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骗子手中的明矾

骗子们究竟花了多长时间才意识到他们可以利用像明矾这样的多用途物质来进行犯罪活动呢?

令人震惊的是,时间非常短。

当然,众所周知,欺诈的证据一向很难找到。欺诈者本质上都会竭尽全力掩盖他们的行踪。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早在罗马时代,骗子们就已经在使用明矾来制造掺假的硬币和珠宝了——也就是说,他们当时用明矾将一些银或铜混入了看起来像是纯金制成的物品当中。

罗马时期的黄金其实并非百分之百纯净。但留存下来的罗马黄金质量却出奇地高。对1世纪、2世纪乃至3世纪罗马帝国各地制造的黄金珠宝进行的测试显示,其含金量令人印象深刻,约为23.5克拉(纯度98%)。

但在埃及,情况却有所不同。同样的测试显示,虽然珠宝表面的黄金纯度令人印象深刻,但物品内部的含金量却显著降低了。例如,一个表面纯度为99%的金手镯,内部纯度仅为94%。一个外部含金量为97%的耳环,内部含金量只有85%。而一个外部含金量为90%的吊坠,内部含金量仅为83.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显然,罗马埃及的工匠们掌握了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术语中被误导性地称为“表面富集”。

更诚实的说法或许就是“内部掺假”,因为这种技术能够制造出外表保留高纯度黄金,但内部含金量却大幅降低的物品。而我们确切地知道埃及工匠是如何做到的,因为直到今天,那些手册——19世纪20年代在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发现的莎草纸 ,后来被卖给了莱顿和斯德哥尔摩的图书馆——就写明了制作“表面富集”黄金制品的“配方”或操作说明。这些配方有着一个共同点:无论什么方法,明矾都是关键成分之一。

莱顿纸草

这份写于3世纪的纸草文献记载了如何利用明矾去除劣质黄金制品表面的铜及其他金属,以假装物件为纯金所制。该纸草被发现于尼罗河畔的底比斯,以其现藏地荷兰莱顿市命名(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以莱顿莎草纸中的“配方25”为例:

1.在金合金薄片上涂抹明矾、盐和胆矾(一种铜和铁硫酸盐的混合物)。加热薄片,基体金属会分离出来,留下纯金的薄片。

到目前为止,这与我们在第2章中看到的吕底亚人生产纯金的方法非常相似。接下来的步骤才是问题所在。

2.将纯金薄片安装到由掺假黄金制成的戒指、吊坠、手镯和其他小饰品的表面。这样一来,低纯度的制品看起来就像是纯金制成的了。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很显然,用金箔包裹珠宝物品是一个需要金匠专业技能的困难步骤。因此,那些团队中经验不是很丰富的金匠们转而使用了更简单的造假方法——比如这个配方:

1.使用莱顿莎草纸中的“配方56”来制造掺假的黄金:只需将四份黄金与三份铜熔化,就可以将少量的24克拉黄金变成大量掺假的19或10克拉黄金,然后用这些材料制作戒指、手镯、胸针等。

2.现在使用明矾来恢复物品表面的含金量。将物品浸泡在明矾、盐和有机酸(如醋)的混合物中,表面的基底金属会被浸出,留下纯金的表面,可以打磨得非常漂亮。纯金的表面会让整个物品看起来像是完全用贵金属制成的。很少有顾客能看出其中的差别。

或者,也可以使用“配方69”:

1.将一份明矾和白屈菜与三份焙烧过的胆矾研磨,加入童子尿制成糊状。

2.将糊状物涂抹在黄金物品的表面,加热后迅速浸入冷水之中。

同样,基体金属会从表面被去除,只留下纯金的表面。莎草纸文献的匿名作者(或作者们)保证,其成品“甚至能骗过工匠”。

对于那些连少量黄金都负担不起的人,莎草纸文献还贴心地提供了对银进行表面富集处理的配方。事实上,仅莱顿莎草纸文献中就包含了八十多种(这个数字令人吃惊!)用于伪装不同金属(主要是金银)的配方。

但确实需要先搞到明矾:它几乎是所有表面富集配方的关键成分。当然,在底比斯这不是问题,因为那里距离哈里杰绿洲的明矾矿才不到300公里。

*

如今,用纯金包裹掺假的金属本身并不违法。

也许其目的不一定是欺诈也说不定。也许罗马埃及的金匠们也同样是怀着善意才生产了那些低质量的珠宝,然后明确标注为低纯度,并以较低的价格卖给那些买不起真品的顾客。也许吧。

但至少现在,虚假黄金制品的交易成为了可能。而莱顿和斯德哥尔摩的莎草纸文献本身则表明,欺诈行为是十分普遍的,因为它们确实包含了一种测试珠宝是否由真金制成的配方。作者这样写道,将黄金熔化,然后重新加热并检查其颜色。如果它变得苍白,说明含有银。粗糙且坚硬?说明掺杂了铜。柔软且变黑?这是含铅的明显迹象。然而,如果黄金还能保持类似金币的颜色,那你就可以松一口气了:你所购买的饰品中的黄金是纯的。当然,这里很显然有一个问题:这种测试会将你珍爱的手镯或吊坠变成一团毫无形状的黄金。因此,我想那些造假者不怎么担心这些,毕竟没人会经常进行这种测试吧。

