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亦谓“文房四士”,既是古代中国人案头必备的日常书写工具,也是华夏先民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方式。由此四者所组成的中国化书写方式,早已深深融入国人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与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6月,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房四宝”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歙砚制作工艺皆赫然在列。近年来,一股文房用具的收藏热在国内外拍场已悄然兴起,并大有升温之势。这也证明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文房用具,正以其鉴赏价值与实用意义并重的独特品质,得到了当世文博收藏界的普遍认同。事实上,即使抛开文化遗产与收藏价值的双重意义不提,仅从普通中国人的心灵际会、情感体悟着眼,“文房四宝”所带给我们的,也永远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暖和亲切。
试想,以湖笔之柔韧,徽墨之温润,宣纸之轻灵,端砚之质实,不知抒写过多少文人骚客的不羁心性,更不知载录过几多汗青野史间的风起云涌。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大到孤篇横绝之名诗巨著、千古流传之画作书法,小到市井细民的一封家书、行商坐贾的一页账册,莫不以之为载体,寄之于魂。这种雅致而富于诗意的书写方式,这种富有中国特质的文化载体,形如方块字一般纯正而典雅,神似龙图腾一样古老而庄重;它们是华夏先民所独创、历代祖先所袭用的精美器具,更是浸入我们骨血之间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诚然,对于早已习惯了现代书写方式的人来说,“文房四宝”的实用意义自是渐行渐远、日益生疏淡漠,然而其中所蕴涵着的丰富文化意味、绝美艺术风神,却并不曾因光阴的流逝而有分毫褪色。驻足于这些曾默默陪伴着华夏先人走过数千年文明史的精美器物面前,我们仍不免深怀敬意,心生仰慕。
我国用笔的起源甚早,据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笔的出现大抵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墨自其产生伊始,便与笔相提并论。史前之彩陶纹饰,商周时期之甲骨文、竹木简牍上,皆曾留下过原始用墨的遗痕。至于纸的出现,则略晚于笔、墨等物,旧说多认为纸是由东汉蔡伦所发明的,然而近年以来,西北丝绸之路上的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也出现了纸质遗物。而砚的产生,却远比纸的历史来得悠久。在仰韶文化遗迹中,曾发现过原始先民所用的研磨器,这便是砚的鼻祖;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第十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秦代四方圆板石砚,被视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砚台。历代以来,在“文房四宝”的制作与演变过程中,产生过众多的名品雅器,其中尤以材质奇异、工艺独特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歙砚等著称于世。随着笔、墨、纸、砚生产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王羲之《笔经》、韦仲将《笔墨方》《冀公墨法》等相关著作的出现,便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是这些著作只是记载笔或墨等单一文房用品生产的专书,并非汇集古代“文房四宝”制造工艺的集成总录。直到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一部集各家之大成的谱录类著作才终于横空出世。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记载笔、墨、纸、砚的专著——《文房四谱》。
是书撰者苏易简,本系北宋一代名臣,亦为当时之文化名人,与其孙苏舜元、苏舜钦并称“铜山三苏”。其子苏耆,能诗能文;其孙苏舜钦,更是北宋年间的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生于958年,卒于997年。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瞻”(见《宋史》卷二六六),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考中进士,经宋太宗赵光义复试,钦定为甲科第一(后世所谓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因其少年早达,声名显赫,受太宗皇帝宠眷。太宗曾亲书“玉堂之署”匾额,以示褒奖;又曾寄以“君臣千载遇”“少年盛世兮为词臣,往古来今兮有几人,首书文章兮居翰林,儒名善守兮会缘夤”等诗句,以示嘉赏。易简出仕之后,历任将作监丞、昇州通判、左赞善大夫、右拾遗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至道元年(995年),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后移知陈州卒。易简其人,博学多才,长于书法,存世书迹有《家摹本兰亭》;其主要著作有《续翰林志》、《文房四谱》(亦称《文房四宝谱》)及文集二十卷。
《文房四谱》一书,较为完整、系统地整理汇辑了北宋以前有关笔、墨、纸、砚生产发展的历史和制造技术的经验。不论是在当世研究“文房四宝”工艺史的专业人员眼中,还是在雅好文玩清供的鉴藏名家案头,此书皆以其极高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对于欲了解中华“文房四宝”瑰丽风彩的广大读者来说,此书也不失为一本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传世名著。
