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疗技术的进步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长期以来,疾病的临床诊断,除了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外,还辅以实验室诊断、穿刺、组织活检、超声、X线、CT、磁共振、PET-CT及内窥镜等各辅助检查,这些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虽然这些检查手段能提供更微观、更细致的病理改变图像,甚至可以作出病因学或病理学的决定性诊断,但辅助检查仍然不能取代问诊及常规物理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诊断思维。
颌面部相关辅助检查可分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两大部分。辅助检查是在问诊及体检的基础上,针对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辅助检查能使医生直接深入而准确地观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改变。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先进的诊断技术、检查手段层出不穷,尽管辅助检查会给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检查来最终确定疾病。辅助检查结果要结合病史、体检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临床检验与检查是全面认识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对全身情况的了解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常规检验包括三大常规检查(血、尿、便),生物化学检验,肝、肾功能检查等;特定疾病可能还包括部分特殊检查,如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染色体检查和过敏原测试等。一般患者入院后检查项目较多,医学生容易忽视一些检查项目,除通过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外,呼吸障碍患者应注意检查代谢性疾病,外伤并伴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应及时了解其血象改变,对于出血不止的患者必要时采用特殊检测以排除血液性疾病,高热并出现全身反应的患者应进行细菌学检验。医学生应将化验结果与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指标进行对比,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而肿瘤患者的部分检测指标,如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还应追溯到既往入院时的情况,一旦发现化验检验结果出现危机值,应立即告知上级医生及当班护士。
1.血液及生化检验
临床血液检验主要是对起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因非造血组织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检验,还包括凝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检验以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各项检查,其中血常规检查为必需项目,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初步诊断进行简单评估,如急性出血患者可出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急剧下降;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若白细胞总数正常而单核细胞升高提示可能为病毒性感染,而结核可出现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寄生虫感染;在白细胞分类中有不成熟细胞出现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血细胞减少伴发热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患者可见血小板减少。
(1)检验排泄物、分泌液及体液是对尿、粪和各种体液进行常规检验。颌面部的体液包括唾液、囊液和脓液。
(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器官代谢、生化功能的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代谢产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内分泌腺功能的检验。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包括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疾病的常规病原体检查及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2.穿刺检查
穿刺检查是通过抽吸肿物(病变)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必要时送病理检查、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穿刺检查必须在严格消毒条件下,选用合适的穿刺针头。在穿刺时注意穿刺的深度和方向,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颈动脉体瘤或动脉瘤严禁穿刺。腮腺组织及结核灶慎穿刺。
1.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是利用超声来探查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密度不同,发生病变后密度也有所改变,当声波通过人体时,根据不同的密度以不同的速度反射回来被超声探头收集。因此超声波检查可确定病变的外形、边界及内部结构的物理性状,病变占据的组织层次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测量病变的大小、深度。超声波检查炎性脏器组织可显示筋膜间隙增厚的程度、淋巴结的变化、有无脓腔形成。超声波检查软组织囊肿可根据不同的组织层次及内部回声特点,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超声波检查肿瘤可根据内部回声和彩色血流的特点来判断肿瘤的性质。
2.口腔常规X线检查
口腔颌面外科常规X线检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专科影像设备检查,这种检查可获得譬如口内根尖片、咬合片、全口牙位曲面体层X线片等摄片;一种为常规X线对某些特殊部位进行检查,这种检查可获得譬如华氏位片、铁氏位片、头颅侧位片、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片。通过X线检查可初步明确部分重要组织器官,如牙齿、牙周膜、颌面部诸骨及关节病变。此外,通过X线还可进行照影检查,主要包括瘤腔照影、颞下颌关节照影及腮腺照影,然而目前应用较少,逐渐被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替代。
