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卷自上古时期结绳记事谈起,围绕笔在书写历史上的作用,分别记述与笔有关的故实、历代名家的造笔之法、书写笔法、笔之奇闻逸事、历代赞笔辞赋等。笔为文房四宝之首,人们爱笔、赞笔,皆因其有“大功于世”。
【原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1〕 。盖依类象形 〔2〕 ,始谓之文,形声相益 〔3〕 ,故谓之字。孔子 〔4〕 曰:“谁能出不由户? 〔5〕 ”扬雄 〔6〕 曰:“孰有书不由笔?”茍 〔7〕 非书,则天地之心 〔8〕 ,形声之发,又何由 〔9〕 而出哉?是故知笔有大功于世也。
【注释】 〔1〕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古时,人们以结绳的方式治理天下,后世圣人以文字代替了结绳。上古,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结绳,指上古时人们用结绳法记事,后比喻用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出自《周易·系辞下》。书契,文字。
〔2〕依类象形:指的是指事字和象形字。
〔3〕形声相益:指的是形声字和会意字。
〔4〕孔子(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儒家学派创始人。
〔5〕谁能出不由户:语出《论语·雍也》。户,门。
〔6〕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早年以辞赋闻名于世,有《甘泉赋》《长扬赋》等名篇。晚年精研哲学,著有《法言》《太玄》等。
〔7〕苟:如果,假使。
〔8〕天地之心:人的思想。《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9〕何由:从何处,从什么路径。
【译文】 上古时,人们以结绳记事,治理社会,后来圣人用文字代替了结绳。在造字之初,人们将指事字和象形字称为文,后又将形声字和会意字称为字。孔子说:“谁能做到不从门出入呢?”扬雄说:“哪有书写不用笔的?”如果没有文字的书写,那么人的思想,世间的声音、形象,又通过什么表现呢?所以笔是有大功于世的。
笔的形制
毛笔主要由笔管和笔头两大部分构成,因其制作材料不同,毛笔在用途及性能上也有很大差别。
【原文】 《释名》 〔1〕 曰:“笔,述也,谓述事而言之。”又成公绥 〔2〕 曰:“笔者,毕也,谓能毕举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 〔3〕 。”又《墨薮》 〔4〕 云:“笔者,意也,意到即笔到焉。又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也。”又许慎《说文》 〔5〕 云:“楚谓之聿。聿字从帇、一,又帇音支涉反 〔6〕 。帇者,手之捷巧也,故从又、从巾。秦谓之笔,从聿、竹。”
【注释】 〔1〕《释名》:东汉末年北海刘熙所撰,是我国首部试图探寻事物命名之由来的声训学著作。
〔2〕成公绥(231—273年):西晋初东郡白马(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字子安。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有俊才,著有《天地赋》《啸赋》等传世名篇,又与贾充等参定《晋律》。
〔3〕能毕举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此句指文字一则能概括具体的“万物之形”,二则还能涵盖抽象的自然规律。毕举,毕具,齐备。序,排列先后顺序。自然之情,自然规律。
〔4〕《墨薮》:共2卷,辑录唐以前的各种书法字体及其始创者之书法特色,为唐代书法家韦续所撰。韦续,生平事迹不详。
〔5〕许慎(约58—约147年,一说约30—约121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费时21年编撰了世界上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使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被尊为“字圣”。《说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第一至第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及古文、籀文等异体。《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以形为经,以义为纬,探求与字形结构相合的本义,阐述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在以形归类的表象下,旨在寻求义类的确立,即通过一个个形类的分辨达到一个个义类的聚合,是我国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6〕支涉反:古之反切注音法。其法为取一字(切上字)的声母和另一字(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以说明被注音字(被切字)的读音。
【译文】 《释名》说:“笔,是用来记述的,意思是通过记述实现思想的表达。”还有,成公绥说:“笔,就是毕备,意思是能完全表述万物的形态,而叙自然之情。”还有,《墨薮》说:“笔,就是表意。意到即笔到。另外,吴地方言称它为‘不律’,燕地称它为‘弗’,秦地称它为‘笔’。”还有,许慎的《说文》说:“楚国称之为‘聿’,聿字从帇、从一。帇字读音为支涉反切。帇手,意为灵巧的手,所以从又、从巾。秦国称它为‘笔’,是从聿、从竹。”
【原文】 郭璞 〔1〕 云:“蜀人谓笔为不律。虽曰蒙恬 〔2〕 制笔,而周公 〔3〕 作《尔雅》 〔4〕 授成王 〔5〕 ,而已云简谓之札 〔6〕 ,不律谓之笔,或谓之点。”又《尚书中候》 〔7〕 云:“玄龟 〔8〕 负图 〔9〕 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 〔10〕 ”《曲礼》 〔11〕 云:“史载笔 〔12〕 。”《诗》 〔13〕 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14〕 ”又夫子绝笔于获麟 〔15〕 。《庄子》 〔16〕 云:“舐笔 〔17〕 和墨。”是知古笔其来久矣。又虑 〔18〕 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呼之为笔也。昔蒙恬之作秦笔也,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 〔19〕 ,羊毛为被 〔20〕 ,所以苍毫,非谓兔毫竹管也。见崔豹 〔21〕 《古今注》 〔22〕 。秦之时,并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独称于时。(又《史记》 〔23〕 云:始皇令恬与太子扶苏 〔24〕 筑长城,恬令取中山 〔25〕 兔毛造笔,令判案也。)
【注释】 〔1〕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世。《晋书·郭璞传》称“词赋为中兴之冠”。曾注释《周易》《山海经》《葬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今人所著《辞海》《辞源》上均可见郭璞的注释。
〔2〕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名将。曾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
〔3〕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是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
〔4〕《尔雅》:以雅正之言释解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趋于规范,本20篇,现存19篇。尔,近。雅,雅正。此处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标准语相吻合。《尔雅》是中国辞书之祖,成书于战国或两汉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
〔5〕成王:周成王(?—前1021年),姬姓,名诵,岐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周武王姬发的儿子,母为王后邑姜。继位时,年纪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在位22年。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6〕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简。
〔7〕《尚书中候》:以五行相生说,论述尧、舜、禹、汤、文、武等各王朝帝王或其他祖先的性格、行为及其祥瑞,并试图证明这些王朝或帝王兴起的正统性,和《尚书》同时流布于世,由孔子删定。中,征应;候,占验。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六五认为:“《中候》专言符命,当是新莽时所出之书。”
〔8〕玄龟:黑而赤的龟,又称大龟、旋龟、元龟。传说神龟出于洛水,背有裂纹,纹如文。
〔9〕图:指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同道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为友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同途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指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10〕援笔以时文写之:援笔,执笔。时文,当时的文字。
〔11〕《曲礼》:《礼记》中的一篇,记载了上古时期诸多具体而微的礼仪规范。曲,细小的杂事。礼:礼仪规范。
〔12〕史载笔:史,史官。载笔,用笔记载。
〔13〕《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311篇,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4〕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娴静姑娘真美好,送我彤管有用意。出自《诗经·邶风·静女》。静,娴雅贞静。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15〕夫子绝笔于获麟:孔夫子著《春秋》,写到人们捉住麒麟这一年便停笔了。夫子,指孔子。麟,麒麟。
〔16〕《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的总汇,现存33篇,大小寓言二百有余,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17〕舐笔:以舌舔笔,润湿笔头。
〔18〕虑:思虑,考虑。
〔19〕柱:笔柱,毛笔头的中心部分。
〔20〕被:毛笔头的外侧。
〔21〕崔豹:生卒年不详,西晋燕国人,字正雄。惠帝时,官至太傅仆。成帝咸康中,为后赵石虎常侍、侍中。撰有《古今注》。
鸡翅木管万邦作孚兼毫笔 清乾隆 故宫博物馆藏
此笔为鸡翅木,通体素洁,呈现出自然美观的木质纹理。管端刻有“万邦作孚”四字,管顶嵌有象牙,笔管用材讲究,不事雕琢,笔头兼毫,以蓝、红、黑、白相间染色,为清宫御用笔中的精品。
