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瓦锡先生作为化学家、哲学家拥有非常高尚的品格。在许多杰出的化学家看来,他在化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伟大改革,使人们一直以来都期待着有一部关于他的发现以及根据他的实验编写并建立的现代化学新理论的,能统揽全书而又深入浅出的论述出现。现在,其著作《化学基础论》的出版已经回应了这一期待;因此,用英文向读者介绍这部作品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唯一的顾虑是,自己是否能胜任这项任务。我很愿意承认,我那合乎出版要求的语言翻译知识远不及对这门科学的热爱,我衷心期望著作能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愿意接受评判。
我竭尽全力以最严谨的方式还原作者的意思,对翻译准确性的追求远远高于对优美文笔的追求。即使我的确能通过适当的努力达到这后者,那么出于非常明显的原因,我也不得不选择与愿望相去甚远,忽略对文笔的苛求。法文版的一部分内容在9月中旬之前没有到达译者手中,但出版商认为在10月底大学开学前务必要将译本完成。
起初,我打算把拉瓦锡先生使用的所有衡量和度量单位都换算成相应的英制单位,但经过尝试,我发现这项任务在允许的时间内几乎无法完成;如果未能准确地做好这部分工作,那么对读者来说肯定是既无用又具有误导性的。以这种方式所做的所有尝试,就是在括号内添加与作者所使用的列氏温度对应的华氏温度;在附录中,还增加了将法制衡量和度量变换成英制单位的公式,当读者希望将拉瓦锡先生的实验与英国作者的实验进行比较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公式随时换算所出现的数据。
由于疏忽,这个译本的第一部分没有对木炭和其单质“碳”进行任何区分就付印了,而后者只是化学化合物的一部分,特别是与氧气或酸素化合形成碳酸的时候。这种纯元素大量存在于烧制得很好的碳中,拉瓦锡先生将其命名为“碳(carbone)”,在翻译中也应该如此;但细心的读者可以很容易纠正这个错误。图版Ⅺ中也存在一处错误,这个图版严格按照原版复制,直到印版印刷完成,《化学基础论》提到此处描绘的装置部分已经开始翻译了,都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将气体输送到碱性溶液瓶22和25内的两根管子21和24应当浸入溶液中,而排出气体的另两根管子23和26则应当在瓶内液面以上处切断。
本书增加了一些解释性说明;确实,由于原文表达得已经很严谨,需要加注释的地方很少。在极个别页面,我冒昧地在页面底部以注释的形式加上了某些附带说明,这些注释仅与原文中容易混淆意思的地方有关。作者的原著注释都是用“——A”标记的,而译者冒昧添加的少数注释则用“——E”作了标记。
拉瓦锡先生在附录中增加了几个非常有用的便于计算的表格,这些计算是学习现代化学高级课程内容时所必需的,现代化学需要做到高度精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表格以及删除或略去其中几个表格的原因加以说明。
法文版“附录1”是盎司、格罗斯和格令向法制的十进制小数的变换表;“附录2”用来把这些十进制小数再折合成普通分制;“附录3”包含的是法制立方吋数以及与确定重量的水对应的十进制小数。
译者本来很想把这些表格转换成英制衡量和度量单位;但是必要的计算一定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无法在有限的出版期限内抽出时间来进行换算。因此不得已放弃了,按照目前的状态,它们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化学家来说毫无用处。
“附录4”是吩即吋的十二分之几份以及吩的十二分之几份向十进制小数的变换表,主要是为了根据气体的气压计压力对气体的体积作必要的校正。由于英国使用的气压计是按吋的十进制小数刻度的,因此此表几乎没有任何用处或存在的必要,只是由于作者在文中提到才将其保留在译本中。这就是本书的附录1。
“附录5”是气体化学实验中所用的广口瓶中观察到的水位高度向相应的汞柱高度的换算表,用以核算气体的体积。在拉瓦锡先生的原著中,用“吩”表示水液位,而用“吋”的小数位表示汞柱液位,因此,基于第四个表格给出的原因,这肯定也是无用的。所以译者为此设计了一个表格用来修正计算值,其中水液位和汞柱液位都以十进制小数位表示。这个表就是本书的附录2。
“附录6”包含了法制立方吋数,以及我们著名的同胞普利斯特里博士在实验中所使用的相应的盎司制中所应用的法制立方吋数和小数位。该表增加了一列成为本书附录3而被保留下来,这一栏中所表示的是相应的英制立方吋数和十进制小数位。
“附录7”是用法制盎司、格罗斯、格令和十进制小数表示的不同气体法制单位立方呎和单位立方吋的重量表。经过相当大的努力,译者已将此表换算成英制衡量与度量,见本书的附录6。
“附录8”给出了许多物体的比重,并列出了所有物质法制单位立方呎和单位立方吋体积的重量。表内比重数据,即本书附录7被保留了下来,但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哲学家来说毫无用处的表内附加栏被省略了,要将这些比重数据转换为英制单位数据,必须经过非常漫长而费力的计算。
在本译本的附录中,增补了将拉瓦锡先生使用的所有衡量和度量单位转换为相应的英制单位的公式;译者荣幸地向爱丁堡大学博学的自然哲学教授表示感谢,承蒙他为此提供了必要的资料。此外还增加了一个表格,即本书附录4,用于将拉瓦锡先生使用的列氏温度的度数转换为在英国普遍应用的华氏温度的度数
。
想到这个译本出版后被送到世界各地的读者手中,难免让译者有些受宠若惊;不过,译者也带着一丝欣慰,虽然它的语言与每个作家都应该努力达到的优雅、得体相距甚远,但通过译本传播著名的作者所应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促进化学学科的正向发展略尽微薄之力。如果目前译本中存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们及时给我们反馈,我们将予以纠正;在修订再版时,我们还会从其他科学名家那里吸取有益的材料来补充这部作品,让它更完美。
罗伯特·科尔
1789年10月23日于爱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