作为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的一部专著,《文房四谱》分别叙述了笔、砚、纸、墨这四种文具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及与其相关的杂说趣闻、辞赋诗词。全书原有五卷,现将“笔谱”两卷辑为一卷,“砚谱”“纸谱”“墨谱”各一卷,另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书后有作者自序。是书各谱内容及体例,如徐铉序文所言,“此四者为学所资,不可斯须而阙者也,由是讨其根源,纪其故实,参以古今之变,继之赋颂之作,各从其类次而谱之”。首为“叙事”篇,重在说明其定义沿革,兼及产地;次为“制作”篇,重在介绍其具体制造工艺、技术;再次为“杂说”篇,讲述与之相关的一些典故、轶闻;最末为“辞赋”篇,辑录有关赞咏诗词。“笔谱”,详细介绍历代名家造笔之经验、技术,如蒙恬造狐狸毛笔法、王羲之《笔经》所记赵国兔毫法、《博物志》记虎仆毛笔法、宣城鹿毛笔法等,皆是著名的造笔之法,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造笔工艺成熟、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过程。“砚谱”,详细叙述如青州石砚、端溪石砚、歙州石砚、澄泥砚、稠桑砚等各地名砚之制作工艺;对于制砚石材的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冷热适应能力以及砚台之制作方法、外形特征等皆加以详细的介绍,可谓集中了北宋以前各地名砚的制砚经验。“纸谱”,介绍各种纸的不同名目、加工工艺及不同用途,是较为全面的论纸专著,也被现代学者视为全世界第一本论述造纸的专著,是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之前记述造纸工艺最详尽的一部著作。“墨谱”,载述韦仲将墨法、冀公墨法、祖氏墨法、李廷珪墨法等名家造墨经验,展示了古代制墨工艺水平的成熟和完善。一些学者认为,“墨谱”是中国第一次记载墨之生产工艺的文字。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此书所载“文房四宝”相关内容,无疑具有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双重意义:自纵的方面着眼,可以借此了解“文房四宝”在长期演进中的历史沿革;从横的方面入手,又可以从中辨析“文房四宝”的不同产地、各种流派。因此,凡欲了解“文房四宝”产生的大致经过、生产过程,包括选料原则、制作方法、工艺细节、革新创造等诸项事宜者,实不可不读此书,不可不习此文。
笔、墨、纸、砚之流,虽系书房细物、案头小巧,然其选材、制作、形态、样式,无不涉及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是书在载录“文房四宝”生产与制作工艺的同时,自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有用的科学知识。以“砚谱”为例,谱中不仅介绍了选石、琢制等造砚经验,同时还载述了一种被称为“作澄泥砚法”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被后人视为我国古代制陶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又如谱中所载青州石、绛州石、端溪石等数十种制砚石材,对于岩石之形态、色泽、坚硬度、韧性、渗透性等,皆有一定的研究,这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矿物学的研究范畴。时至今日,广大现代矿物学者仍将“砚谱”视为研究古代矿物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再如全书“杂说”中,更记有许多颇有新意、极具创见的科技发明。“笔谱”“杂说”中,记载后晋末年汝州有一位高士,发明了一种自动售笔机。这种机械形似饮水的竹筒,内装有发机,购笔之人只要向筒中投三十钱,筒内立即跃出一管笔来。每日筒装十管,售完为止。假设这段记述可信的话,那么这一发明无疑开创了我国无人售货机的先例,显示出古人在发明创造中所独有的机趣与幽默感。
与此同时,此书作为类书之体,为求旁征博引,对于相关资料的搜集,自然务尽详备。更因作者苏易简以翰林学士之贵,拥有了阅读秘府藏书的便利,如其自序曰:“因阅书秘府,遂检寻前志,并耳目所及、交知所载者,集成此谱。”书中所征所引,多为宋代以前的珍贵典籍,“足以广典据而资博闻”,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的珍贵史料。许多久已亡佚的著作,如梁元帝《忠臣传》、顾野王《舆地志》等,俱赖是书得以见其大略,不能不令后人称幸。
随着近代中国人书写方式的全面革新,除了致力于书画创作与研究的专业人士之外,绝大多数现代人的书案之上,已很难再寻觅到传统“文房四宝”等风雅名器的踪迹了。然而,与“文房四宝”之实用价值日渐消退的窘境所两相映衬的,却是古代文玩收藏、鉴赏、投资价值的日益凸显。近年以来,国内知名文物拍场中早已悄然兴起了一股“文玩热”,且大有逐渐升温之势。2009年春季拍卖会上,国内几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了“文房专场”,其成交量甚为可观,可视为文房器具备受藏家喜爱与追捧的佐证之一。
这种现状,既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亦不乏其丰厚的现实土壤。自古以来,文房用具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珍爱。文房用具的制作、鉴藏,历经唐宋元明之后,至清代达到鼎盛。除笔、墨、纸、砚等物之外,更衍生出若干辅助器具,若论其匠心之巧妙、工艺之精湛,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这些器物的实用价值,往往被其审美价值所取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玩”。就现实意义而言,此类集艺术观赏价值、书房实用价值于一身的文房用具,以其各异的功能、独特的造型、丰富的内涵乃至千姿百态的制作工艺与形质,构筑成了一个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在当下这种浮躁、喧嚣的生活氛围之下,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文房清玩无疑成为一种高尚生活品位的象征,寄蕴了人们对于优雅、精致、平淡、冲和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不论是笔、墨、纸、砚,还是笔格、水滴,虽说皆属小小玩器,但若能悉心赏鉴珍藏,亦可自成系列,饶有趣味。随着文房古玩收藏、投资价值的不断抬升,相关领域的藏家数量也日渐增多,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收藏群体。然而,随着文房行情的转热,在暴利驱使下,自然不乏侥幸造假之徒。因此,当今之文玩市场,实已鱼目混珠、真赝杂陈。如何甄别真品、区分赝品,亦是广大收藏爱好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每至此时,古人所著之权威著作,无疑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功用。
苏氏《文房四谱》,是首倡“文房四宝”的专书典籍,后人每有提及“文房四宝”者,必然得谈到《文房四谱》。作为宋初文玩清供风尚的发端,其书搜采极尽详备,为后人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因此,后世凡欲治文房清供收藏、雅鉴、投资者,每常人手一部,以为参考。
是书自著成伊始,便颇受重视与欢迎。《四库全书》《学海类编》《檀几丛书》《十万卷楼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大型丛书,皆收录此著。其中又以商务印书馆之《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经黄廷鉴精加校勘,被公认为当今存世之最完善版本。此次整理译注,便以丛书集成本为底本,参照别本,采取原文、注释、白话译文三位一体的形式,再辅以关于笔、墨、纸、砚之制作工序、保养事项等相关知识点的插页,配以今世各大博物馆所珍藏的大量实物图片,力图于再现古籍全貌的同时,也给予读者更直观、更人性化的阅读体验。
江俊伟
2010年3月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