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民主观

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愈益广泛使用。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其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廓清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民主的关系,开辟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民主观。

一、中国共产党肩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重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追求和共同愿景。一般地说,现代化是指18世纪以来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的深刻转变。它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历史跃迁中,也发生在后进国家的历史追赶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循迹溯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化发轫于18世纪的西方国家,中国是后来者、落伍者。因此,“现代化”曾长期被人们定义为“西方道路”,被世界误解为“西方独有”。思考落后的原因,探索现代化的路径,实现赶超的目标,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史活动的主题和主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毛泽东看来,这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甚至连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累累挨打、累累失败,“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2017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近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深切的伟大梦想。

从“器物”方面学习西方,洋务派发起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从“制度”方面学习西方,维新派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是,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遭遇到了守旧派的“戊戌政变”,皇帝被囚、维新人士或被杀或逃亡。由于势单力薄,戊戌变法百日而终。

从“革命”方面学习西方,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仍然是失败的。孙中山曾拟定《建国方略》,梦想“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 。《建国方略》曾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是,在当时的境况下,孙中山的梦想更像是、也只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空想。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广东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驻足凝视孙中山《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义无反顾地扛在自己的双肩之上,就把使中国走出落后状态作为自己的初始动力。中国共产党成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领导者、承担者,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选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其间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分析过日本敢于欺负中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二是“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 。毛泽东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他还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多次使用了“现代性工业”“现代化”等概念,提出逐步而积极地引导个体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实践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我们使用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概念,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二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毛泽东曾说过,“不讲历史就讲不出道理”,“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大历史观,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从马克思主义中走来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中走来的,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来的,是从新时代的历史变革中走来的。

二、中国共产党谱写人民当家作主的辉煌篇章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民主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民主,其本意是要求实行多数人的统治。从词源学的维度来看,“民主”是由古希腊语的“人民”和“治理、统治或权威”等概念演变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权威”或“人民进行治理、统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民主”这一概念,用来诠释与专制相对立的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实践。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的制约,在其出现后的两千多年里,民主一直沉湮于世。直到19世纪,民主才在西方一些国家实现了从观念向制度、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就是资产阶级民主。

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代替封建专制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它是建立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在本质上代表的是资本拥有者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和局限性,认为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必须建立在人民主体之上,是人民自己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如果这一点我们做到了,我们就能对付民主,否则我们就会倒霉。” “‘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 “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 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这就是说,由于时代和国度不同、立场和利益不同,人们对于民主的认知和运用也会不同。实现民主政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如何保证人民的权利真切实现、如何保障国家的权力健康运行。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视域中的民主的核心要义。这是因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人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长期执政源于人心所向,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100多年前,“德先生”即“Democracy”从西方进入中国,民主、民主政治的理念逐渐落地生根、深入人心。100多年后,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的突出特征和显著优势。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郑重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就是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之际,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意义、任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团结力量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擘画。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民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涉及国体和政体等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毛泽东还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他特别强调,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于人民必须是恭恭敬敬地听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更加真切、更加深刻,人民民主实践的路径更加清晰、更加宽阔。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民主,其核心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都明确写入“坚持全过程民主”。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的双重跃升。其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部实践活动之中,贯通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其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过程的程序和形式,保证人民意愿的代表性、广泛性和真实性,体现人民利益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其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其四,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其五,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弘扬和践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既是认识论者,也是实践论者,是认识论者与实践论者的有机统一论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创新和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实践和新成就。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独特内容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民主道路的探索,都是一个坚持不懈推进的历史行程,并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和意涵。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性地连接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创新、创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而突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新途,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现代化那种物的现代化、资本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此而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旨归,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彰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最大底气,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的最鲜明特色和最核心内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最根本之点,就是明确并坚持人民是民主的主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的逻辑起点。

资本主义民主,主要体现在选举环节,即每隔几年的国家或地方主要领导人的投票选举。马克思、恩格斯曾揭露过这种投票选举的本质,即资产阶级的这种选举,无非是每隔几年在资产阶级内部换个人上台而已。恩格斯形象地描述英国的民主就是“两个轮流执政并以这种方式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的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 。列宁也曾深刻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不仅在议会制的立宪君主国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 这就是说,在选举环节之外以及在选举之后,就没有什么民主的过程了。因此,资本主义民主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甚至是“虚假的民主”。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本质,民主的要义则是人民的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更是彰显出人民民主的特征,即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民主是各国实现本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国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发展特别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深化了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了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突出了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保持了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增强了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有机地融入现代化建设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从而不断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更好造福全体中国人民。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人民民主制度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充分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基础上推进的。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本书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人民民主制度基础上发展的,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充分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基础上发展的;西方的现代化实现的只是资本的民主,只是实现了少数资本家的民主,并没有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这就是说,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观的这些主要内容,是在总结世界现代化进程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特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q5VSA/AUX6d1K7Zs5mzyki8CFcL/ikFITOzzQxNsW3dsjXES3/08HNzy3lWhV5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