〔22〕《古今注》:是一部诠释西晋及其以前物事的著作,共分三卷八类。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
〔23〕《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即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24〕扶苏(?—前210年):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嫡长子,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因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被发配至上郡,负责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逝,赵高和丞相李斯扶立胡亥为太子,并矫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责其自尽。
〔25〕中山:古国名,传为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创立,在今河北定州、唐县一带,后为赵国所吞并。
【译文】 郭璞说:“蜀人称笔为‘不律’。虽说是蒙恬最早制笔,但周公写《尔雅》交给成王时,就已经提到‘简’就是‘札’了。‘不律’称为‘笔’,也有人称为‘点’。”还有《尚书中候》说:“大龟背着河图从黄河出来后,周公拿出笔用当时的文字作了描绘。”《曲礼》说:“史官秉笔书录史实。”《诗经》说:“娴静姑娘真美丽,送我彤管有用意。”此外,孔子著《春秋》,写到人们捉住麒麟这年就停笔了。《庄子》说:“以舌舐笔和墨书写。”从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到,笔的出现是很久远的事。想来古代的笔,无论是竹制、毛制,还是木制,只要能染墨成字的,都可以称为笔。过去蒙恬制作秦笔时,以柘木做笔管,以鹿毛做笔柱(毛笔头的中心部分),以羊毛做被毫,这个叫作“苍毫”的,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兔毫、竹管所制的,此事可见于崔豹《古今注》。秦时吞并六国,灭掉了前代的美好之物,所以只有蒙恬笔在当时独受颂扬。(另外,《史记》说:秦始皇命令蒙恬与太子扶苏负责修筑长城,蒙恬命人取中山附近的兔毛制作成笔,用于断案。)
【原文】 《西京杂记》 〔1〕 云:汉制,天子笔以错宝 〔2〕 为跗 〔3〕 ,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 〔4〕 为之。又以杂宝 〔5〕 为匣,厕 〔6〕 以玉璧翠羽,皆直 〔7〕 百金。
【注释】 〔1〕《西京杂记》: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所写多为西汉杂史和遗闻轶事。西京,指西汉国都长安。
〔2〕错宝:镶嵌宝石。
〔3〕跗:脚背,这里指笔杆下端。
〔4〕官师路扈:汉代笔工,善制紫毫。官师,官府中级别较低的吏员。
〔5〕杂宝:诸色珍宝。
〔6〕厕:装饰。
〔7〕直:通“值”,价值。
【译文】 《西京杂记》说:按照汉代的制度,天子御用的笔,在笔杆的下部要嵌宝石,笔毫都用秋兔的毛,由百官中的笔师制成。又用各色珍宝做成笔匣,匣子外用玉璧和绿羽装饰,笔和笔匣都价值百金。
【原文】 又《汉书》 〔1〕 云:尚书令 〔2〕 、仆射 〔3〕 、丞相 〔4〕 、郎官 〔5〕 ,月给 〔6〕 大笔一双。篆题 〔7〕 云“北宫工作”。
【注释】 〔1〕《汉书》: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其记事始于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是“二十四史”之一,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
〔2〕尚书令:中国古代官名,秦始置,汉以后沿置。本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职轻而权重。
〔3〕仆射(pú yè):中国古代官名。秦始置,汉以后沿置。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仆,主管之意。
〔4〕丞相:中国古代官名,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国理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源于春秋战国。
〔5〕郎官:中国古代官名,战国始置,本为君主侍从官。秦汉时,郎官归郎中令(汉武帝期间改为光禄勋)辖制,员额不定,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
〔6〕给(jǐ):供应。
〔7〕篆题:用篆书所题写的字。
【译文】 又,《汉书》说: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等,每月供给大笔两支。笔上有篆书题刻的“北宫工作”字样。
【原文】 又傅玄 〔1〕 云:汉末,一笔之柙 〔2〕 ,雕以黄金,饰以和璧 〔3〕 ,缀以隋珠 〔4〕 ,文 〔5〕 以翡翠。非文犀之桢 〔6〕 ,必象齿之管 〔7〕 ,丰狐之柱,秋兔之翰 〔8〕 。用之者必被 〔9〕 珠绣之衣,践雕玉之履 〔10〕 。
【注释】 〔1〕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魏晋名臣,文学家、思想家。著述颇丰,诗赋、散文、史传、政论无不擅长,主要作品有《傅子》。
象牙管牛角斗龚英制羊毫提笔 清代 首都博物馆藏
此图为一套象牙管提笔,大笔笔管较粗,笔管上端嵌有牛角,笔头为羊毫;小笔笔管较细,下接牛角笔斗羊毫笔头。两支笔均刻有“宇老上将军赏鉴”“湘阴龚英谨制”。从外观上看,这两支笔圆润洁白,羊毫柔顺,牛角润泽,为上乘之笔。
〔2〕柙:同“匣”,收藏物品的器具,木笼,这里指笔匣。
〔3〕和璧:和氏璧,中国古代著名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4〕隋珠:隋侯之珠,与和氏璧同为稀世之宝。
〔5〕文:通“纹”,纹饰。
〔6〕文犀之桢:指以纹理精美的犀角制成的笔管。文犀:带纹理的犀角。桢,古时夯土墙时所立的木柱,泛指支柱,这里指笔管。
〔7〕象齿之管:用象牙制成的笔管。
〔8〕丰狐之柱,秋兔之翰:指用大狐狸毛、秋兔毫制成的笔头。翰,指毛笔。
〔9〕被:通“披”。
〔10〕践雕玉之履:指穿着雕玉装饰的鞋履。践,踩踏。
【译文】 又,傅玄说:汉末,有一种笔匣,用黄金雕成用美玉装饰,用宝珠点缀用翡翠修饰。笔杆要么用刻有纹饰的犀牛角制成,要么用象牙做成;笔毫或是丰狐的毛,或是秋兔的毛。拥有这种笔的人,一定也身披缀有珠玉的锦绣华服,脚穿雕有花纹的玉鞋。
【原文】 王子年 〔1〕 《拾遗记》 〔2〕 云:张华 〔3〕 造《博物志》 〔4〕 成,晋武 〔5〕 赐麟角笔管。此辽西国所献也。
【注释】 〔1〕王子年:王嘉(?—390年),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人,前秦著名文学家、小说家。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
〔2〕《拾遗记》:神话志怪小说集,王嘉编撰,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多为荒诞不经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末卷则记昆仑等八座仙山。文字瑰丽,辞采可观。
〔3〕张华(232—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工于诗赋,雅爱书籍,精于目录学,编纂有中国首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10卷,今已佚。明·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4〕《博物志》:共10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内容,其中关于“八月槎”的神话,充满了美妙的神思遐想。
〔5〕晋武: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译文】 王子年《拾遗记》说:张华写成《博物志》后,晋武帝赐给他麟角制成的笔管。此笔管是辽西国进献的。
【原文】 《孝经援神契》 〔1〕 云:孔子制作 〔2〕 《孝经》 〔3〕 ,使七十二子 〔4〕 向北辰 〔5〕 磬折 〔6〕 ,使曾子 〔7〕 抱河洛书 〔8〕 北向。孔子簪缥笔 〔9〕 ,衣绛单衣 〔10〕 ,向北辰而拜。
【注释】 〔1〕《孝经援神契》:纬书,为汉代无名氏所撰。有辑本,卷数各异。清·赵在翰《七纬·孝经纬叙目》:“孝道神明,天人契合,援引众义,山藏海纳。”
〔2〕制作:著述。
〔3〕《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成书于秦汉之际。
〔4〕七十二子: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见《史记·孔子世家》。
〔5〕北辰:北极星。
〔6〕磬折:屈身如磬,以示恭敬。《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唐·杜甫《遣遇》诗:“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7〕曾子(前505—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一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8〕河洛书:河图洛书,是远古先民依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语出《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河,一说指黄河,一说指星河。洛,洛水。
〔9〕簪缥笔:插,戴。古时大臣朝见天子,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缥,淡青色。
〔10〕绛单衣:绛,赤色,火红。单衣,官吏朝服。
【译文】 《孝经援神契》说:孔子写《孝经》时,让他的七十二名弟子向北极星弯腰行礼,让曾子抱着河图洛书面朝北方。孔子本人则在头冠上插着淡青色的笔,身穿绛色单衣,向北极星拜谒。
【原文】 王羲之 〔1〕 《笔经》 〔2〕 云:有人以绿沉漆 〔3〕 竹管及镂管 〔4〕 见遗 〔5〕 ,录之多年,斯 〔6〕 亦可爱玩。讵 〔7〕 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乎?
花梨木笔斗
此笔最大特色在于笔斗是由整块花梨木雕成,通体素洁,仅在笔的两端雕出数道弦纹,突显了材质的天然之美。笔头由鬃羊毛制成,粗细兼杂,长锋饱满。
【注释】 〔1〕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其所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2〕《笔经》:相传为王羲之所撰,介绍各式制笔妙法。
〔3〕绿沉漆:一种暗绿色漆,始于魏晋南北朝,其色深沉,若物沉于水中,故名。
〔4〕镂管:这里指刻有花纹的笔管。
〔5〕见遗:赠送给我。
〔6〕斯:这,文言指示代词。
〔7〕讵:难道,岂,表反问。
【译文】 王羲之《笔经》说:有人赠我浓绿漆的竹笔管和刻有花纹的笔管,收藏多年后,还值得把玩。难道只有金玉珠宝、奇雕异琢之物才可贵?
