、颧区、鼻区、唇区、咬肌区、腮腺区、颌下区、硬腭区、软腭区、颊部、口底部、颌下部等,包括肿胀深浅及累及界限范围。
(2)肿胀时间:根据肿胀的发展变化按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包括突发肿胀、急剧肿大、肿胀缓慢加剧及持续肿大。肿胀的持续时间可为几天到几年,如口腔颌面部炎症一般时间较短,而血管畸形患者出生后即可发现局部肿胀。
(3)肿胀性质:包括软硬度(柔软、中等硬、坚硬),有无波动感,有无压痛,局部是否发红发热,指压诊有无凹陷等。
(4)肿胀原因:有无过敏史、外伤史、手术史、炎症史或其他相关原因。部分颌面部感染患者有肿胀前拔牙病史。血肿特点是有外伤史或手术史。
溃疡是黏膜上皮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其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由于缺乏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溃疡底部由纤维肉芽组织和渗出物形成的纤维蛋白组织构成。深层溃疡可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会遗留瘢痕。口腔颌面部溃疡好发于舌体、唇颊及腭部。溃疡可为原发,也可由疱或大疱破溃导致。不同病因导致的溃疡其临床表现并不一致。溃疡的临床特点及病史分析对疾病诊断尤为重要,结核性溃疡应注意溃疡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结核性溃疡病程长,难以愈合,患者具有结核接触史,肺部可见肺结核病灶;创伤性溃疡有明显诱因,溃疡面相对清洁,可见新鲜肉芽组织覆盖,如有残根残冠刺激疼痛剧烈,多伴有局部淋巴结肿痛;癌性溃疡表面多为火山口状,可见坏死组织存在,基底组织形态不规则,质地发硬,患者多伴有癌臭;药疹性溃疡患者有长期服药史,多伴有皮肤药疹。在收集以口腔颌面部溃疡为主诉的患者病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溃疡病因:感染因素、创伤因素、肿瘤因素、免疫因素、药物因素。
(2)溃疡性质:持续时间长短、有无明显变化、是否具有周期性和反复性、溃疡是否游走。
(3)其他病史:口腔治疗史、结核病史、创伤病史、长期服药史。
颌面部瘘管是指连接口腔与颌面部皮肤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仅有一端开口的称为窦道。口腔、颌面及颈部都可能形成瘘管/窦道,但病因及致病机制并不一致。牙齿冠周炎、根尖周炎未能彻底治愈,迁延为慢性炎症,多数病例会有瘘管/窦道,X线显示有病灶牙;外伤、手术意外也可遗留瘘管,如腮腺区会出现涎瘘,瘘口分泌物与进食相关;颌骨囊肿破溃后并发感染、口腔颌面颈部特异性感染(结核病、放线菌病)临床也可见瘘管;此外,某些先天性发育畸形在面突的融合部位可出现瘘管,当患者免疫力下降或合并感染时可有分泌物溢出。
(1)瘘管/窦道部位:是单侧还是双侧,描述时应具体到口腔颌面部解剖分区,第一、二、三鳃裂各位于特定部位。颈部可通过颏下、颌下、颈前区、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区进行划分,甲状舌管瘘患者的瘘管多位于舌骨与甲状腺之间,牙龈瘘管多来源于根尖周炎和智齿冠周炎。
(2)分泌物性质:涎瘘多为清亮拉丝状,淋巴瘘分泌物呈牛奶状,感染灶多为脓性分泌物并有咸味,鳃裂瘘分泌物多为淡黄色或褐色。
(3)瘘管、窦道病因:感染因素、创伤因素、医源性因素。部分患者有手术史,乳糜瘘多见于行颈根部手术患者。
全口牙齿的生长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上、下颌牙齿闭合时的接触关系称为咬合。健康的咬合除下颌中切牙外,其余各牙交错接触,紧密闭合,下颌位于面部正中。因各种因素导致牙和部分牙弓或颌骨的移位而出现咬合关系的异常改变称为咬合异常/紊乱。临床上要重视对病因的研究,先天性咬合异常/紊乱与牙颌面畸形密切相关;渐进性咬合异常/紊乱多与创伤或感染后颞下颌关节发育不全及肿瘤导致下颌骨局部组织破坏有关;急性咬合异常/紊乱多由外力作用导致。颌面部外伤患者,咬合紊乱症状不仅可作为颌面骨折诊断的重要指标,还可作为手术后观察疗效的重要依据。
(1)咬合紊乱症状病因:外力因素(牙、牙槽骨损伤,颌骨骨析),疾病因素(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骨肿瘤)和发育因素(颌骨发育不足或过度)。
(2)咬合紊乱的性质与程度:是先天性还是急症出现;是个别牙咬合关系紊乱还是全口咬合关系异常;临床表现为个别牙骨折导致牙列连续性中断,先天性颌骨畸形表现为开
、偏
及反
。
(3)颌骨骨折和颞下颌关节疾病导致的咬合紊乱既可作为口腔颌面部损伤及骨折诊断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主要标准。
疱主要由黏膜内贮存的液体形成,疱壁破裂可形成糜烂或溃疡。急性疱疹性口炎病毒感染一般多见于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及口周出现成簇样小水疱,水疱破裂后渗出物凝结形成痂壳,注意与口炎型口疮相区别;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颜面皮肤和口腔黏膜病损,水疱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但不超过中线,临床表现为疼痛剧烈,甚至愈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有疼痛,愈后不再复发;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口腔疱疹损害,临床表现易与“手—足—口病”混淆,病损分布限于口腔后面,为丛集的小水疱,不久形成溃疡,可自愈。在收集以口腔颌面部水疱为主诉的患者病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疱症病因:细菌因素、创伤因素、神经因素、病毒因素、药物因素,疱症多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黏膜创烫伤和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征等。
(2)疱症性质:口腔解剖位置,是上皮内疱还是基底下疱,疱内容物是透明还是浑浊,水疱是单一还是聚集成簇状、持续时间长短、有无明显变化、是否具有周期性和反复性。
(3)其他病史:是否有药物史或烫伤史。
颌面部及颈部淋巴组织分布极其丰富,该区域淋巴管成网状结构收纳口底和颌面部的淋巴液,并形成颈部弧形链和垂直链,在左侧汇入胸导管,右侧汇入淋巴总管,最终进入颈内静脉,构成颌面部避免炎症侵袭和肿瘤转移的重要防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小而柔软,不易扪及,当发生炎症或肿瘤转移等病变时,相应的淋巴结就会发生肿大。在进行临床思维分析时,尤其要重视淋巴结的所属区域。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所属部位的急、慢性炎症引起,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可引起颈部、颌下淋巴结肿大。初肿时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最终可缩小或消退。淋巴结结核常发生在颈部血管周围,呈多发性、大小不等、质地稍硬,可互相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若发生干酪样坏死,则可触到有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可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在收集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诉的患者病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局部淋巴结性质:注意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
(2)周围皮肤及组织情况: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注意寻找周围组织有无病变,排除肿瘤原发病灶。
(3)全身情况:有无发热、盗汗,是否仅限于颈部,全身有无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