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文初版《化学基础论》(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é),是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了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革命性科学经典。《化学基础论》是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1794年)的代表作。
拉瓦锡是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律师。在父亲的意愿下,拉瓦锡在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但由于他经常旁听鲁埃尔教授的化学课,因此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作为拉瓦锡老师的盖塔尔看出了拉瓦锡在化学方面的天赋,就引导他研究地质学和矿物学。他们曾一同在法国东北部的孚日山考察当地的地质地貌。在考察期间,拉瓦锡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并且认识到了精确的测量对于科学的重要性。这为他日后的化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768年,拉瓦锡凭借着优秀的成绩入选法国科学院,正式开始了他的化学家生涯。为了筹集更多资金进行化学研究,拉瓦锡曾参加“包税集团”并任税务官,除了向国王上缴税款,还可以从中牟利。不幸的是,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拉瓦锡因其税务官的身份而获罪,被送上断头台。著名的法籍意大利裔数学家拉格朗日悲愤地说:“他们可以眨眼间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像他那样的脑袋,即使再等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了!”
拉瓦锡在断头台上
拉瓦锡认为身为包税官,自己的工作合乎国家法律,不应当有罪,于是主动进入了监狱。1794年5月,拉瓦锡接受审讯时,有人为其辩护,指出他在化学方面的发现足以功过相抵,但审判长却答道:“共和国不需要学者,只需要正义!”因此,拉瓦锡便被推上了断头台。
在拉瓦锡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化学远远落后于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尽管那个时代的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独立的化学现象,但并没有一个适当的理论框架来统筹这些游离的零碎的信息。例如,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燃素说”即物质可以燃烧的原因在于它含有“燃素”。物质(比如木头)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燃素,所以将变得更轻。拉瓦锡用事实猛烈地批判了“燃素说”,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化学家们合作制定出了化学物质命名规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新体系。此外,拉瓦锡还根据从化学实验所得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翔实的数据,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因此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是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英文原版可能由于出版时间太仓促,存在几处错误,中文译文已经作了注释(以C表示)或修改。如第一篇的第十六章内“第4节 石灰、苦土、重晶石与黏土”一节的倒数第二段开头一句“与前三种物质相比”,此处的“前三种”根据上下文推测应该是“前两种”;如附录部分的附录7内“附表7.5.1各种液体比积表”一表,当乙醇(酒精)的体积为4份,水的体积为12份时,比重数据应为0.9733,而根据相邻数据判断,原文的0.6733应该是疏忽造成的错误。
原文中的“charcoal”一词既表示反应物“炭”又表示元素“碳”,在翻译为中文时进行了区分,即当作反应物时表述为“炭”,而为了符合现在的习惯将其在表示元素和反应产物等时表述为“碳”,如碳酸或碳氢化合物等;尽管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现代化学中的各种元素尚未称之为元素,但为了表达得通俗易懂,在书中还是引入了这一术语。原文中的“caloric”一词,现在的意思是“热量”,是一种能量,而非物质。但考虑到作者在当时所处的年代并不清楚“caloric”是什么,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故在翻译时将其译成“热素”。鉴于本书原作者在体积与尺寸计量单位多采用法制单位,于是在翻译时保留原英文版中的法制单位“吩”“吋”“呎”,其对应的体积单位为“立方吩”“立方吋”“立方呎”等,以及温度多表示为“列氏温度(华氏温度)”,附录中有法制单位与英制单位的换算关系表。
本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一直思考:为何一部作品能被称为经典?事实上,书中所讲述的化学知识对学习化学的人早已不再重要。而拉瓦锡先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盲从于他人、勇于变革,其坚持独立、客观的研究思维及严谨的态度才是我们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本书是在罗伯特·科尔的英文版《化学基础论》(Elements of Chemistry)的基础上翻译而来,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交流之后的结果。译者内疚于不能像作家们那样用优雅的语言陈述作品,无法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但译者怀着的这一份激动的心情、一份向化学先辈致敬的态度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在参考以往翻译版本的基础上,译者对书中的很多基本术语概念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在此也向前几版的译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编辑表示感谢;作为18世纪中叶出版的著作,原文的很多表达都是模棱两可的,直接翻译出来难以理解,因此我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翻译时尽量使用较新的、更便于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相信较于之前的翻译版本,读者会发现,这个版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一些。好吧!让我们一起仰望先贤,穿越历史,去体验最原始的科学发现所带来的兴奋吧!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最终成书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马焕庆
2022年5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