【原文】 崔豹《古今注》云:今士大夫 〔1〕 簪笔 〔2〕 佩剑,言文武之道 〔3〕 备也。
青花瓷笔管
此笔笔管为青花瓷制,笔管中部至腹部绘有团龙纹,笔斗口沿部分绘有如意形云纹,笔管上端还绘有三组锦纹,笔顶绘有莲花纹。笔头为笋尖式羊毫,笔锋饱满。
雕漆紫檀管雕毫提笔 明嘉靖 故宫博物院藏
提笔,即斗笔,因笔头形如斗而得名,用于悬肘书写大字。此笔的笔管做得十分雅致,以紫檀木、雕漆三拼而成,饰有凸束节纹。笔管的上端雕漆有龙纹,下端雕漆有锦纹。笔斗为紫檀木,刻有“大明嘉靖年制”字样。笔头为紫貂毛所制,呈待放花苞式,色泽光润。
【注释】 〔1〕士大夫:中国古代对官吏和士人的统称。《晋书·夏侯湛传》:“仆也承门户之业,受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2〕簪笔:指古时大臣面见天子,插笔于冠,以备记事。
〔3〕文武之道: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修身的方略,后泛指治国理政要宽猛相济,也比喻生活或工作应张弛有度。文:周文王。武:周武王。道:方法。
【译文】 崔豹《古今注》说:现在的士大夫都在发冠上插着笔,身上佩着剑,说只有这样,文武之道也才具备。
【原文】 晋蔡洪 〔1〕 赴洛 〔2〕 中,人问曰:“吴中旧姓 〔3〕 何如?”答曰:“吴府君 〔4〕 ,圣朝之盛佐 〔5〕 ,明时之俊乂 〔6〕 。朱永长 〔7〕 ,理物 〔8〕 之宏德,清选 〔9〕 之高望。严仲弼 〔10〕 ,九皋 〔11〕 之鸿鹄 〔12〕 ,空谷 〔13〕 之白驹 〔14〕 。顾彦先 〔15〕 ,八音 〔16〕 之琴瑟 〔17〕 ,五色 〔18〕 之龙章 〔19〕 。张威伯 〔20〕 ,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陆士龙 〔21〕 ,鸿鹄之徘徊,悬鼓 〔22〕 之待槌。此诸君以洪笔为锄耒,以纸札为良田,以玄默为稼穑,以义理为丰年 〔23〕 。”(此段语出《刘氏小语》,又出《语林》。)
【注释】 〔1〕蔡洪:生卒年不详,字叔开,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文学家。曾仕吴,入晋为州从事,著有《化清经》10卷。
〔2〕洛:洛阳。
〔3〕吴中旧姓: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泛指吴地。旧姓,即世族。
〔4〕吴府君:吴展,生卒年不详,字士季,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人,曾为吴郡太守。
〔5〕盛佐:得力的辅佐之才。
〔6〕俊乂:亦作“俊艾”,才德出众的人。《尚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7〕朱永长:朱诞,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仕吴,为议郎。
〔8〕理物:辨识事物,犹治民。
〔9〕清选:精选出来的人才。
〔10〕严仲弼:严隐,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仕吴,为议郎。
〔11〕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诗诂训传》:“皋,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
〔12〕鸿鹄:天鹅,在古文中常用于比喻志向高远者。
〔13〕空谷:空旷幽深的山谷,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
〔14〕白驹:白色骏马,常用于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15〕顾彦先: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原有《顾荣集》传世,今已佚。
〔16〕八音: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依制成乐器的不同材料来区分,共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7〕琴瑟:琴和瑟同时弹奏,声音和谐,喻和美、融洽。
〔18〕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19〕龙章:龙纹、龙形,比喻不凡的文采、风采。
〔20〕张威伯:张畅(408—457年),字少微,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宋大臣。
〔21〕陆士龙:陆云(262—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22〕悬鼓:古时官署所挂的鼓,始置于周代,供击鼓求见之用。
〔23〕以洪笔为锄耒……以义理为丰年:把大笔当作农具,把纸张当作良田,以沉默清心为劳作,以掌握真理为丰收。洪笔:大笔,比喻善写文章。洪,大。锄耒:锄头和木叉,泛指农具。《晋书·桓宣传》:“或载锄耒于轺轩,或亲芸获于陇亩。”玄默:沉静不语,清静无为。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译文】 晋·蔡洪在去洛阳的路上,有人问他:“吴地的世族如何?”蔡洪回答说:“太守吴展是圣朝的肱股之臣,又是明代的俊杰;朱永长有治民的大德,是出身名门望族的杰出人才;严仲弼如九天上的鸿鹄,空谷的白驹;顾彦先是八音中的琴瑟,五色中的龙章,是善于调和的吴中士族首领;张威伯是寒冬的松柏,也是黑夜中清朗的月光;陆士龙是天空中徘徊的鸿鹄,待击的悬鼓。以上诸君都以巨笔为锄耒,以纸札为良田,以沉默清心为劳作,以掌握真理为丰收。”(此段语出《刘氏小语》,又出《语林》。)
玳瑁雕钱纹管紫毫笔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此笔为玳瑁管,通体饰有古钱纹,纹细如网,上面还有自然的黄褐斑纹,精致的雕工和自然的纹理相映成趣。笔头为兰蕊式紫毫。此笔宜用于书写小楷。
【原文】 《文士传》 〔1〕 云:成公绥口不能谈,而有剧 〔2〕 问,以笔答之,见其深智。吴阚泽 〔3〕 为人佣书 〔4〕 ,以供纸笔。
【注释】 〔1〕《文士传》:中国第一部文人传记,约于晋末南朝宋初问世。该书搜罗广泛,规模庞大,记载了战国至南朝宋之间的文人雅士事迹,直接开启了《唐才子传》等文人传记的先河。
〔2〕剧:繁难。
〔3〕吴阚(kàn)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出身农家,少时好学,性谦恭笃慎,是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至太子太傅。
〔4〕佣书:这里指受雇于人以抄书为业。
【译文】 《文士传》说:成公绥口不善言,如有人提出繁难的问题,他都用笔回答,这样才能展现他深邃的智慧。吴阚泽帮别人抄书,借此获得纸笔。
玳瑁管经文纬武羊毫笔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此笔亦为玳瑁管,通体光素,饰有黑、黄、褐相间的自然斑纹,呈半透明状。管端阴刻楷书“经文纬武”四字。“经文纬武”出自唐·许敬宗“定宗庙乐议”,意为治理国家的本领文武兼备。此笔的笔头为长锋羊毫,尖而齐健,宜用于书写小楷。
【原文】 《世说》 〔1〕 :“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 〔2〕 。”又云,“钟繇 〔3〕 、张芝 〔4〕 ,皆用鼠须笔。”
【注释】 〔1〕《世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又称《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类。
〔2〕鼠须笔:用老鼠胡须制成的毛笔。
〔3〕钟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是楷书(小楷)创始人,被尊为“楷书鼻祖”。
〔4〕张芝(?—192年):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书法家,被尊为“草圣”,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译文】 《世说》:“王羲之从白云先生那里学到了用笔的方法,先生还送了他鼠须笔。”又说,“钟繇、张芝,都用鼠须笔。”
【原文】 魏曹公 〔1〕 闻吴 〔2〕 与刘先主 〔3〕 荆州,方 〔4〕 书,不觉笔坠地。(何晏亦同。司马宣王 〔5〕 欲诛曹爽 〔6〕 ,呼 〔7〕 何晏 〔8〕 作奏 〔9〕 ,曰:“宜上卿名。”晏惊,失笔于地。)
【注释】 〔1〕魏曹公:魏武帝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2〕吴:吴国。
〔3〕刘先主: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史称“刘先主”。
〔4〕方:正要。
〔5〕司马宣王: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者。
〔6〕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权臣。
〔7〕呼:召唤。
〔8〕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曹魏大臣、玄学家。
〔9〕作奏:上奏本。这里指司马懿授意何晏去参奏曹爽的罪名。
【译文】 魏国曹公正欲提笔书写,听说吴国将荆州送给了刘备,笔掉到地上也浑然不知。(何晏也有这样的情形。司马宣王想杀曹爽,叫何晏写奏章,说:“实名参奏。”何晏大惊,笔掉到了地上。)
【原文】 晋王珣 〔1〕 ,字元琳,梦人以大笔如椽 〔2〕 与之。人说云:“君当有大手笔。”后孝武 〔3〕 哀策 〔4〕 、谥文 〔5〕 ,皆珣所草。(又云是王东亭。)
【注释】 〔1〕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2〕大笔如椽:像椽子那么大的笔,常用于形容名家之作。
〔3〕孝武:司马曜(362—396年),字昌明,东晋皇帝(372—396年在位)。其驾崩后庙号为烈宗,谥号为孝武皇帝。
〔4〕哀策:亦作“哀册”。文体的一种。帝制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
〔5〕谥文:这里指孝武帝驾崩后称誉其事迹的文书。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社会声望者去世后,由官方或亲友所加的褒贬其事迹的称号,有恶谥和美谥之别。
青玉凤纹笔管 明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笔管采用青玉制成,通体采用剔地浅浮雕的手法,雕饰有三魑及凤纹。该笔的笔帽上饰有二魑及凤纹,笔头处的笔毫因年久已遗落。整体上来看,此笔管的笔纹流畅简洁,十分美观。
剔犀云纹笔管 明代 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剔犀指的是一种雕漆的技法,用两种或者三种色漆逐层堆积,然后雕以花纹,从刀口断面处可看到不同的色层,十分别致。此笔通体雕有犀云纹,涂有黑红相间的漆料。整体为柱式,两端呈尖形,中部束腰为插笔毫处。但由于年代已久,笔毫已遗落,仅留有铜制圆口。
【译文】 晋时的王珣,字元琳,曾梦见有人将椽子一样粗的大笔交给他。有人对他说:“你会有大手笔。”后来,孝武帝的哀策、谥文,都是王珣起草的。(又有记载说这事发生在王东亭身上。)
【原文】 《汉书》:张安世 〔1〕 持橐簪笔 〔2〕 ,事 〔3〕 孝武 〔4〕 数十年,以备顾问,可谓忠谨 〔5〕 矣。
【注释】 〔1〕张安世(?—前62年):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西汉大臣。
〔2〕持橐(tuó)簪笔: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
〔3〕事:服侍。
〔4〕孝武:此处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在位54年,其文治武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5〕忠谨:忠诚敬慎。