(1)口内根尖片:能清楚地观察牙体及牙周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牙周膜、牙槽骨等,特定位置可见上颌窦。可根据摄片判断局部有无牙槽骨的病变,如骨囊肿、残根滞留、骨质疏松等。
(2)咬合片:上颌咬合片能观察到腭部全貌及上颌全部牙列,对硬腭骨组织的变化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如可观察腭部发育性囊肿、多形性腺瘤、中心性肉芽肿及各病变是否侵入骨组织等。对切牙孔病变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下颌咬合片能观察到颏部及下颌体,对下颌骨皮质有无膨隆和破坏有重要意义,视野包括口底软组织,可用于诊断颌下腺结石。
(3)全口牙位曲面体层X线片:有助于鉴别颌面部重要的解剖标志,采用钢珠辅助可以对牙槽骨的垂直高度进行初步测量,可以了解颌骨的解剖全貌,同时还可以发现颌骨的各种病理变化和余留牙的情况。
(4)华氏位片:华氏位片是检测副鼻窦的常规片,在颌面外科应用广泛。全部颌面部均投射于圆形颅骨断面之中,在颌面外科华氏位片中主要显示上颌窦、额窦区、鼻额区及颧骨区,又称顶额位或鼻额位。
(5)铁氏位片:铁氏位片显示颌面上部及下部,为颌面部损伤所拍摄的常规片。可以观察眼眶、上颌窦、颧骨及下颌骨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颧骨下缘,上颌骨外侧壁、喙突以及颌间间隙,均清晰可见。
(6)下颌骨侧位片:本位片是诊断下颌骨病变最常用的方法,是下颌体及下颌支的侧面观,主要显示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诸结构,多与颌骨后前位片相对照,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诊断。
(7)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片:此位片是患者大张口和闭口时的颌骨侧位片。当口张大时,髁状突滑至关节结节的下方,喙突亦下降至髁状突的下方,因此,髁状突外形可以清楚显示。可与闭口位相对照了解髁状突运动情况,有利于诊断髁状突发育的情况及髁状突脱位等。
3.X线头影测量
X线头影测量是对头部进行头影测量,是用于检查颅面生长情况和畸形的重要手段,选择代表牙与颅面解剖位置相对稳定的一些标志点,通过线距、角度及比例的测量后,再与正常值或自身不同阶段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患者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结构与位置关系变化,弄清畸形的特征与严重程度,并用测量分析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治疗方案设计。因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是牙颌面畸形诊治程序中疗效预测和评估的必要辅助检查方法。
4.计算机体层摄影(CT)
CT对于硬组织病变显示具有优势。CT检查可以准确地测量颌骨的高度、宽度和角度,螺旋CT还可以对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患者,通常采用三维成像检查,从不同角度观察其病灶情况。目前,通过图像分析、三维打印技术可实现病变模型重现,这些技术对于术前分析、模拟手术及手术计划具有重大意义。
5.锥形束CT影像(CBCT)
目前,CBCT可提供高质量的薄层图像,在口腔颌面部检查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为牙种植提供颌骨情况评估,为正颌治疗计划提供牙
及面部结构图像,评价颞下颌关节的骨退行性改变,明确牙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发现可能存在的骨感染、囊肿和肿瘤。
6.核磁共振成像(MRI)
MRI具有比X线影像检查技术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MRI检查软组织、关节病变更具有优势,常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判定关节盘位置;用于评估软组织病变,尤其是舌、面颊、涎腺和颈部肿瘤的形成;用于观察恶性肿瘤是否侵袭周围神经及淋巴结等。
近年来,内窥镜检查技术、肿瘤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肿瘤标志物诊断技术等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颌面部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已成为可能。但确定的最终诊断仍有赖于病理学技术。譬如,确定肿块的性质,确定肿瘤的组织学分类、良恶性质和恶性程度分级,判断肿瘤的预后和疗效,以及判断是否复发、扩散和转移等,也都有待病理诊断技术来确认。常规病理诊断技术,按标本采集类型可分为组织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按标本制备方式可分为石蜡切片染色法、冰冻切片染色法及细胞涂片染色法,按染色方法可分为HE染色法、特异性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及其他方法(染色体及流式细胞技术等)。
1.组织学诊断技术
(1)活体组织检查: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染色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可确定病变的性质、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这也是目前常规结论性诊断的主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切取活检由于切取部位存在差异,标本不一定反映全貌,必要时可反复、多次活检。有些病变单一,通过病理标本难以诊断,如NK细胞淋巴瘤、淋巴结核患者,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组织切取属于创伤性诊断手段,血管瘤/血管畸形、唾液腺一般不做组织活检,以免造成大出血或涎瘘。
(2)手术探查:若不能明确疾病的性质,且病变部位深在,可采用手术探查的方式获取组织标本,在手术探查时应了解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切取小块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但术前应充分考虑,做出完善的诊疗措施方案,也可将探查标本即刻行冰冻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后同期行手术治疗。
2.细胞学诊断技术
(1)刮取细胞法:适用于口腔黏膜病变、口腔肿瘤及体表皮肤破溃的肿瘤。刮取细胞可采用压舌板或拭子,通过该方法容易获取细胞。
(2)涂片检查法:取脓液或溃疡、创面分泌物或脱落细胞进行涂片,可做细胞学检查。
(3)细针穿刺法:同本节“穿刺检查”。针吸细胞术若能在影像学的导向下进行,其成功率更高。肿瘤穿刺由于组织量较少,易引起肿瘤播散,难以明确病理结果,若患者条件允许,建议以活体组织检查为佳。
细胞学检查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相对于组织学标本检测,细胞学检测误诊率相对较高,一般假阴性较多,多因取材不当所致。针吸细胞学检测可能导致某些位于深部的肿瘤扩散,较难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所在的具体部位,在进行诊断时应与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其他辅助检查如CT或MRI等结果结合考虑。
