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两种理论的等价性:希尔伯特空间

在1.3 节中所简述的方法,对指标值 Z =(1,2,…)的“离散”空间与力学系统的连续状态空间 Ω Ω 是一个 k 维空间,其中 k 是经典力学中的自由度的数量) 之间作了类比。为实现这一类比,在形式上和数学方面有所突破并不足为奇。实际上,空间 Z 与空间 Ω 之间是截然不同的,尝试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定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 [1]

但我们所需处理的并非 Z Ω 之间的关系,而是定义在这两个空间中的函数之间的关系,即在 Z 中定义的函数序列 x 1 x 2 ,…与在 Ω 中定义的波函数 q 1 ,…, q k )之间的关系。此外,这些函数是最实质性地进入量子力学问题的实体。

一方面,在薛定谔理论中,积分

起着重要作用——为使 具有物理意义 (见 1.2 节) ,该积分的值必须等于 1。而另一方面,在矩阵理论中 (见 1.3 节中的问题 E 1 ,向量 x 1 x 2 ,…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希尔伯特理论层面上来说,这种本征值问题的有限条件∑ v | x v | 2 总是施加在该向量上的。排除平凡解 x v = 0,设正则化条件为∑ v | x v | 2 =1,也是一种习惯性做法。在 Z Ω 中,这显然限制了可接受函数的集合必须具有有限的

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函数,才能使上述 在乘以一个常数因子后等于 1,即可在通常意义下标准化 [2] 。我们将这些函数的全体分别记作 F z F Ω

现有以下定理成立: F z F Ω 是同构的[费歇尔(R. A. Fishcher)与里斯 [3] ]。更精确地讲,这意味着:可以在 F z F Ω 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即把 有限的每个序列 x 1 x 2 ,…与 的有限函数 q 1 ,…, q k )相对应,反之亦然。而且这种对应关系是线性与同构的。“线性”是指,若 x 1 x 2 ,…与 q 1 ,…, q k )一一对应,且 y 1 y 2 ,…与 q 1 ,…, q k )一一对应,则有 ax 1 ax 2 ,…和 x 1 + y 1 x 2 + y 2 ,…分别与 q 1 ,…, q k )和 q 1 ,…, q k )+ q 1 ,…, q k )一一对应;“同构”是指,若 x 1 x 2 ,…与 q 1 ,…, q k )相互对应,那么

[“同构”一词的内涵在于,习惯性地把 x 1 x 2 ,…和 q 1 ,…, q k )看作向量,并且认为

分别为它们的“长度”。]此外,若 x 1 x 2 ,…和 y 1 y 2 ,…分别与 q 1 ,…, q k )和 q 1 ,…, q k )相对应,则有

(且两边均为绝对收敛) 。就后者而言,结果表明:人们可能更喜欢比较一般的

或类似的东西,即加法与积分之间的完全类比。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量子力学中,加法 与积分 仅分别用于 · 之类的表达式中。

我们无意探究这种对应关系是如何确立的,这将是我们在下一章中予以关注的问题。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意味着: Z Ω 是很不相同的,在二者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必定会导致数学上的巨大困难。另一方面, F z F Ω 同构,即它们内在结构相同 (它们以不同的数学形式实现了相同的抽象性质) ,并且由于它们 (并非 Z Ω 本身) 是矩阵和波动理论的真实分析基础,这种同构就意味着这两种理论所产生的数值势必始终相同。也就是说,只要这种同构使矩阵

与算子

相互对应,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二者均是由矩阵 与泛函算子

通过相同的代数运算分别得出的,因此仅需说明 q l 与矩阵 相互对应,且 与矩阵 相对应就足够了。现在 只需满足在 1.2 节中所提到的交换法则即可

但与 相对应的矩阵均可满足这一点,因为泛函算子 具备上述性质 [4] ,且这些性质在同构变换至 F z 时仍不会丢失。

因为系统 F z F Ω 同构,且据此构建的量子力学理论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故可预期,若我们对这些函数系统 F z F Ω 所共有) 的内在属性进行探究,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将有望获得一套统一的理论。该理论与当时偶然选取的形式框架无关,仅展示量子力学真正重要的元素。

系统 F z 通常被称为“希尔伯特空间”。因此,我们的首要问题是研究希尔伯特空间的基本属性,该属性与 F z F Ω 的特殊形式无关。由这些性质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这些性质均等效地通过在 F z F Ω 内进行的计算来表示,但相对一般目的的计算而言,通过直接计算要比通过此类计算更为容易) 所描述的数学结构被称为“抽象希尔伯特空间”。

下面我们将描述希尔伯特空间,并严格证明以下结果:

a抽象希尔伯特空间可用它的指定属性唯一地表征,即它只承认本质上相同的认识。

b这些属性既属于 F z 也属于 F Ω (在这种情况下,我将对 1.4 节中仅做了定性讨论的属性严格分析)

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将利用由此所得的数学框架来构建量子力学。

[1] 早在量子力学出现以前,E . H.穆尔(E. H. Moore)就进行过这样的统一。穆尔正是所谓的“一般分析”的创始人。

[2] 这是薛定谔理论反复观察到的事实,在波函数 的情况下,仅对 的有限性有要求。例如:只要上述积分保持是有限的, 或许可为奇异函数,也可能是无限的。针对这种情况,有一个极具启发性的例子,那就是狄拉克相对论理论中的氢原子。

[3] 在讨论希尔伯特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将给出对该定理的证明(参见 2.2节和 2.3 节,尤其是 2.2 节中的定理 5)。值得一提的是,该定理足以满足多种目的,并且极易被证实的那部分,就是 F z F Ω 的适当部分之间的同构;这要归功于希尔伯特。因此,薛定谔的原始等价证明只对应于定理的这一部分。

[4] 我们有

由此,可直接从中获得所需的算子间的关系。 5mJ8ISoNj1jF1wAiogSwGu0UjqX0dN8J6/vOXo4f9wnRQ1QDSKXmmn9sphAy3x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