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止凝血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一、概述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指为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可靠和有效,针对“分析前阶段”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各个环节所采取的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标本的结果能够反映患者的真实状态,准确指导临床诊疗。血栓与止血的检测项目主要依靠枸橼酸钠抗凝得到的血浆完成检测,标本的采集、转运、离心和贮存,每一步都与检测质量密切相关。关注标本的质量是保证检测准确的前提。

按时间顺序,“分析前阶段”始于临床医师提出检验申请,止于启动分析检验程序;其步骤包括医生根据病情开具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采集,标本转运到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传递、存放、稳定性及检验前标本预处理的全部过程。整个环节涉及临床医生、护士、患者、检验人员以及护工等人员,任何环节的疏漏或不规范均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王大健等,2009)

二、样本采集

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所涉及的检验项目的样本采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凝血检验是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常用项目,对于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极高。采血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容易被医务人员及患者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导致检验结果变异,是许多非病理性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原因。采血前应与被采血者进行有效沟通,被采血者的饮食起居、精神状态、运动情况等因素均会对检验参数的质量控制产生较大影响。

(一)采血前的准备工作

告知被采血者采血时间及采血前的禁忌。

1.饮食

患者在采血前不宜改变饮食及睡眠习惯,24h内不宜饮酒。根据检测项目选择是否需要空腹采血。糖代谢、血脂、血液流变学(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比浊法)等空腹要求至少禁食8h,以12~14h为宜,但不宜超过16h。宜安排在上午7:00~9:00采血。空腹期间可少量饮水。

2.运动

采血前24h,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采血当天,患者宜避免情绪激动,采血前宜静息至少5min。若需运动后采血,则需遵循医嘱,并告知检验人员。(卫生行业标准WS/T611—2020《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3.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或某些生理状况(如怀孕、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会对一些凝血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检测前需告知被采血者在进行此类检验时,若有服药应停用有关药物2周,因故不能停药者,采血者须注明用药状态。药物影响举例: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双联抗栓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口服避孕药、雌激素会使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Ⅶ、Ⅷ、Ⅸ、Ⅹ、Ⅺ的活性明显增高;剧烈运动或输注肾上腺素时,因子Ⅷ活性快速上升;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可以使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抗凝蛋白(PC、PS)等活性下降。(尚红等,2015)

(二)采血体位

血液的某些成分存在立位与卧位的差异,因此患者应选择相对固定的体位采血。一般建议采用坐位采血,患者应在采血前5min稳定体位。

(三)输液影响

输液可影响血液成分浓度的测定结果,患者在输液中和输液后不应立即采血。宜在输液结束3h后采血;对于输注成分代谢缓慢且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如脂肪乳剂)的宜在下次输注前采血。紧急情况必须在输液时采血的,宜在输液的对侧肢体或同侧肢体输液点的远端采血,并告知检验人员。

(四)采血的技术要点

1.患者要求

取血时患者应松弛,环境保持温暖,防止静脉挛缩。在穿刺时可让患者攥拳(不可反复拍打采血部位),使静脉更加充盈,以利于成功穿刺。穿刺成功后宜让患者放松拳头,尽量避免反复进行攥拳的动作。

2.采血人员

1)消毒

依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使用70%~80%(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min,消毒范围强调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不小于5cm×5cm。在对皮肤进行消毒后,应注意等待消毒部位的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执行采血操作。消毒液中的乙醇成分可导致红细胞裂解溶血,消毒液未干燥护理人员就实施静脉穿刺可导致血标本溶血而影响标本检验的结果。

2)采血部位的选择

在采血选择静脉部位下针时,手臂前区的正中静脉血管为最佳的采血位点,如果肘正静脉未见有突起部位,还可以考虑选择肘前区的头静脉,或者选择一些非肘前区的次选静脉部位穿刺,如手部(手背、拇指及手掌面腕部)的静脉。需注意在选择采血部位时,应尽量避免选择腿部、踝部及双足的静脉,因为这些静脉所处的部位较低,血液在经过该处时容易附着粥样硬化的斑块,从而影响血液凝血功能的测定。

3.采血技术要求

1)止血带

止血带应绑扎在采血部位上方5~7.5cm的位置,结扎不宜过紧、时间不宜过长,应小于1min,止血带的压力应尽可能小,压力大及束缚时间长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后者将引起纤溶活性增加。

2)采血针

根据静脉的特点、位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采血针针号,宜选用22G采血针。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采血量大于20mL时,宜使用21G及以下的采血针。(兰健萍等,2013)

3)进针

采血技术应熟练,在穿刺部位下方握住患者手臂,拇指于穿刺点下方2.5~5.0cm处向下牵拉皮肤固定静脉,避免触碰消毒区。尽量一次成功采集合格血液样本,以防止组织损伤和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反复静脉穿刺可导致血小板活化,致使血小板计数(PLT)假性减少。