【译文】 《汉书》:张安世随身携带书和笔侍奉孝武帝几十年,随时准备解答疑问,可谓忠诚敬慎。
【原文】 《梁书》 〔1〕 :纪少瑜 〔2〕 ,字幼玚,尝梦陆倕 〔3〕 以一束青镂管笔 〔4〕 授之,云,“我以此犹可用 〔5〕 ,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遂进。梁郑灼 〔6〕 ,家贫好学,抄义疏 〔7〕 以日继夜。笔毫尽,必削而用之。
【注释】 〔1〕《梁书》: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为唐初姚察、姚思廉所撰,包含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无志。
〔2〕纪少瑜: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南朝梁时的著名文士。
〔3〕陆倕(470—526年):字佐公,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4〕青镂管笔:青色玉雕的笔管。
〔5〕可用:还可以,尚可。
〔6〕郑灼(514—581年):字茂昭,东阳信安人,生性精明勤快,尤通“三礼”,南朝梁陈间著名经学家。
〔7〕义疏:疏解经义的著作。
【译文】 《梁书》:纪少瑜,字幼玚,曾梦见陆倕送给他一束青色玉雕笔,而且说,“我认为这些笔还可以用,你自己在它们中间选好的”。他的文章因此大有长进。梁代的郑灼,家境贫寒却十分好学,他日以继夜抄写解释经义的书,笔头上的毫毛磨平了,他就把毛削尖再用。
【原文】 隋刘行本 〔1〕 累迁 〔2〕 掌朝下大夫 〔3〕 。周代故事 〔4〕 :天子临轩,掌朝典 〔5〕 笔砚,持至御座,则承御大夫 〔6〕 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从取之。行本抗声 〔7〕 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 〔8〕 ,各有司存 〔9〕 。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取臣笔?”帝曰然 〔10〕 。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注释】 〔1〕刘行本:生卒年不详,隋代沛(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2〕累迁:屡次升官。
〔3〕掌朝下大夫:中国古代官名。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其秋官府有掌朝下大夫,正四命,下有小掌朝上士,掌内外朝仪。
〔4〕周代故事:指过去北周的行事制度。周代,北周。故事,过去的行事制度。
〔5〕朝典:朝廷的礼仪制度。
〔6〕承御大夫:中国古代官名,北周始置,侍卫皇帝左右,佩承御刀。
〔7〕抗声:高声,大声。
〔8〕设官分职:设立官爵或官府,各有职掌。《晋书·应詹传》:“詹上疏陈便宜,曰:‘先王设官,使君有常尊,臣有定卑,上无苟且之志,下无觊觎之心。’”
〔9〕司存:执掌,职掌。
〔10〕然:对,不错。
【译文】 隋朝的刘行本,累次升迁,官至掌朝下大夫。按北周的旧制,天子临轩,掌朝要准备好笔砚,送到御座前,再由承御大夫转呈皇上。到刘行本为掌朝下大夫时,向皇帝进笔,承御大夫伸手正要取。刘行本抗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臣听说设官分职,各有职掌。臣既然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臣的笔?”皇帝说是这个理,并下令二人此后各司其职。
【原文】 柳公权 〔1〕 为司封员外郎 〔2〕 ,穆宗 〔3〕 问曰:“笔何者书善?”对曰:“用笔在心正,心正则书正。”上改容 〔4〕 ,知其笔谏 〔5〕 。
【注释】 〔1〕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中唐大臣、书法家、诗人。
〔2〕司封员外郎:中国古代官名,爵职事官,掌封爵、命妇、朝会及赐予等事。
〔3〕穆宗:唐穆宗李恒(795—824年),原名李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4〕改容:改变仪容,动容。
〔5〕笔谏: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译文】 柳公权任司封员外郎时,穆宗问他:“怎样用笔才能把字写好?”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皇上听之动容,知道他是以笔为喻在劝谏。
【原文】 《景龙文馆集》 〔1〕 云:中宗 〔2〕 令诸学士入甘露殿 〔3〕 。其北壁列书架,架上之书学士等略见,有《新序》 〔4〕 《说苑》 〔5〕 《盐铁》 〔6〕 《潜夫》 〔7〕 等论。架前有银砚一,碧镂牙管 〔8〕 十,银函盛纸数十种。
【注释】 〔1〕《景龙文馆集》:又作《景龙文馆记》,唐·武平撰。原有8卷,现仅存1卷。书中载有唐代文馆杂事及诸学士应制唱和之作。
〔2〕中宗: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683—684年、705—710年两度在位。
〔3〕甘露殿:唐都长安宫殿,位于太极宫两仪殿北。
〔4〕《新序》:西汉·刘向(前77—前6年)撰,是一部以讽谏君王为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原书30卷,今仅余10卷。
〔5〕《说苑》:西汉·刘向编撰,古代杂史小说集,主要记叙春秋战国至汉代的轶闻轶事。原书20卷,今仅存5卷。
〔6〕《盐铁》:《盐铁论》,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经桓宽整理成书,真切反映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讨论。
〔7〕《潜夫》:《潜夫论》,东汉·王符(约85—约163年)撰,多为讨论治国安民的政论。
〔8〕碧镂牙管:碧绿色牙刻的笔管。
【译文】 《景龙文馆集》说:唐中宗令诸学士进甘露殿,甘露殿北壁列着书架。架上的书,学士们大致能看见,有《新序》《说苑》《盐铁》《潜夫》等。书架前有一方银砚,十支雕镂笔管为碧玉牙刻的笔,还有数十种纸装在银函里。
【原文】 扬子 〔1〕 《法言》 〔2〕 云: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
【注释】 〔1〕扬子:扬雄。
〔2〕《法言》:西汉·扬雄政论著作。
【译文】 扬雄《法言》说:哪有书写不用笔,说话不动舌的?我发现天常正是帝王的笔舌。
【原文】 《论衡》 〔1〕 曰:智能 〔2〕 之人,须 〔3〕 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能自通 〔4〕 也。
【注释】 〔1〕《论衡》: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被誉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2〕智能:智谋和才干。
〔3〕须:通“需”,即需要。
〔4〕自通:不待他人启发,自己就能通晓。
【译文】 《论衡》说: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必须借助三寸之舌,一尺之笔,才能仕途通畅。
【原文】 曹褒 〔1〕 ,字叔通,尝 〔2〕 慕叔孙通 〔3〕 为汉礼仪 〔4〕 ,夜则沉思,寝则怀铅笔 〔5〕 ,行则诵文书。当其念至,忽忘所之。
茶晶梅花笔插 原藏于清宫南库
此明代“子冈”款茶晶梅花笔插,为筒状,茶色,梅树干形。水晶依质色不同而分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此笔插为水晶中的茶晶制品。茶晶产于我国内蒙古、甘肃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水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注释】 〔1〕曹褒:字叔通,东汉时期鲁国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东汉著名儒士。
〔2〕尝:曾经。
〔3〕叔孙通:生卒年不详,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曾为汉高祖刘邦制定朝廷礼仪,因功拜奉常,被司马迁尊为汉家儒宗。
〔4〕汉礼仪:汉朝的宫廷礼仪。
〔5〕铅笔:用石墨或加颜料的黏土做笔芯的笔,多用于涂改错字。
【译文】 曹褒,字叔通,曾经很羡慕叔孙通能为汉朝制定礼仪制度,夜则深思,睡则怀揣铅笔,行则诵读文书。当他心有所得,会忽然忘掉自己要去的地方。
【原文】 《韩诗外传》 〔1〕 曰:赵简子 〔2〕 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问其故,对曰:“臣为君谔谔之臣 〔3〕 。墨笔执牍 〔4〕 ,从 〔5〕 君之后,伺君过而书 〔6〕 之。”
【注释】 〔1〕《韩诗外传》:汉·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忠告组成的杂编。
〔2〕赵简子:赵鞅(?—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3〕谔谔之臣:说话坦率、直言争辩的大臣。谔谔,直言争辩貌。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4〕墨笔执牍:意为随时备着濡墨之笔和写字用的木片。墨笔,濡墨于笔。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片。
〔5〕从:跟从。
〔6〕伺君过而书:观察到君王的过错便记下来。伺,观察。过,过错。书,记录。
【译文】 《韩诗外传》说:赵简子有个叫周舍的家臣,在他门前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愿做君的直谏之臣,手执墨笔和木牍,跟在你身后,发现你有过失就记录下来。”
【原文】 司马相如 〔1〕 作文,把笔啮之,似鱼含毫 〔2〕 。(陆士衡《文赋》 〔3〕 云:“或含毫而邈然 〔4〕 。”)
【注释】 〔1〕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年):字长卿,一说蜀郡成都人,一说巴郡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汉赋四大家”之一,有“赋圣”“辞宗”之誉。
〔2〕似鱼含毫:形容司马相如含笔时嘴噘着,像鱼嘴。含毫,写作时含笔于口,比喻构思为文。
〔3〕陆士衡: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文赋》为其撰写的文艺理论作品。
〔4〕含毫而邈然:意为含笔构思时心中感到茫无头绪。
紫檀木管嵌象牙刻花填金斗紫毫提笔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此笔为紫檀木管,通体光洁素雅。笔斗呈翠绿色,阴刻填有灵芝、兰花、菊花等纹饰,斗颈环饰填金莲花纹。
【译文】 司马相如写文章,喜欢咬着笔,像鱼嘴含着笔毛。(陆士衡《文赋》说:“也可以说他因为含笔才显得高远。”)
【原文】 梁元帝 〔1〕 为湘东王时,好文学,著书常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金银雕饰,或用斑竹 〔2〕 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精粹者,用银管书之;文章赡逸 〔3〕 者,以斑竹管书之。故湘东之誉,播于江表 〔4〕 。
【注释】 〔1〕梁元帝:萧绎(508—555年),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555年在位)。
〔2〕斑竹:湘妃竹,茎上有紫褐色的斑点。
〔3〕赡逸: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
