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文明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的现代化,它既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是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为底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使古老的中华文明拥有了现代化力量,大大提升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风采。同时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移植他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独特贡献。

一、形成历程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一)1949—1977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起步阶段,为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打下制度基础。第二,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体和政体,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打下制度基础。第三,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传统,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文明风尚。第四,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二)1978—2012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发展阶段,文明观在逐步形成并拓展

第一,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概念,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第二,重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认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激发和释放了巨大活力。第三,党的十二大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精神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2002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五,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进入完善成熟阶段

第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建设的价值指引。第三,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这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处理世界不同文明关系中的态度、立场和观点。第四,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文明观。第五,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五大文明全面提升。第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明确提出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观,首次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起来。第七,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共同富裕的内涵从物质层面扩大到精神层面,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文明观,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5000多年文明沃土,它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资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将富有成效地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道路。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文明是平等、包容、开放的。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跳出零和博弈思维,摒弃意识形态偏见,跨越文明冲突陷阱,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作共赢理念,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多姿多彩,正是基于多样性,在相互的竞争、交流、互鉴和融合中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强调现代化的发展要造福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它不是片面发展的单向度文明推进的现代化,而是坚持整体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高度丰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五,西方现代文明仅仅是众多现代文明中的一种,绝不能讲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国家和地区以各自方式必经的历史阶段。正如西方文明的现代化一样,其他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都表现为从自身的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非西方文明,在不放弃自身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完全能够并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各自的现代化。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其他现代性文明有机融合,开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载体,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三、鲜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最大特色,它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核心是走自己的路,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也是对本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深刻觉醒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一种道路自觉,更是一种文明自觉,意味着中国要探索一条既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它建构了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文明观。秉持独立自主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决不能丧失自身的独立性或者中断自身的文明进程。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树立共同富裕文明观,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又要逐渐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防止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协调发展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走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文明观。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不走侵略扩张实现发展的老路,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发展传统模式,提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

四、独特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独特贡献,集中体现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开创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形态。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现代化的发展要造福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资本主义现代化坚持资本主体地位,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导致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主要由少数人享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从物的异化、人与物的异化,再到人与人的异化逐渐递进,揭示出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贡献一种文明新形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广阔空间。

第二,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普遍出现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主张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与生态美好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点和终点皆在资本增殖,资本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并有意识地借助两极分化,来维护资本增殖的权益。人被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贫富两极分化成为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社会公平正义难以真正实现。

第三,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超越单面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技术条件,政治文明提供领导力量以及制度保障,精神文明提供精神纽带、道义力量和智力支持,社会文明提供民生、社会秩序和社会组织支撑,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五大文明形成的内在张力和矛盾运动,推动着整体文明的进步。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极易出现单面化发展的失衡状态:表现为只注重财富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却被扭曲,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公平正义难以得到保障。

第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与自然对立。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人与自然当作生命共同体,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奉行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相对立,人处于现代化的主体地位,自然界处于现代化的客体地位,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第五,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超越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对外掠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和平,在合作中创共赢,在共赢中促合作。国强而不霸。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殖民运动中大量掠夺世界财富以实现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通过霸权干预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竭力从发展中国家攫取经济利益。西方式现代化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出世界文明互鉴论、文明共存论,以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维方式,倡导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能够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东方智慧。

第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神话”,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整体图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贡献。发端于欧美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曾长期被标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总之,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的“最大法宝”。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和现实终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ACiPEUTe6e6+XpI2BkpQkszoSKGNh4bfc/39KX7dPQ0gjF0vsp8BXC0duxUxJY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