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最优行为模式,就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初看起来,传统的发展模式成本更低,而绿色发展成本更高。但是,如果考虑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外部成本、隐性成本、长期成本、机会成本,以及非货币化的福祉损失,则结果往往正好相反。要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的转型,严格的环保政策是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则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往往就会不顾及环境污染。此时,高利润(高增长)和高环境污染就同时存在。反过来,环境污染又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形成高增长、高环境和低福祉的发展路径。
如果有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则企业就会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寻求利益最大化。此时,企业的行为方式就不得不朝着两条路径转型。
路径一:改变生产方式,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生产。这很可能会提高企业成本。但是,如果其产品在市场上属于必需,则企业就可以通过涨价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下游和/或消费者。当产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根据其偏好作出新的选择。由于所有企业都面临同样严格的环境政策,那些环境代价小的产品,就会更有市场竞争力,整体经济就会更加绿色。
路径二:改变生产内容,即开发新的绿色产品。人的需求是全面的,而其中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对非物质的需求则是无限的。只要进行开发,这方面的潜力就难有止境,直到受限于人类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每个人消费时间的约束)。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催生大量亲环境的市场活动。比如,户外休闲、文化、体育等。同时,好的环境亦可以提升产品价值。比如,房地产会因环境改善而升值。
但是,严格的环境管制政策只是绿色转型的必要条件。绿色转型的成功,还取决于政策的执行成本、企业能力及市场条件。
第一,政策的执行成本。如果需要付出过高的监督成本,则严格的环境管制政策就难以完全执行,政策更多只能停留在纸面。如果企业不严格遵守环境管制也不会受到惩处,则企业就不会有转型的压力。
第二,企业抓住绿色机遇的能力。企业能否理解并抓住绿色发展背后的商业机遇,是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条件。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即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在很多方面同绿色发展的内容和生产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后者需要的商业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能力就成为制约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因素。
第三,市场条件。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变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条件,而非个别企业的能力。例如,目前市场上有很大的有机食品的需求潜力,即使单个企业有技术能力进行生产,但如果市场上有机食品的食品加工体系、营销体系、配送体系、检测体系等条件不具备,企业也难以进行这种绿色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那么,如何理解共建美丽中国是一个全民行动?
第一,生态环境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结果,否则目标就容易沦为口号。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行为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其福祉。
第二,每个人的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任何人的消费行为,都会留下环境足迹。因此,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就雾霾治理而言,一些人往往将责任归为政府部门,而实际上,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同雾霾的产生密切相关。如果不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则环境治理就难以起作用。
第三,生态环境效果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起着关键作用。其中,政府的政策会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约束条件,企业和消费者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决定经济后果,从而对应不同的环境绩效。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同各行为主体共同作用产生的“环境绩效”相一致。只有这样,环境目标才具有自我实现的机制,否则就会沦为口号。
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不只是缘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的特殊问题,背后更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建立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普遍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的意义,就不限于中国,而是具有全球普适性。由于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发展模式建立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损害、高碳排放”基础之上,它无法让全球共享繁荣,当更多世界人口试图加入“现代化”行列时,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演讲,明确提出了“双赢”和“共赢”。“双赢”是指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双赢;共赢是指各国之间的共赢。“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生态文明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由于发展与环境之间某种程度上存在两难冲突,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发展理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性目标就很难实现。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发展范式,就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