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是将病变代谢功能与CT相结合的技术,能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整体状态,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对于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可考虑行PET-CT检测,恶性肿瘤可出现高密度影像。PET-CT检查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微小肿瘤的发现,对肿瘤大小、侵犯程度、是否转移也有指导价值。
2.关节造影检查
关节造影检查是将造影剂注射入关节下腔,利用荧光使软组织显影的影像学方法。关节造影检查可以对关节进行动态观察,根据造影剂在张闭口时的流动形态,对粘连、关节盘穿孔等病变进行显像。
3.颈动脉造影检查
颈动脉造影检查是将造影剂注射入血管,结合CT或MRI观察颈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静脉血管畸形、病变的情况,了解供血、侧支循环的建立及颅内外血管交通的情况,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可显示复杂的血管立体结构、血管瘤栓塞前后的局部区域改变情况。
4.牙
模型分析
牙
石膏模型分析检查是牙颌面畸形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基本步骤为将取自患者口腔,包括牙列的石膏模型,安置固定于解剖性颌架上,获取与记录患者的牙、牙槽骨、唇颊系带以及咬合关系。此模型也可用于颌面骨折患者的修复重建,按设计骨切开线切开模型,形成牙—骨复合体石膏模块,再将模块移动至最佳矫正位置后,用蜡固定。通过模型进行外科模式重建,达到指导手术的目的。
5.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检查
颞下颌关节内窥镜主要用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检查,可直接洞察和揭示以往无法获知的关节腔内活体结构的正常或病理情况,特别是能发现其他检查手段如关节造影、CT及MRI等难以发现的关节表面结构的早期病变。关节内窥镜检查系统包括关节镜、光导纤维、冷光源、监视系统。基本步骤为通过关节外侧入路,确定两个穿刺点分别穿刺置入灌洗针与内窥镜外套管穿刺点,关节腔穿刺扩张建立灌流通道,置入关节镜检查视野。通常关节内窥镜检查与治疗同期进行,关节内窥镜的适应证包括不明原因的耳前区或关节的持续性疼痛,经保守治疗半年后无明显改变的病例,滑膜以及关节表面组织标本的取材以及关节滑液的获取与分析。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患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延伸。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检查项目,不能“撒大网、捉小鱼”。在判断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时,要考虑患者个体性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血清淀粉酶增高对急性腮腺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它对腮腺炎并不具备特异性。辅助检查的关键临床思维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以此与其他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协助临床明确疾病的诊断、观察病情、制定防治措施、判断预后等提供有益的数据资料。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结合临床慎重考虑,结合分析或进行必要的复查。实验室检查偶尔出现阳性或数次阴性的结果,均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临床诊断的依据。
临床检验的内容日益丰富,项目繁多,选择检验项目时一定要在认真和详尽地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病诊断的实际出发,选用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有关标本检验的结果可以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实习医生应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有的疾病可直接得到确定诊断,如白血病依靠骨髓检查、肿瘤依靠病理学检查就可明确诊断;有的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如患者血糖增高,既可能是糖尿病引起,也可能是创伤导致的应激性血糖增高。医生不能单凭这些检验就做出诊断,必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明确诊断。而有的检验则具有鉴别诊断和排除诊断的意义。因此,选择检查项目时必须了解各项检验的临床价值,应选择对疾病诊断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来进行检查。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医学检验技术面世。在选择检查项目时尽量避免成本—效益观的医疗行为,避免滥用辅助检查,以防不必要的检查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在选择辅助检查时,应掌握各种辅助检查的优缺点。以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为例,B超检查价格低廉,操作简便,适用于颌面部疾病初筛,但超声对于骨质结构难以传导至深部成像,骨骼系统超声成像效果差;超声成像显示人体的大断层结构或是整体的断层图像不如CT或MRI效果好,尤对于肥胖患者或是深部组织结构,有时显示欠佳;MRI软组织对比明显优于CT,但MRI扫描数据采集时间长、空间分辨率不如CT;CT的应用扩大了X线诊断范围,它敏感度很高,但特异性相对较差。只有熟悉不同辅助检查技术的能力与限度,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其作用。
临床上应对检查结果保持客观评价,医生应具有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不论检查技术多么先进,它们中的每一项都有自身的短处和限制,即便是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其数据也需要操作人员进行进一步分析才能得出诊断依据。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仍起着决定性因素,有时甚至会出现信息资料传递错误。当检验结果和理性的临床判断不符时,实习医生一定要保持客观的心态,必要时要坚持以临床为主,追求最终的真理。在各种诊断证据的诊断价值上要保持客观心态,从临床实用的角度,还可以把不同的辅助检查证据区分为三种:①确诊性检测指标,如病理标本中发现确切的癌细胞,三维CT发现下颌骨骨折;②特征性检测指标,为某病所具有的特殊表现,但还不是排他性的特征,如大量的变异淋巴细胞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征性诊断依据,但尚不具备确诊价值;③依据性检测指标,符合某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规律,有利于作为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刘捷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