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管理

一、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

1.无隧道无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部位有哪些?

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2.血透用无隧道无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适应证有哪些?

①急性药物中毒、免疫性疾病或危重症等需要建立体外循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②急性肾损伤需要血液净化治疗;

③需要维持性或长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尚未成熟或内瘘失功;

④腹膜透析出现并发症需要血液透析临时过渡治疗。

3.导管拔除指征有哪些?

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失功,不能满足透析血流量;导管周围出血且止血失败;不再需要血液净化治疗,或可使用其他血管通路。

4.为什么首选右颈内静脉插管?

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以中路最为常用。

5.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怎么处理?

临床表现: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尤其是透析过程中;局部压痛和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培养可确诊。

处理:严格无菌操作;确诊后即应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治疗。

6.经皮股静脉置管术具体部位在哪里?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大腿外旋外展45°,穿刺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内侧0.5~1cm处。

7.血透用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适应证有哪些?

预期需要4周以上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不适宜自体内瘘及移植物内瘘建立,或手术失败患者;预期生命有限的血液透析患者。

8.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出现感染怎么处理?

进行血培养及管腔内容物培养;药敏结果未出前,常规应用广谱抗革兰氏阳性球菌药物抗菌治疗;抗菌治疗无效及时拔出导管。

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1.什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静脉动脉化,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血管直径及深度,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2.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适应证有哪些?

诊断为慢性肾衰竭,eGFR<25mL/min,并预期3~6个月内需要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老年患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3.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绝对禁忌证有哪些?

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30%者;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且不能纠正者;前臂ALLEN试验阳性者,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

4.什么是ALLEN试验?

检查手部的血液供应,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的吻合情况。

方法步骤:

①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②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

③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

若手掌颜色10s之内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明尺动脉和桡动脉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即ALLEN试验阴性;若10s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试验阳性,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禁止做介入、动静脉内瘘等手术。

5.自体动静脉内瘘选择血管条件有哪些?

①静脉直径≥2.0mm,动脉直径≥1.5mm,避免同侧存在心脏起搏器。

②手术部位: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最常用。

6.血管吻合方式有哪些?

动、静脉端侧吻合——首选;动、静脉端端吻合;动、静脉侧侧吻合。

7.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处置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根据个体化注意抗凝治疗,积极处理术后渗血。

②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早期多检查,发现血栓及时处理。

③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手术侧禁止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内瘘处每3d换一次药,10~14d拆线。

④术后24h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8.内瘘的成熟与使用有哪些?

①术后1周术侧手捏握皮球或橡皮圈数次,术后2周可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或血压表袖套,术侧手做握拳或握球锻炼。

②术后8周血流量<600mL/min,透析血流量不足,则为内瘘成熟不良或发育不全,可判定为内瘘手术失败,需考虑介入治疗或建立新的内瘘。

③根据内瘘血管走向、厚薄、弹性、深浅及瘘管是否通畅来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从内瘘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或扣眼式穿刺再回到远心端,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口3~5cm以上。

④在动静脉内瘘使用的最初阶段,使用小号(17G或16G)穿刺针,血流量设置为200~250mL/min,以降低对内瘘的刺激与损伤。

9.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与处理

续表

续表

三、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

1.什么是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

针对患者自身血管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而采用移植血管与患者动、静脉吻合,建立血管通路的手术方法。

2.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适应证有哪些?

上肢动静脉血管耗竭,由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银屑病等致上肢自身血管严重破坏,原有内瘘血管瘤或狭窄切除后需用移植血管搭桥。

3.移植血管最主要的材料是什么?

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血管。

4.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续表

续表

四、血管通路的监测

1.判断动静脉内瘘成熟的重要参数有哪些?

动静脉内瘘成熟的3个重要参数包括:搏动、震颤和杂音。

2.动静脉内瘘基本检查试验有哪些?内瘘成熟的指标是什么?

抬臂试验、搏动增强试验。

动静脉内瘘成熟时超声测定的自然血流量超过500mL/min,内径大于等于5mm,距皮深度小于5mm。

3.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适应证有哪些?

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动静脉内瘘存在需要进行干预的狭窄,血流量不足,难以满足血液透析治疗。可考虑进行干预的动静脉内瘘的影像学征象:局部出现一处或多处血管腔狭窄,最狭窄程度>50%、血管内径<1.8mm或峰值血流速为毗邻部位平直段血管的2倍以上(吻合口后5cm内狭窄为3倍以上)。

4.临床出现什么征象时应进行动静脉内瘘功能检查?

(1)动静脉内瘘物理检查时

①震颤/杂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②内瘘搏动异常增强或内瘘局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瘤样扩张;

③搏动增强实验或举臂抬高实验结果异常。

(2)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①血流量<200mL/min,且调整穿刺针位置后不能纠正;

②维持200mL/min血流量时,监测动脉压力<120mmHg连续2次以上或监测静脉压力>1200mmHg。

5.动静脉内瘘功能检查发现哪些征象时应进行影像学检查?

①动静脉内瘘血流量<500mL/min或较前一次检查结果下降25%以上,或者肱动脉血流量<600mL/min;

②动静脉内瘘直接静态静脉压:动脉穿刺点压力<15mmHg,或动脉穿刺点压力与平均动脉压比值(Vpa/MAP)<0.13;或者静脉穿刺点压力>40mmHg或静脉穿刺点压力与平均动脉压比值(Vpv/MAP)>0.35;

③动静脉内瘘再循环率>10%,或较前一次检查结果升高25%以上。

6.PTA术后监测与处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术后应常规行4~6小时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

②在术后12小时内完成系统的动静脉内瘘物理检查,护理人员应每2~4小时进行内瘘触诊及听诊,并术后宣教;

③穿刺点行缝合处理的患者应在术后24小时进行拆线;

④根据个体化使用抗凝药;

⑤建立PTA血管通路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⑥术后1个月内对患者进行相关血管的评估,每3个月重复,评估结果应记入档案,随访过程中发现病变及时处理。

7.PTA术后并发症与处理?

(1)血管痉挛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因导丝导管等器材刺激血管而引起,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可自行缓解,无须特殊干预。

(2)内膜撕裂

因球囊扩张导致内膜破坏引起,多数情况下无须特殊干预。

(3)血管破裂

因球囊扩张导致血管撕裂,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三级。

①Ⅰ级血管破裂:有局部血肿,无活动性出血,血肿不压迫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监测血肿变化,无须特殊处理。

②Ⅱ级血管破裂:局部血肿形成,无活动性出血,导致局部形成狭窄或内瘘完全闭塞。该部位重复行球囊扩张,直至内瘘血流恢复。

③Ⅲ级血管破裂:局部血肿形成,有活动性出血或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此时应通过按压吻合口或上游供血动脉阻断动静脉内瘘供血,如活动性出血停止则按Ⅱ级血管破裂处理;仍有活动性出血则可于破裂部位放置覆膜支架。

(4)球囊破裂

因操作不当或球囊自身原因所致。

①待球囊回抱后撤出球囊,检查球囊完整性,若球囊完整,可更换球囊继续操作;

②待球囊回抱后撤出球囊,检查球囊完整性,若球囊不完整,沿导丝置入抓捕装置进行抓捕并取出体外。

(5)中心静脉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发症

包括血管穿孔引起的血胸、纵膈血肿、心包填塞等处理。

(6)远期并发症

血管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闭塞和支架移位。依据患者全身和血管状态的评估结果,可选择再次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重新手术建立动静脉内瘘。 OmMI6G2GPbpHtxQDib9xFwdeGBKp6zgG8WMCCC1kE4k8nt00VXmR1cCGioTBEi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