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首语

◇ 唐中六

《草堂琴谱》的问世,有赖于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因大会曾预告:会后,将在会上发表的琴艺学术论文和演奏交流的新琴谱收集整理成书出版,这就提出了任务。与会琴家热烈响应,踊跃参加,将自己数十年辛勤耕作的成果献给大会,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会后,国内外一些琴家来信,希望我担此重任,让琴集尽快与大家见面,很多古琴爱好者闻讯,已来信索取,本集尚未成书便有如此的群众基础,这又给了我以鞭策和激励。

为不负众望,我从1996年春开始研读琴会收到的论文,试弹部分琴谱,收获甚大,受益匪浅,更增加了完成编纂出版的信心。于是着手绘制琴谱,删订文稿,并着手筹划如何解决大家都知晓的出书的关键难题。为保证质量,后又将排印的部分文稿和绘制的全部乐谱邮返作者,恭请亲自校订,最后定稿,再行编纂,排版印刷,前后历时两年半。工作虽是艰辛的,但编纂过程是自我学习过程,今日书成了,我感到这种酬劳也是丰厚的。

中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琴艺琴理奥妙无穷,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国古琴艺术的确堪称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自1990年成都第一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以来,“古琴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状况已有所改观。如果说第一届古琴会像一枝报春花“藤床纸帐朝眠起”,那么,现在已经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了。比如第一届古琴会与会琴家140余人,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7月第二届古琴会与会代表达300多人,超出一倍多,涉及亚、澳、欧、美四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都有代表参加。会中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共宣读琴学论文50多篇、举行大小演出19场,共演奏70多首新创作、新移植改编、新打谱的琴曲,参与的演奏家(各类乐器)、指挥家1000多人次,琴家个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参展达百幅之多,琴会上还赠送发行了四卷套的《中国乐舞诗》并举办了百琴大展,此会的盛况是空前的。

更令人可喜的是,今日琴艺的发展形势,在中国北起京、津、吉、沈,南至闽、粤、台、港;东自沪、宁、苏、杭;西至川、渝、滇、黔。琴会、琴社的创建、恢复如雨后春笋,新人新作层出不穷。以成都为例,两届琴会以前,习琴者不过二三十人,现今已达200余众。得悉国外,如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亦有琴社或琴学研究组织,琴乐学者不乏其人,而且他们相互之间,尤其是与中国的琴会、琴学研究机构及琴人都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往。

所以,本书的及时出版是众望所归了。作为一个活动的终结,本书的出版,对’95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第二届)而言,有了一个总结,为这届琴会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我自己也如释重负,对琴会和与会琴人也算有一个完整的交代,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

为了方便阅读和演奏,本书体例上分立上下两册,册中再按不同内容分卷。上册含琴论、琴史、琴家、琴乐美学、演奏美学、记谱法、古琴考证和琴制、琴曲考证和打谱、琴事等卷,计约五十余万字。诸多文论,索古博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诸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的《宋宣和内府所藏“春雷”琴考析》《七弦琴的原始阶段初探》《对两张“晋琴”的初步研究》和《论日本正仓院金银平文琴兼及我国的宝琴、素琴问题》诸文,视野广阔,从历史、文化、地域角度,以翔实的资料,充分的考证,科学的论理,均具有权威性。又如江苏王永昌先生的《古琴三调论》等文,对古琴的律调规律作了深入的探究,总结前人的经验,归纳今人的创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上海龚一、南京成公亮二位琴家,客观地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当今如何打古谱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古琴记谱法的改进,是多年来琴家们所苦苦寻求的,而古琴进入自己的新时代更是势在必行。本书收入的周金国、李荣光二先生关于改进古琴记谱法的尝试和论述,不能不说是真知灼见,为古琴记谱法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体现了琴家们的求索创新精神。

