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都没有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根本之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从长期奋斗、艰辛探索中得来的最为宝贵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各国现代化的比较中呈现出独特性质,其中最为根本的性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据,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实现人类现代化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体现在自觉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制度中,建立在建设更加美好生活、追求更加美好未来的社会制度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决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决摒弃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经过70多年的探索、推进和拓展,战略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深化、逐步清晰。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把“稳步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作为执政后的一个根本任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构想,锚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1964年底,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要求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同年12月将“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状态”。2002年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把未来30年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做了“两步走”的总体安排,把改革开放时期的“二十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实现,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了重大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根本保障。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第一次代表大会章程时,就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写入章程。显然,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等内容,就包含了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即“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无比壮丽的事业,也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实践,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为之注入动力活力。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传承发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其他政党难以比拟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推进改革,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确保全国人民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凝聚万众一心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和中国国情属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如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等。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具有中国国情属性的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历史文化悠久,主张以民为本,崇尚社会和谐,追求公平正义,讲究实事求是,认同道法自然,主张兼爱非攻,渴望天下太平,希慕世界大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举世无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里,较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规模均为千万级,如英国、法国,后来有了亿级规模,如美国、日本,但却从没有出现十亿级以上人口规模的国家。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庞大规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史上人口规模空前的现代化,超过了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膨胀却精神空虚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具有绵延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无比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更要创造灿烂的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痼疾,是个人主义文化的特色。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有了福利制度和社保制度,但由于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并没有得到普及,且其保障水平与其现代化水平并不相称。“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享经济和共享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目标任务决定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大同”理想的反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必然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是严重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耗尽资源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试图征服自然,把自然完全视为生产要素,视为资源和商品,唯利是图,不计较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资源的迅速枯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中国式现代化吸取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教训,总结了自身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元素,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走生态文明之路,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循着资本的逻辑,完全以利益为驱动,以掠夺为目的,把全球变成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道路,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西方为标准和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和埋头苦干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和勤劳致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我们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一条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