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草堂琴谱》
——古琴艺术要与时代同步发展

◇ 冯光钰

近日来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举行的’95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是继1990年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民族音乐交流活动。来自海内外的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家及民族音乐学家聚集一堂,切磋琴艺,交流心得,共商古琴艺术的发展大计,使此次学术交流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果。

中国古琴艺术源远流长,三千多年的艺术积累十分丰富,是我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鲜花。虽然它姓“古”,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仍焕发青春,继续发展,活跃在群众音乐生活中。从这次海内外琴友的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到,古琴艺术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在现代各种文化艺术的竞争和冲击下,它仍傲然挺立,求生存与发展,坚守自己的地盘。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古琴虽不如有的艺术形式的传播覆盖面那么广,但在我国各地区,乃至华人世界、友好国家,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在奋力拼搏、孜孜不倦地钻研琴艺,用优美的琴声去赢得人们的喜爱,逐渐扩大古琴音乐的传播面,使这一传之久远的中华古老艺术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

这次交流会显示古琴艺术的队伍在扩大。如果说,80年代初期举行古琴打谱学术交流会,古琴还处于遭“文革”破坏后的恢复期,那么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后的今天,我们的古琴队伍已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交流演奏的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老一辈琴家雄风仍旧,技艺炉火纯青;中年琴家如中流砥柱,琴艺颇富独创性,是各路古琴队伍的学术带头人;青少年习琴的风气越来越浓,各地都有一批有希望的青少年古琴人才在健康成长。特别令人兴奋的是,在开幕音乐会上,我们看了成都锦江琴社和东坡琴社联合演出的古琴齐奏《良宵引》中,有一批可爱的小娃娃参与弹奏。少儿专场古琴汇报演出,也集中展示了娃娃们的成绩。他们的技艺是稚气的,但从他们认真投入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古琴艺术后继有人,古琴音乐的长河将继续奔腾向前,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流。据说,许多地方琴社都很重视培养娃娃琴人,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值得赞许。

在交流演奏舞台上,老、中年琴家们的示范演奏,是年轻一代琴人学习的楷模。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少年学子也登上了舞台操琴演奏,虽然他们尚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却勇敢地参与交流,接受老师的检验,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老一辈琴家也表现出了良师益友的风度,对这些青年学子并无嫌弃之意,还给予热情的指点,使他们充满信心,接好老一辈琴家的班,把古琴音乐事业坚持下去。

这种良好的学风,正是古琴艺术的优良传统。老、中、青结合,专业与业余并举,是几千年来古琴音乐赖以持续发展的一条好经验。光靠职业音乐团体的专业古琴演奏家的演奏,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欣赏古琴音乐的需求的。历来,古琴的民间性,是古琴艺术与广大群众联系的纽带。过去既有文人琴家,又有众多的民间琴家,既自娱又娱人,彼此相行不悖,促进了古琴音乐的提高和发展。

这次交流会还显示了各地琴社在推动古琴艺术发展上的作用。依靠琴社团结琴人,交流琴艺,进而发展自己的流派风格也是我国古琴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一些地方原有的琴社进一步健全,继续发挥作用外,许多地方琴社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到目前,北京、上海、辽宁、南京、杭州、山东、甘肃、成都、贵州、广东、天津、南通、济南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建立了琴社。有的地区和城市还有多个琴社组织或研究会。这些民间音乐社团对本地区古琴音乐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少地方的琴人来参加此次交流会,便是由琴社组织的,充分地显示了琴社的力量。

斫琴工艺的交流,是此次交流会的重要内容。制琴技艺与古琴音乐,是古琴艺术的一对孪生姊妹。几千年的古琴史上,许多斫琴及各类工艺的能工巧匠,为古琴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的琴坛上,许多琴家仍演奏着唐以来的一些历史名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古琴,一方面作为珍贵的文物保存着,另一方面还作为琴家们的掌上明珠在琴坛上展示,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今天随着古琴艺术的蓬勃发展,过去传下来的琴已远远不能满足琴人们的需要了。事实证明,没有高工艺质量的琴,演奏家也无用武之地。可喜的是,近些年来,许多斫琴名师不顾经济效益微薄,潜心于制琴劳作,涌现一批新时代的斫琴能手,他们不断为琴人提供优质琴,为他们一展琴艺风采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交流会期间举办的“百琴书画博览会”,为我们一睹斫琴技艺风采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由田步高、郭庆忠二位先生担任总体策划,刘善教任技术总监,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制作的一百张古琴,为此次交流会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他们不惜工本,不计经济效益而举办的百琴展,一方面发扬历代制琴工艺之精华,同时,又有一定的创造性。固然不能说这百张琴都是精品,但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

这次交流会对琴学的学术研究是比较深入的。琴家们不仅有丰富的演奏实践,而且还兼搞理论研究。他们的理论研究最大的特点是联系实际,不尚空谈。从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理论,反过来又影响演奏实践。这对不断提高琴艺是颇有助益的。

这次学术研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琴史、美学、打谱、演奏技艺以及琴调研究。这些论文(或发言)比起前几次琴学研究,在广度或深度上均有一定提高。研讨的方式也比较活跃,发言人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提纲挈领地阐明自己的主要论点。每位发言者讲完之后,都进行了简短的讨论、提问与答辩,简明扼要,对大家很有启发。但由于时间安排不过来,讨论未能尽兴进行,有仓促之感。

在研究的问题中,大家十分关注古琴艺术的发展问题。琴家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琴家们认为,吕骥先生在致本次交流会的贺信中提出古琴艺术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意见是十分中肯的。大家在讨论中回顾了几十年来古琴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认为我们在继承方面做得不够好,在发展方面也做得不够好。尚有四分之三的琴曲未进行打谱,对古代琴论文献研究得不够深入,说明我们继承遗产还存在许多欠缺之处。在古琴艺术的发展上,几十年来大家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新曲目的创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新曲目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虽然创作了不少新曲目,但经受得起群众和时代的检验而保留下来的还不多。同时也存在推广不够的问题。

为了使古琴艺术适应社会转型期的要求,有大量工作要琴家们去做。首要的问题还是创作,古琴要与时代同步发展,就要不断积累反映时代生活的琴曲。前人传下来的数以千计的琴曲,是每一代每一代逐渐积累起来的。历史上的琴曲,都是反映那一个时代人民生活与群众思想感情之作。难道我们不应该效仿古人的创作精神吗?

创作新的琴曲,必然要丰富传统的演奏和演唱技法。传统的演奏技法不是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这一代琴家应当在前人创造的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古琴演奏及琴歌演唱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这次学术交流会关于出新的设想基本上达到了。交流会推出了一批新作、新人和新琴,更大地鼓舞了广大琴人为发展古琴艺术的热情和积极性。由唐中六先生发起的两次成都琴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深表谢意。同时我们希望这样的交流会今后能继续开下去,或在成都或在其他城市,持续不断地把古琴艺术的交流活动开展起来。

时代在呼唤古琴音乐艺术更快地向前发展。时代赋予古琴音乐家以重任,把古琴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古琴音乐的需求!

(此文系作者在“’95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上的学术总结发言) 0s6OhwXZjKE/fay8fz7mTk9KywC96ORbOW1QSdqy4+cAZB6/Z3YY0yt3gz+NVq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