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本书采用的方法

树木画的分析分为巴克(John Buck,1948b,1948c,1996)的HTP (房·树·人)测试(House-Tree-Person Test)与科赫(K. Koch,1949,1952,1957)的树木画测试(Baum-Test)两个体系,可能也有人想知道这两个体系与本书所提的技法之间的关系。作为比较,本书将会对这些体系作一定程度的叙述,但简单地说,本书与此两体系没有太大的关联。

然而,本书中的方法并非是笔者的原创,因此,严格地说不是笔者自己的方法。此方法的主要部分是由匈牙利皮亚里斯特会(Piarist:1957 年于罗马设立的从事罗马天主教学校教育的修会)牧师卡洛礼·阿贝尔(Karoly Abel)神父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提出的。曾是外交官、心理学者、教育家的阿贝尔神父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这一方法,以从自己的学生和教师同事那里收集绘画和病例资料积累的长期经验为基础,逐渐将关于树木画的思想梳理成型。就笔者所知,无论在东欧还是西欧,他都未能正式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希望,本书关于阿贝尔神父所开创的技法的阐释,能够尽量接近于他的本意。

将阿贝尔神父的方法传到西欧的匈牙利同行(本人不愿透露姓名),是兼具才能与热忱的弟子,他在学习了此技法之后的 20 年间,搜集并分析了数千例树木画。

本书中绝大部分的被试是身心较为健康的成人,在测试中利用后述方法而得到的绘画和病例资料成为本书的基础。也即是说,被试为拥有普通程度以上的智力、日常生活较为顺利的成年学生或工作者,其中也有遭遇危机性的人生转机而寻求短期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人。当然,这个“健康正常”的群体当中,也包含那些有着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郁结、社会或家庭生活不太适应、夫妻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的人。但是,除极少数的例外,并没有可被分类为患精神疾病、呈现显著的不适应状态、出现精神障碍等的被试。可以认为,笔者对树木画的本质解释及伴随的人格记述与科赫和巴克的显著差异,来自于作为最初研究对象的群体的明显不同。科赫利用儿童的树木画进行绝大部分的基准研究,随后对成人的绘画援用了对青年后期“基准”的研究结果;巴克最初对患有精神迟滞、器质性乃至机能性病状的入院患者进行了研究,之后他与他的后继者们对小学生、大学生以及部分成年人群进行了树木画研究。 d13662vqd62WXbhzTXAgGymQQISqg0Yazf0kju479yAZn3DcIYrC00nKIY7Ir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