〔4〕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译文】 梁元帝为湘东王时雅好文学,常著书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用的笔有三等,有的用金银雕饰,有的是斑竹做的笔管。忠孝双全的,用金管笔写;德行出众的,用银管笔写;文章词采富丽立意高远的,用斑竹管笔写。因此湘东王的美誉传遍江南。
【原文】 《东宫旧事》 〔1〕 :皇太子初拜 〔2〕 ,给漆笔四枝,铜博山 〔3〕 笔床 〔4〕 一副焉。
【注释】 〔1〕《东宫旧事》:10卷,南北朝《颜氏家训》记录本书撰者张敞,吴人,《隋志》未言撰者。该书记录晋太子仪礼风俗之类,久已佚,今有陶元仪、黄奭辑本,陶氏《说郛》共辑得50节。
〔2〕初拜:指册立太子一事,刚刚册立之意。
〔3〕铜博山:铜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多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盖高而尖。
〔4〕笔床:笔架,搁毛笔的专用器物。
【译文】 《东宫旧事》说:“册立的皇太子在初拜时,要给他四支漆笔,铜博山、铜床各一副。”
【原文】 欧阳通 〔1〕 ,询 〔2〕 之子。善书,瘦怯于父 〔3〕 ,常自矜 〔4〕 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管,狸毛为心,覆以秋毫 〔5〕 ;松烟为墨,末 〔6〕 以麝香;纸必须用紧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 〔7〕 也。
【注释】 〔1〕欧阳通(625—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代宰相、书法家,欧阳询之子。
〔2〕询:欧阳询,生卒年不详,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通之父。
〔3〕瘦怯于父:这里指欧阳通的字比父亲欧阳询的字显瘦弱。
〔4〕自矜:自夸。
〔5〕秋毫:这里专指秋兔的毛。
〔6〕末:通“瀎”,抹拭、涂饰。
〔7〕自重:抬高自己的身价或地位。
【译文】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善于书法,其字与其父的相比显得瘦弱,却常以书法自夸。他写字时,必须用象牙犀角制成的笔管,狸毛制成的笔心,外层再覆以秋兔之毫;用以松烟制成的墨,还要用麝香末拭抹;纸必须用紧薄白滑的。必如此才书写,都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原文】 柳恽 〔1〕 尝赋诗,未就,以笔捶 〔2〕 琴,坐客 〔3〕 以箸 〔4〕 扣之,恽惊其哀韵 〔5〕 ,乃制为雅音 〔6〕 。后传击琴自笔捶之始也。
【注释】 〔1〕柳恽(465—517年):字文畅,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南朝梁大臣、学者、诗人、音乐家、棋手。
〔2〕捶:敲。
〔3〕坐客:坐在一旁的客人。
〔4〕箸:筷子。
〔5〕哀韵:悲哀的音乐。
〔6〕雅音:正音,有益于风教的诗歌和音乐。
【译文】 柳恽曾经在诗还没写完时,就用笔敲琴,座上的客人用筷子敲击相和。柳恽为它哀伤的韵味惊异,并以此制成雅音。后人所传的“击琴”,正源自“笔捶”的典故。
【原文】 《史记》:相如 〔1〕 为天子游猎之赋 〔2〕 ,赋成,武帝 〔3〕 许 〔4〕 尚书 〔5〕 给其笔札 〔6〕 。
【注释】 〔1〕相如:司马相如。
〔2〕游猎之赋:《子虚赋》《上林斌》,并称为《天子游猎赋》。
〔3〕武帝:汉武帝刘彻。
〔4〕许:应允,批准。
〔5〕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掌管文书。
〔6〕笔札:纸和笔。
【译文】 《史记》:司马相如写《天子游猎赋》,完成后,汉武帝同意尚书赐他笔和纸。
【原文】 又汉献帝 〔1〕 令荀悦 〔2〕 为《汉纪》 〔3〕 三十篇,诏 〔4〕 尚书 〔5〕 给其笔札。江淹 〔6〕 梦得五色笔,由是文藻 〔7〕 日新。后有人称郭璞,取之。君子有三端 〔8〕 ,其一曰文士之笔端。
【注释】 〔1〕汉献帝:刘协(181—234年),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末代皇帝(189—220年在位)。
〔2〕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
〔3〕《汉纪》: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编年体,共30卷。
〔4〕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5〕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秩六百石,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尚书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并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侍中组成“中朝”,因系近臣,地位渐高。
〔6〕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
〔7〕文藻:文采。《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8〕三端:指文士笔端,勇士锋端,辩士舌端。出自《韩诗外传》:“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端,东西的一头。
【译文】 另外,汉献帝叫荀悦写《汉纪》30 篇,诏令尚书供给他笔和纸。江淹梦到自己得了五色笔,自此以后文章越写越好。后来有人称赞郭璞,就说郭璞得到了这支笔。君子要避开三个端点,其一就是文人的笔端。
【原文】 汉班超 〔1〕 常为官佣书 〔2〕 ,久劳苦,乃投笔 〔3〕 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 〔4〕 、张骞 〔5〕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焉能久事笔砚 〔6〕 ?”陆云 〔7〕 《与兄士衡 〔8〕 书》曰:“君苗 〔9〕 每常见兄文思,欲焚笔砚。”
【注释】 〔1〕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2〕佣书:受雇为人抄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
〔3〕投笔:扔笔,多意指弃文从武。
〔4〕傅介子(?—前65年):北地人,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
〔5〕张骞(约前164—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6〕笔砚:毛笔和砚台,此处借指文墨书写一事。
〔7〕陆云(262—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大臣、文学家,陆机的弟弟。
〔8〕士衡: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9〕君苗:小弟。
【译文】 汉代的班超经常为官家抄书,时间长了会很劳苦,便掷笔说:“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去西域立功,以获取功名,哪能一直与笔墨打交道?”陆云《与兄士衡书》说:“小弟每次见到兄长的文章,就想毁掉自己的笔砚。”
【原文】 魏明帝 〔1〕 见殿中侍御史 〔2〕 簪白笔 〔3〕 ,侧阶 〔4〕 而立,问曰:“此何官也?”辛毗 〔5〕 对曰:“御史簪笔书过,以记陛下不依古法者。今者,直备官 〔6〕 眊笔 〔7〕 耳。”
【注释】 〔1〕魏明帝:曹叡(204—239年),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
〔2〕侍御史:中国古代官名,秦朝始置,汉朝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
〔3〕白笔:未濡墨的笔,特指谏官用的笔。
〔4〕侧阶:正室旁的北阶。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中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多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古时,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家,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由此可见笔筒在文房中的重要性。
玉笔插 清代
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 明代
沉香为植物名,常绿乔木。它的芯材为著名的熏香原料,非常珍贵,主要产于印度、泰国、越南等地。因其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此笔筒通身为沉香木雕琢而成,外壁雕有凹凸嶙峋的山岩,环周用浮雕及镂雕技法刻有老梅一枝,幽竹一丛,虬松数株,且以大石相配,趣味十足。
石雕花笔插 清代
此笔插由天然石料制作而成,以圆雕、透雕、浮雕等多重技法,雕饰出山石、花卉等图案。其雕工之精,石质之润滑柔腻,为清代小件雕刻中的佳作。
粉彩花卉纹六角笔筒 清代
此笔筒为六方形,直口,深腹,平底,下面有如意形的器足。口沿描金,内施豆瓣绿釉,外施白釉。在外壁的六个长方形侧面上分别绘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纹饰,并附有与纹饰相呼应的三首诗歌。笔筒的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翠玉双管式笔插 明代
此笔插为青玉制,色偏暗。其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他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戗金彩漆云龙纹笔筒 明代
竹雕八仙过海图笔筒 明代
此笔筒为竹制,筒身刻有八仙过海的纹饰,所刻八仙于波涛汹涌之中泰然若定,神态安然,活灵活现。该笔筒整体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将悬崖峭壁、树木丛生、飘渺的云气以及波澜的急流刻画得淋漓尽致。
竹雕仕女圆笔筒 明代
该笔筒为竹制,圆筒形,筒身色泽深红,下有三足,外壁镂雕仕女,头戴风帽,手拈兰花,傍石而立。石旁有松,通透异常,松下石台上用浅浮雕的手法刻有杯子、砚台、盆景等常见的文房摆件。此笔筒整体简洁古朴,十分雅致。
黑漆百宝嵌四季花卉纹笔筒 明代
该笔筒呈正方委角形,四角设有垂云足,以黑漆作底,用白玉、碧玉、寿山石、螺钿等多种材料嵌饰成纹。四角分别饰有不同的折枝花卉纹,包括萱草、梅花、罂粟、海棠,并各自配以蝴蝶一只,别有一番趣味。这个笔筒所有的花纹都凸起于表面,体现出了精湛的镶嵌工艺。
景泰蓝笔筒 清代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在铜胎上先掐丝、点蓝,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金属工艺。因此工艺主要流行于明代景泰年间,又以蓝色为主,故名“景泰蓝”。此笔筒即采用这种工艺加工而成,口下和底边用变形的莲瓣纹作装饰,腹部用锦纹作底并绘以花卉,色彩十分艳丽、别致。
〔5〕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6〕备官:设官,这里有聊以充数的意思。
〔7〕眊(mào)笔:古代文官上朝,簪笔于冠侧。
【译文】 魏明帝见殿中侍御史头冠插有一支白笔,立在北阶,就问:“这是什么官?”辛毗回答说:“御史簪笔,是准备随时记录过错的,陛下不依古制的事也要记录下来。现在的御史簪笔,只是徒有其形而已。”
【原文】 左思 〔1〕 为《三都赋》 〔2〕 ,门庭藩溷 〔3〕 ,必置笔砚,十稔 〔4〕 方成。