4)采血顺序

对于需要采取多管血的检验而言,无序的选用采集管存放血液可能导致其检测结果受到影响。刚采集的血液可能含有少量的组织液,它可激活凝血酶而造成局部凝血。不同采血管的采集顺序如下:血培养瓶→柠檬酸钠抗凝采血管→血清采血管,包括含有促凝剂和/或分离胶→含有或不含分离胶的肝素抗凝采血管→含有或不含分离胶的EDTA抗凝采血管→葡萄糖酵解抑制采血管。使用蝶翼针且仅采集柠檬酸钠抗凝标本时,宜弃去第一支采血管。被弃去的采血管用于预充采血组件的管路,无须完全充满。

5)采血量

采血量应严格控制,多采、少采均易造成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失衡,无法起到抗凝血效果,使结果出现偏差。凝血检测若选择含枸橼酸钠的采血管的,采集时注意让血液平稳地进入采血管内,以防产生气泡造成纤维蛋白原、F Ⅴ、F Ⅶ变性。加入的血液量要求与试管刻度平行,以达到枸橼酸钠与血液1∶9的标准比例。避免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不正确而导致凝固时间缩短或延长,严格控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

6)静脉留置管中采血

若因特殊情况必须从静脉留置管中采血时,凝血功能检测宜弃去最初的5mL血液,其他检测宜弃去最初的2倍管腔体积血液,通常情况下,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长线导管、输液港均应弃去不少于2mL的血液。因为采取的样品常含小凝血块及污染的组织液,有时还混有经此途径给予的药物,如肝素反流在样品中,导致凝血时间不应有的延长,故从输液管取血的做法非必须不可取。

4.采血结束

应嘱受检者用两点按压法压迫采血部位3~5min,严禁揉搓,6h内勿剧烈运动。采集完样本后应立即轻微上下颠倒混匀5~10次,防止血标本由于局部没有受到抗凝作用而发生凝血现象。(王淑粉等,2022)

三、运送

血液样本采集后贴好标签,核对检验单上的检验项目与血液样本是否相符,做好记录,并及时移交检验室进行检测,控制在2h内移交完毕。一般在室温下运送,严禁剧烈震荡、日光照射和污染。同时要防止运输过程中因温度过低而损伤血小板导致F Ⅶ、F Ⅱ活化,使PT或APTT缩短。冷冻会造成标本溶血,温度过高标本会变质,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如遇特殊情况,应特别注明并告知检验室。

四、接收

接到样本后,根据申请项目并按序查对所采样本是否合格(血量是否充足、是否有溶血)。标本有可见的溶血时不应采用,因为溶血可能激活凝血因子,干扰终点测定。如有不合格样本应做好登记。对于检验单及血样本做好分类,需要血清及血浆样本时应及时分离,不需分离的全血标本应在充分混匀后进行检测。如遇到加急情况时,应注明,但也要做好时间控制,不可随采随做,而应待血液充分与抗凝剂融合后进行检测。如血常规检验在血细胞分析仪操作时随采随做会引起白细胞和红细胞均偏低的现象,因此应严格控制好检测时间。

五、标本的保存

血液样本标本放置时间应尽量缩短。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涉及检验的项目标本保存的温度与时间,可影响检测结果,严格的标本保存措施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59—2011《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要求,血浆凝固实验标本应按照以下程序来保存:

a)用于PT测定的未离心或离心后未分离血浆的标本,保存在18~24℃条件下未开盖的试管中,应在标本采集后24h内测定。保存在2~4℃条件下可能会造成因子Ⅶ的冷激活从而改变PT的结果。(王娜等,2015)

b)检测未使用肝素患者的APTT标本时,未分离血浆的标本(未离心或离心)在未开盖的试管中保存在2~4℃或18~24℃条件下,应在标本采集后4h内测定。

c)怀疑含有普通肝素的标本用于APTT测定时,保存在2~4℃或18~24℃条件下,应在标本采集后1h内离心,血浆应在标本收集后4h内测定。

d)用于其他测定的标本(如TT、PC)保存在2~4℃或18~24℃条件下,应在标本采集后4h内离心和测定。

e)如用于PT测定的标本在24h内、用于APTT和其他项目测定的标本在4h内无法完成测定时,应该分离血浆将其冷冻于-20℃,可最多保存2周,或-70℃下最多保存6个月。冰冻血浆标本应该在37℃水浴中迅速融化,轻轻混匀后立即测定。融化后的标本如不能立即测定,应置于4℃条件下暂存,并于2h内完成测定。

f)当检测地点距离标本采集和离心地点较远时,血浆应在标本采集后1h内分离,在标本采集后4h内测定。

g)实验室应保证标本标识的完整性,并保证从收到标本到分析前标本的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兰健萍,黎宇.2013.影响静脉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6):761-763.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2015.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大健,王惠民,侯永生.2009.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娜,程倩倩,张新叶,等.2015.探讨预防医学门诊部血液检验前的质控措施[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6):33.

王淑粉,张俊梅,蒋秋焕,等.2022.《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的内容调整及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36(2):341-344.

(编者:黎七绮) mYBiVy8JcgpxMp7npH5jcTBBdNadEbg6dR8v2lA/EqVuwHvT+zgB1DUl1QgSiB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