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树木—人格测试的解释系统

福楼拜(Flaubert)曾经说过,艺术家不仅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人格,同时也再现了他的历史。艺术家擅长首先通过观察整体,拥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也就是说把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观察;然后才是根据科学的调整,进入分析、提问、探求方法和部分的排列,最后达到统合的阶段。换言之,艺术家的最初印象,就好像原始人似的“进入感受”自己的知觉事物,第二阶段把事务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然后像研究“原子论”科学家似的进行认真分析。而且艺术家必须把自己的见解超越分析阶段,达到明快地统合整体的第三阶段。

笔者不赞同把使用“不客观”方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者称之为“艺术家”,把不客观的方法引向成功的心理学家需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树木—人格测试也同样遵循以上 3 个阶段。

分析者把树木画拿在手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整体来观察。在这个阶段分析者不能马上进入“领域”分析,也不能一头栽入“特殊记号”里。我们首先必须把握画的基调,也就是说试着进入思考来访者的精神状态。笔者把这个最初的阶段命名为“直观的凝视”阶段。如何把握绘画所表达的基调和整体性,不是通过分析过程或者教科书就能学到的,而主要根据经验。在这一个阶段中,把握树木的整体,强调不被知识所左右的第一印象,科赫以及其他的一些欧洲学者的观点和笔者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最初阶段形成关于树木的类型、形状、画纸中的位置、来访者的感情、对别人的态度、对周围影响的感受性等印象,并推测来访者情绪的成熟程度,以及内心是否平衡。

在完成了对整体的观察以后,再进入仔细分析绘画中特殊要素的阶段。有些学者喜欢遵循从根部到树冠的顺序,对树木的每一个部分都加以系统的分析。笔者的方法是,从不太寻常的、极具特征的部分和其他有关信息的相互关联开始着手分析。比如说发现在树冠的下面有一个不太寻常的一笔,或者在树干上找到一个很大的伤痕,甚至一个锯掉的树枝的痕迹,可以把这些作为详细观察分析的出发点。当然,每个分析者都有自己的习惯。另外,根据解释的目的不同,自然决定了开始时着重于哪个资料,什么才是最大的和最终的目的。

在这里还想重复一下,在树木—人格测试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符号、信息,其具有的意义都不是绝对和单一的。但是和这个原则相矛盾,笔者将在以下几章中具体介绍每个部分形状所具有的意义。为什么呢?第一,如果笔者只是论述某个特定的形状由于和绘画整体的关系不同而拥有多种多样的意义的话,那么本书就会失去其实用意义,而让人觉得混乱;第二,只有对“构成因素的分析”进行单纯化,才可能探讨到细小的内容。

笔者花费了很大篇幅详细叙述了形状的分类,目的是使这本书变得易于使用。从树的位置、尺寸、树木的倾斜和内部的平衡以及树木的基调开始,到树木的细部都加以讨论。笔者的目的是通过绘画本身来描述个人。解释的第三阶段就是把整体观察和详细观察综合起来。综合不是把各个部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统合,而是把局部进行一体化、整体化。

让我们把以上这些意见放在心里,通过对模糊的“成分”和详细的“成分”进行分析,来观察这些成分对来访者的人格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gF4/qDSIzqenl7MBDO+HZwQuaXXKlkfJ6kR0njz0hEiy00BSKVjw6iNtMAq9qB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