【注释】 〔1〕左思(约250—约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文学家。有诗作《咏史》8篇闻名于世。
〔2〕《三都赋》:左思的作品,指《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
〔3〕藩溷(hùn):篱笆和厕所。
〔4〕稔:年。
【译文】 左思写《三都赋》,在门房、庭院和厕所都放有笔砚,十年才完成。
【原文】 薛宣 〔1〕 令人纳薪 〔2〕 ,以炙笔砚 〔3〕 。
【注释】 〔1〕薛宣:生卒年不详,字赣君,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西汉丞相。
〔2〕薪:柴火。
〔3〕炙笔砚:用火烤笔砚。天寒时笔砚会结冰,故需用火烤。
【译文】 薛宣让人备柴火,是用来暖笔砚的。
【原文】 又鱼豢 〔1〕 《魏略》 〔2〕 曰:颜斐 〔3〕 ,字文林,为河东太守 〔4〕 。课人输租 〔5〕 ,车便置薪两束,为寒炙笔砚。风化 〔6〕 大行。
【注释】 〔1〕鱼豢:生卒年不详,长鱼氏,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三国时期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
〔2〕《魏略》: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3〕颜斐:字文林,济北人,三国曹魏时官员。
〔4〕太守: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敬称,汉景帝时郡守已是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
〔5〕课人输租:向人征收应交纳的租税。课:征收。输租:交纳租税。
〔6〕风化:这里指文风教化。
【译文】 另外,鱼豢《魏略》说:颜斐,字文林,是河东太守。他出门征收租税时,车上要放两捆柴火,是为了在天寒时暖笔砚。河东文教因此风行。
【原文】 祢衡 〔1〕 为《鹦鹉赋》于黄射 〔2〕 (祖之子 〔3〕 )座上,笔不停辍。又阮瑀 〔4〕 援笔草檄 〔5〕 立成 〔6〕 ,曹公索笔求改,卒 〔7〕 无下笔处。
【注释】 〔1〕祢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名士,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
〔2〕黄射: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的长子,官拜章陵太守,与祢衡相善。
〔3〕祖之子:祖,即黄祖(?—208年),东汉末将领。
〔4〕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5〕草檄:草拟檄文。
〔6〕立成:片刻写成。
〔7〕卒:最后。
【译文】 祢衡在黄射(黄祖之子)座上写作《鹦鹉赋》,笔不停顿。另外,阮瑀执笔草拟檄文,片刻即成,曹操要来笔修改,却没有可以下笔的地方。
【原文】 扬雄每天下上计孝廉 〔1〕 会者,雄即把 〔2〕 三寸弱翰 〔3〕 ,赍 〔4〕 油素 〔5〕 四尺,以问其异语。(见《墨谱》。)
【注释】 〔1〕上计孝廉:被举荐的孝廉,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2〕把:拿,抓住。
〔3〕弱翰:这里指毛笔。
〔4〕赍(jī):凭借,这里指备齐。
〔5〕油素:光滑的白绢。
【译文】 扬雄每天下到各地举荐的孝廉中间,手握三寸之笔、四尺光滑的白绢,向他们询问各地奇闻。(见《墨谱》。)
【原文】 《史记》:西门豹 〔1〕 为邺令,投巫于水,复投三老 〔2〕 。乃簪笔磬折 〔3〕 ,向河而立以待,良久。
【注释】 〔1〕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邺令,著名政治家,治水名人。
〔2〕三老:古代掌教化的官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
〔3〕簪笔磬折:插笔于头冠,弯腰施礼,形容礼仪完备且恭敬。簪笔,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着此装束。磬折,弯腰如磬状,表恭敬之意。
【译文】 《史记》:西门豹为邺县令时,将巫师投入河中,又投“三老”,再插笔头冠之上,弯腰施礼后面向河水站立了很久。
【原文】 崔豹《古今注》云:牛亨问:“彤管何也?”答曰:“彤,赤漆耳。史官载事,故 〔1〕 以赤管,言以赤心记事也。”
【注释】 〔1〕故:成例。
【译文】 崔豹《古今注》说:牛亨问:“彤管是什么?”回答说:“彤,是红色的漆。史官记事,按例用红色笔管的笔,以表明是在以赤诚之心记事。”
【原文】 曹公 〔1〕 欲令十吏就 〔2〕 蔡琰 〔3〕 写书。姬曰:“妾闻男女礼不亲授 〔4〕 ,乞 〔5〕 给纸笔一月,真草 〔6〕 维命 〔7〕 。”于是缮写 〔8〕 送之,文无遗误。
【注释】 〔1〕曹公:指曹操。
〔2〕就:到。
〔3〕蔡琰: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
〔4〕礼不亲授:指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授:给予。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5〕乞:请求。
〔6〕真草:楷书和草书。
〔7〕维命:悉听吩咐。
〔8〕缮写:誊写,抄写。
【译文】 曹操想派十名官吏到蔡琰处抄书。蔡文姬说:“妾听说男女不能亲手授受,请给我纸笔,容我自己一个月时间抄就。用楷书还是草书,都听你吩咐。”于是抄好后呈送曹操,文字无一遗漏。
【原文】 王粲 〔1〕 才高,辩论应机 〔2〕 ,属文 〔3〕 举笔便成。钟繇、王朗 〔4〕 ,名为魏卿相 〔5〕 ,至朝廷奏议 〔6〕 ,皆阁 〔7〕 笔不敢措手 〔8〕 。
【注释】 〔1〕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人,少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建安七子”之一。
〔2〕应机:随机应变。
象牙管御用加料纯羊毫提笔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此笔为象牙造,六支一套。笔管通体磨制得光润如玉,色泽洁白。笔锋细长,细润则顺,为精选纯羊毫。笔端刻有“御用”二字,清宫之中刻有此二字的笔,仅见于此笔。
〔3〕属文:撰写文章。
〔4〕王朗(?—228年):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5〕卿相:执政大臣。
〔6〕奏议:古代臣僚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7〕阁:通“搁”,搁置。
〔8〕措手:着手处理。
【译文】 王粲才高,能随机辩论,文章举笔就成。钟繇、王朗,虽然都是魏国卿相,但到写朝廷奏议的时候,都不敢轻易落笔。
【原文】 《袁子正 〔1〕 书》云:尚书以六百石 〔2〕 为名,佩契刀囊 〔3〕 ,执版 〔4〕 ,右簪笔 〔5〕 焉。
【注释】 〔1〕袁子正:袁准,生卒不详,字孝尼,陈郡扶乐人。为人正直,甘于淡泊,以儒学知名,尝注《服经》。
〔2〕六百石:汉官秩,尚书所受俸禄为六百石。石:古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契刀囊:用于存放秘密文书的布袋。
〔4〕执版:手持简牍。
〔5〕右簪笔:自右插笔于冠。
【译文】 《袁子正书》说:尚书也叫“六百石”,身佩“契刀囊”,手持简牍,冠的右侧簪着笔。
【原文】 僧智永 〔1〕 学书,旧笔头盈数石,自后瘗 〔2〕 之,目 〔3〕 为退笔冢。(见《笔势》中。)
【注释】 〔1〕僧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号“永禅师”。
〔2〕瘗(yì):埋葬。
〔3〕目:名称。
【译文】 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用坏的笔头足有好几石,后来自己把它全埋葬了,埋葬的地方叫“退笔冢”。(见《笔势)。)
【原文】 《孔子世家》 〔1〕 云:孔子在位 〔2〕 ,听讼文辞 〔3〕 可以与人共者,不独有 〔4〕 也。至于修《春秋》 〔5〕 笔则笔,削则削 〔6〕 。子夏之徒 〔7〕 ,不能赞其一辞。
【注释】 〔1〕《孔子世家》:指《史记·孔子世家》。
〔2〕在位:在官位上,做官。
〔3〕听讼文辞:断案文书。听讼,听理诉讼,审案。
〔4〕独有:独断。
〔5〕《春秋》: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撰,实则为鲁国史官所编(孔子修订),记录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间的大事件。
〔6〕笔则笔,削则削:该记载时就记载,该删除时就删除。笔,记载。削,删除。
〔7〕子夏之徒:子夏等门人。子夏(前508—?),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卜氏,名商,即卜商,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见称。
【译文】 《孔子世家》说:孔子做官时,断案文书可以与他人商议的,他从不独自决断。修订《春秋》时则不同,该写的一定写,该删的一定删。子夏等门人也不能增删一字。
【原文】 薛宣为 〔1〕 陈留 〔2〕 ,下至财用 〔3〕 笔砚,皆为设方略 〔4〕 利用,必令省费也。
【注释】 〔1〕为:治理。
〔2〕陈留:地名,在今河南开封。
〔3〕财用:材料和用具。财,通“材”。
〔4〕方略:通盘计划和策略。
【译文】 薛宣治理陈留时,下至笔砚之类的材料用具,都要设定计划,既保障使用又减省费用。
【原文】 王充 〔1〕 好理实 〔2〕 ,闭门潜思 〔3〕 ,户牖 〔4〕 墙壁各置刀笔 〔5〕 ,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注释】 〔1〕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东汉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2〕理实:思考与现实相关的问题。理,辨别。实,事实。
〔3〕潜思:深思。
〔4〕户牖:门窗。
〔5〕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译文】 王充喜欢研究现实问题,常闭门深思,门墙壁都放着刀笔(以便于随时修改)。他著有《论衡》85 篇,20 余万字。
【原文】 谢承 〔1〕 《后汉书》云:杨璇 〔2〕 ,字机平,平 〔3〕 零陵 〔4〕 贼,为荆州刺史赵凯横奏 〔5〕 。槛车 〔6〕 征 〔7〕 之,仍夺其笔砚。乃啮臂出血,以薄 〔8〕 中白毛笔染血以书帛上,具陈 〔9〕 破贼之形势,及言为凯所诬。以付子弟 〔10〕 诣阙 〔11〕 ,诏原之。
【注释】 〔1〕谢承:生卒年不详,字伟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撰有《后汉书》143卷,以“疏谬少信”为刘勰所讥,今已佚。
〔2〕杨璇:生卒年不详,字机平,会稽乌伤(今浙江省义乌市)人。最初被举为孝廉,汉灵帝时任零陵太守,智平境内叛兵,反被荆州刺史赵凯诬陷。杨璇以血衣诉冤,被赦免,任议郎。后出任渤海太守,又被张温荐为尚书仆射。晚年因病辞官,后于家中去世。
〔3〕平:镇压。
〔4〕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
〔5〕横奏:诬陷。
〔6〕槛(jiàn)车:木笼囚车,四周有栏槛,故称。
〔7〕征:押送。
〔8〕薄:这里指囚车上的苇席。
〔9〕具陈:详述。
〔10〕子弟:弟与子、侄等。
〔11〕诣阙:谓赴朝堂。诣,到某人所在的地方。
【译文】 谢承《后汉书》说:杨璇,字机平,平定了零陵的反贼,却被荆州刺史赵凯诬陷,槛车押送,还被夺去了笔砚。于是,杨璇咬破手臂,用帘席中的白毛蘸血在帛上书写,详细陈明破贼的情形,并指明自己是被赵凯诬陷。把写好的呈文交给族中子弟赴京讼诉。皇帝看后,便下诏赦免了他。
【原文】 王隐 〔1〕 《晋书》:陈寿 〔2〕 卒,洛阳令张泓遣吏赍 〔3〕 纸笔,就寿门下写《三国志》 〔4〕 。