我们有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表面富集处理被用于了欺诈,这体现在了罗马硬币中黄金含量的逐年降低。

与今天的硬币不同,罗马硬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实际含有的银或金的量。为了确保罗马帝国各地的贸易顺利进行,从哈德良长城到红海,甚至超越帝国边界的地方——例如南印度,那里就出土过大约4000枚罗马硬币,是被前来购买珍珠和香料的罗马商人带来的 ——硬币的可信度至关重要。所有这些贸易都依赖于买卖双方能够充分信任硬币的质量。

对罗马硬币的测试表明,虽然它们的质量确实维持了几个世纪,但其金或银的含量在3世纪出现了显著下降,而这一时期正是莱顿和斯德哥尔摩莎草纸文献编写的年代。银币首先受到了影响。罗马“银”币第纳尔的内部含银量很快降至了12%至18%,但银币表面仍保留了高含银量。随后,黄金也步其后尘:到了3世纪末,罗马金币奥里斯的掺假程度如此严重,以至于在301年,戴克里先皇帝 颁布法令打击造假者。此外,戴克里先当年似乎很清楚硬币造假者的所在,因为他曾试图通过下令焚烧所有关于制造金银的书籍来遏制这一行为——只要这些书籍来自埃及便要焚毁。

然而,想要打击假币仍旧是希望渺茫!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了。只需一点黄金、白银和铜——当然还要有一点明矾——如果想伪造硬币,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只需将黄金或白银加热熔化到铜中,铸造硬币,然后使用明矾混合物恢复表面的金或银含量即可。如果造假的罪犯能如此轻易地掺假货币,那么对于拥有全套设备的那些腐败的铸币官员来说,更是轻而易举了。而对于政府来说,通过在官方铸币中降低金或银含量来制造廉价货币则是这些人里最容易的。难怪这种依赖明矾的造假法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这种事不仅仅发生在罗马帝国。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也门)曾发行了非洲最早的硬币,其硬币一直保持着高标准,直到5世纪开始也掺假了。拜占庭帝国的硬币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498年的一份埃及文件记录了一笔“6枚未掺杂的、经批准的帝国(拜占庭)金币苏勒德斯”的贷款。文件里需要特别注明“未掺杂”就很有力地表明了当时假币正在流通。而在遥远的中国,人们在大约500年发现了一种使用明矾使铁制品看起来像铜制品的配方。尽管配方中指出“内部性质不变”,但“外部呈铜色”。

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金币

明矾可使成色不足的金银币表面富集金属成分,令其看似纯金纯银所铸。此技术始自埃及,后传播至罗马帝国境内及更远地区——例如今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阿克苏姆,图示钱币即流通于4世纪(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让我们快进到中世纪,表面富集技术依然十分盛行。在巴勒斯坦出土的12世纪硬币表面含银量为80%,而内部仅为60%。在威尼斯,中世纪铸币厂用掺假的银制造硬币,然后将其浸泡在明矾、酒石、盐和尿液的混合物中,以获得富含银的表面。这种欺诈行为曾出现在肯·福莱特的小说《暗夜与黎明》中,该小说以1000年左右的英格兰为背景,也出现在欧洲第一本冶金学著作《论烟火术》 中,该书于1540年在锡耶纳被印刷出来。在荷兰出土的15世纪苏格兰硬币也与明矾有着双重联系——许多是粗糙的仿制品,使用了明矾进行表面富集,而这些硬币是由苏格兰商人带到荷兰的,他们前往荷兰购买的商品中就包括了明矾。

欧洲移民将掺假硬币的明矾配方带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结果在马萨诸塞州,造假行为是如此之普遍,以至于早期法律严苛规定,造假者会被“罚款……上枷……然后割掉一只耳朵;接着被拖到绞刑架,脖子上套绳子吊一小时……并被鞭打……然后判处不超过七年的苦役”。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美国建国才不到10年,马萨诸塞州汉普郡的一个团伙就通过造假手段稀释了一种被称为“八片币” 的西班牙硬币的含银量(这种硬币在新共和国中使用最广泛,直到1857年仍是美国的法定货币)。该团伙利用了一位名叫朱利叶斯·弗雷里的熟练银匠的专业知识,将银币与基底金属加热制成劣质硬币,然后通过将假币浸泡在尿液和化学混合物中加热来富集表面。那么到底用了哪种化学物质呢?您肯定猜到了。该团伙的两份配方被保存了下来,其中毫无意外都含有明矾。

事实上,只要有明矾和硬币同时存在的地方,表面富集造假就可能发生,而这在整个已知世界都是如此。因此,骗子们其实一直没闲着,直到硬币的价值不再依赖于其金属含量,而是像今天一样,由其表面压印的数字决定为止。而这时,骗子们又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利用明矾赚昧心钱的方法——在面包中掺假。我们稍后便会谈到这一点。 JhYSCtVXEpX3wdoCDWELIK76eTSHOWCiQG6JVa5tTs958KDDc7Y3rikxlxf80r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