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直译自Systems Biology,是我一直关注的基于多学科汇聚、融合、共建的新领域。因此,这次应两位年轻译者章乐和肖景发的邀请为这本名为《系统生物学》的教科书写一个序,就欣然从命了。
最早组合这个词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莱罗伊·胡德博士(Leroy Hood)。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在他的系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分子生物技术系,即现在的基因组科学系)工作时,曾请他解义,他回答是:内容无可奉告;但是强调说:如果将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们请到一起,他们自有答案。那时列出的学科包括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生物信息学、物理学等。后来,胡德博士在西雅图又创建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这时解释系统生物学的口号是认知为何“整体优于部件加合”(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parts),这个认知的方法学又具体被解释为“网络之网络”。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综合网络属性和内涵的教科书,值得认真学习,既领会其意,也使用其器。
我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另外一个视角,也是生物学多个视角中的一个。生物学视角按历史排过来,首先是孟德尔遗传学和拉马克、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再后来就汇聚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分子水平的研究,实现了从观察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的贯通。另外一个视角就是生物医学,从器官到细胞和分子,是整体到局部的贯通。两条主线最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汇聚,构成复杂的网络式交叉,系统生物学由此而生。但是,我们在分子水平的建层(stratification)却还没有完成。
这就是生命的“五流”通悟(理论上贯通,思想上领悟)问题。“-omics”是一个很不规范的词,我们把它翻译成“生命组学”或简单叫“组学”,其含义是生命物质不同层次规模化研究的总和。比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等,这是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将生命的不同层次分为“五流”,其实是汇聚性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万变不离“五流”:信息流、操作流、平衡流、分室流、可塑流。“中心法则”是以信息流为中心的思想,在操作层面就变得荒谬了。“RNA世界”是以操作流为中心的思想,仅可解释生命的起源,对染色体周期变化、蛋白质机器自组装、生物膜结构动态运输等整体运动的解释则不得不归为苍白。其实,网络的本质就是关联,关联的本质是性质或属性的均一性,就如蒸汽、水和冰的关系是物质状态。水和火不容,两者没有办法找到直接关系。
当网络的理论和实践在“五流”里穿梭的时候,系统生物学就真正皈依生物学了,而这时的生物学也将催生新的概念、定律和体系。因此,系统生物学为生物学面向未来的蜕变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我们足可以大踏步地走过去。
于军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17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