【注释】 〔1〕王隐:生卒年不详,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人,东晋史学家。以儒素自守,博学多闻,受父遗业,留心晋代史事。著有《王隐文集》10卷,《晋书》93卷。
〔2〕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所著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完整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3〕赍:怀着,带着。
〔4〕《三国志》:陈寿撰,记述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译文】 王隐《晋书》:陈寿死后,洛阳令张泓派官吏带纸笔,到陈寿家去抄《三国志》。
【原文】 《谢庄传》 〔1〕 云:时宋世祖 〔2〕 出行夜还,敕 〔3〕 开门。庄居守 〔4〕 曰:“伏须神笔 〔5〕 ,乃敢开门。”
【注释】 〔1〕《谢庄传》:指《宋书·谢庄王景文列传》。谢庄(421—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大臣、文学家。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在南朝宋诗坛上享有极高声誉。
〔2〕宋世宗:宋世祖刘骏(430—464年),字休龙,小字道民,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北朝时期政治家,南朝宋第五位皇帝(453—464年)。南朝宋并无“世宗”,只有“世祖”。
〔3〕敕:自上命下之词,命令。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4〕居守:特指帝王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城或行在。
〔5〕神笔:这里指南朝宋世祖的亲笔诏书。
【译文】 《谢庄传》说:当年宋世祖出行,夜里回城,下令开城门。镇守京都的谢庄说:“要见了皇帝的亲笔诏书,才敢开门。”
【原文】 《王僧虔传》 〔1〕 云:宋孝武 〔2〕 欲擅 〔3〕 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 〔4〕 。
【注释】 〔1〕《王僧虔传》:指《南宋·王僧虔传》。王僧虔(426—485年),字号不详,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宋齐时期大臣、书法家。
〔2〕宋孝武: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世祖为其庙号。
〔3〕擅:独揽。
〔4〕见容:被容纳。
【译文】 《王僧虔传》说:宋孝武帝想独享书家高手之名,僧虔不敢显露自己真实的书法水平,常用拙劣的毛笔写字,只有这样孝武帝才容得下他。
【原文】 孔稚圭 〔1〕 上表 〔2〕 曰:圣照 〔3〕 元览 〔4〕 ,断自天笔 〔5〕 。
【注释】 〔1〕孔稚圭(447—501年):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朝齐骈文家。最著名的作品是骈文《北山移文》。
〔2〕上表:又称“进表”,上奏章的意思。
〔3〕圣照:这里指皇帝。
〔4〕元览:深察,明察。
〔5〕天笔:皇帝使用的笔,借指御批。
【译文】 孔稚圭上表说:陛下明察秋毫,通过御笔决断一切。
【原文】 庾易 〔1〕 ,字幼简。侍中 〔2〕 袁彖 〔3〕 雅慕 〔4〕 之,赠鹿角书格 〔5〕 、蚌砚、象牙笔管。
【注释】 〔1〕庾易:生卒年不详,字幼简,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朝隐士。
〔2〕侍中:古代职官名。
〔3〕袁彖(447—494年):字伟才,小字史公,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期大臣、诗人,仕宋、梁两朝。
〔4〕雅慕:甚为仰慕。
〔5〕书格:臂搁,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
【译文】 庾易,字幼简。侍中袁彖非常仰慕他,送他鹿角书格、蚌砚、象牙笔管。
【原文】 陶弘景 〔1〕 ,字通明。年四五岁,常以荻 〔2〕 为笔,画灰 〔3〕 中学书,遂为善隶。
【注释】 〔1〕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南朝齐、梁时道家,炼丹家,医药学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2〕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长于水边,叶长,秋开紫花,茎可编席。
〔3〕画灰:用棍在灰中拨画。
【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他四五岁时,常用芦荻当笔,在灰中写字,所以他擅长隶书。
【原文】 范岫 〔1〕 ,字懋宾,济阳考城人。每居 〔2〕 ,常以廉洁著称。为晋陵 〔3〕 太守,虽牙管 〔4〕 一双,犹以为费 〔5〕 。
【注释】 〔1〕范岫(440—514年):字懋宾,南朝济阳考城人,仕宋、齐、梁三朝。博学多闻,庄重而谨慎。为官一生,以廉洁见称于世。
〔2〕居:担任。此处意指担任官职。
〔3〕晋陵:古郡名,治所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
〔4〕牙管:象牙制的笔管,亦指精良的毛笔。
〔5〕费:耗费。
【译文】 范岫,字懋宾,济阳考城人。他每在一地任职,都以廉洁著称。任晋陵太守时,虽然只用一双牙管笔,他也觉得很靡费。
【原文】 《太公阴谋》 〔1〕 :笔之书曰,毫毛茂茂 〔2〕 ,陷水可脱,陷文不活 〔3〕 。
【注释】 〔1〕《太公阴谋》:又称《太公阴谋三十六用》,与《太公金匮》《太公兵法》合称《太公》。《太公》一书多佚,仅存《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2〕毫毛茂茂:指笔毛茂盛繁多的样子。
〔3〕陷水可脱,陷文不活:犹言掉进水里尚且可以逃脱,文诛笔伐却可以将人置于死地。
【译文】 《太公阴谋》:笔之书说:笔的毫毛繁茂,掉进水里可以浮起来,但用它写文章罗织罪名,却可以置人于死地。
【原文】 蔡邕 〔1〕 《与梁相》:复惠 〔2〕 善墨良笔 〔3〕 ,下工 〔4〕 所无重 〔5〕 ,惟大恩厚施 〔6〕 ,期于终始。(工,一作士 〔7〕 。)
【注释】 〔1〕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一说为河南尉氏县,一说为河南杞县)人,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创“飞白”书,才女蔡文姬之父。
〔2〕惠:惠赠。
〔3〕善墨良笔:好墨、好笔。
〔4〕下工:低技能的工匠,此处为自谦之词。
〔5〕所无重:无所重,没什么爱好。重,重要且需重视的事情。
〔6〕厚施:以丰厚的财物施予他人。
〔7〕工,一作士:前文中的“下工”,极有可能是“下士”之误。
【译文】 蔡邕《与梁相》:再次获赠好墨好笔,我这样的人除了笔墨,不再看重别的什么,但愿自己能始终如此。
【原文】 徐广 〔1〕 《车服仪制》曰:古者,贵贱皆执笏 〔2〕 ,缙绅 〔3〕 之士者,缙笏 〔4〕 而垂绅带 〔5〕 也。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 〔6〕 ,是其遗像。
【注释】 〔1〕徐广(352—425年):字野民,东莞郡姑幕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东晋大臣。学识渊博,品德纯朴,著有《答礼问》。
〔2〕笏(hù):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3〕缙绅:插笏于带,旧时官宦装束,转用为官宦代称。缙,也写作“搢”,插。
〔4〕缙笏:插笏于绅带。
〔5〕绅带:古时士大夫束在腰部的大带子。
〔6〕白笔:战国秦汉官吏奏事,必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于笏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发际。至魏晋以后,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于帽侧,笔尖不蘸墨汁,纯作装饰,称为“簪白笔”。
【译文】 徐广《车服仪制》说:古代,无论身份贵贱都手执笏板。所谓缙绅之士,就是指那些腰插笏板,绅带垂裾的人。他们有事就记在笏板上,所以常常冠侧簪笔。如今的白笔,就是这种古制的遗存。
【原文】 《礼》 〔1〕 云:史载笔 〔2〕 ,士载言 〔3〕 。注云:谓从于会同 〔4〕 ,各持其职,以待事也。笔谓书具之属。
【注释】 〔1〕《礼》:指《礼记》。
〔2〕载笔:携文具以记录王事。
〔3〕载言:记录国家之间的会盟之辞,后亦泛指记录史事。
〔4〕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间互相见面的通称。
【译文】 《礼记》说:史官负责用笔记录,士负责进言献策。注说:是说参加朝会,史与士各司其职,等待分配处理政事。笔属于书写工具。
【原文】 《典略》 〔1〕 云:路粹 〔2〕 ,字文蔚,少学于蔡邕。为丞相 〔3〕 军谋祭酒,曹操令枉状奏孔融诛之。后人观粹所作,无不嘉其才而忌其笔。
【注释】 〔1〕《典略》: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业已失传,内容上起周秦,下至三国,纪事颇广,体裁驳杂,系作者抄录诸史典故而成。
〔2〕路粹(?—214年):字文蔚,陈留郡临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东汉末年大臣,颇有文才。
〔3〕丞相:这里指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借汉献帝的名义废除三公,设丞相职,并自任丞相。
【译文】 《典略》说:路粹,字文蔚,年少时师从蔡邕。后来做了丞相的军谋祭酒,曹操令他写奏章诬告孔融,好诛杀他。后人读路粹写的文章,没有不赞赏他的才华而忌惮他的笔锋的。
【原文】 韦仲将 〔1〕 《笔墨方》 〔2〕 :先以铁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秽毛讫 〔3〕 ,各别用梳掌 〔4〕 痛 〔5〕 正毫,齐锋端 〔6〕 ,各作扁,极令匀调平好 〔7〕 ,用衣青羊毛。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 〔8〕 令极固。痛颉 〔9〕 讫,以所正青羊毛中截,用衣笔中心,名为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用青毫,外如 〔10〕 作柱法,使心齐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宜心小不宜大。此笔之要 〔11〕 也。
【注释】 〔1〕韦仲将:韦诞(179—253年),字仲将,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制墨家。工于草书,有“草圣”之称。其所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在当时并称“三绝”。
〔2〕《笔墨方》:韦诞所著的关于笔墨制造法的技术文献,今已失传。
〔3〕讫:完结。
〔4〕梳掌:梳子的柄。
〔5〕痛:使……痛,引申为“拍击”。
〔6〕齐锋端:使毫毛锋端齐整。齐,使……齐整。
〔7〕极令匀调平好:意即通过前面的拍击使之齐整,压扁使之均匀,然后达到扁平匀称的理想状态。极,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地。
〔8〕卷:合。
〔9〕颉:直项,这里引申为“使……直”。
〔10〕外如:又如。
〔11〕要:要领,法度。
【译文】 韦仲将《笔墨方》:先用铁梳梳理兔毫和青羊毛,以去掉不整洁的毛,再分别用梳柄重击整理,使毫毛锋端齐整,再分别压扁,务使其均匀平整。兔毫用青羊毛包裹。青羊毛要比兔毫末端长约两分,然后将两者合在一起压扁,再紧紧卷在一起。用力拍击后,将已齐整好的青羊毛从中间切断,用它裹住笔的中心,这就是“笔柱”,或叫“墨池”“承墨”。又用青羊毛,按照“笔柱”的制作方式,使笔芯整齐均匀,再栽入笔管中,笔芯宜小不宜大。这是制笔的基本法度。