本书下册集当代琴家创作、移植、改编或新打谱的琴曲68首。其中42首归于创作、改编、移植卷,另26首归于古曲打谱卷。所有琴曲按原送稿以正谱或简谱记写,并配上传统减字谱以对应。编排时未能按照传统琴谱以宫、商、角、徵、羽的编排顺序,完全根据写谱形式要求自由组版,随其自然。琴曲亦多样,有独奏、古琴二重奏和琴箫二重奏、合奏、琴歌等形式。

创作新的古琴曲,是古琴音乐发展历史的必然,新时代产生新琴曲。本书所收新曲,体现了古琴音乐新的风姿,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龚一、许国华先生的《梅园吟》,李祥霆先生的《风雪筑路》《三峡船歌》,卫家理先生的《四月八》,喻绍泽先生的《除夕》《耕歌》,李兵先生的《蜀韵》(管弦乐总谱)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上乘之作。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由琴家黄礼仪先生提供的古琴先辈李伯琴生前移植的几首甚具时代特色的琴曲。如:《东方红》《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十六字令·山》等。这些当今优秀之作,移植融于古琴音乐中,为我们提供了古琴音乐与时代合拍进行创作的经验,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古琴音乐的风貌。

本书所收的琴曲作品都是中外琴家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相当部分虽初次见之于世,但琴曲创作、移植、打谱的成曲时间迄今已达数十年之久,且都历经琴家们的多年演奏实践。所收新打谱的琴曲与传统谱本之同名琴曲比较,其表现手法、音乐内涵,已大大超越,是一首首有极高水准的古曲新声,如由谢孝苹先生打谱弹奏、杨荫浏先生记谱的《墨子悲丝》《龙翔操》,龚一先生的《离骚》,成公亮先生的《遁世操》,李禹贤先生的《风云际会》,刘正春先生的《万壑松风》等等均是典型代表,均是第一次以正式琴谱的形式见诸于世。

《草堂琴谱》在四川刊印,是继张孔山《天闻阁琴谱》、裴铁侠《沙堰琴编》之后一百多年间四川问世的第三大琴谱,但其内容的广度、深度却大大超出前二籍,它汇集了当今百多名不同流派琴家的不同风格作品及琴论,可以说是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整整六十年间的一本融全国各琴派琴乐创作的总汇。

本书何以命名《草堂琴谱》呢?因为两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均在中国成都举行,“杜甫草堂”不仅是成都的重要胜迹,而且是成都文明的象征,琴家们早已向往之地,有极美好的印象;再者,杜甫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诗圣”,他写的琴诗,在他整个诗作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他是古琴的知音,以“草堂”为名,以表达当今琴人对他的崇敬;再次,本人近二年借居草堂,整个琴谱编辑撰写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并接受诸方同仁的建议,故以斯名。

本书出版前得到了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先生为本书的题签,并征得吕老同意,以他给编者的一封信为序(即代序),这封信是吕老对召开第二届国际琴会的指导,也是对中国古琴音乐发展的珍贵意见。另一篇序原本是请中国音协常务书记冯光钰作,因他公务繁忙和谦虚,认为序文内容在他对第二届琴会的总结发言中完全体现了,亦建议就以此文为序。编者也认为此总结已是这届琴会全部内容的缩影,作为本书序言也言在理中,恰如其分。

在此,我谨代表众位琴友对他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卷首语到此,琴书将付梓,想说的还未尽。按惯例,书成应有一篇书的后记,写些值得留念的话,当再次阅读书样,书中那充满琴人对琴乐执着追求的精神扑面而来,在我心中聚焦成一句话:生幸遇琴友,“琴谱”方有头。想到琴友,两年多的酸甜苦辣一扫而尽;想到琴友,琴艺将永无尽头。琴友精神伟大啊!我以深深的鞠躬而敬之。

并以此琴谱致谢成都音乐舞剧院、成都民族乐团数百知音为中国琴乐所付出的辛劳。

并以此琴谱告慰琴界那些仙逝的琴学大师们,琴韵伴你们千古。 0s6OhwXZjKE/fay8fz7mTk9KywC96ORbOW1QSdqy4+cAZB6/Z3YY0yt3gz+NVq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