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每年每台机器进行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和内毒素检测;
②细菌总数小于等于100CFU/mL、大于50CFU/mL应给予干预;
③透析用水内毒素含量小于等于0.25U/mL、大于0.125EU/mL应给予干预;透析液内毒素≤0.5EU/mL,超过最大允许水平的50%应进行干预;
④置换液无菌、无致热源,内毒素<0.03EU/mL、细菌数<1×10 -6 CFU/mL。
前处理系统的组成:砂滤器、砂滤器反向冲洗循环、滤芯式过滤器、软水器、软水器盐箱、软水器再生循环、活性炭吸附器。
维护要点:
①每天巡视观察砂滤、树脂、活性炭罐控制阀(头)的工作情况,各控制器的显示时间应与当前时间相符,误差大于30min应校准;
②确保盐缸内有足够的盐溶液,盐充足的标准为盐箱内持续可见未溶解盐,发现盐量不足时,应及时添加;
③每天监测前处理系统滤芯式滤器的出入口压力,当水阻压力(入口压力减去出口压力)大于0.06MPa时应更换滤芯;④更换周期应小于3个月。
工作时观察高压泵出口、反渗透机产水与排水的压力,反渗透机进水、产水的电导率变化,产水与排水的流量,进水温度等重要参数。
①透析用水处理设备的产水水质下降,脱盐率下降至95%以下,清洗无效;
②产水量不能满足需要,清洗无效,排除其他可纠正因素;
③反渗透组件损坏(破膜、膜脱落、压密、被氧化)。
更换反渗膜后应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消毒,并对透析用水进行化学污染物检测和细菌、内毒素检测。
根据透析用水处理设备使用说明书定期消毒。检测透析用水细菌数>50CFU/mL,或内毒素>0.125EU/mL时,应进行主动性干预处理。
①反渗透膜热水消毒:80℃≤水温≤85℃,维持该温度的时间应>20min;
②热水供水管路消毒:回水端水温≥85℃,该有效温度的维持时间应>20min,准备透析治疗前降至常温。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过氧乙酸(有效浓度为1500~2000mg/L,水温<25℃,浸泡时间≤2h)和透析用水处理设备专用消毒剂,按说明书使用。
化学消毒完成后,必须对透析用水处理设备主机和供水管路进行完整的冲洗,每次消毒后必须测定消毒剂的残留浓度。残留量超标(过氧乙酸残余≥1mg/L、总氯含量≥0.1mg/L)者,严禁用于透析治疗。
供水管路出口和透析机之间的连接管路部分,经常是消毒的盲区。
解决方法:对透析用水的供水管路进行消毒时,用含有消毒剂的水或者热水来回冲洗透析机(透析机必须处于水洗操作状态)。若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可监测透析机排水中消毒剂的浓度,待消毒剂有效浓度达标(过氧乙酸的有效浓度为1500~2000mg/L;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为1500~2000mg/L)后即可停机进行浸泡,浸泡结束后应对每台透析机进行彻底的水洗操作,并检测化学消毒剂的残留,残留量符合标准(过氧乙酸残余<1mg/L、总氯含量<0.1mg/L)方可使用。
水处理设备停机≥48h,使用前必须进行一次消毒,包括主机和供水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