【原文】 王羲之《笔经》曰:《广志会献》云,“诸郡献兔毫,出鸿都门 〔1〕 ,惟有赵国毫中用。世人咸 〔2〕 云兔毫无优劣,笔手有巧拙。”意谓 〔3〕 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 〔4〕 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笔也。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胁际扶疏 〔5〕 ,乃其次耳。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 〔6〕 沸,所以去其腻 〔7〕 也。先用人发杪 〔8〕 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 〔9〕 (用以麻纸者,欲其体实,得水不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惟须精择,去倒毛。毛杪合锋 〔10〕 ,令长九分,管修二握,须圆正方可。后世人或为削管 〔11〕 ,故笔轻重不同 〔12〕 。所以笔多偏握者,以一边偏重故也。自不留心加意,无以详其至 〔13〕 。此笔成,合蒸之,令熟三㪷 〔14〕 米饭,须以绳穿管悬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世传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锋端劲强有锋铓 〔15〕 ,余未之信。夫秋兔为用,从心任手,鼠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 〔16〕 之说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 〔17〕 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 〔18〕 矣。近有人以绿沉管及镂管见遗 〔19〕 ,录 〔20〕 之多年,斯亦可爱玩 〔21〕 ,讵 〔22〕 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也?余尝 〔23〕 自为笔,甚可用,谢安石 〔24〕 、庾稚恭 〔25〕 每就我求之,靳 〔26〕 而不与。
【注释】 〔1〕出鸿都门:出,来到。鸿都门,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设鸿都门学,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东汉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学府。
〔2〕咸:都。
〔3〕意谓:以为,这里指“我以为”。
〔4〕是以:因此。
竹笔 西夏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笔制作工艺简单,笔的整体为一细竹,一端被削尖作为笔尖。笔管中间开有一道细槽缝,以利于墨汁下行,与今日的蘸水笔原理一致。笔的另一端留有竹节做笔顶。该笔出于一位苦行僧居住的山洞中,为西夏竹笔的首次发现。
历代笔式图
毛笔自诞生以来,笔式几经沿革,各擅胜场。列代书家在择笔、用笔时,根据个人习尚,又各有所好。
〔5〕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适当。这里指兔毛密。
〔6〕薄:迫近,达到。
〔7〕腻:油腻。
〔8〕发杪:头发的末梢,这里指代头发。
〔9〕治:清理干净。
〔10〕毛杪合锋:将毛发尖合成笔锋。
〔11〕削管:指不依前文中的规定的长度制作毛笔,致使笔锋、笔管的长度不合比例。
〔12〕故笔轻重不同:指因制笔时未按合理的规范,使得笔头和笔管比例失调,从而轻重失衡。
〔13〕详其至:详察其因。
〔14〕㪷:同“斗”字。
〔15〕锋铓:同“锋芒”。
〔16〕好事者:爱多事的人。
〔17〕丽饰:华丽的装饰。
〔18〕踬:不顺。
〔19〕见遗:相赠送。
〔20〕录:记载,抄写。
〔21〕爱玩:欣赏玩味。
〔22〕讵:岂,表反问。
〔23〕尝:曾经。
〔24〕谢安石:谢安(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
〔25〕庾稚恭: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东晋中期将领、外戚、书法家。
〔26〕靳:吝惜,不肯给予。
【译文】 王羲之《笔经》说:《广志会献》说,“各郡献给‘鸿都门’的兔毫笔,只有赵国的中用。世人都说:兔毫没有优劣之别,握笔的手有巧拙之分。”我认为赵国平原大泽,没有杂七杂八的草木,只有细草,所以兔长得肥。肥则兔毫长而尖,这才是制好笔的好材料。凡制笔必须用秋兔的毫。秋兔,即在仲秋(秋天的第二个月)取毫。这样做是因为孟秋太接近夏天,兔毫焦而嫩;季秋又太接近冬天,兔毫脆而秃;只有八月,寒热调和,毫才中用。此时兔的夹脊上有两行毛,用此毛作毫尤其好;其次是胁下浓密的毛。兔毫采好后,用纸包裹,放在石灰汁中,在微火上煮,使水轻轻开沸,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兔毫上的油腻。先用数十根人的发梢与青羊毛、兔毳(兔毛长而硬的称为毫,短而柔的称为毳)杂合在一起,并裁剪平整。用麻纸(用麻纸,是想让它裹得结实,遇水也不发胀)裹住笔柱根部使其牢固。再一步是取上等羊毫薄薄地铺在笔柱上,把笔柱遮住,再安装好。一定要精心挑选,去掉倒毛。毛梢和锋长共九分,笔管长二握,要圆正才可以。后来的人不按规范制作,导致笔的各部位轻重失衡。之所以很多人握笔不正,是因为笔的某些部位重了。如果自己不留心注意,是无法详细了解这些的。笔做成后,用能蒸熟三斗米饭的时间去蒸;蒸后要用绳穿好笔管,在盛水器之上悬一个晚上,然后才可以用。传说钟繇、张芝都用鼠须做的笔,说这样的笔笔锋强劲有锋芒,我不信。用秋兔毫制成的笔,用起来得心应手。况且鼠须很难得,用起来也未必就好,鼠须笔不过是好事者的说辞罢了。以前有人用琉璃、象牙做笔管,装饰很华丽,但无论如何,笔都必须轻便,重了碍手。近来有人送我绿沉漆笔管和雕镂管笔,我用了多年,它们也讨人喜爱。难道必须是金宝雕琢了的笔才贵重?我曾自己制笔,很好用。谢安石、庾稚恭经常找我要笔,我都舍不得。
【原文】 《博物志》云:有兽缘木 〔1〕 ,文 〔2〕 似豹,名虎仆,毛可以取为笔。岭外 〔3〕 尤少兔,人多以杂雉 〔4〕 毛作笔,亦妙。故岭外人书札多体弱,然其笔亦利。其云,至水干墨紧 〔5〕 之后,鬈然 〔6〕 如虿 〔7〕 焉。所以《岭表记》 〔8〕 云:岭外既无兔 〔9〕 ,有郡牧 〔10〕 得兔毫,令匠人作之。匠者醉,因失之,惶惧,乃以己须制上。甚善,诘 〔11〕 之,工以实对 〔12〕 。郡牧乃令一户必输 〔13〕 人须,或不能逮 〔14〕 ,辄责其直 〔15〕 。
【注释】 〔1〕缘木:爬树。缘,攀爬。
〔2〕文:通“纹”,这里指斑纹。
〔3〕岭外:五岭以南地区。
〔4〕雉:野鸡。
〔5〕水干墨紧:指蘸墨之笔头水分蒸发了,墨汁干化结块。
〔6〕鬈然:卷曲的样子。
〔7〕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虿尾似妇人卷发。《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8〕《岭表记》:《岭表录异》,地理杂记,全书共3卷,为唐·刘恂撰。
〔9〕既无兔:强调岭南无兔是既定事实。既,既成事实。
〔10〕郡牧: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1〕诘:诘问,追问。
〔12〕实对:据实相告。
〔13〕输:交纳。
〔14〕逮:达到,到了某种程度。
〔15〕辄责其直:就让他们以价值相等之物充抵。
【译文】 《博物志》说:有一种会爬树的兽,毛纹似豹,名叫“虎仆”,它的毛可以用来制笔。岭南很少有兔,人们多用野鸡的尾羽制笔,这也很妙。所以岭南人书札里的字多柔弱。但岭南笔用起来也流利,毛病是水干墨紧后笔头会卷曲得像蝎子。所以《岭表记》说:岭南没有兔,有郡守得到一些兔毫,令笔匠制笔。结果笔匠醉酒,弄丢了兔毫,很惶惧,便用自己的胡须制笔奉上。郡守觉得这笔很好,就问他,笔匠就据实相告。郡守于是令每户都必须缴纳胡须,不能缴纳的人家,则让他们交等值的财物。
【原文】 宣城之笔,虽管答 〔1〕 至妙,而佳者亦少,大约供进 〔2〕 或达寮 〔3〕 为之则稍工。又或以鹿之细毛为之者,故晋王隐《笔铭》云:“岂其作笔,必兔之毫?调利难秃 〔4〕 ,亦有鹿毛。”盖江表亦少兔也,往往商贾赍其皮南渡以取利。今江南民间使者 〔5〕 ,则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往往亦不下 〔6〕 兔毫也。
【注释】 〔1〕管答:指笔帽。
〔2〕供进:进献宫廷,这里代指进献者。
〔3〕达寮:达官。寮,通“僚”。
〔4〕调利难秃:便于书写且耐用的笔。调利,意即墨色和润,笔锋流利。难秃,经久耐用。
〔5〕使者:往来问候的人。
〔6〕下:比……差。
【译文】 宣城的笔,虽然笔管精妙,但好用的也少,可能进献宫庭或达官的制得稍好些。又有人用鹿的细毛制笔。所以晋代王隐的《笔铭》说:“难道工匠制笔,必须用兔毫?耐用好写的,也有鹿毛。”大概江南也少兔,才导致商人常常带兔皮南渡以牟利。现在江南民间往来问候,都用山羊毛制成的笔书写。蜀中也有用羊毛制笔的,往往也不比兔毫做的差。
【原文】 今之飞白书 〔1〕 者,多以竹笔,尤不佳。宜用相思树皮,棼 〔2〕 其末而漆其柄,可随字大小,作五七枚妙。往往一笔书一字,满一八尺屏风 〔3〕 者。
【注释】 〔1〕飞白书: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亦称“草篆”。
〔2〕棼:通“紊”。纷乱,紊乱。
〔3〕屏风:放置室内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译文】 如今枯笔露白的字,多用竹笔,效果很不好。应该选用相思树皮做笔。将树皮末端制成细丝,用漆漆柄,可以随字的大小,制作五至七支才妙。往往一支笔写一个字,可以写满一架八尺屏风。
【原文】 《墨薮》云:王逸少 〔1〕 《笔势图》 〔2〕 ,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取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3〕 妙。今之小学者 〔4〕 ,言笔有四句诀也:“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注释】 〔1〕王逸少:王羲之。
〔2〕《笔势图》:又称《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画的著作。
〔3〕锋齐腰强者:笔锋齐整、笔腰强劲的。
〔4〕小学者:研究文字学的人。小学,研究文字字形、字义及字音的学问,包括文字学、声韵学及训诂学等。
【译文】 《墨薮》说:王逸少《笔势图》,先取活动在崇山立壁中的兔,八九月取毫。所制的笔笔头长一寸,笔管长五寸,笔腰强劲的才妙。研究文字学的人,说到笔时有四句口诀:“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整似凿。”
【原文】 欧阳通自重其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管,狸毛为心,覆以秋毫。(见《叙事》中。)
【译文】 欧阳通觉得自己写的字很贵重,笔必定以象牙、犀角做笔管,狸毛做心毫,再用秋兔毫覆盖。(见《叙事》中。)
笔位图
笔头深浅的尺寸,叫“笔位”。依笔头深浅可分为三断:笔端处,叫“一分笔”;笔腰处,叫“二分笔”;笔根处,叫“三分笔”。这种划分乃前人之经验,其目的是书写用笔时有准绳可循。一般地说,运笔不能超过笔腰,尤其是初学者在写楷书,或者写篆书、隶书时,应使用一分半至二分为佳,这样,行笔顿挫、提按便于笔力贯注,得势自然。书写时不应将根部用上,如果用到根部,会造成点画过多。但也不能仅用笔尖,否则,字会显得无力、轻飘。
【原文】
蜀中出石鼠,毛可以为笔,其名
〔1〕
。
【注释】
〔1〕
:石鼠,出蜀中。毛可为笔。
【译文】
蜀中出产石鼠,毛可以制笔,这种石鼠的名字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